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1 13 日 星期五 - Zhejiang University · 症 ”患...

Post on 09-Aug-2020

0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2017 1 13 日 星期五 - Zhejiang University · 症 ”患...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 866号浙江大学医学院 310058 电话:0571-88208025 E-mail:rensangsang@zju.edu.cn http://www.cmm.zju.edu.cn/chinese/

42017年 1月 13日 星期五

项目名称:Neddylation 蛋白质机器调控肺部炎—癌转化机制及靶向药物研发

项目负责人院孙毅,见第二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负责人介绍

项目简介院长期暴露在烟雾或污染等大气等不良外因中,可诱发肺上皮细胞持续损伤及

炎性微环境持续紊乱,造成基因突变,最终导致肺癌的发生及发展。Neddylation是一类新型蛋白质翻译后修饰,通过激活 CRL(Cullin-RING Ligase)泛素连接酶超家族,控制细胞内约 20%通过蛋白酶体降解的蛋白降解。项目组前期研究发现,Neddylation-CRL蛋白质机器在炎症反应和肺癌发生中起重要调控作用。该项目

瞄准我国肺癌问题日趋严重的战略需求和蛋白质修饰研究的国际前沿,针对肺部炎—癌转化及靶向干预这一重大科学问题,整合了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郑州大学四家单位的优势力量,全链式运用基础、临床、药学领域的先进研究手段,从分子、生化、细胞基因修饰小鼠和临床患者水平系统研究 Neddylation-CRL蛋白质机器在肺部炎 -癌转化中的调控作用,阐明肺损伤诱发慢性炎性微环境的分子机制。在此基础上,该项目还将揭示该蛋白质机器促使炎 -癌转化的原动力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并研发以该机器为靶点的先导化合物,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导化合物,实现靶向干预肺部炎—癌转化。

项目名称:针对不同抗抑郁药物的精准医疗靶点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

项目负责人院李明定,国家“千人计划”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人类遗传学博士。从 1996

年起,曾在美国多所大学任教,包括弗吉尼亚大学杰出教授、终身教授,精神病学与神经生物学副系主任以及神经生物学部主任,并任多个美国NIH资助的研究中心顾问。现担任多个英文期刊的主编、副主编或章节主编,以及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 30多种著名刊物的评阅人,被 30多个国家邀请做主题或特邀报告150多次。在 Nature Genetics Reviews、Nature Genetics等刊物上以第一或通论作者发表 SCI论文 200多篇,总影响因子约 1000,平均每篇 5.5,他引 7000多次,单篇最高 500余次。主编出版了三本英文专著。主要研究成果被美国 ABC、中央电视台、华盛顿邮报、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项目简介院目前,常用抗抑郁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大脑中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两种

神经递质转运体的活性来提高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浓度发挥作用, 但这些药物起效慢、有效率低、复发率高,且有三分之一患者使用其治疗无效,成为“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该项目拟针对艾司西酞普兰、文拉法辛和氯胺酮的适用患者构建共计5100人的研究队列,建立包括每位患者完整临床信息的数据库以及在治疗的不同阶段收集的血液样本构成的生物样本库。随后,针对在一般抑郁症患者和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中使用三类抗抑郁药物有效和无效的人群,利用二代测序技术通过全基因组 DNA、RNA和甲基化水平的分析以及信号通路研究、基因互作分析等,从遗传变异、RNA表达谱、表观遗传学的角度系统地寻找与不同类型抗抑郁药物的疗效或副作用显著相关的遗传位点和基因。项目组还将以此为基础,开发针对中国抑郁症患者人群的诊治芯片等技术,从而在诊断过程中准确区分抑郁症患者类型,并指导治疗过程中的药物选择和疗程设计。项目研究团队包括浙江大学(牵头单位)、广州医科大学、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

项目名称:具有原位组织诱导及修复再生功能的乙交酯及其共聚物纤维网复合真皮替代物的研发

项目负责人院韩春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

师。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副主委(第六届)、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学分会常委、浙江省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浙江省营养学会医学食品与临床营养分会主任委员。参与和承担国家 973计划、卫生部行业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1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 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 SCI论文 50余篇,参编或主编专著 20余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5项。项目简介院临床上,各种急慢性因素导致的深度皮肤缺损创面十分常见。相较于传统的

治疗手段,真皮替代物的出现为创面组织再生重建及修复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一种新的理想化的手段。该项目瞄准国际前沿,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之上,以临床实际需求为导向,拟整合天然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好、聚乙交酯及其共聚物高分子纤维材料机械性能好的优势,采用经编纺织技术与组织工程技术,有望制备出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机械强度均佳的真皮替代物,并通过适当的功能化修饰,实现真皮组织的快速诱导再生。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将进一步发挥产学研医联合的学科优势,有望加速我国皮肤替代物的产业化进程,让临床上的相关患者真正受益。另外,该项目的逐步推进有望进一步提升我国在高级创面修复产品,尤其是皮肤再生产品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切实推动传统敷料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化布局。

项目名称:宫颈癌筛查与干预新技术及方案的研究

项目负责人院吕卫国,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

科医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浙江大学妇产科计划生育学研究所所长。国家卫计委第七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担任浙江省女性生殖健康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近年来发表论文 200余篇,其中 SCI论文 60余篇。以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中华医学一等奖 1项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项。项目简介院

近年来我国宫颈癌筛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如下制约因素:(1)细胞学筛查效能不高,细胞学医师缺乏;(2)现行筛查方案均基于外国“指南”;(3)经临床

试验验证的 HPV检测技术均为进口,不堪重负;(4)宫颈切除作为宫颈病变的惟一治疗手段,对生理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创伤。通过该项目实施拟解决以下科学与关键技术问题:(1)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评估基于现有技术筛查方案的筛查效能,建立适合国情的筛查方案;(2)对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PV检测试剂开展临床试验验证其临床价值;(3)从 DNA、RNA和表观遗传调控三个水平,原创性研发和验证基于分子标记物检测的筛查新技术;(4)筛选能逆转宫颈癌癌前病变的最佳分子编辑技术,并构建新颖的纳米给药系统,实现基于分子的癌前病变“无创”干预。该项目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宫颈癌筛查策略,自主研发相关新技术和新方法,形成基于中国人研究数据的宫颈癌防治指南。

项目名称: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病与营养及影响因素研究

项目负责人院傅君芬,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任亚太儿

科内分泌学会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儿童糖尿病协作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 1型糖尿病学组委员。从 2000年起一直致力于儿童肥胖及相关并发症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牵头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起草制定首部中国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MetS)诊疗指南,并受邀为 Curr Diab Rep撰写专家述评,参与 2014 ISPAD儿童青少年糖尿病(DM)诊治指南修订,是 2016年全球营养性佝偻病防治共识制定的唯一中国专家。在国内外儿童肥胖及糖尿病防治领域有较高影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 2项,曾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2次,发表论文 100余篇(SCI收录 30余篇)。项目简介院

针对我国儿童青少年糖尿病(DM)患病率增长速度快、基数大、防控水平差又缺乏准确的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的情况,该项目联合 18家顶尖儿童医疗中心,对全国 48万 3-18岁儿童青少年开展 DM患病及营养状况流行病学调查,并实现如下研究目标:(1)明确我国儿童青少年 DM种类、患病现状、趋势、地域分布及营养状况;(2)报告我国儿童青少年 DM的病因谱及关键流行病学风险因素,建立 DM危险评估和早期诊断预测模型;(3)搭建并完善高效制备人胰岛β细胞的新技术平台,发现 3-5个能够调控人胰岛β细胞营养感受和功能修复的小分子药物;(4)应用儿童青少年 DM智能人工管理云平台,构建 DM患儿线上、线下及医院到家庭(H2H)的管理与教育系统;(5)设置儿童青少年 DM防控示范基地,提高示范区域儿童青少年 DM早期诊断率与早期治疗率,血糖控制达标率,最终降低患病率。

项目名称:帕金森病早期诊断生物标记及综合诊断指标体系研发

项目负责人院张敏鸣,教授、主任医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主任。担任中

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秘书长兼磁共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和浙江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放射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磁共振神经影像学研究,致力于采用各种磁共振成像及图像分析技术定量分析人脑的结构和功能,在大脑老化及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影像学评估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如 Neu-roImage、Human Brain Bapping等,得到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和正面评价。项目简介院

帕金森病(PD)是全球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起病隐匿,脑内病理改变远早

于临床症状的发生。PD患者在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之前有长达数年至数十年的很不典型前驱症状期,而该阶段的患者大脑已出现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准确识别这些患者是实现 PD早期诊断的关键。

该项目聚焦前驱期 PD患者的诊断问题,联合了国内多家 PD临床和研究方面著名的医院和研究机构开展协同创新和攻关,拟采用最新的前驱期 PD研究标准从社区和 PD家系中筛查可能的前驱期 PD患者,进行为期 4年的随访观察,旨在从前驱期帕金森病(PD)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和各种体液样本中筛选可用于 PD早期诊断的生物标记物,尤其是影像学生物标志。在此基础上,项目组将研发和验证 PD早期诊断新技术,并采用智能计算模式实现跨维度、多层次的生物信息的有效整合,建立 PD早期诊断和预警的综合诊断指标体系。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