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22
見見見見見: 見見見見見見見 丁丁 丁丁丁 丁丁丁 丁丁丁 丁丁丁 丁丁丁 丁丁丁 丁丁 丁 丁 丁 丁 丁 丁 丁 丁 丁丁丁 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 丁丁丁 ,。體。,一,, ,,,,。 「」 丁丁丁 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丁丁 ,一 315丁 丁丁丁 ,一 丁 丁 丁 丁丁丁丁丁丁丁 。一一 「」 (Matrix) 丁丁丁 丁 「」丁丁丁丁丁丁丁 丁丁 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 ,。,,,,,,,,一。,,:,,,,。,,。,。 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 ,,,、、、。,,。,!體。 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 。」 、「 、「 、「 體體 ,;一,,一,: 丁丁 丁丁丁 丁 丁 丁 丁丁丁丁丁丁丁丁 ,一一 「」 (Matrix) 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 丁 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 見 見 、「見見見見見見見見見見 丁丁 ,: 1 2 3 4 *Adapted from A Short Course in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 ,一,,一一。??一!。,。 丁丁丁丁丁丁丁丁 ,一,。;,,。 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 ?,。,。,,、、、,。 丁 丁丁丁丁丁丁 ?。, 丁The American family unit is in the process of change process 丁丁 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 一,;一, Today a family can be made up of diverse combinations丁丁 diverse丁丁 family combinations1

Transcript of 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Page 1: 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view傳統上,多數英語學習者閱讀一篇英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文章的細節,如此「見樹不見林」,不僅閱讀過程中步履蹣跚,不易享受文章流暢之美,閱讀完畢後,也不易於事後回想全文大意。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辨認文章

見樹又見林: 搭起文本的鷹架丁仁 朱錫琴 李長春 吳靜蘭 林至誠 葉錫南 程玉秀

摘要近年來,閱讀策略教學在外語教學中日受重視。諸多策略可概分為整體性閱讀策略與局部性閱讀策略兩大類。傳統上,多數英語學習者閱讀一篇英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文章的細節,如此「見樹不見林」,不僅閱讀過程中步履蹣跚,不易享受文章流暢之美,閱讀完畢後,也不易於事後回想全文大意。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辨認文章類型」的閱讀策略來幫助理解,實施的對象為本校非英語系的大一英文課程九班 315個學生,為期一學年。本文說明如何將一篇文章依其篇章組織方式將重點概念轉化成一個「文章結構圖」(Matrix)、如何應用此「文章結構圖」進行教學、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及因應之道、學生對此策略學習的看法及教師可如何延伸運用此種策略至文學作品的教學。

對於我國絕大多數的中學生而言,閱讀英文與中文的原因很不相同。他們閱讀中文的目的,固然有可能是為了準備考試,但更常見,也是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了獲取資訊,因應日常生活所需,或是為瞭解新知,或是為了娛樂自己,或是為了瞭解書信內容聯絡感情等等,不一而足。相對地,他們閱讀英文的原因相當單純,大多是:增進自己的字彙和片語,了解句子結構,提昇自己的英文能力,以備將來不時之需,更常見的則是為了通過入學考試。當然,對於不同閱讀目的,我們會用不同的閱讀策略。如果閱讀英文的目的是如上述所列,那麼使用局部性策略便能達到目的。 然而,當學生上了大學,閱讀英文的原因和閱讀中文的原因會越來越相像,例如為了讀取網路上的資訊、完成課堂上的作業、撰寫報告或論文、或者只是單純的享受閱讀樂趣。此時,若僅使用局部性策略,便無法完全達到以上的目的。這些策略往往只會讓人專注在繁瑣的語文結構上,並且讓閱讀速度變慢而且沒有效率!正確的閱讀方式應採用整體性策略來滿足新的閱讀需求。

使用整體性策略能幫助整體性地閱讀。當我們欣賞牆上的巨畫時,如果站得太近,便無法看到整幅畫的面貌;如果往後退一點,不但能清楚地看到畫裡的每個細節,更能一覽巨畫的全貌,就像中國俗話說:「見樹又見林。」常見的整體性閱讀策略包括有「預覽」、「預測文章內容」、「尋找主題句和主旨」、「確認作者寫文章的目的」等。

本文旨在報告如何在大一英文閱讀課程中介紹如何藉「辨認文章類型」來幫助理解的閱讀策略,包括如何將一篇文章依其篇章組織方式將重點概念轉化成

1

Page 2: 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view傳統上,多數英語學習者閱讀一篇英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文章的細節,如此「見樹不見林」,不僅閱讀過程中步履蹣跚,不易享受文章流暢之美,閱讀完畢後,也不易於事後回想全文大意。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辨認文章

一個「文章結構圖」(Matrix)、如何應用「文章結構圖」進行教學、製作及使用「文章結構圖」中間遭遇的困難及因應之道、學生對此策略學習的看法及教師可如何延伸運用此種策略至文學作品的教學。

壹、 何謂利用「辨認文章類型」幫助理解 假設你衣櫃裡有四件衣服,上面的圖案分別如下:1 2 3 4

*Adapted from A Short Course in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現在,找一張紙,不要看圖,就你的記憶把這些圖案一一畫在紙上。哪些圖案是你可以畫得出來的?那些圖案是你沒有辦法的?後者的答案應該會是第一個圖案!因為此它根本沒有所謂的類型。而類型就是代表規則,規則能幫助我們找到主要的特徵進而幫助我們記得更牢固。 當作家寫作時,會將的思緒意見架構成一個類型,以便讓讀者了解並且記得這些想法。英文作者會依照英文讀者所認同及熟悉的型式去創作;同樣地,中文作者會按照中文讀者所認同及熟悉的模式去寫作,以增進雙方的溝通效率。 所以中文讀者閱讀英文文章時該怎麼辦呢?他必須找出英文文章中的型式,而不是他所熟悉的中文文章的型式。否則,他將無法抓出文章的主旨。身為閱讀英文文章的讀者,你必須知道英文說明文的基本類型,如列舉、排序、因果、比較與對比等,閱讀時才能見樹又見林。 那要如何辨認文章的類型呢?有些主題句提供了線索。舉例來說,主題句「The American family unit is in the process of change,而「process」這個字告訴我們這個段落或這篇文章可能會是敘述一個過程,會有幾個階段;另外一個主題句,「Today a family can be made up of diverse combinations」,「diverse」這個字預示著文章中將列舉幾種 family combinations。 另一個辨認的方法就是透過訊號字預測文章的類型。而訊號字就像是文章的路標一樣,他們會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旅途告一個段落,什麼時候我們又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下列的圖表列舉了標示常見的四大文章類型的訊號字。當學生經年累月不斷地閱讀說明文時,可能會發現更多的訊號字,透過不斷的閱讀經驗,

2

Page 3: 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view傳統上,多數英語學習者閱讀一篇英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文章的細節,如此「見樹不見林」,不僅閱讀過程中步履蹣跚,不易享受文章流暢之美,閱讀完畢後,也不易於事後回想全文大意。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辨認文章

個人的圖表中的訊號字會不斷地累積增加。

文章的類型:訊號字(Pattern Signals)

Enumeration /Listing 列舉

Time Order/ Sequence 排序

Comparison-Contrast

比較與對比Cause-Effect

因果to begin withfirstsecondnextthenfinallymost importantlyalsoin factfor instancefor example

on (date)not long afternowasbeforeafterwhen

howeverbutas well ason the other handnot only...but alsoeither...orwhilealthoughunlesssimilarlyyet

becausesincethereforeconsequentlyas a resultthis led toso thatneverthelessaccordinglyif...thenthus

From Content Area Reading, 3rd ed., by Richard T. Vacca and Jo Anne L. Vacca (p.189).

貳、如何製作「文章結構圖」文章結構圖(Matrix)的製作乃是為了幫助學生在閱讀時能一方面找出課

文的組織大綱,並將文章中各主要概念(Main ideas)的發展關係串連起來,另一方面也能找出每一概念的主要支撐細節(Supporting details),並能摘要重述這些細節。

結構圖的內容共分三個部份,第一部份為 Organization,列出每一課的主要組織方式,第二部份為 Topic Sentence,請學生找出每一段的主題句(Topic sentence),第三部份為 Main Ideas,此為結構圖的主要內容,這部分是將文章中各項主要概念及支撐細節以不同的方框標示出來(請參考附錄一),並將各概 念間的發展關係以線條連接起來 , 如 為 列舉( Listing)或 時間順序(Chronological order)的關係,便以不帶箭號的線條連接,如為因果關係(Cause-effect),便以帶箭號的線條連接。結構圖又分為教師用版及學生用版,學生用版中將文章大綱及細節的部份文字留白,讓學生選填或填寫,並可互相比較討論其答案。

每位老師製作結構圖的步驟及方式可能不盡相同,以下提供其中一種方式3

Page 4: 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view傳統上,多數英語學習者閱讀一篇英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文章的細節,如此「見樹不見林」,不僅閱讀過程中步履蹣跚,不易享受文章流暢之美,閱讀完畢後,也不易於事後回想全文大意。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辨認文章

供做參考,有關實例請參見附錄一。一、找出課文的主要組織方法

課文的主要組織方法關係著結構圖的整體呈現方式,也常和該課所欲訓練的閱讀技巧息息相關。本校大一英文課中初級所使用的讀本為 Heinle, Thomson於 2002 年所出版由 Neil J. Anderson編寫之 ACTIVE Skills for Reading: Book 3, 每課課文的標題及閱讀技巧的訓練重點說明有時會具體載明本課的主要組織方式,例如以 why 為標題起始的文章常是以因果關係來組織課文,而以問句為標題的文章,則常可能會以列舉問題及其解決方法(problem-solving)的方式來舖陳文章。

一篇文章的主要組織方式常在該文的主題陳述(Thesis statement)也會載明 , 例 如 , 在“Wedding Customs”這一 課 的第一段最後 一 句“Although the reasons that people marry are similar in many places, wedding customs vary from country to country.”便明白指出該課是以對比(Contrast)及分項列舉的方式組織課文內容。

結構圖的編寫方式並不一定要和課文的主要組織方式相符合,但如果兩者是一致的,學生比較容易找出課文的組織脈絡,老師教學上也較為簡便。二、找出各段的組織綱要各段的組織方式常可在主題句中找到線索,而支撐主題句的發展重點常可

由表示文章凝結性(Cohesion)的用字或結構標示出來。將主題句 及支撐重點以摘要方式重述,並整理成大綱的形式。這部份是結構圖中每一方框的主要內容三、找出每段之間的關係段落之間的關係是結構圖上的呈現重點,每段之間的關係常可由每段第一

句看出來,以前述的“Wedding Customs”一課為例,第二段一開始的句子是“In many countries, it is customary for the bride to wear a white dress as a symbol of purity.”,從這一句當中便可看出這一段是在為上一段舉例說明。有時候,段落間的發展關係也可藉由一些轉折詞(Transitional words)或結構看出,如表列舉的first, furthermore表因果的 consequently, due to 或是表比較的 in contrast,similarly 等。四、實際製作結構圖

將步驟二的每段大綱以方框的方式標示出來,原則上每一段以一個方框來表示,段落順序則用“#”加上段落號碼置於方框內(例如#1表示第一段)。但

4

Page 5: 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view傳統上,多數英語學習者閱讀一篇英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文章的細節,如此「見樹不見林」,不僅閱讀過程中步履蹣跚,不易享受文章流暢之美,閱讀完畢後,也不易於事後回想全文大意。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辨認文章

如果該段呈現的概念較複雜,也可用多個方框表示,再以線條串聯其相關性。將每個方框按段落順序置於頁面上,再將段與段之間的組織關係以線條表

示出來,無箭頭的實線表示非因果的關係如分項列舉或時間先後的關係,箭頭則表示有因果關係,箭號方向指向「果」(Effect)。如果段落之間的關係為對比(Comparison and contrast),或平行(Parallel)的項目,則盡量將這些方框並列,呈現其比較或平行的關係。

為幫助學生找出課文的內容細節,而不只是了解課文的組織大綱,可將方框的全部內容或重點字留空,並將留空內容製成選項,置於組織圖的上方,讓學生選填至空格中。為提醒學生注意主要概念與支撐細節的差異,可將留白的主要概念以網底的方式表示。如果學生程度較佳,亦可由其自行填入答案,不須另提供選項。學生填答完畢後,也可令其相互討論比較其答案。

以上幾個步驟僅供參考,老師在製作結構圖時可自行調整應用,另外,要特別注意的是,每篇文章的主要組織方並非只有一種,但是在設計結構圖時,老師可選擇要以那一種為主,選擇不同也會造成結構圖的呈現方式有所差異。以Unit 10 的 “The Challenges of Space Travel”為例,該課以因果及列舉為主要組織方法,但在設計結構圖時,從「因」的觀點來分類或從「果」的觀點來分類(附錄一)所產生的結構圖便不相同。老師可視授課時間的多寡,呈現兩種或多種結構圖的設計供學生參考,或鼓勵學生以不同的組織方式自行製作結構圖,再分別討論比較,以豐富其英文閱讀技巧。

參、如何運用「文章結構圖」92 學年度的中初級共有九個班級,分屬不同的兩個時段,由七位本系的老

師任教。開學之初選定本學期的選文後,便決議大家分工,一人負責製作一篇選文的「文章結構圖」,完成後於每月的聚會中討論定稿,並如附錄一所示,製作成老師版及學生版兩種版本,方便老師使用。如前所述,一篇文章結構分析不只一種,端視分析時所採的觀點或主軸為何而定,所以此定稿雖經討論,亦僅供參考,老師可自行修正,或另行以不同的觀點分析結構。也可能採相同的結構圖但給學生時選填或填空處另行設計。至此,各班所採用的版本才底定。

依照本校大一英文課程的規劃及 ACTIVE Skills for Reading: Book 3 的教材內容,每篇文章閱讀教學及後續練習活動約需兩週共四節課完成。課堂中「文章結構圖」的使用方式,依其相對於「文章內容講解討論活動」的先後順序,大致可以區分為以下四大類:一、閱讀前活動 快速默讀 完成「文章結構圖」 課文講解討論

5

Page 6: 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view傳統上,多數英語學習者閱讀一篇英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文章的細節,如此「見樹不見林」,不僅閱讀過程中步履蹣跚,不易享受文章流暢之美,閱讀完畢後,也不易於事後回想全文大意。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辨認文章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先進行閱讀前活動(pre-reading activity),包括相關問題的回答、小組討論、相關重要字詞的自我檢視與討論等,目的在於啟動學生對於該主題的背景知識或語言方面的前置知識(schema)。接著,給學生 5-7 分鐘,依照自己的速度默讀,並記下完成的時間,以資作為期末檢視整個學期閱讀速度是否有所進步。進行快速的默讀時,學生不能查閱字典,遇不瞭解的生詞,儘量依照上下文意猜測,據以作合理的解讀。

學生快速默讀結束後,老師提問一些較為整體性(global)的文意理解,目的在於訓練略讀(skimming)的閱讀技巧。接著學生再進行第二次默讀,但性質不同,學生只需找出老師所提出特定的五個單字,閱讀速度更快,重點不在於語意的理解,旨在訓練學生的掃瞄技巧(scanning)。接著,發下學生版的「文章結構圖」,要求學生進行第三次的默讀並完成結構圖。此次閱讀屬於仔細的閱讀 (careful reading),學生在結構圖的引導下,填入部分的文意重點,此一過程約需 20-25 分鐘,學生固然必須展現閱讀時對於文意重點的掌握,但是本質上,此一活動導引學生的功能遠大於檢測的性質。隨後,老師以五分鐘的時間核對答案,顧及學生的英語聽力恐有疏漏,老師可以在黑板上重現簡化的結構圖,並寫出答案。核對完答案後,重回文章起點,由老師引導利用一些局部性的閱讀策

略(local strategies),例如根據上下文猜測生詞語意、利用字詞結構猜測生詞的文法屬性幫助理解等,一起討論文章細部的文意。基本上,此種方式製造機會引導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深度的處理」

(deep processing),期望學生日後能以類似的模式處理閱讀的資訊。二、 閱讀前活動 以前三段導引猜測結構 快速默讀 完成「文章結構

圖」 課文講解討論閱讀前活動同上述第一種方式,接著由老師引導學生找出前三段的主

題句 (topic sentence),據以猜測整篇文章的架構以及後續可能出現的文意或論點。老師發下結構圖,讓學生在個別默讀後,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完成此圖隨後由老師在黑板上核對講解結構圖。接者,同上述第一種方式,由老師帶領利用其他的局部性閱讀策略,探究文章細部的文意。

三、 閱讀前活動 快速默讀 一邊講解討論課文一邊完成「文章結構圖」如上述進行完閱讀前的活動,學生進行快速的默讀後,老師提問數個

整體性的問題,點出文章重點。隨後由老師進行細部的解說,引導討論,其間也教導各種局部閱讀策略增進對段落文意的瞭解。在段落結束時,讓學生在結構圖上完成相關的部分後,再回到新的段落講解,如此反覆進行。基本上,此種方式將結構圖作為老師上課分析篇章時的輔助工具,協助學生能

6

Page 7: 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view傳統上,多數英語學習者閱讀一篇英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文章的細節,如此「見樹不見林」,不僅閱讀過程中步履蹣跚,不易享受文章流暢之美,閱讀完畢後,也不易於事後回想全文大意。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辨認文章

具象地看出 (visualize) 全文的架構。四、 閱讀前活動 快速默讀 課文講解討論 完成「文章結構圖」

此種方式前三步驟類似第三種的前半階段,逐段講解、討論,待完成全文後,老師發下結構圖,由學生當場再次一面默讀一面完成。學生程度較佳者,填答時可以儘量不看文章。此種方式將結構圖定位為閱讀完畢後整理文意重點的一項工具(organizer)。以上四種方式,並無絕對的優劣之分,只是目的不同,難度有別。第一種難

度最高、最具挑戰性。第二種引導性稍增,難度次之,第三、四種目的相近,不過第三種係逐段完成,難度較低。填寫、核對結構圖所需的時間,大約與難度成反比,第三種最快速,其次第四種,第一種耗費的時間較多。老師應採用採用哪種方式,基本上取決於老師對於學生閱讀能力高低的認

定(reading proficiency level)、老師認為該給學生指導的份量多寡(amount of guidance)、時間的充裕與否等因素。老師通常也不會一成不變,幾種方式可視需要或文章結構難度,交替使用。整年下來,難度上也循序漸進,由控管較多(controlled)轉換到較自由(free)的結構圖。事實上,計畫內的老師,次年教授高級組時,因應學生程度的提高,在下學期讓學生小組討論產製自己的文章結構圖,相互比較觀摩,也與老師的版本比對,學生深覺獲益良多。

「文章結構圖」依上述方式協助學生瞭解篇章架構、增進對全文的文意掌握,在進行完課文後續的練習活動(如問題討論、字彙延伸練習等)後,老師要求學生當場兩人一組(或個別在全班面前),以完成後的結構圖為藍本,輪流相互口頭「說明」文章的重點。進行時,結構圖提供了文意重點,學生必須以簡單的句型加上適當的轉折詞加以串連成小段可以理解的說明。如果時間許可,老師有時會將此項口語活動轉化成寫作活動,讓學生個別獲兩人一組,當場根據結構圖的重點寫成一段全文的摘要。

肆、使用時可能之困難、解決方法及省思九十二學年度,任教大一英文中初級的九位教師們,決定採用文章結構圖

的閱讀策略教學來培養學生英文閱讀文章的能力。經過一整年文章結構圖的實施之後,教師們將經歷了某些困難、也提出了解決困難的方法。以下就分別討論教師們所遇到的困難、以及個人解決的方法提出說明及討論,最後並收集了數位教師的教學省思作為結束。一、困難

在實施文章結構圖教學之後,任教大一英文中初級老師們所發現的困難大7

Page 8: 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view傳統上,多數英語學習者閱讀一篇英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文章的細節,如此「見樹不見林」,不僅閱讀過程中步履蹣跚,不易享受文章流暢之美,閱讀完畢後,也不易於事後回想全文大意。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辨認文章

致來自:文章結構、結構呈現、以及學生學習等三個方面。在文章結構方面,老師們在實施上的困難都屬於選文結構上的不清楚;老

師們最常碰到的問題就是選文的文章結構不明顯、對仗不清楚。這個時候,最困擾教師們的問題就是很難將這類的文章製作成文章結構圖的表格,提供給學生練習。這是屬於選文的問題,比較難更改。

另一方面,當文章的結構清楚了,可以製作成文章結構圖時,老師們也會有呈現結構的問題。首先是在製作結構圖的時候,老師們會擔心是否能夠正確反映文章的結構,萬一不正確的時候,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除了正確性之外,為了要給學生良好的學習範例,教師們發現有時候很難將原文改寫成優雅的文句;同時,在製作文章結構圖的學習單的時候,教師們也很難兼顧文句在學習單上的安排及美觀。因此,對教師們而言,製作文章結構圖花費的時間相當的長,這也是教師們共同的一項困難。

在困難的最後一方面則在學生的學習。當學生在填答老師們所準備的文章結構圖時,產生相當多的問題,例如:在選文的結構較複雜時,學生無法從選文中釐清文章的結構來回答結構圖的問題;即使選文的結構很清楚,有時候學生們會找不到文章的結構,因此無法從課文中找到正確的資訊來填答。更有甚者,有時學生對課文所提出的結構與學習單上的結構圖或老師的看法不同,這些都是教師們在教學現場所碰到的學習問題及困難。二、解決方法

根據以上所提的困難,教師們必須自行提出解決方案。同樣地,教師們也依據前述(困難)所討論的方向來提供解決方案。首先是針對課文的結構不清楚時以及製作文章結構圖的時候,教師們的看法非常的一致,那就是向同僚請益。教師們一致認為,一旦選文的結構不清楚、對選文的結構沒有把握、對自己的修改需要別人的意見等等的時候,透過與同事的討論是最好的解決方法。因為透過與同仁之間的討論、修正之後,教師們認為他們更能夠了解選文作者的思路,進而理出選文的結構;與同事腦力激盪,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文章的結構、作不同的歸類、增進對選文的了解。

至於對學生學習方面問題的處理,各個老師的解決方案則有不同。例如:當學生無法填出學習單所要的結構圖時,教師們建議讓學生再次返回選文,再由教師講解選文,之後可以由學生兩兩討論文章結構,依次解答結構圖;或者,教師們可以在學生答不出來時,當下給予提示,教授學生如何從英文的基本修辭(連接詞)中查看作者的意圖,然後要求學生提出對文章結構圖的看法。

同樣在解決學生學習上的困難點上,教師們認為為了避免學生學習時造成太多困擾,應該在製作文章結構圖時,注意以下兩點:首先是在文章結構圖上

8

Page 9: 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view傳統上,多數英語學習者閱讀一篇英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文章的細節,如此「見樹不見林」,不僅閱讀過程中步履蹣跚,不易享受文章流暢之美,閱讀完畢後,也不易於事後回想全文大意。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辨認文章

的關鍵字儘量選用與課文內容一樣者,避免過度改寫,這樣才不會在成學生無法在結構圖中找到選文中的線索。其次,如果教師們發現填空式的結構圖太難的時候,可以改成選填式的練習,這樣可以減輕學生學習的壓力、增加學習的動機以了解文章結構圖的用意。三、省思

在結束一年的文章結構圖教學之後,所有的教師一致認為以文章結構圖的方式來教授學生閱讀,的確有助於學生抓住文章主旨與組織,也使得教學活動更為具體化。例如:由學生填寫的回答即知道其是否的確掌握重點。當然,學會運用文章結構圖來解讀文章只是一個開端,因為,閱讀能力的培養還需要學生自行花費時間練習,要經過不斷地練習,學生們才能夠對英語文的閱讀有更精確的掌握。既然文章可以利用結構圖來分析,這樣同樣的方法也可以利用在分析學生的寫作上,換句話說,學生需要了解如何分析文章的結構之後,可以直接幫助自己了解自己的文章是否有結構。

最後,參與本年度教學的教師們也對本年度的文章結構圖教學提出共同的建議,那就是:製作文章結構圖,需花費許多功夫,教授同級的教師們宜組成支援團體,一起分擔工作量,這樣會讓製作出來的產品更精良。

伍、學生對於「文章結構圖」的看法根據上述方式,在本校大一英文課中初級的班級實施了一個學期(民國 92

年 9月至 93 年 1月)的閱讀策略教學,利用「文章結構圖」幫助學生瞭解文章重點。為瞭解學生對此教學的看法作為改進教學的參考,於學期末進行一項問卷調查。參加此項調查的學生共有 9 班,採計名方式回答,有效問卷 280份,問卷

回收率為 91.21%。問卷題目共五題,採開放式回答(問卷的形式及內容請見附錄二)。以第一題為例,題目中問到「你喜不喜歡使用『文章結構圖』(Matrix)?為什麼?」,我們將回答分為三部份,喜歡(正面立場)、普通(中立立場)、及不喜歡(負面立場),各部份的總人數統計如附錄三所示。我們並統計及歸納回答各個立場(喜歡、普通、不喜歡)的原因。由於一個學生喜歡的原因可能不只一種,例如,學生喜歡可能因為 Matrix 對閱讀有所幫助而且能幫助記憶,因此我們將回收問卷中所提到的因素逐項歸納,以第一題回答喜歡者為例,在 280張問卷內容中,有 122張提到使用「文章結構圖」能幫助他們「更了解文章內容」,比例為 43.57%。此部份之統計結果詳列於附錄四。以下針對各題提出分析與討論。

9

Page 10: 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view傳統上,多數英語學習者閱讀一篇英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文章的細節,如此「見樹不見林」,不僅閱讀過程中步履蹣跚,不易享受文章流暢之美,閱讀完畢後,也不易於事後回想全文大意。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辨認文章

第一題:你喜不喜歡使用「文章結構圖」(Matrix)?為什麼?喜歡的人有 230/280,佔 82.14%。普通的人有 16/280,佔 5.71%不喜歡的人有 34/280,佔 12.14%

在第一題裡,回答喜歡的人佔了絕大多數(超過八成),不喜歡的人只有一成多,即使我們將回答普通的人也當成他們並不喜歡「文章結構圖」,不喜歡的人數仍舊少於二成,和回答喜歡的人比例仍相差懸殊。顯示使用來幫助閱讀的這個方式受到大家普遍接受。

在喜歡的原因方面,我們統計學生所陳述的原因,並將其分類。學生喜歡「文章結構圖」這種方式的原因相當多,總計有十四種(詳見附錄四),但其中比較顯著的原因(比例超過百分之二的)只有五種,依序排列如下。 1. 更了解文章內容(文意、意思、主旨、大意),共有 122/280人,佔

43.57%。 2. 更了解結構(架構、組織、分析的能力、段落之間的關係),共有 79/280

人,佔 28.21%。 3. 對閱讀有所幫助,共有 28/280人,佔 10%。 4. 能幫助記憶,共有 13/280人,佔 4.64%。 5. 複習時可以使用,共有 10/280人,佔 3.57%。 由分析的結果來看,大多數的學生(合計超過 8 成)認為他們在使用「文章結構圖」之後,在理解文章內容及了解文章結構部份皆有顯著進步,因此他們喜歡使用這個方法。 在不喜歡的原因方面,和喜歡的原因類似,學生們不喜歡的原因也有很多種,這裡我們同樣只節錄比例超過百分之二的兩個原因,如下所示。 1. 又麻煩又複雜,共有 11/280人,佔 3.93%。 2. 不喜歡制式化、死板、拘緊,共有 8/280人,佔 2.86%

由這兩個原因來看,部份學生(約 7%)仍無法跳脫傳統上「逐字讀、逐句讀」的閱讀方式,因此對於以獲取文章整體意義的「文章結構圖」這種新式閱讀方式尚無法接受,才會認為此方法「死板、麻煩」。老師教學時,可加強 global vs. local 的觀念,讓學生都能用所謂 top-down 的方式來閱讀。

第二題:使用「文章結構圖」(Matrix)對你是難還是容易?如果難,哪一部份

10

Page 11: 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view傳統上,多數英語學習者閱讀一篇英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文章的細節,如此「見樹不見林」,不僅閱讀過程中步履蹣跚,不易享受文章流暢之美,閱讀完畢後,也不易於事後回想全文大意。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辨認文章

難? 容易的人有 109/280,佔 38.93% 普通的人有 92/280,佔 32.86% 難的人有 79/280,佔 28.21%

在第二題裡,回答容易的人並不像第一題一樣佔了絕大多數(還不到四成),回答普通和難的人數也大約是三成左右。這一題是一個三等分的情況,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認為「文章結構圖」容易,三分之一的人覺得普通,而剩下三分之一的人覺得難。可見「文章結構圖」這種方式對某些學生而言容有些難度,需仰賴教師們於教學時進一步的引導與加強練習。 在原因部份,因為題目裡只有問 「如果難,哪一部份難」,而沒有 「如果容易哪一部份容易」,或許因為如此,很多學生並沒有寫出他們覺得容易的原因,最主要的兩個回答如下: 1. 容易(未提供原因),共有 89/280人,佔 31.79%。 2. 文章和單字看得懂就不難,共有 7/280人,佔 2.5%。 由第二個原因來看,部份學生仍然依賴了解單字的意義來達到閱讀上的理解,顯示即使學生在使用「文章結構圖」上沒有太大困難,他們還是習慣採用傳統上「逐字讀」的方式。這部份仍需老師們引導他們多做練習以改變舊習慣。 同樣地,很多學生當他們這一題回答普通時,並沒有提供為什麼他們認為普通的原因,而最主要的三個回答如下。 1. 普通、難易適中(未提供原因),共有 47/280人,佔 16.79%。 2. 有的容易有的難,共有 18/280人,佔 6.43%。 3. 重點及關鍵字找到的話就還好,共有 10/280人,佔 3.57%。 在覺得難的原因部份,題目裡明確問到哪一部份難,因此回答難的學生大部份都講出他們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前五個原因如下。 1. 找關鍵字(重點、key word)比較難,共有 19/280人,佔 6.79%。 2. 找主題句及主旨比較難,共有 13/280人,佔 4.64%。 3. 文章或單字看不懂就無法分析,共有 12/280人,佔 4.29%。 4. 結構太複雜就分析不出來,共有 11/280人,佔 3.93%。 5. 不知道要填什麼,共有 9/280人,佔 3.21%。 這些回答顯示,某些同學的確在 global thinking 方面的能力較差(找不出關鍵字、找不出主題句、不會分析結構、仍需仰賴單字的意義來理解文章等等),老師教學時可針對這些重要概念加強並引導多作練習。

11

Page 12: 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view傳統上,多數英語學習者閱讀一篇英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文章的細節,如此「見樹不見林」,不僅閱讀過程中步履蹣跚,不易享受文章流暢之美,閱讀完畢後,也不易於事後回想全文大意。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辨認文章

第三題:使用「文章結構圖」(Matrix)對你的閱讀有幫助嗎?如果有,有何幫助?

有幫助的人有 259/280人,佔 92.5%。 不知道、沒意見的人有 6/280人,佔 2.14%。 沒有幫助的人有 15/280人,佔 5.36%。 這一題是所有題目當中持正面立場比例最高的一題。有超過九成的人認為「文章結構圖」對他們的閱讀有幫助,只有大約百分之五的人認為沒有幫助,即便把回答普通的人算進來,認為沒幫助的人數也不超過一成,顯示學生們普遍認為對閱讀是有幫助的。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第三題中回答「有幫助」的人數(259人)比第一題中回答「喜歡」的人(230人)及第二題中回答「容易」的人(109人)要多得多,我們認為必定有部份學生即使「不喜歡」或覺得「很難」,他們仍然認為「文章結構圖」這種方式對他們是有幫助的。這對老師們是一種正面的鼓勵,顯示同學們雖然在剛接觸這方式的初期有些許不適應及困難,他們仍然肯定「文章結構圖」在閱讀上的幫助。 在原因部份,雖然學生們認為「文章結構圖」有幫助的原因大致上有八種,但多集中在前面四種,如下所示: 1. 容易了解文章的內容(大意、意思、主旨、文意),共有 148/280人,佔

52.86%。 2. 對文章的結構(架構、組織)更清楚,共有 59/280人,佔 21.07%。 3. 對閱讀有幫助,共有 54/280人,佔 19.29%。 4. 能幫助記憶,共有 21/280人,佔 7.5%。 由以上四個原因來看,學生所陳述的原因,有許多與第一題的原因類似,顯示這兩題之間是有關聯的(事實上,有部份學生在問卷第三題的部份直接寫上

「同第一題」)。因此,我們相信,正是因為「文章結構圖」對學生的閱讀有幫助(能更了解文章內容、對文章結構更清楚、能幫助閱讀及記憶等),使得學生能接受並喜歡使用,這兩者之間有正相關。 在回答沒幫助的部份,由於題目中只問到有幫助的原因,所以大部份回答沒幫助的學生並沒有說明為何他們覺得「文章結構圖」對閱讀沒幫助,人數如下:

1. 沒有幫助(未提供原因),共有 14/280人,佔 5%。 在這一題的討論之中我們提到有部份學生即使「不喜歡」或覺得「很難」,他們仍然認為「文章結構圖」這種方式對他們是有幫助的,這個論述可由這部份的數

12

Page 13: 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view傳統上,多數英語學習者閱讀一篇英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文章的細節,如此「見樹不見林」,不僅閱讀過程中步履蹣跚,不易享受文章流暢之美,閱讀完畢後,也不易於事後回想全文大意。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辨認文章

據證明:回答「沒有幫助」的學生僅佔百分之五,遠比回答「不喜歡」及「難」的學生比例較少(分為別 12.14%及 28.21%),因此也支持了我們的論述。

第四題:學了「文章結構圖」(Matrix)的技巧後,你是否開始也會在其他中文或英文的科目中使用?如果會,例如哪些科目?

會的人共有 204/280人,佔 72.86%。 不一定的人共有 4/280人,佔 1.43%。 不會的人共有 72/280人,佔 25.71%。 這一題回答會的人數佔了很大的比例(超過七成),而回答不會的人數則只有二成多。扣除不一定的那四個人(人數太少,無代表性),則回答會使用的人數和回答不會使用的人數的比大約是三比一(四個人裡面有三個會使用,一個不會使用)。顯示大多數的學生已經將「文章結構圖」這種閱讀方式內化為一種閱讀技巧,不限於英文文章中使用。但仍有少數學生未能有這種認知,並不會在其他科目中使用。教師於教學時可就此部份作一提醒,讓學生能更廣泛且更深入地應用此閱讀技巧。 在回答所會使用的科目部份,學生的回答可說是各式各樣都有,而分佈也較平均,並不特別集中在其中某幾項裡。我們將比例超過百分之二的項目節錄如下 1. 國文(中文、古文、文學欣賞….等),共有 83/280人,佔 29.64%。 2. 歷史,共有 49/280人,佔 17.5%。 3. 英文(小說、雜誌、翻譯….等),共有 31/280人,佔 11.07%。 4. 會用在本科系的科目的,共有 22/280人,佔 7.86%。 5. 地理,共有 15/280人,佔 5.36%。 6. 有機會會試試(以後會使用),共有 14/280人,佔 5%。 7. 有用原文書時會用,共有 8/280人,佔 2.86%。 8. 生物,共有 8/280人,佔 2.86%。 9. 文章很長內容很多時會使用,共有 7/280人,佔 2.5%。 10. 高中時就有使用,共有 6/280人,佔 2.14%。 雖然學生的回答各式各樣都有,但我們若將科目做簡單的「文科、理科」的分別,就可發現學生大多是在「文科」的科目使用「文章結構圖」此一技巧(排名前五名的都是文科的科目)。部份原因可能是因為文科的科目中較易出現長篇及大段落的文章(如中文的古文、長篇閱讀及英文的小說散文賞析等等),而理科科目中則較少純文字的大段落閱讀,多數有圖表或公式輔助。由此也可顯示,學生們傾向於將「文章結構圖」認定為一種「幫助閱讀長篇及大段落文章的一種閱讀

13

Page 14: 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view傳統上,多數英語學習者閱讀一篇英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文章的細節,如此「見樹不見林」,不僅閱讀過程中步履蹣跚,不易享受文章流暢之美,閱讀完畢後,也不易於事後回想全文大意。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辨認文章

技巧」。 在回答不會使用的部份,因為題目中只有問「如果會,例如哪些科目」,而沒有問「如果不會,為什麼」,所以大多數回答不會的學生並沒有寫出他們不使用的原因,人數如下所示。

1. 不會使用(未提供原因),共有 72/280人,佔 25.71%。

第五題:對於「文章結構圖」(Matrix)的使用,你是否還有其他想法? 有的人共有 138/280人,佔 49.285%。 沒有的人共有 142/280人,佔 50.714 %。

對於「文章結構圖」有想法的和沒想法的人幾乎各佔一半。雖然每位學生對於「文章結構圖」的意見相當多且分歧,但經過統整之後,我們還是能從當中找出相似性及共通點。其中比例超過百分之二的意見詳列如下: 1. 這個方法很好、很有幫助,共有 51/280人,佔 18.214%。 2. 可以多多練習這個方法,共有 23/280人,佔 8.214%。 3. 覺得Matrix這方法很煩瑣、死板,學這個沒什麼必要,共有 16/280人,

佔 5.714%。 4. 有空格填的時候比較好寫,共有 11/280人,佔 3.929%。 5. 希望可以再簡化一點,共有 10/280人,佔 3.571%。約半數的學生在第五題寫出他們的意見,這些意見可作為之後教師們施教

時的參考。例如,有 18%左右的學生肯定這個方法所帶來的幫助,且有 8%多的學生希望之後能多多練習「文章結構圖」這個技巧,以增進閱讀能力。相反地,有將近 6%的學生覺得這方法很煩瑣、死板,學這個沒什麼必要,顯示學生們仍無法了解此方法的真正意涵,還是對這個閱讀方式抱持著抗拒的心理,這點尚需教師們於課堂中多宣導並鼓勵,以消弭學生排斥的態度。 另外,還有 142 個學生對於「文章結構圖」並沒有其他意見,這些學生合計佔50.714%。

陸、如何將「文章結構圖」運用至文學作品的教學 此部份將探討如何將整體性閱讀策略(Global Reading Strategies)應用於教導文學課程。以教授學生研讀美國小說家厄普戴克(John Updike)的短篇小說 “A & P”為例,說明這種看似僅適用於閱讀一般文章的策略,也可應用於閱讀文學作品。

14

Page 15: 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view傳統上,多數英語學習者閱讀一篇英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文章的細節,如此「見樹不見林」,不僅閱讀過程中步履蹣跚,不易享受文章流暢之美,閱讀完畢後,也不易於事後回想全文大意。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辨認文章

初讀一般文章與文學作品的最大不同點在於前者著重的是文章的基本格式,也就是說要看出此文是用論說、因果、或對比來發展文章,後者則著重於小說中的主角及其所處的情境,而在短篇小說更是尤其明顯,因為短篇小說限於篇幅,通常會安排一個比較戲劇性的場景讓主角來面對。了解這基本不同後,就可探討如何運用普遍性閱讀策略的前二種策略:預讀(Previewing)及預測(Predicting),來讀短篇小說。 厄普戴克(John Updike)的短篇小說“A & P”的主角是個在超市工作的年輕男孩,一成不變的收銀員工作是使他有些憤世嫉俗,而這一切都將因為三個僅著泳裝來逛超市的女孩而有所不同。由於普遍性閱讀策略強調的是讓學生主動有能力去製作出所讀文章的結構圖,而不是被動地接收教師的傳授知識,所以在初階段即要讓學生自己先去摸索故事文本,在要求學生預讀及預測時,有二重點可以強調,一是從角色的設定開始,通常因為學生對於小說並無法立刻掌握重點,所以小說主角的身份可先告知學生,以建立一個摸索的基點。此小說的主角是個年輕男孩,據此學生就可以去猜想小說的可能主題,包括年輕人的叛逆,對異性的好奇,或種種成長問題等。二是從主角所面臨的情境,譬如他的工作場所--超市,及他接觸的人--包括他其它同事及超市的顧客。(如希望學生更主動去摸索文本,甚至可不要先提示有那些其他角色,而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在此階段先不要主動告知學生太多訊息,而是讓學生自由討論,但如擔心學生抓不到重點,可先預設一些並不提供標準答案的問題,就以此小說為例,可能的問題如下:(一)超市讓人聯想到什麼?(二)這男孩如何看待這份工作?(三)男孩對超市顧客的態度?(四)男孩與其他同事的比較?(五)及故事結尾的意義等。針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就可進入下一階段,亦即開始運用另外二個閱讀策略:找出文章重點大區塊(Macropropositions)及製做文章結構圖。 在幫助學生確認小說可分成那些重大區塊時,可直接借用一般在探討小說結構時所用的四階段理論,即開頭(Exposition)、轉折(Complication)、高潮(Climax)及結果(Resolution)。根據前述的問題再配合四階段理論,可做成一簡略的文章結構圖如下:

(1)開頭(戲劇性的情境)一個在超市(地點)工作的男孩(主角)所面臨的困境問題:主角喜歡 / 不喜歡 這份工作

(2)轉折(出現一造成轉折的因素)三個僅著泳裝的女孩問題:主角喜歡 / 不喜歡 這三個女    孩

(3)高潮(衝突的最高點)超市經理出現斥責三位女孩

(4)結果(最後的終結)

男孩最後做出的決定

15

Page 16: 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view傳統上,多數英語學習者閱讀一篇英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文章的細節,如此「見樹不見林」,不僅閱讀過程中步履蹣跚,不易享受文章流暢之美,閱讀完畢後,也不易於事後回想全文大意。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辨認文章

問題:主角贊同 / 不贊同 經理的態度 問題:主角解決 / 未解決 問題在用一般短篇小說結構來區隔出不同區塊時,可提醒學生小說描述的前後情節發展未必是機械性地由(1)到(4),有時會有一些小變化,像是(2)當中提到造成轉折的三位女孩是小說一開始即出現,而主角對他工作環境的評價也是前後出現在不同地方,所以不要一讀小說就以為這四階段是有前後固定順序來描述的。在引導學生去探索這四個大區塊時,可要求學生分別就前述的四個是非題來討論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而且要從情節中去找出可支持答案的細節。尋此原則,簡單的文章結構圖將更完整。 前述第一區塊中的問題顯然是否定的,所以在第一區塊中主角那位年輕男孩的基本困境是他不喜歡在超市的工作,在這裡要注意的是,通常一篇小說都不會只探討一個表面的問題,有些細節要從深一層的來看才能歸納出它們在文本的意義以第一區塊為例,可發展出的較完整文章結構圖如下:

開頭:一個男孩面臨著一個困境表面困境:他不喜歡在超市工作的理由a) 討厭如巫婆般的挑惕超市顧客b) 討厭家庭奴隸般永遠循固定路線購物的超市顧客深層困境:超市代表不自由的成人世界a) 一切東西都是規律排列b) 顧客被形容成溫馴不自由的動物,如羊或豬c) 整座超市被形容成彈珠台,顧客就是被困其中的彈珠

    至於轉折及高潮部份也可從文本中別強調的描述來看出表面及深層兩個層面。其文章結構圖如下:

轉折:出現三個僅著泳裝的女孩令男孩的困境有所轉折表面轉折:他注意這三個女孩的理由a) 異性的吸引力b) 只穿著泳裝c) 與別人走著不一樣的購物路線

16

Page 17: 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view傳統上,多數英語學習者閱讀一篇英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文章的細節,如此「見樹不見林」,不僅閱讀過程中步履蹣跚,不易享受文章流暢之美,閱讀完畢後,也不易於事後回想全文大意。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辨認文章

深層轉折:男孩心中的不滿加強a)三女孩與其他客人的刻意對比

(1) 高潮:超市經理出現斥責三位女孩表面衝突:男孩與經理起衝突的理由a) 想扮演英雄救美的角色深層衝突:男孩想反抗經理代表的世界a) 經理是超市的秩序維護者b) 經理是男孩父母親的朋友

從上述二文章結構圖中,可看到男孩終於藉由替三個女孩出頭的機會,展現出他對自己的工作以至整個成人世界的不滿,這雙重的因素終於導致他的辭職。 在最後一部份要探討的是這個故事結尾的意義,在此可從普遍性閱讀策略的另兩個策略談起,及確認作者的意圖(Identifying author’s intent)及建立不同的閱讀觀點(Establishing a point of view)。其實此點跟一般文學所探討的範疇有相當類似之處,無非都是著重於作者是否有言外之意以及是否能從另一角度來看待同一個文本。在做出最後一個區塊的結構圖前,不妨將焦點回到稍早所做的簡易結構圖中提到的問題:主角解決了他的困境了嗎?小說的結尾描述說,當男孩提出辭呈並踏出超市時,三個女孩早走了,他隔著玻璃窗看到經理正在代替他的收銀工作,而他只感到未來茫茫。如果就文本而言,這似乎並非一有明確答案的問題,最後的文章結構圖如下:

結果:男孩是否解決了困境?是的理由a)男孩邁出第一步b)開始了解到社會的現實

否的理由a)三個女孩早已走了b)男孩並未真正解決問題

17

Page 18: 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view傳統上,多數英語學習者閱讀一篇英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文章的細節,如此「見樹不見林」,不僅閱讀過程中步履蹣跚,不易享受文章流暢之美,閱讀完畢後,也不易於事後回想全文大意。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辨認文章

像這樣有爭議或不確定的結尾,在短篇小說中並不罕見,所以分成二方面來探討,可幫助學生去體驗作者刻意的曖昧態度。至於要如何從不同角度來看同一個故事,可要求學生去設想自己是故事中的其它角色,從這些角色的角度來看主角辭職這件事,像是那三位女孩如果知道主角為她們而辭掉工作,會有什麼感想,又或是可從經理的觀點來看男孩辭職這件事,對於建立故事的多元觀點當很有幫助。

18

Page 19: 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view傳統上,多數英語學習者閱讀一篇英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文章的細節,如此「見樹不見林」,不僅閱讀過程中步履蹣跚,不易享受文章流暢之美,閱讀完畢後,也不易於事後回想全文大意。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辨認文章

Unit 10 Chapter 1: The Challenges of Space Travel

(Classified Based on Cause, Teacher’s Version)I. Organization: Cause-Effect and Listing

II. Topic sentence: underline the topic sentences in each paragraph.

III. Main ideas: After recognizing the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please try to find the sub-

topic of each paragraph and put it in the gray box. Then, locate the following major points

under each sub-topic.

weakened muscles and bones ancient astronomers Mars Mission Possible?

motion sickness intensive exposure to radiation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intensive exposure to radiation motion sickness confined living space

potential disorders psychological challenges recommendation made by 2010

19

# 2: Discovery of the conditions and effects of space travel

gravity-freeenvironment

intensive exposure to radiation

physiologicalchallenges

psychologicalchallenges

#1: Men’s interest in exploring the space ancient astronomers modern movies and films

#3: immediate ailments

#4: potential disorders

#5: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motion sickness

long-term departure from family and friends

confined living space

shift of bodily fluid

weakened muscles and bones

risk of cancer

#6 and #7: Mars Mission Possible? --unclear at the present moment --recommendation made by 2010

Page 20: 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view傳統上,多數英語學習者閱讀一篇英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文章的細節,如此「見樹不見林」,不僅閱讀過程中步履蹣跚,不易享受文章流暢之美,閱讀完畢後,也不易於事後回想全文大意。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辨認文章

Unit 10 Chapter 1: The Challenges of Space Travel

(Classified Based on Effect, Teacher’s Version)I. Organization: Cause-Effect and Listing

II. Topic sentence: underline the topic sentences in each paragraph.

III. Main ideas: After recognizing the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please try to find the sub-

topic of each paragraph and put it in the gray box. Then, locate the following major points

under each sub-topic.

ancient astronomers motion sickness Mars Mission Possibl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weakened muscles and bones recommendation made by 2010

potential disorders Men’s interest in exploring the space intensive exposure to radiation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confined living space

20

# 2: Discovery of the conditions and effects of space travel

Cause: gravity-freeenvironment

Cause: intensive exposure to radiation

physiological problem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1: Men’s interest in exploring the space ancient astronomers modern movies and films

#3: immediate ailments

#4: potential disorders

#5: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motion sickness Causes:

confined living space long-term departure

from family and friends

shift of bodily fluid

weakened muscles and bones

risk of cancer

#6 and #7: Mars Mission Possible? unclear at the present moment recommendation made by 2010

Page 21: 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view傳統上,多數英語學習者閱讀一篇英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文章的細節,如此「見樹不見林」,不僅閱讀過程中步履蹣跚,不易享受文章流暢之美,閱讀完畢後,也不易於事後回想全文大意。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辨認文章

Unit 10 Chapter 1: The Challenges of Space Travel

(Classified Based on Cause, Student’s Version)I. Organization: Cause-Effect and Listing

II. Topic sentence: underline the topic sentences in each paragraph.

III. Main ideas: After recognizing the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please try to find the sub-

topic of each paragraph and put it in the gray box. Then, locate the following major points

under each sub-topic.

weakened muscles and bones ancient astronomers Mars Mission Possible?

motion sickness intensive exposure to radiation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intensive exposure to radiation motion sickness confined living space

potential disorders psychological challenges recommendation made by 2010

21

# 2: Discovery of the conditions and effects of space travel

gravity-freeenvironment

physiologicalchallenges

#1: Men’s interest in exploring the spa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odern movies and films

#3: immediate ailments

#4:

#5:

long-term departure from family and friends

shift of bodily fluid

risk of cancer

Page 22: 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view傳統上,多數英語學習者閱讀一篇英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文章的細節,如此「見樹不見林」,不僅閱讀過程中步履蹣跚,不易享受文章流暢之美,閱讀完畢後,也不易於事後回想全文大意。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辨認文章

Unit 10 Chapter 1: The Challenges of Space Travel

(Classified Based on Effect, Student’s Version)I. Organization: Cause-Effect and Listing

II. Topic sentence: underline the topic sentences in each paragraph.

III. Main ideas: After recognizing the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please try to find the sub-

topic of each paragraph and put it in the gray box. Then, locate the following major points

under each sub-topic.

ancient astronomers motion sickness Mars Mission Possibl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weakened muscles and bones recommendation made by 2010

potential disorders Men’s interest in exploring the space intensive exposure to radiation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confined living space

22

#6 and #7: unclear at the present mome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Discovery of the conditions and effects of space travel

Cause: gravity-free environment

Cause:

physiological problems

#1: _____________________ modern movies and films

#3: immediate ailments

#4: #5:

Causes: _____________ long-term

departure from family and friends

shift of bodily fluid

risk of cancer

Page 23: 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view傳統上,多數英語學習者閱讀一篇英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文章的細節,如此「見樹不見林」,不僅閱讀過程中步履蹣跚,不易享受文章流暢之美,閱讀完畢後,也不易於事後回想全文大意。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辨認文章

附錄二 問卷題目說明:請根據你這學期以來學習利用「文章結構圖」(Matrix)瞭解文章要點的經驗,針對以下問題,表示個人的看法。1. 你喜不喜歡使用「文章結構圖」(Matrix)?為什麼?

2. 使用「文章結構圖」(Matrix)對你是難還是容易?如果難,哪一部份難?

3. 使用「文章結構圖」(Matrix)對你的閱讀有幫助嗎?如果有,有何幫助?

4. 學了「文章結構圖」(Matrix)的技巧後,你是否開始也會在其他中文或英文的科目中使用?如果會,例如哪些科目?

23

#6 and #7: unclear at the present moment

Page 24: 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view傳統上,多數英語學習者閱讀一篇英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文章的細節,如此「見樹不見林」,不僅閱讀過程中步履蹣跚,不易享受文章流暢之美,閱讀完畢後,也不易於事後回想全文大意。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辨認文章

5. 對於「文章結構圖」(Matrix)的使用,你是否還有其他想法?

24

Page 25: 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view傳統上,多數英語學習者閱讀一篇英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文章的細節,如此「見樹不見林」,不僅閱讀過程中步履蹣跚,不易享受文章流暢之美,閱讀完畢後,也不易於事後回想全文大意。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辨認文章

附錄三 學生基本立場統計第一題:你喜不喜歡使用「文章結構圖」(Matrix)?為什麼?  「喜歡、還不錯」:230/280   (82.143%)  「普通、差不多」:16/280    (5.714%)  「不喜歡、不太喜歡」:34/280  (12.142%)第二題:使用「文章結構圖」(Matrix)對你是難還是容易?如果難,

哪一部份難?  「容易」:109/280       (38.929%)  「一般、普通」:92/280    (32.857%)  「難、有點難」:79/280     (28.214%)第三題:使用「文章結構圖」(Matrix)對你的閱讀有幫助嗎?如果

有,有何幫助?  「有」:259/280        (92.5%)  「不知道、沒意見」:6/280   (2.142%)  「沒有」:15/280        (5.357%)第四題:學了「文章結構圖」(Matrix)的技巧後,你是否開始也會

在其他中文或英文的科目中使用?如果會,例如哪些科目?  「會」:204/280        (72.857%)  「還好、不一定」:4/280    (1.428%)  「不會」:72/280        (25.714%)第五題:對於「文章結構圖」(Matrix)的使用,你是否還有其他想

法?  「有」:138/280        (49.285%)  「沒有」:142/280       (50.714%)

25

Page 26: 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view傳統上,多數英語學習者閱讀一篇英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文章的細節,如此「見樹不見林」,不僅閱讀過程中步履蹣跚,不易享受文章流暢之美,閱讀完畢後,也不易於事後回想全文大意。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辨認文章

附錄四 問卷結果分類統計

題數 分類 內容 人數 比例1 喜歡 更了解文章內容(文意、意思、主旨、大

意)122/280 43.57%

更了解結構(架構、組織、分析的能力、段落之間的關係)

79/280 28.21%

對閱讀有所幫助 28/280 10%

能幫助記憶 13/280 4.64%

複習時可以使用 10/280 3.57%

就是喜歡(無原因) 3/280 1.07%

喜歡分析表這種概念 2/280 0.71%

因為很好用 2/280 0.71%

本來就會自己做筆記 1/280 0.36%

高中時就有使用 1/280 0.36%

有些部份不太懂 1/280 0.36%

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問題並了解 1/280 0.36%

能加深印象 1/280 0.36%

能看見自己學習英文的問題所在 1/280 0.36%

普通 很煩瑣又麻煩 5/280 1.79%

沒什麼用 3/280 1.07%

還好 3/280 1.07%

有點枯燥 1/280 0.36%

有點太過簡單 1/280 0.36%

有幫助但不喜歡 1/280 0.36%

一開始不太會用,懂了之後就還好 1/280 0.36%

不喜歡

又麻煩又複雜 11/280 3.93%

不喜歡制式化、死板、拘緊 8/280 2.86%

不一定每個人都習慣這個方法 4/280 1.43%

浪費時間 3/280 1.07%

沒意義 2/280 0.71%

26

Page 27: 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view傳統上,多數英語學習者閱讀一篇英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文章的細節,如此「見樹不見林」,不僅閱讀過程中步履蹣跚,不易享受文章流暢之美,閱讀完畢後,也不易於事後回想全文大意。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辨認文章

幫助不大 2/280 0.71%

有些文章結構沒辦法這樣分析 1/280 0.36%

很難,不會填 1/280 0.36%

寫起來沒安全感 1/280 0.36%

就是不喜歡(無原因) 1/280 0.36%

2 容易 容易(無原因) 89/280 31.79%

文章和單字看得懂就不難 7/280 2.5%

文章太長,細節太多就不好整理 4/280 1.43%

有些文章無法用這方式分析 2/280 0.71%

若是自己寫和自己畫表就比較難 2/280 0.71%

每一段很像的話有時判斷比較難 2/280 0.71%

有時要照別人的想法填比較難 1/280 0.36%

高中時就用過 Matrix 1/280 0.36%

要將大意用一二個字寫出比較難 1/280 0.36%

普通 普通、難易適中 47/280 16.79%

有的容易有的難 18/280 6.43%

重點及關鍵字找到的話就還好 10/280 3.57%

沒有選項得自己畫表的話就比較難 5/280 1.79%

多練習就還好 2/280 0.71%

主題很類似的話不好分類 2/280 0.71%

一開始不太會寫,後來就好了 2/280 0.71%

需要填一堆英文單字的話就比較難 2/280 0.71%

高中有做過類似訓練 1/280 0.36%

判斷的地方比較難 1/280 0.36%

本來很難,討論之後能有共同觀點 1/280 0.36%

有些小細節的地方不好抓 1/280 0.36%

難 找關鍵字(重點、key word)比較難 19/280 6.79%

找主題句及主旨比較難 13/280 4.64%

文章或單字看不懂就無法分析 12/280 4.29%

結構太複雜就分析不出來 11/280 3.93%

不知道要填什麼 9/280 3.21%

自己畫表和結構比較難 5/280 1.79%

有些細節部份不好找 5/280 1.79%

一開始不習慣,現在還好 2/280 0.71%

27

Page 28: 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view傳統上,多數英語學習者閱讀一篇英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文章的細節,如此「見樹不見林」,不僅閱讀過程中步履蹣跚,不易享受文章流暢之美,閱讀完畢後,也不易於事後回想全文大意。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辨認文章

選項太多不好選 1/280 0.36%

就是很難 1/280 0.36%

分類比較難 1/280 0.36%

3 有 容易了解文章的內容(大意、意思、主旨、文意)

148/280 52.86%

對文章的結構(架構、組織)更清楚 59/280 21.07%

對閱讀有幫助 54/280 19.29%

能幫助記憶 21/280 7.5%

就是有幫助(無原因) 5/280 1.79%

能節省時間 5/280 1.79%

對寫作有幫助 1/280 0.36%

能幫助複習 1/280 0.36%

不知道

沒意見 5/280 1.79%

要看完文章才能填,但還是有幫助 1/280 0.36%

沒有 沒有幫助 14/280 5%

我做Matrix 有困難 1/280 0.36%

4 會 國文(中文、古文、文學欣賞….等) 83/280 29.64%

歷史 49/280 17.5%

英文(小說、雜誌、翻譯….等) 31/280 11.07%

會用在系上的科目 22/280 7.86%

地理 15/280 5.36%

有機會會試試(會使用) 14/280 5%

有用原文書時會用 8/280 2.86%

生物 8/280 2.86%

文章很長內容很多時會使用 7/280 2.5%

高中時就有使用 6/280 2.14%

社會學 5/280 1.79%

公民 4/280 1.43%

教育類科目 3/280 1.07%

整理筆記時會用 2/280 0.71%

28

Page 29: 做一個更有效率的英文讀者:web.ntnu.edu.tw/~ting/publications/abcd.doc · Web view傳統上,多數英語學習者閱讀一篇英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文章的細節,如此「見樹不見林」,不僅閱讀過程中步履蹣跚,不易享受文章流暢之美,閱讀完畢後,也不易於事後回想全文大意。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辨認文章

不知道

不一定 3/280 1.07%

有許有幫助,但得多練習效率才能提升 1/280 0.36%

不會 不會使用 72/280 25.71%

5 有 這個方法很好、很有幫助 51/280 18.214%

可以多多練習 Matrix這個方法 23/280 8.214%

覺得Matrix這方法很煩瑣、死板,學這個沒什麼必要

16/280 5.714%

有空格填的時候比較好寫 11/280 3.929%

希望可以再簡化一點 10/280 3.571%

可以再詳盡一點 3/280 1.071%

有時不太會寫 3/280 1.071%

其他(雜項、單項) 21/280 7.5%

沒有 沒有想法 142/280 50.714%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