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上的官箴 -...

Post on 17-Oct-2020

7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岳阳楼上的官箴 -...

全年定价:135.00元 零售价格:3.00元 印刷:中体(北京)彩印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8号 质检电话:010-67155973

w e n h u a2017年8月16日 让教师诗意地栖居16版

主编:金锐 电话:010-82296735 投稿邮箱:zgjsbjssh@vip.163.com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zgjsbtp@vip.163.com

人生边上

花倚枝头香在夏□鲁 珉

□余显斌

吟游

上下求索

待“字”闺中□王 旗

我的画廊

岳阳楼上的官箴

负暄琐话

枉为红颜愁断肠□雷克昌

忆江南因花醉,风小吻红莲。丝雨柔柔情

切切,悄悄滋润尽嫣然。飞燕越桃园。溪水跃,两岸绿青山。莺鸟啼鸣寻

伴侣,戏游春柳碧如烟。蝶舞在蓝天。

海棠春窗前飞过双双鸟。是把这、院中花

恼。绿色似垂帘,绣满庭前巧。燕语戏随蝴蝶闹。祈盼那、春时不

老。试问海棠园,可有芳菲少。

梅弄影月明风小。倩影东窗角。穿线针

针绣袄。叶叶多娇,映花双手巧。静听知了。远远吱吱闹。唱尽相

思飘缈。搅乱芳心,谁言初夏好。

红窗睡谁把世间情看透,花月下,几人曾

老。时光依是年年去,满园青青草。燕子斜飞相问好。幽香里,蝴蝶起

舞,黄鹂鸟俏。岸边舟小,碧波烟袅袅。

(吉林省通榆县边昭镇学校 张利红)

多年后,一幅画展开,让后人看了瞪大眼睛,长声赞叹,一种梦回宋朝的欲望陡然而生。画中的桥梁、画中的茶馆、画中闲雅的行人,显得一派幽雅、一派和谐。古人词中也曾写尽汴京美景:

“露花倒影,烟芜蘸碧,灵沼波暖……”宋朝,也因此成为历史的一曲绝唱。这曲绝唱,是宋人书写的,是宋朝的

一群读书人,以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品行,以及他们的忧时之心,细心呵护的。就如以水润田、以云护月一般小心。

范仲淹就是其中的一个。宋朝是一个文化张扬的时代,是一

个翰墨挥洒的时代。竹管丝弦中飞扬的,是一种风韵;琴声歌吹中飘洒的,是一种风流。

可是,这些都是小技。范仲淹认为,砥砺品行,才是大道。

宋承唐绪,取士以文章。范仲淹文采风流,他的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孤军突起,有将军仗剑、壮士高歌之慷慨,一扫当时词坛绮靡之风;他的小诗“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自然淡雅里,暗含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尤其一篇《岳阳楼记》,气象开阔,跌宕多变,短短数百字,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让人读之,有放舟洞庭,高歌君山,登楼一呼,心胸一开之感。

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四年。是年,他变法失败;是年,他受到守旧派排挤,匹马单衫,挥别楼台歌舞、花影重叠的汴京,一步一步,走上贬谪的路,走向江湖。

江湖之上,一篇雄奇的文章,如白荷挺立于碧叶,如明月涌出于海面。这篇文章是对几千年古仁人品行的回顾,是自己内心的独白,更是对后世读书人人格回归的呼唤。

《岳阳楼记》注定不朽,注定将成为文人心中一座不倒的碑。

彼时,行走江湖的范仲淹,用深邃的目光回顾一生所来径,感慨万千,也如同洞庭湖荡漾的湖水,难以底止。他束发读书,凭一支笔考中进士,获得广德军司理参军的九品官职。这个小小的官,上任之始,即揪心于海水泛滥,百姓遭殃。他挺身而出,主动带着百姓修筑海堤。之后,他掌书院,重文教;做谏议,反驳权相吕夷简,被赶出朝廷,处身下僚;当西夏军起时,这个书生扔下笔,顶盔贯甲,走向烽烟弥漫的西北战场,写下“燕然未勒归无计”的誓言,带着大宋健儿,戈矛映日,铁血来去。西夏铁

骑,在这位书生面前,终于停住进军的马蹄。

庆历四年,年近花甲,他又一次走出朝廷,走向遥远的江湖。他没有怨怼,没有不满,他的一颗心始终牵系着大宋,牵系着这片土地,牵系着这片土地上的袅袅炊烟、如花歌声。

他挥笔写下自己的感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呢,写罢此文,掷笔淡淡一笑,一拂袍袖走入五湖烟雨,走进历史深处。他的身后,汴京,月白如玉。他的身后,宋朝,优美如花。

这十四个字,如一级级台阶,攀登上去,就是一座高峰。这里有陆游,捋须长叹,“位卑未敢忘忧国”;这里有林则徐,慷慨而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里,山高为景,人高为峰。(作者单位系陕西省山阳县山阳中学)

一阵雨,一簇花,一片阳光,便浸染了一个夏。

走在夏的路上,是一眼的绿。犹如翻开一页页生命的书卷,开合的全是郁郁葱葱的夏花。悄然无声,一朵又一朵,绽放着花蕊的希望。

沾染夏的花,全都倚在枝头,散发着夏日特有的幽香。随风摇曳的花,在葱郁里散开花瓣雨的霓裳,一朵抱枝头,一朵倚枝丫,便是满园添香。

武则天应该是非常喜欢夏之百花的。只是一日,她忽然令百花齐放,偏偏自己喜欢的牡丹不开,于是转而喜欢媚己的蔷薇。蔷薇也是夏花。

文人多喜梅竹,花则也喜荷。想起词韵流淌的宋朝,也是在夏季,一池盛开的荷花,吸引着那个叫周敦颐的人,痴痴地凝视。

夏初,荷刚刚开花,莲还在襁褓中。可周敦颐依然看见了莲,他自言自语地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易安词人,也许正是在初夏,隔窗凝望那一院海棠,心绪满怀。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却依旧情系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只好“试问卷帘人”,幸好“海棠依旧”。

青石板撑开的老街,一边是潺潺流水,一边是古韵古香的老屋。沿街一行垂柳,映衬着青砖黛瓦。下雨的时候,不会感到寂寞,有雨点在恰似五线谱的柳叶上弹唱。

雨注定是夏的幔,花也注定是夏的香。栀子茉莉的馨,蔷薇玫瑰的清,一院的盛宴,就此弥漫。花如衣裙,风情万种,摇摆在风里,摇荡入眼里。花似少女,脉脉含情,瓣瓣留香。绿拥枝头,花倚枝头,各自绽放在生命的旅途上。

就在这夏,一杯茶,一把蒲扇,端坐在小院里,听蝉鸣、看燕飞。起身,慢慢地走在田野山间,遇一溪水,弯下腰,掬一捧甘甜,沁入心脾。抬头,痴望那夏之花倚在枝头。鸟鸣,花开,香漫。

将夏翻开,嗅其香味。葱葱絮语,不早不晚,不急不慢,在恰好的时间,恰好的地方,盛开在夏的田间。那花,或盛开荼蘼,或落红朵朵,却都热闹着。守着窗儿,守着岁月,让这抹花开倚在枝头,尽情开放。

花倚枝头香,绿拥花之媚。这一拥便是一生。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这首《青玉案》,是他晚年退职闲居苏州时,怀思美人,抒发自己苦闷闲愁的名篇。

贺铸出身贵胄,是宋太祖孝惠皇后的族孙,又娶宗室的女儿为妻,仕途亨通,生活优裕。然而,此人相貌奇丑,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他“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贺铸头上没有几根头发,结起髻来,仅像梅子般大小。长着这样一副仪表,即便才高八斗,女人恐怕也很难喜欢他。

此词起句“凌波不过横塘路”,就坦率地说出自己是难得女人青睐之人。凌波,形容女子步态轻盈,代指美女。贺铸的苏州寓所,门前一片横塘,本应有仙子凌波而来,无奈纵有凌波仙子,也永不肯过横塘路,宁愿踏尘而

去。这怎不叫他怅然若失呢?“但目送、芳尘去”,写美人不至,

自己只能以目光追随其芳踪的落寞无奈。“锦瑟华年谁与度”一句,用李义山之义,说良辰美景虽好却无美人相伴左右的凄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这是贺铸想像中的美人住处,可他却不知道这地方在哪里。于是,无可奈何,而结以“只有春知处”——不独目送,且亦心随,真是异常沉重。

下阙“飞云冉冉蘅皋暮”,指近水的地区。美人远去,连望也望不见了,诗人还一直痴情地呆站在那里,直到天色已晚,暮霭渐生。这时,他只能以他的“彩笔”去“新题断肠句”了。接下

来,诗人反问自己这些闲愁闲恨,能有几多?他一连串举出了3个比喻: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写来毫不费力,实在却是功力最到之处。

一生穷愁潦倒、怀才不遇,说出来易得人怜;要是因为没有女人见爱,说出来便只有惹人笑话了。贺铸的词,妙就妙在能说出这种苦闷,不但没有人笑话他,反而引来一片赞誉之声。周紫芝在《竹坡诗话》里说:“贺方回尝作青玉案词,有‘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黄山谷亦云:“解道当年肠断句,只今惟有贺方回。”由此可见,贺铸此词,辞藻精美,在当世就已膺盛名。

读书看报,不时见到“待字闺中”这个词。“字”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现在的人还有吗?这些问题的背后,都蘊含着我国古代的文化传统。

我们现在所说的“姓名”,由“姓”和“名”两部分构成。而古人有姓又有氏,有名还有字,许多人还有号。比如孔子,姓子,氏孔,名丘,字仲尼;秦始皇,随母姓嬴,以父亲的封邑赵为氏,名政,当时的人把他叫赵政,现在的人则按现在的习惯叫他赢政。同样,西楚霸王项羽,也不是姓项名羽,而是随母姓芈,以父辈的分封之地项作为氏,籍是他的名,羽是他的号。

古人在名以外还要另外取字的情况,大致在周朝就有了。《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意即生下命名,成人取字。婴儿无论男女,出生 3 个月后都要由父亲命名,以便家族长辈使唤。《礼记·曲礼》中“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是说男子在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要取字,女子则在年满十五岁许嫁并举行笄礼时取字。懂得了男、女取字的文化传统,我们便知道,“待字闺中”指女子尚在等待父母为自己取字,意即未嫁。

一个人有了名,为什么还要取字呢?《仪礼·士冠礼》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取字的目的,一是向外人表示自已成人了,可以谈婚论嫁,二是便于平辈、晚辈及外人称呼自已。按古时的习惯,一个人的名一般只有家族的长辈可以称呼,字才是供平辈、晚辈、外人称呼的。称一个人的“字”以示尊重,这是我国历史上传承已久的惯例,一直延续到几十年前。即使现在,对别人称名道姓、直呼其名,也还是不够礼貌的表现。

现在,人的“姓氏”只有“姓”的成分在,“氏”已失去了意义。同样,人的

“名字”也没有“字”的意义,只与“名”有关。这是一种文化演变的表现,但我们还是应该弄清“姓”“氏”“名”“字”等在古代的意义,这样才能更好地接近先人、了解先人。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南充广播电视大学)

《荷韵》 湖南省石门县第五完全小学 蔡清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