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貫課程導論 書面報告 - education.ntu.edu.t files/2009F_9A02-doc.pdf ·...

17
九年一貫課程導論 書面報告 B96310051 社工三 周靜怡 B97104005 哲學二 柯力元 B95305023 社會四 羅雅珮 B95103039 歷史四 姜星宇 B97101079 中文二 趙胤任

Transcript of 九年一貫課程導論 書面報告 - education.ntu.edu.t files/2009F_9A02-doc.pdf ·...

九年一貫課程導論

書面報告

B96310051 社工三 周靜怡

B97104005 哲學二 柯力元

B95305023 社會四 羅雅珮

B95103039 歷史四 姜星宇

B97101079 中文二 趙胤任

主題一:字辭基本評量

B96310051 社工三 周靜怡

B97104005 哲學二 柯力元

一、測驗目標:

學生對本課及延伸內容之形、音、義、修辭及成語的理解程度和自由運用的

能力。

二、測驗的困難及解決:

形、音、義、修辭及成語的測驗方式很難脫離簡單的筆試方法。譬如要考學

生「形」的能力,題目的形式可能是:

請寫出括號中注音的國字:山「ㄌㄨˋ」 答:麓

除這種題型外,很難想出其他測驗方式。再多的變化多脫離不了這種形式,也因

此,要以多元、活潑的方式來測驗學生,就會產生困難。

為此,大家一同討論與思考,得到了一個解決方案。也就是不去思想如何變

化題目,而是依舊使用此種題目。但是並非以書面的形式來考試,而是以比賽、

遊戲的方式來測驗。

三、測驗期許:

期望學生可以透過活潑、有趣的測驗,沒有壓力的接受評量。讓學生激起、

保持甚至增加學習興趣,甚至加深印象,進而加深學習成果。且老師可從測驗中

獲知學生學習的成效和成果。

四、遊戲進行方式:

1.概述:

遊戲進行方式為:分成小組來進行比賽,而由老師來出題目。每一小組同時

作答。每個題目一分。答對加分,答錯不扣分。並於遊戲最後,計算成績,並依

排名給予獎勵。

2.題與題之間流程:

公布題目→學生作答→公布答案→計算成績→公布下一題題目

3.分組

a.分組目的:

學生之間彼此可以互相討論題目,加深對題目的印象,並讓學生在討論過程

中學習團隊合作的精神。透過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遊戲,可以引起學生對於課文

內容的興趣,讓評量變得生動活潑,進而達到多元評量的目的。

b.分組方式:

為了讓每位組員都有參與感,希望以一組四至五人來分組。假若班級共有三

十二名學生,則分成八組,一組四人。欲實行此教案之老師,可視人數狀況分組,

謹記不要讓組中人數過多,使得學生無參與感即可。為了不讓學生有依照能力分

組的感覺,分組採隨機分組的方式,依照座位排列方式將學生分組。

4.出題方式

老師在評量之前先將題目內容出好並寫在學習卡上,在課堂上以出示學習卡

的方式出題。老師依照課堂時間長短設計題目的多寡。以學習卡的形式可以減少

出題時間,若是在黑板上寫題目,將會拖延許多時間。

為了可以評量出各組學生在哪一個部份表現較為優異,題目分兩階段評分積

分,形、音、義與成語、修辭分開計分。

5.作答方式

每一小組分發一個白板,用白板作答,每一題都可以互相討論答案。讓學生

能在討論中加深印象。而每位同學都需要輪流填寫答案,讓每位學生都有參與感。

6.評分方式

分兩部分評分:活動參與度:60%;測驗成績:40%

設定活動參與度有較高比重的原因為,本評量重視的是學生的學習態度,即

是活動的投入程度與專注度,是否有發揮團隊精神、認真討論與回答問題,測驗

成績並非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參與度占較多的比重。

7. 二次評量:

老師可利用另外的時間以同樣的形式,甚至同樣的題目做二次評量。學生或

許能在第一次評量中感到有趣,為了下次能夠得勝而複習題目、課文。可讓學生

對於課本內容更為熟悉,並且可以評量第一次測驗的成效。

8.獎勵方式(僅供參考):

第一名:與老師出遊一次

第二名:與老師共進午餐一次

第三名:贈送文具

安慰獎:糖果

透過獎勵的方式增加學生對於測驗的投入程度,產生良性競爭,並且藉此鼓

勵表現良好的組別,讓學生不再覺得評量是一件麻煩又可怕的事,反而可以從中

獲得獎勵。

五、出題範例:

如題,出題只是範例而已。依我們所設計的評量方式,實際題目為何並非重

點。若欲具體實現此教案,題目可以參考範例方向設計,或是參考教科書,或是

自己設計。總之,題目需要自行準備。範例如下:

形:

請寫出括號中注音的國字:

1.一大「ㄈㄨˊ」平原

2.一「ㄈㄨˋ」對聯

說明:設計這個題目的目的,是想要學生可以分辨類似發音的國字。

音:

請寫出括號中國字的注音:

企鵝「孵」著一顆圓「渾」的蛋。

說明:設計這個題目的想法是,在句子中包含許多課文中需了解注音的國字。

義:

請寫出題目中語詞的詞義並造句:

1.甘美

2.山麓

說明:此題目需要造句,我們可以從造句中,了解學生對語詞掌握的精確程度。

修辭:

請使用類疊的修辭法造句。

說明:此課除了類疊修辭法外,尚有轉化、譬喻、誇飾、設問。每種修辭法都可

以出題測驗學生。

成語

連連看:

1.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 」。 ‧ ‧津津有味

2.柯莉媛吃著她最愛的燒賣,吃得「 」。‧ ‧包羅萬象

3.這套百科全書「 」,內容豐富。 ‧ ‧無價之寶

主題二:閱讀賞析評量

B95305023 社會四 羅雅珮

B95103039 歷史四 姜星宇

一、介紹新詩:

介紹新詩首先要讓學生比較其他詩的不同,可以讓學生統整出差別,填進表

格中如下:

新詩 近體詩

古體詩 絕 句 律 詩

形式 句數 不限 四句 八句 偶數句

字數 不限 五言、七言 五言、七言 不限,多五言、七言

格律

押韻 除少數格律詩外,

幾乎不押

偶數句必

押,第一句

可押可不押

偶數句必

押,第一句

可押可不押

不限

平仄 不限 平起式、

仄起式

平起式、

仄起式 不限

填表格的方式會幫助同學記憶,國文其實有很多需要記憶的部份,但經過表

格整理後,最終的要旨是要同學理解新詩貴在創作而完全不受押韻、平仄和對仗

之規範,只保留意象精練的特性,算是極其自由的文體。

簡介完新詩的基本要素,我們可以理解到新詩是多元且自由的,因此我們設

計的評量方式也是配合新詩的特色,因為新詩種類多、資料也多,採取讓學生分

組蒐集資料的方式,可以培養其大量閱讀新詩,最後上台報告的方式,可以讓學

生認知到賞析新詩並不困難,要掌握之中的幾個方向,搭配己身的體悟就可以有

所發揮,在整個過程中還能學到欣賞同學意見以及討論合作的能力,我們認為這

項評量計畫可以訓驗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不像傳統的筆試方式只能測驗到死被

的概念,而且久而久之會失去閱讀文學的興趣,這樣對國文的整體能力是不可能

提升的。

要培養學生掌握文字背後的涵義,最重要就是想像力,因此我們都認為想像

力也是本課學習的重點,所有的文學都不只是華麗的文字堆砌,而是想像的畫面

構成,一朵雲原本不美,若能連結上家鄉的回憶、夢想的展望就能有所不同,因

此在學生上台解析的時候,老師要抱著欣賞的角度去鼓勵學生,而不是一味憑著

自己所學較豐富而來評斷學生的賞析,這樣學生就會比較敢提出自己領略文章的

見解,最後老師再補充資料來跟學生分享,這樣學生就會比較容易吸收,所以我

們評量學生的目的是要培養他們能力去閱讀文章,而不是真正去立即檢定學生閱

讀能力。

二、課程評量計劃:

主題名稱 新詩解析

原教材 第一課車過枋寮 教學對象

評量目標 1、 使學生藉由搜集資料了解新詩多元豐富的內涵。

2、 在賞析新詩的過程中熟悉其文體。

3、 新詩用字大多不難,但其背後的意象跳躍可能會使學生迷惑,

所以鼓勵學生多方面延伸思考,培養學生的想像力,也同時提

升寫作時的思考能力。

4、 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學著去理解同學對新詩意象的不同看

法,並且合作表現出閱讀新詩後的感想。

5、 提升學生閱讀文學的興趣。

評量活動 1、 第一次上課協助學生 5-7人分一小組,並告知要上台報告 10

分鐘,報告內容包括任選一首新詩來解析以及介紹其作者生平

和創作理念,不得跟別小組重複,可先告知老師題目,老師也

可以協助把原文印出在報告同時發給所有同學。

2、 老師授課介紹余光中以及示範解析車過枋寮和大江東去。

3、 授課中可提供同學多種解析角度,包括:意象、聲韻、句法…

等。

4、 鼓勵同學發揮想像力來解析,配合聲韻填曲、演戲或詩可呼應

在己身日常生活中的心情寫照。

5、 讓學生發表報告,最後留討論時間,讓學生彼此提問或分享心

得,老師則是得記錄下學生缺漏的部份,在下一堂課發補充講

義或總結各組賞析表現。

三、賞析示範:

當學生對新詩有了基本的認知後,進一步需要具備的便是閱讀一首詩的能

力。為什麼單純的閱讀還需要教導呢?因為跟散文、小說這類文體相較而言,新

詩是較為抽象的書寫方式,詩人用簡潔而密度濃醇的文字譜出心靈感受,不須要

具備嚴謹的邏輯連貫性,有時心血來潮的一筆也可能使讀者如墜萬里迷霧之中。

因此在這個單元的評量中要達成兩個目的:其一,我們必須讓學生理解,閱

讀新詩看起來很難、實際上卻很自由且簡單,只要貼近作者一開始想表達的意

念,不僅能迅速掌握詩的內容,同時也能根據自己的經驗做更多有趣的聯想。其

二,由於在這課新詩教學的最後,我們會要求學生交出一篇自己創作的作品,線

再這項賞析作業類似一種前置作業,會深度閱讀,才有可能從事創作。

有鑒於突然要讓學生自己來試著賞析,會使他們無所適從、不知從何開始,

所以老師會在課堂上示範教學,找出一首詩來呈現基本的步驟,讓學生有個基本

的模式可以參考。當然若是大家有自己的想法,想要用更多元的呈現方式,老師

也可以適時地給予鼓勵。選詩示範的部份,選出來的是本課作者余光中的另外一

首膾炙人口的作品<大江東去>。理由有三:其一是寓示範於教學,讓學生藉此

更了解余光中這位詩壇泰斗的重要性及作品多樣面呈現。其二為選取學生較為熟

悉的題材,這首<大江東去>不只一次出現在各出版社所編寫的,平時小考考卷

的閱讀測驗之中,算是相當有知名度的作品;同時詩中所提到的歷史人物、場景

也是中學生都很熟稔的角色,進入的門檻不會那麼地高。其三,是比較屬於鼓勵

但不是硬性要求的目標,就是希望做到學科統整,畢竟短短一首詩中,包含了自

唐代詩人到近代國民政府播遷來台的歷史軌跡,相當地深刻,若能在此將國文與

歷史兩個科目做統合性的講解,連結文學作品與歷史課所學習到的知識,相信兩

者能夠相得益彰。

(一) 作者生平介紹

首先我們會從介紹作者的簡歷開始,這裡重要的提示在於,要在自己心中劃

出一個時代數線,再幫所要介紹的作家標上正確位置,完成歷史-個人-作品

因此介紹余光中時,要特別介紹的重點有兩個:一個是他跟隨國民政府逃難

來台灣,作品不免充滿濃濃的鄉愁與對祖國的懷念。另一個是余光中在詩壇的貢

獻,他創立詩社、並創造了自己的寫作風格,獨特的中國古典元素在其詩中呈現

出雅緻而深情的樣貌,格外有大家的風範。

連結性,由此才能有更多資源可以運用在解讀詩作的心境之中。

余光中生平經歷

祖籍 福建永春

出生 一九二八年重九日生於南京。

大學

一九四七年,先後考取北京大學及南京金陵大學,因內戰開始從北

方蔓延,只好進金陵大學外文系。後國共內戰,再度逃難,轉就讀

入廈門大學。一九五 0年大陸淪陷,隨母自港來台,插班考進台大

外文系。

詩社 1.時間:一九五四年

2.地點:詩人夏菁寓所一次文友聚會

3.參加人員:覃子豪、鍾鼎文、鄧禹平、余光中

4.名稱:藍星詩社

5.詩社成立宗旨:

(1)不拘形式的詩社,不選社長,不設章程,不宣揚主義。

(2)反對現代派「橫的移植」(重現世、輕傳統,強調知性,排斥情

緒之告白。)的主張,主張「縱的繼承」(強調對中國文學傳統的

吸收、轉化。)與「抒情」的傳統。

余光中對

詩的看法

「詩,應該是靈魂最真切的日記。有詩為證的生命,是值得紀念的。」

(二)詩作呈現

學生可用海報書寫、投影 PPT,或事先告訴老師自己組別要介紹的作品,讓

老師以講義的形式印給全班。

〈大江東去〉余光中

大江東去,浪濤騰躍成千古

太陽升火,月亮沉珠

哪一波是捉月人?

哪一浪是溺水的大夫?

赤壁下,人弔髯蘇猶似髯蘇在弔古

聽,魚龍東去,擾擾多少水族

當我老去,千尺白發飄

該讓我曳離騷

裊裊的離騷曳我歸去

汨羅,採石磯之間讓我游泳

讓不朽的大江為我滌罪

冰肌的江水祝我永生

恰似母親的手指,孩時

呵癢輕輕,那樣的觸覺

大江東去,千脣千靨是母親

舔,我輕輕,吻,我輕輕

親親,我赤裸之身

仰泳的姿態是吮吸的資態

源源不絕五千載的灌溉

永不斷奶的聖液這乳房

每一滴,都甘美也都悲辛

每一滴都從昆侖山頂

風里霜里和霧里

幕 曠曠神話里走來

大江東去,龍勢矯矯向太陽

龍尾黃昏,龍首探入晨光

龍鱗翻動歷史,一鱗鱗

一頁頁,滾不盡的水聲

勝者敗敗者勝高低同樣是浪潮

浮亦永恆沉亦永恆

順是永恆逆是永恆

俯泳仰泳都必須追隨

大江東去,枕下終夜是江聲

側左,滔滔在左耳

側右,滔滔在右頰

側側轉轉

揮刀不斷

失眠的人頭枕三峽

一夜轟轟聽大江東去

(三)詩作賞析

這裡就是最主要的培養學生讀詩能力的測驗,讀完一首詩後,我們可能丈二

金剛摸不著腦袋,不知作者想表達的意念是什麼。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畢竟失是

作者心靈最私密的喃喃自語,不能完全掌握也是可理解的。所以在這裡我們要求

的,只是「初步分析文本」的能力,並教給學生步驟:首先,要把整首詩看完,

發現其中隱藏的架構,則再複雜的詩都可以輕易歸納出有層次的概念推進。以上

是屬於對詩作的全盤了解,接下來要做的是細部的寫作技巧。

在這個表格中對技巧的專有名詞若是學生不了解或說不來都沒有關係,只要

能夠舉出其現象並描述之即可。其實詩都有共通點:語句沒有緊密的前因後果,

思想隨情感擺盪,抓住這個,分析情感其實比透析架構容易得多。另一方面在於,

讀詩是自由的、自我的,解讀詩不必有壓力,照自己的感覺走就好,不必汲汲營

營於單一正確解答。

技巧分析

技巧 內文

象徵法 標題定為「大江東去」,則以水的意象貫通全篇,如:汨羅江畔、

母親奶水、蛟龍翻騰、三峽波濤。

架構分析

四段 以「大江東去」作為開頭

以水的意象貫穿全文

第一段 緬懷歷史人物,帶出對故鄉之水觸覺式的依戀

第二段 以山河譬喻母體,切割出與故鄉的距離感

第三段 以龍的沉睡舞動帶出歷史長河的波濤

第四段 回歸現實,遊子無法忘懷的似水鄉愁

意識流 語句沒有緊密的前因後果,思想隨情感擺盪,喃喃自語個人自身

的歷史興亡。

引用法 加強現實與歷史對話的深刻性,特別加入古人的風範以達成今昔

對比的滄桑感,此亦延用了蘇軾〈浪淘沙〉的寫作手法。

超現實 最後一段形容在枕畔因思鄉而輾轉反側,「失眠的人頭枕三峽/

一夜轟轟聽大江東去」以超現實的手法展現思緒的紛亂及嘈雜。

(四)延伸創意

這裡就是完全交由學生自由聯想的空間,可藉由其他層次的閱讀,延伸出其

他相關知識的視角,或藉由文本對照、或透過文體比較,了解同一種歷史現象別

種呈現方法。甚至對有些學生來說,閱讀詩可能不是最好理解意象的一種方式,

他們喜歡用別的多媒體來刺激視覺吸收,如電影、演戲這樣的傳達,或許更深刻

而多樣。

1. 閱讀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最普通的一年》

2. 閱讀《三國演議》第四十回至五十回赤壁之戰相關篇章

3. 閱讀蘇軾的詞〈浪淘沙〉與〈大江東去〉中所呈現的歷史感嘆、家國情懷作

比較,並試朗誦之

4. 觀賞吳宇森執導電影〈赤壁〉敘述自己最喜歡的角色或片段

前三項算是文本的延伸閱讀,相對照之下可以對此詩有更深一層的了解。最

後一項是最活潑的延伸方式,既能跟賞析的主題相映襯,也能衍伸出更新的意義。

主題三:創意寫作評量

B97101079 中文二 趙胤任

我們評量測驗為設計給七年級左右的學生,繼續前面的基礎評量以及閱讀評

量,這裡我們設計了創意評量的部份。這部份是觀察九年一貫課程總綱訂定的基

本能力之標準後所設計的,主要是希望學生除了在基本評量中「單純學會觀念」

之外,還能在閱讀評量部分「訓練應用能力」,而在最終的創意評量部分,能將

理論透過已學會的應用能力,進而運用到實際層面。

首先,身為一個理論上全知全能的老師,我們必須先創作一首新詩作為提升

學生創作的引導,當然這樣的引導要有意義,就必須要把範例的能力呈現訂定在

七年級左右,如此他們不僅能有共鳴,而且也能更有創作動力:

為你寫詩--引導

從景福門到紅樓/從南門到北車/台北成城不過百五度春秋/但它真的是

座城了--在人們的心/儼然站成一座座跨不了的城後...

這段稍短的創作並不會造成學生的壓力,而在刪節號後更有著學生可以去填

補的空白部分,但是如果只是新詩的創作,那這個測驗便太過廣泛而無根,容易

使的學生無所適從,因此我們在經過討論之後,決定把新詩創作主題定在「鄉土」

這個主題之上。我們在討論的期間,曾經想過將這些評量與七大新興議題做個融

合,因此如果能和鄉土主題搭上線,我們認為這無異可以同環境議題或者公民意

識等社會性議題做適合的連結:

為你寫詩--題目

大家透過余光中躍動的文字,透過詩人的眼睛品味枋寮。現在,換大家透過

自己的眼睛及心,透過自己的創意和筆,運用對新詩的了解,包括錯綜的句式、

自然的押韻、較自由的形式、更多元的內容,為自己所愛的地方寫詩。

然而,除了新詩這個大文類以及鄉土這個大方向顯然是不夠的,對學生來

說,這個方向很容易造成迷惘以及選擇過多所造成的歧異的表現狀態;對老師而

言,如果學生只是這樣子盲目的創作,感覺起來或許就像是拿以前自己本來就會

的能力及知識來創作,如此一來這個創作評量便也失去了「從做中學」的意義。

為了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老師在設計評量時,同時也必須做些更細部的徑路給

學生去依循,透過提示來引導他們另闢蹊徑;而老師給的提示要能真正發揮作

用,雖然看起來只是提示,但是事實上也差不多是學生所能做的選擇了:

為你寫詩--規定

請和同學合作,三到五人一組,討論後選定台灣的一個地方,查資料並了解

這個地方的地理景觀、歷史傳說、風土民情、名產特色等,各自寫下一首屬於自

己與這個地方的新詩。

建議同組內小組員可以使用各種不同形式,像圖像詩、迴文詩、藏頭詩、童

詩等,大家盡量發會自己的創意及吸收後的知識吧!

在規定中,我們設計了小組活動,希望透過團體的力量,大家有系統的了解

一個地方,同時也增進同儕情誼。而對於地方的選擇則給予高度的自由,重點只

在他們是否能用自己得理解來創作,而創作的呈現能夠承載他們的想法及構思。

另外一個經過設計的地方則在於第二點中,我們建議了幾種形式的詩體給學生做

選擇,而這些體式正約略為小組人數,因此大家都可以選擇所喜歡的體式去創

作。而上述的體式則有一種複習的意味存在,這些詩體的基本條件或是樣是在課

堂上老師便會講述過,因此這裡不僅是種置入性行銷的規定,同時也可以鼓勵學

生體會各種體式。

接下來便是我們的創作評量的評分標準,當然這是一套相對質化的標準,我

們會將所有學生放入同一套標準中求公平,但是不能預期每批學生的能力都一

樣,因此最好的方法便是量尺化,或是平移,而非只將學生硬套進這樣的準則中:

為你寫詩--創作評量標準

一、個別學生之資料內化吸收程度。

二、同組學生呈現個人創意的多元性。

三、所用文字、詞語、句式是否到達水準。

四、讀者主觀判定,如文字的掌握遣用、修辭手法使用高明與否、藝術層次、

意象經營等。

最後便是我們設計這套詩作創意評量的目的,評量是要讓老師掌握學生學習

狀態的,不是要用來量化學生的學習成就的,因此我們提出了幾點設計這套創作

評量目的的想法:

為你寫詩--創作評量目的:

一、透過創作方式來對新詩的內容及體式有更清晰的脈絡及有力的掌握。

二、透過創作方式使學生發覺對文學的興趣強烈程度。

三、透過組內組員間的討論而能使學生間的互動加劇。

四、透過資料的堆疊以及文本的分享而使學生了解更多地方的特色及史地背景。

五、透過活化的測驗方式使學生能萌發對現代文學的興趣以及體認。

我們的想法希望能夠在評量中也能增加學生的能力,其實在基本評量時,學

生已經學會了六大基本能力中的注音符號的運用、識字與寫字、閱讀能力,而透

過一連串的閱讀評量及創作評量,除了鞏固原本的能力之外,還能呈現這些能力

以及聆聽、說話表達、閱讀、寫作能力的訓練。

基本上,傳統筆式的測驗方式仍然需要存在,但是我們希望多元評量的方式

可以佔比較大的比重,原因在於我們希望學生能夠多方面培養興趣,傳統筆試扮

演的角色與一條窒死學生創意的韁繩過於相像,因此必須鬆綁,如果能在快樂中

學習跟考痛苦的筆試都可以學到一樣多或是更多的東西,那我們為什麼要束縛學

生想法以及原本應該要有的能力。

結語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只是傳授知識嗎?現今的網路發達、圖書資源豐富、獲

得知識和資訊的管道很多,只要懂得運用這些管道,並懂得篩選資料,知識能說

是唾手可得。所以,老師只要教導學生如何運用這些管道、篩選資料就好了嗎?

而,獲得了知識又能如何?光是有知識而不知運用的人淪為兩腳書櫥。而就算懂

得運用,大多運用也成了一種技能而已。如同時人所諷:大學是職業訓練所嗎?

學生所學都只是技能而已,根本就是在訓練學生,而非教育學生。

當然,中小學教育在知識方面應是以增加學生知識面向的廣度為主,並不需

要以大學的標準來要求之。但是如同前面所說,知識絕對不是學生唯一需要學習

的事情。了解「學習」本身的意義,進而主動的去學習、了解學習的有趣、懂得

體現所學於生活和生命中……等,都是更為重要的事情。知識可能會忘,但是上

述所提到的能力卻是對學生一生都有幫助的。

而現今社會繁重的紙筆測驗、書面考試,在在磨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意願。

而考試的目的竟只是為了測驗學生學習的理解程度與成果、或者成為逼迫學生讀

書的工具,直是捨本逐末。多元評量的設計,就是寄望學生能在沒有壓力的情況

下接受測驗。期望能達到評量的目的,又不會增加學生壓力。這是個很好的做法,

若能與傳統筆試多加結合,相信能減少傳統筆試所帶來的負面效果。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