Culture 文化 - epaper.file.routeryun.comepaper.file.routeryun.com/jrnh/other/5e984e1486acb.pdf ·...

1
孔祥贵 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记载, 游圣三游天台山,两次途经宁海, 两次登王爱山,并留下了浓重的笔 墨。王爱山成为首批确认的徐霞 客游线标志地。王爱山台地风貌, 景色秀丽,空气清新。游圣在四百 年前留下了精美的词句:“雨后新 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 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王爱山徐 霞客古道,大部分顺山脊延伸,《游 记》记载:“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 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 脊。”王爱山不仅有泉声、山色、绿 树、红花等自然景色,还有一种奇 特的建筑物,在宁海境内少见,那 就是古道上的石拱路廊。 2012 年春,我随宁海县徐霞客 研究会到王爱山参加采风活动,在 冠峰农庄的古道边上,我第一次看 到这种似桥非桥、似洞非洞的建 筑,感到非常的好奇。在我身边的 是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常务副会 长、资深徐学专家麻绍勤先生,他 告诉我,这是石拱路廊。 后来,我发现这种石拱路廊在 王爱山徐霞客古道上,宁海县境内 有三处:一处在直石岭的里高台,叫 里高台路廊,此处属湾塘,也叫里高 台湾路廊,另一处在靠近天台县泳 溪乡张家山村的古道边上,叫张家 山峧石拱路廊。三个路廊建筑类形 相似,门口呈拱形,全部由石头砌 成,拱门用大小相近的条石砌成,高 2 米多点,长度和深度 3 米左右, 内壁及两侧无门窗。三个路廊全部 在王爱山的徐霞客古道上。 每个石拱路廊内壁都有一个 佛龛,蕴藏着传统的佛礼文化,建 造者们都希望商人、赶考的书生等 过往行人能够得到山神的庇佑,平 平安安,一路顺风。 徐霞客古道上的石拱路廊,珍 藏着鲜为人知的历史。很多人都 知道王爱山徐霞客古道通往华顶 山,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 经是宁海来往新昌的主要通道。 我是在调研石拱路廊时,才从当地 村民口中得知的,这也为我们推断 徐霞客游线走向提供了帮助。 冠峰农庄石拱路廊处于三个 路廊的中间位置。在过去,这个路 廊虽小,但是非常热闹,据上李坑 村年长的村民说,这里曾经是宁海 通新昌、嵊县(现嵊州)的交通要 道,在宁海与新昌通公路之前,新 昌人到宁海挑盐,要经过王爱山, 并且这几个路廊是必经之地。路 廊主要是过往行人歇脚之地,冠峰 农庄石拱路廊距横路庵村较近,约 二里路程。在过去,有横路庵人到 这里卖酒酿,卖粥,也有人免费供 应茶水,这里说的茶水,是指烧开 的水。路廊狭窄,在这里不便烧 茶,一般都是在家里烧好,挑到这 里,不保温,用竹筒作为茶杯。这 是一种修行积德行为,没有人卖 茶,即使有人卖的话,也很少会有 人买,因为路廊边上有一条小溪, 常年细水长流,溪水清澈甘甜,可 以直接饮用。 小小的石拱路廊,静候在王爱 山徐霞客古道上,远看似微信表情 包里的笑脸,好像山神微笑着迎送 过往的客人,走近一点,看似石拱 桥的桥洞,再走到眼前,原来是石 拱路廊。随着时间的推移,交通道 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 出行方式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王爱山徐霞客古道 上石拱路廊的功能也发生了质的 变化。从过去供人们歇脚、喝茶、 就餐、乘凉、避风、躲雨、聊天的石 拱路廊,变成了现在王爱山岗一道 独特的景观。 路廊,一般都是木结构的,而 王爱山古道上的路廊用石头砌成, 没有木质材料,也没有瓦片,不易 损坏。我没有考证王爱山徐霞客 古道上的石拱路廊何时建成,石材 又是从哪里取来,观察周边,没有 明显开釆过的石宕。我推测,可能 是就地取材,我了解到,当地村民 在山地里翻耕过程中,有零星的石 块,建造石拱路廊的石头可能是地 下翻上来,用手工化解后成形。路 廊选址合理,有可能是地方政府所 为,更有可能是好心人做善事。 小小的石拱路廊,记载着交通 道路变迁的历史,蕴藏着前人的智 慧、纯朴和善良。随着徐霞客游线 申世遗工作的推进,我期待着徐霞 客古道上像石拱路廊这样的古建 筑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挖掘、保护和 合理利用。 王爱山徐霞客古道上 的石拱路廊 万卷聪 自杜鹃山蜿蜒数十里而下,有 柘浦湖山,湖山烟岚绝胜,一水微 波绕山下,荷莲栽植满池塘。其东 侧世居徐氏、王氏与张氏,相传徐 氏是始迁于南北朝的古族,而王氏 曾出过被朱元璋称为“江南书布 袋”的王俊华。 1 且说张氏始迁祖天虹公,字伯 养,号希孟,系南宋状元张九成第 五世孙,世居盐官 (今海宁)。任 国子正之职,深得叶梦鼎器重。 时贾似道专政,权倾朝野,凡 端人正士罢黜殆尽。天虹公遂弃官 归,既而元移宋祚,公无意仕宦, 与友人一起带着干粮畅游天台诸名 山。 公与同行友人言:“宋末东南 一带多显宦,梦鼎公独称贤相,其 家乡川岳灵秀与天台相比,说不定 更胜一筹,我要去宁海一游。” 于是望杜鹃,瞻帽峰,过铜 岭,到柘浦,见山环水绕,川渟野 沃,叹道:“人生何处是家乡?与 其弃家学道,不如选择这里栖身, 况此地去梦鼎先生家乡不远,亦足 以让我寄身安家了呵。” 俄见一白发老人扶杖拖履而 前,与天虹道:“此间左右都有居 民了,唯有此地虚位以待,就等你 了。”言毕不见,天虹公于是决意 在这湖山之下安居下来。 山脚有长陇,约五百余步,不 甚高阔,箭竹荆木密布,公欲将其 平整后作屋基。木料既备,竖屋之 期已近,还来不及将这些杂木砍 砟,思量着先遮挡一下应个急,再 行次第清理。 一夜间,忽闻外面有喧闹声, 不明何因。待天微明,起来看个究 竟,见眼前木拔石翻,一望坦夷, 方知夜间为野猪群聚喙掘。公喜 曰:“此天之所以玉成我也。若论 人工,至少得好几百也。”元英宗 至治元年(1321) 正月间,按期筑成 新宅一所。 2 自天虹公再传五世,有思富 公,字好礼,号若庵,及长读书, 天资明敏,颖悟无穷。然命运弄 人,屡试不中,遂充藩司椽,入京 考满,正当西戎犯境,奉旨随征, 立了军功,凯旋归来。 1396 年,公时年三十六,得授 江西袁州萍乡县主簿。到任八载, 徇民好、祛民恶,躬勤不怠,百姓 纷纷赞颂。 有一位来自河南叶县的焦姓同 僚,因妻子有孕在身,随夫到县治 生活。孩子出世后,未足周岁,老 天突然降祸其门,时疫痢大发,焦 姓夫妇相继染病而殁,其余幸存未 亡的仆从,亦悉数仓惶逃生。 闻隔墙婴儿啼哭不止,若庵公 扶梯登高察看详情,窥见焦家孩子 孑然在地,已是奄奄一息。“出门 常怀仁义志,登堂当存忠孝心”, 目睹此情,若庵公不忍漠视,遂抱 归至家,交妻子郑氏精心抚养,如 同己出。 时逢方氏之难,罗织占亲,若 庵公偕同乡赵敏公一起迁住江西吉 安之安福县,后缘神武卫军户移文 钩补,方得以挈家回籍。 若庵公为抱养的孩子取名浤, 及长就学,延师课读,与自己所生 三个儿子澄、清、泽一起,同习举 子之业。 浤聪明绝人,方读书知辨章 句,及学文便晓议论。公为之惊 异,私下跟郑氏说:“此儿不凡, 若留作己子,彼家谁承宗祧?” 转眼浤已是十三岁俊郎少年, 见时机成熟,若庵公唤浤至跟前, 把深藏多年的身世秘密,原原本本 予以相告。 猛然从恩父口中听到自己的身 世来历,浤不由惊出一身冷汗,错 愕之下,一时难以接受。 若庵公晓之以理:“儿呵,你 并非为父之亲生子,如今你已长 大,若一直呆在我张家,焦家血脉 将难以延承,如此则是我陷你于不 孝啊。”浤闻之,方泪目应诺。 若庵公旋即赠资三百金,差遣 家人一路护送浤回到原籍,临行之 际,父执子手,拭泪叮嘱:“儿 呵,你回老家后,务必奋志进取, 想那路远迢迢,今后我们父子或许 再也难以相见了。” 3 浤回原籍安顿好生活后,潜心 于学业,丝毫不敢荒废,但每每思 及恩父养育之情,不由泪水涔涔而 下。 之后,去浤水旁以宏为名,明 宣德丁未年,得老天垂眷,联捷登 马愉榜进士,继而由进士拜御史, 官至户部侍郎。 明正统八年 ( 1443 ) 十月,以 吏部钦差身份,受命赴浙江台州, 筑桃渚城。即将踏入浙江,特经宁 海柘浦,探访几十年未曾相见的张 家父母兄弟。来到儿时熟悉的湖山 脚下,宏感怀良久,怎奈其时恩父 若庵公已仙逝,唯有心怀悲痛之 情,在坟前祭奠尽孝。 所幸年届八十的老母亲郑氏, 尚健在。宏与张氏诸兄弟,身虽异 地,情逾骨肉,如今得以一同孝敬 母亲,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 安,送茶捧饭,侍汤递水,即便涤 溺器亦在所不辞。 这湖山下有座观音堂,内塑大 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徐王张三姓家 向不立家堂,概以此作香火之处。 钦差未上任,却身现柘浦,一 时传为奇谈。监督筑桃渚城省宪及 临海邑主、本县主等闻讯,纷纷前 来拜见,焦宏乃与众人言:“余来 此无以报母恩,惟晨夕烹茶奉 之。”诸属官见此,就观音堂备 茶,改堂称院,同进茶七日,遂名 为茶院。如今茶院已为当地乡名。 在张家逗留期间,焦宏还再三 披阅张氏宗谱,为柘浦湖山张氏作 谱序一则,其泣血感恩之情,虽逾 五百余年,仍溢漫于字里行间。 奈何公务在身,只有短短七日 之期。母已年迈,依依拜别,扶养 恩情,此生相报。至京即具奏扶养 深情,诏封若庵公为光禄大夫。 焦宏赴台州上任之后,施惠于 民,所督造的桃渚古城宛如一个战 斗堡垒,它的一沟一渠、一阡一陌、 城墙街道,全是按照御敌抗倭的需 要而设计,是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 明代抗倭古城。其为抵抗倭寇所作 之功,亦流传于东南沿海一带。 今茶院庵依然不起眼地存身于 茶院菜市场一侧,启门而视,一道 光线穿过微尘,古朴的雕梁绣柱, 虽已灰暗失色,仍挡不住昔日的风 采,有关养子报恩的故事还隐约流 传于附近村头巷尾的老翁口中。 十年养育恩,三生报答轻。世 人皆以为若庵公与郑氏之抚宏恩 深;而宏之报若庵公与郑氏,谊亦 不浅。 茶院地名的来历 应可军 典当业是人类最古老的行业之 一,堪称现代金融业的鼻袓,特别 是抵押银行的前身。清末民初,乃 国家命运多舛之际,民族积弱危难 之秋。宁海出现最早的是典当铺, 是专门收取抵押品而放款的特殊金 融机构。人们已习惯用“典”、 “当”二字表达当铺。当时宁海只 有一家始设于民国元年的“聚成 当”当店。资金 6 万银元,有职员 五六人。其中股东老板有时任四明 银行宁波分行行长、浙东及两浙银 行常务董事,天一、四明及国际 3 家保险公司经理俞佐宸。当铺设在 妙相寺 (今城中小学) 对面,是独 立院落。当店不比一般商家,把店 铺设在街边。主要是当店性质决 定,当店资金流动大、货物多,放 在太显眼的地方怕有人来抢劫。北 边是后门,便于有些特殊阶层的人 员来办理典当。出门即是盛家街、 大井头、花桥头。尽头与从南到北 的水角凌路相交汇。正门位于南 面。这一带俗称当店前。当店里的 佣人、保安、炊事火工均由亲信或 亲族里的人自己做。夜半时分,高 高的风火墙,更声悠远,角角落落 都要敲到,当店占地面积大,东首 居有辛亥革命军人章镜波,冯家酒 庄、冯家道地。当店进屋很深,当 铺铺面深幽高陡,柜面高及胸。当 店当的东西很多,分五金、衣物、 首饰之类。该店名贵书画、金银首 饰直至衣物物件均可入当。连有天 下第一轿之称的万工轿也和聚成当 有关,至今该轿的轿杠上有聚成当 三字刻着。当物评估按市价升降一 般按实价 70%入当,甚或更低。期 限从几个月到一二年不等,逾期不 赎即被店主没收变卖。当的人大多 是穷人,有的是朝不保夕,拿来家 里衣物换个一升半升米,也有的是 赌博输了的,脱下衣衫当个半两五 钱再去翻本。来当的也有大户人家 的太太小姐,她们拿来细软金银首 饰之类以解一时手头资金周转之 急。穷苦百姓常因无力赎回而被 “没当”,实为廉价出售。至民国 31 年聚成当因货币贬值而停业。民国 31 年( 1942 )底,宁海复兴烟厂在岙 胡村上山庵开办。集资八千元,董 事长钱韦纫,工人 40 余人,生产“海 狮”、“白鹅”、“银杯”牌香烟,日产一 万支,主销宁海、奉化两地。民国 33 年( 1944 )秋,俞济民部队派人前来 洽谈合作经营,后以全部设备折价 一千六百元转让给俞部,搬迁到县 城聚成当店开设未果。继而宁海陆 续出现银楼等金融机构。如紫金 楼、益心楼、凤宝楼、珍华楼、源祥、 元升和存心楼等 9 家。其中紫金楼 开设于民国 9 年,为最早、规模亦最 大。店主潘功宝,独资创设,资本额 500 银元,员工 6 人,以加工银首 饰为主,兼零售批发。至宁海解放 只存紫金楼、珍华楼两家,一面出售 小件银饰品,一面兼售零星食品或 百货。两家规模均缩小,已无专业 经营。在人民政府指导下,员工多 转行。聚成当也被人民政府改做粮 库。在近年大规模城市建设时,老 当店的建筑尚保留着,为宁海金融 史留下一点实证。 宁海当店轶事 第 320 期 2020年4月17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张即 电话:59979917 校对:麻丹春 版式:张奕 文化 周刊 Weekly 5 Culture 茶院张家祠堂门前 冠峰农庄

Transcript of Culture 文化 - epaper.file.routeryun.comepaper.file.routeryun.com/jrnh/other/5e984e1486acb.pdf ·...

Page 1: Culture 文化 - epaper.file.routeryun.comepaper.file.routeryun.com/jrnh/other/5e984e1486acb.pdf · 1 且说张氏始迁祖天虹公,字伯 养,号希孟,系南宋状元张九成第

孔祥贵

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记载,游圣三游天台山,两次途经宁海,两次登王爱山,并留下了浓重的笔墨。王爱山成为首批确认的徐霞客游线标志地。王爱山台地风貌,景色秀丽,空气清新。游圣在四百年前留下了精美的词句:“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王爱山徐霞客古道,大部分顺山脊延伸,《游记》记载:“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王爱山不仅有泉声、山色、绿树、红花等自然景色,还有一种奇特的建筑物,在宁海境内少见,那就是古道上的石拱路廊。

2012年春,我随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到王爱山参加采风活动,在冠峰农庄的古道边上,我第一次看到这种似桥非桥、似洞非洞的建筑,感到非常的好奇。在我身边的是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资深徐学专家麻绍勤先生,他告诉我,这是石拱路廊。

后来,我发现这种石拱路廊在王爱山徐霞客古道上,宁海县境内有三处:一处在直石岭的里高台,叫里高台路廊,此处属湾塘,也叫里高台湾路廊,另一处在靠近天台县泳溪乡张家山村的古道边上,叫张家山峧石拱路廊。三个路廊建筑类形相似,门口呈拱形,全部由石头砌成,拱门用大小相近的条石砌成,高度2米多点,长度和深度3米左右,内壁及两侧无门窗。三个路廊全部在王爱山的徐霞客古道上。

每个石拱路廊内壁都有一个佛龛,蕴藏着传统的佛礼文化,建造者们都希望商人、赶考的书生等过往行人能够得到山神的庇佑,平平安安,一路顺风。

徐霞客古道上的石拱路廊,珍藏着鲜为人知的历史。很多人都知道王爱山徐霞客古道通往华顶山,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是宁海来往新昌的主要通道。我是在调研石拱路廊时,才从当地村民口中得知的,这也为我们推断徐霞客游线走向提供了帮助。

冠峰农庄石拱路廊处于三个路廊的中间位置。在过去,这个路

廊虽小,但是非常热闹,据上李坑村年长的村民说,这里曾经是宁海通新昌、嵊县(现嵊州)的交通要道,在宁海与新昌通公路之前,新昌人到宁海挑盐,要经过王爱山,并且这几个路廊是必经之地。路廊主要是过往行人歇脚之地,冠峰农庄石拱路廊距横路庵村较近,约二里路程。在过去,有横路庵人到这里卖酒酿,卖粥,也有人免费供应茶水,这里说的茶水,是指烧开的水。路廊狭窄,在这里不便烧茶,一般都是在家里烧好,挑到这里,不保温,用竹筒作为茶杯。这是一种修行积德行为,没有人卖茶,即使有人卖的话,也很少会有人买,因为路廊边上有一条小溪,常年细水长流,溪水清澈甘甜,可以直接饮用。

小小的石拱路廊,静候在王爱山徐霞客古道上,远看似微信表情包里的笑脸,好像山神微笑着迎送过往的客人,走近一点,看似石拱桥的桥洞,再走到眼前,原来是石拱路廊。随着时间的推移,交通道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出行方式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王爱山徐霞客古道上石拱路廊的功能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过去供人们歇脚、喝茶、就餐、乘凉、避风、躲雨、聊天的石拱路廊,变成了现在王爱山岗一道独特的景观。

路廊,一般都是木结构的,而王爱山古道上的路廊用石头砌成,没有木质材料,也没有瓦片,不易损坏。我没有考证王爱山徐霞客古道上的石拱路廊何时建成,石材又是从哪里取来,观察周边,没有明显开釆过的石宕。我推测,可能是就地取材,我了解到,当地村民在山地里翻耕过程中,有零星的石块,建造石拱路廊的石头可能是地下翻上来,用手工化解后成形。路廊选址合理,有可能是地方政府所为,更有可能是好心人做善事。

小小的石拱路廊,记载着交通道路变迁的历史,蕴藏着前人的智慧、纯朴和善良。随着徐霞客游线申世遗工作的推进,我期待着徐霞客古道上像石拱路廊这样的古建筑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挖掘、保护和合理利用。

王爱山徐霞客古道上的石拱路廊

万卷聪

自杜鹃山蜿蜒数十里而下,有柘浦湖山,湖山烟岚绝胜,一水微波绕山下,荷莲栽植满池塘。其东侧世居徐氏、王氏与张氏,相传徐氏是始迁于南北朝的古族,而王氏曾出过被朱元璋称为“江南书布袋”的王俊华。

1且说张氏始迁祖天虹公,字伯

养,号希孟,系南宋状元张九成第五世孙,世居盐官(今海宁)。任国子正之职,深得叶梦鼎器重。

时贾似道专政,权倾朝野,凡端人正士罢黜殆尽。天虹公遂弃官归,既而元移宋祚,公无意仕宦,与友人一起带着干粮畅游天台诸名山。

公与同行友人言:“宋末东南一带多显宦,梦鼎公独称贤相,其家乡川岳灵秀与天台相比,说不定更胜一筹,我要去宁海一游。”

于是望杜鹃,瞻帽峰,过铜岭,到柘浦,见山环水绕,川渟野沃,叹道:“人生何处是家乡?与其弃家学道,不如选择这里栖身,况此地去梦鼎先生家乡不远,亦足以让我寄身安家了呵。”

俄见一白发老人扶杖拖履而前,与天虹道:“此间左右都有居民了,唯有此地虚位以待,就等你了。”言毕不见,天虹公于是决意在这湖山之下安居下来。

山脚有长陇,约五百余步,不甚高阔,箭竹荆木密布,公欲将其平整后作屋基。木料既备,竖屋之期已近,还来不及将这些杂木砍砟,思量着先遮挡一下应个急,再行次第清理。

一夜间,忽闻外面有喧闹声,不明何因。待天微明,起来看个究竟,见眼前木拔石翻,一望坦夷,方知夜间为野猪群聚喙掘。公喜曰:“此天之所以玉成我也。若论人工,至少得好几百也。”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正月间,按期筑成新宅一所。

2自天虹公再传五世,有思富

公,字好礼,号若庵,及长读书,天资明敏,颖悟无穷。然命运弄人,屡试不中,遂充藩司椽,入京考满,正当西戎犯境,奉旨随征,立了军功,凯旋归来。

1396年,公时年三十六,得授江西袁州萍乡县主簿。到任八载,徇民好、祛民恶,躬勤不怠,百姓纷纷赞颂。

有一位来自河南叶县的焦姓同僚,因妻子有孕在身,随夫到县治生活。孩子出世后,未足周岁,老天突然降祸其门,时疫痢大发,焦姓夫妇相继染病而殁,其余幸存未亡的仆从,亦悉数仓惶逃生。

闻隔墙婴儿啼哭不止,若庵公扶梯登高察看详情,窥见焦家孩子孑然在地,已是奄奄一息。“出门常怀仁义志,登堂当存忠孝心”,目睹此情,若庵公不忍漠视,遂抱归至家,交妻子郑氏精心抚养,如同己出。

时逢方氏之难,罗织占亲,若庵公偕同乡赵敏公一起迁住江西吉安之安福县,后缘神武卫军户移文钩补,方得以挈家回籍。

若庵公为抱养的孩子取名浤,及长就学,延师课读,与自己所生三个儿子澄、清、泽一起,同习举子之业。

浤聪明绝人,方读书知辨章句,及学文便晓议论。公为之惊异,私下跟郑氏说:“此儿不凡,若留作己子,彼家谁承宗祧?”

转眼浤已是十三岁俊郎少年,见时机成熟,若庵公唤浤至跟前,把深藏多年的身世秘密,原原本本予以相告。

猛然从恩父口中听到自己的身世来历,浤不由惊出一身冷汗,错愕之下,一时难以接受。

若庵公晓之以理:“儿呵,你并非为父之亲生子,如今你已长大,若一直呆在我张家,焦家血脉将难以延承,如此则是我陷你于不孝啊。”浤闻之,方泪目应诺。

若庵公旋即赠资三百金,差遣家人一路护送浤回到原籍,临行之际,父执子手,拭泪叮嘱:“儿呵,你回老家后,务必奋志进取,想那路远迢迢,今后我们父子或许再也难以相见了。”

3浤回原籍安顿好生活后,潜心

于学业,丝毫不敢荒废,但每每思及恩父养育之情,不由泪水涔涔而下。

之后,去浤水旁以宏为名,明宣德丁未年,得老天垂眷,联捷登马愉榜进士,继而由进士拜御史,官至户部侍郎。

明正统八年(1443)十月,以吏部钦差身份,受命赴浙江台州,筑桃渚城。即将踏入浙江,特经宁海柘浦,探访几十年未曾相见的张家父母兄弟。来到儿时熟悉的湖山脚下,宏感怀良久,怎奈其时恩父若庵公已仙逝,唯有心怀悲痛之情,在坟前祭奠尽孝。

所幸年届八十的老母亲郑氏,

尚健在。宏与张氏诸兄弟,身虽异地,情逾骨肉,如今得以一同孝敬母亲,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送茶捧饭,侍汤递水,即便涤溺器亦在所不辞。

这湖山下有座观音堂,内塑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徐王张三姓家向不立家堂,概以此作香火之处。

钦差未上任,却身现柘浦,一时传为奇谈。监督筑桃渚城省宪及临海邑主、本县主等闻讯,纷纷前来拜见,焦宏乃与众人言:“余来此无以报母恩,惟晨夕烹茶奉之。”诸属官见此,就观音堂备茶,改堂称院,同进茶七日,遂名为茶院。如今茶院已为当地乡名。

在张家逗留期间,焦宏还再三披阅张氏宗谱,为柘浦湖山张氏作谱序一则,其泣血感恩之情,虽逾五百余年,仍溢漫于字里行间。

奈何公务在身,只有短短七日之期。母已年迈,依依拜别,扶养恩情,此生相报。至京即具奏扶养深情,诏封若庵公为光禄大夫。

焦宏赴台州上任之后,施惠于民,所督造的桃渚古城宛如一个战斗堡垒,它的一沟一渠、一阡一陌、城墙街道,全是按照御敌抗倭的需要而设计,是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抗倭古城。其为抵抗倭寇所作之功,亦流传于东南沿海一带。

今茶院庵依然不起眼地存身于茶院菜市场一侧,启门而视,一道光线穿过微尘,古朴的雕梁绣柱,虽已灰暗失色,仍挡不住昔日的风采,有关养子报恩的故事还隐约流传于附近村头巷尾的老翁口中。

十年养育恩,三生报答轻。世人皆以为若庵公与郑氏之抚宏恩深;而宏之报若庵公与郑氏,谊亦不浅。

茶院地名的来历

应可军

典当业是人类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堪称现代金融业的鼻袓,特别是抵押银行的前身。清末民初,乃国家命运多舛之际,民族积弱危难之秋。宁海出现最早的是典当铺,是专门收取抵押品而放款的特殊金融机构。人们已习惯用“典”、

“当”二字表达当铺。当时宁海只有一家始设于民国元年的“聚成当”当店。资金 6万银元,有职员五六人。其中股东老板有时任四明银行宁波分行行长、浙东及两浙银行常务董事,天一、四明及国际 3家保险公司经理俞佐宸。当铺设在妙相寺(今城中小学)对面,是独立院落。当店不比一般商家,把店铺设在街边。主要是当店性质决

定,当店资金流动大、货物多,放在太显眼的地方怕有人来抢劫。北边是后门,便于有些特殊阶层的人员来办理典当。出门即是盛家街、大井头、花桥头。尽头与从南到北的水角凌路相交汇。正门位于南面。这一带俗称当店前。当店里的佣人、保安、炊事火工均由亲信或亲族里的人自己做。夜半时分,高高的风火墙,更声悠远,角角落落都要敲到,当店占地面积大,东首居有辛亥革命军人章镜波,冯家酒庄、冯家道地。当店进屋很深,当铺铺面深幽高陡,柜面高及胸。当店当的东西很多,分五金、衣物、首饰之类。该店名贵书画、金银首饰直至衣物物件均可入当。连有天下第一轿之称的万工轿也和聚成当有关,至今该轿的轿杠上有聚成当

三字刻着。当物评估按市价升降一般按实价 70%入当,甚或更低。期限从几个月到一二年不等,逾期不赎即被店主没收变卖。当的人大多是穷人,有的是朝不保夕,拿来家里衣物换个一升半升米,也有的是赌博输了的,脱下衣衫当个半两五钱再去翻本。来当的也有大户人家的太太小姐,她们拿来细软金银首饰之类以解一时手头资金周转之急。穷苦百姓常因无力赎回而被

“没当”,实为廉价出售。至民国 31年聚成当因货币贬值而停业。民国31年(1942)底,宁海复兴烟厂在岙胡村上山庵开办。集资八千元,董事长钱韦纫,工人 40余人,生产“海狮”、“白鹅”、“银杯”牌香烟,日产一万支,主销宁海、奉化两地。民国33年(1944)秋,俞济民部队派人前来

洽谈合作经营,后以全部设备折价一千六百元转让给俞部,搬迁到县城聚成当店开设未果。继而宁海陆续出现银楼等金融机构。如紫金楼、益心楼、凤宝楼、珍华楼、源祥、元升和存心楼等 9家。其中紫金楼开设于民国 9年,为最早、规模亦最大。店主潘功宝,独资创设,资本额为 500银元,员工 6人,以加工银首饰为主,兼零售批发。至宁海解放只存紫金楼、珍华楼两家,一面出售小件银饰品,一面兼售零星食品或百货。两家规模均缩小,已无专业经营。在人民政府指导下,员工多转行。聚成当也被人民政府改做粮库。在近年大规模城市建设时,老当店的建筑尚保留着,为宁海金融史留下一点实证。

宁海当店轶事

第320期 2020年4月17日 星期五责任编辑:张即 电话:59979917 校对:麻丹春 版式:张奕

文化 周刊Weekly 5Culture

茶院张家祠堂门前

冠峰农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