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來水公司 - water.gov.tw¾„清湖水庫... ·...

67
台灣自來水公司 第七區管理處 98 年度 澄清湖水庫「淤泥砂清理研究報告」 研究單位:澄清湖給水廠 研究人員:許進丁 研究期程:97 年 8 月至 98 年 5 月

Transcript of 台灣自來水公司 - water.gov.tw¾„清湖水庫... ·...

  • 台灣自來水公司

    第七區管理處

    98 年度

    澄清湖水庫「淤泥砂清理研究報告」

    研究單位:澄清湖給水廠

    研究人員:許進丁

    研究期程:97 年 8 月至 98 年 5 月

  • 目 錄

    壹、前言

    1.1 澄清湖歷史的淵源

    1.2 淤泥砂生成的因果 1.3 水庫淤泥砂的問題 1.4 評估與衡量

    1.5 計畫緣起

    1.6 區域概況

    1.7 計畫區位及範圍

    1.8 工作內容及項目

    貳、計畫概要

    2.1 工程效益

    2.2 其他效益

    2.2 清理作業

    參、創新或成效卓著之計畫案例

    3.1 各工法適用性的分析比較 放乾開挖外運法

    構築平台開挖外運法

    受土船轉運法

    水面輸送帶搬運法

  • 挖泥船管排法

    3.2 創新工法介紹

    (1)機具介紹

    (2)施作工序安排

    3.3 問題與對策

    (1)施工中遭遇困難描述

    (2)解決方法

    3.4 環境之影響

    (1)施工中與施工後對庫區環境、當地居民生活之影響

    (2)有無環境污染情況

    肆、計畫具體成果

    伍、執行檢討

    陸、後續加強推動措施

    柒、預期執行目標

    7.1 規劃定期每年清淤

    7.2 加強施工作業要求

  • 壹、前言

    1.1 歷史的淵源

    在古早先民過海來台開墾落戶的時候,人們給予澄清湖的原名叫做

    「大埤」,這是屬於一種小規模 集水塘池 的型態,源係由曹公圳支流

    的其中之一,在當時地形環境以及本區土壤質地,和務農給水需求取得

    最方便的位置,以及等等種種因素綜合的情形之下,逐漸建構生成這片

    美麗的水域,這個集水區原本的用途,僅僅為調節農田作物,莊稼的灌

    溉功能而已。

    自清朝將臺灣割讓給日本之後,當時高雄一帶仍屬人口稀少,加上

    地處市區邊陲,湖區沒有很大的改變,一直到了二次大戰的前夕,民國

    二十九年〈1940〉日本據台末期,日本軍隊發動太平洋戰爭,臺灣本島

    擔當扮演日軍南洋戰場重要的補給據點,建設在大高雄地區的部份軍事

    生產供應機構,瞬間需求大量供水,是故為供應軍事單位,修理維護軍

    事機艦器材,和重工業的用水需要,日本軍方要求地方政府,開始將更

    多原水引入澄清湖中,並增建各個相關的功水設施,以做為支援高雄 西

    甲一帶的工業所用,澄清湖水庫的身份,亦算是自此正式誕生成形,那

    時每日的出水量約僅八千公噸左右。

    民國三十六年〈1947〉台灣光復之後奉省令成立「高雄工業給水工

    務所」,開始整修設備,恢復供水,惟大部分土地被附近居民佔用濫墾,

    樹木多被砍伐,大量泥沙淤積,每日出水量不足 1 萬公噸,僅維持聯勤

    兵工廠,台灣鋁廠及台肥等工業用水。

    迨至民國四十一年〈1952〉,政府為配合經濟建設發展,因應工業

    用水增加需要,及人口續增故更見用水增加,乃將工務所改制為「台灣

    省高雄工業給水廠」,隸屬於省政府建設廳,為台灣公營事業之一,於

  • 是大力投資,整頓建設,擴建水源,增加供水設備,出水量日增至 4

    萬公噸。

    民國四十三年後〈1954〉,給水廠業管單位將被屯駐國軍和百姓佔

    用的土地漸次收回,並與農村復興委員會(今之農委會)合作造林,辦

    理水土保持工作及建築堤岸道路等,以達到涵養水源及防止水源被污染

    的目的,未及 10 年,因努力建設的結果,整個水源區的環境日漸美化,

    不獨在水處理方面進步良多,而整個水源區的環境亦隨之日趨美化,漸

    為外界人士所注意,並因擴建開掘時發現許多水中貝類,種類豐富異

    常,便將大埤改名為「大貝湖」,更添其美麗的色彩,並以環境園林化

    為目標開始規劃,因為澄清湖的天然條件優良,加以水土保持良好,風

    景怡人 候鳥雁鴨群聚,水底牧草搖曳魚兒穿梭,多種貝類繁生之美名,

    早在民國四十四年遊客就已經絡繹不絕了。

    澄清湖天然條件優越,環境清幽,加上水土保持良好,林木花卉不

    斷培植,湖光山色更顯秀麗,民國四十五年〈1956〉11 月先總統 蔣

    公巡視水廠時,對湖區之整理與管理曾與嘉許,並面諭繼續整建,以爭

    取國內外人士前來遊覽。嗣後,台灣省政府主席周至柔先生指示其列為

    台灣三大特定風景區之一,民國四十七年〈1958〉12 月台灣省觀光事

    業委員會將之定為觀光區,並於民國四十九年〈1950〉九月一日正式開

    放。截至同年十二月底,四個月之間的遊客人次,就已達到二十一萬人

    次,創造了台灣各個風景區遊客與營收的新紀錄。

    到了民國五十二年〈1963〉,先總統 蔣公南巡駐蹕湖畔「澂清樓」,

    對湖區風景清幽,波平如鏡,至為喜愛,每於公餘泛舟湖上或策杖步行,

    對湖區建設亦時予指示,並奉賜名為「澄清湖」,旨在啟迪國人以澄清

    天下為己任,寓意深遠,因此,廠名亦於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的三

    月二日,澄清湖的「高雄工業給水工業局」改名為「台灣省澄清湖工業

    水廠」。

  • 到了民國六十三年〈1974〉1 月,台灣省政府遵奉行政院之指示,

    成立「台灣省自來水公司」。將原省及地方經營之 128 個水廠合併經營,

    俾能擴大供應全台自來水及工業用水,開發水源,增加供水設備及投資

    與管理相關之事業,當時總管處理下,分設十一個區管理處,負責管理

    高雄市、高雄縣、屏東縣和澎湖縣的自來水事業,處址設於澄清湖。

    而目前澄清湖設有高級淨化供水廠,負責生產作業,日供水量達近

    四十萬噸,湖內的蓄水量約為四百萬餘噸,是高屏地區重要的水源供應

    之一;而觀光方面則有專設的觀光課負責遊客的服務、營收與管理工作。

    1.2 淤泥砂生成的因果

    要探討澄清湖水庫,應如何來規劃執行庫中水域,淤泥砂必需要

    予以清除的這個長遠任務型課題,宜先研究是為何會造成淤積這件事

    情,沉積物的由來,生成的原因,過程和條件,將來會有甚麼延續性,

    以及在未來面對各個大自然不同的現象時,將還會發生那些的各種可

    能性情況。

    1.台灣島的生成

    地球板塊學說是 20 世紀地球科學最重大的成就,其中推測台灣島鏈

    形成可能的過程,似為約在 600 萬年前,原來屬於呂宋系統的海岸

    山脈,隨著菲律賓海板塊向北移動,且逐漸隱沒到琉球群島弧溝系

    統下方,以約 45 度角方向,斜插入中國東南邊緣之大陸斜坡,並將

    此地原有之地殼物質抬撞成山,此造山運動稱之為蓬萊運動,至今

    仍在持續進行,而此碰撞前緣作用力最強,山也抬的越高,所以造

    成中央山脈側翼之變質岩帶。這個原因就是澄清湖的位置、土質、

    和淤積物的遠因。

  • 『地形』

    台灣由 79 個大小島嶼所組成,地理上包含了台灣本島,13 個圍繞

    本島的其他小島和台灣海峽中的澎湖群島。另外一個離本島比較遠的釣

    魚台群島則在台灣島的北方,約 150 公里處,這些島嶼都分佈在亞洲大

    陸棚(continental shelf)的邊緣上,在台灣本島海岸外海底斜坡約以一

    比十的坡度急降,在離岸約 30 公里處的太平洋水域海水已經深約 4000

    公尺 。

    台灣本島為一高山島,形狀如紡錘,又如甘藷,北端向北北東方向

    延長,中部及南部則逐漸轉向正南,呈極緩之弧形。山地大致呈一高原

    狀山地,由數個平行山脈而成,並稱台灣山系。其最高者偏於東側,為

    台灣島之脊梁,稱為中央山脈。脊梁山脈之東為海岸山脈,脊梁山脈之

    西,在北部,分別為雪山山脈、加裡山山脈;在南部,玉山-阿里山連線

    以南,則分別為玉山山脈與阿里山山脈。中央山脈與西側山脈之分界在

    北部及南部均為台灣的主要大河流,因此在地形上很容易辨認出來,如

    在北部,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的分界為蘭陽溪,在南部則為荖濃溪。但

    在中部,即南湖大山-大壩尖山連線以南,玉山-阿里山連線以北的地區,

    則主要是以主要河流的支流為地形上的分界。

    『氣候』

    我們居住的台灣,天氣和氣候主要受季風影響。夏天吹西南季風,

    冬天吹東北季風,因而造成各地區不同的氣候。在雨量方面,中南部夏

    季雨量較多,冬季就很少下雨,北部則是全年有雨;在氣溫方面,北部

    氣溫比南部低,而高山氣溫又比平地低。在天氣變化上,四季中以春冬

    的變化較大,夏秋兩季天氣變化較小,不過當颱風來襲時,可就是風雨

    交加的天氣了。

    台灣四面環海,西鄰東亞大陸,東為廣大的太平洋。雖然地處亞熱

    帶,四季不像北方大陸那樣分明,但是冬季,當源自西伯利亞寒流來襲

  • 時,常常會出現 10℃以下的低溫,在三千公尺以上高山瑞雪可見;到了

    夏天則在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控制之下,天氣炎熱異常,35℃以上的高

    溫更是常見,時而還有來自熱帶海洋的颱風侵襲,因此以氣象萬千來形

    容台灣的天氣變化實不為過。加上本島獨特的地形,中央山脈縱貫南北,

    成為天然屏障,更增加氣象變化的複雜性,也因此隨著不同的季節變化,

    產生了一些特殊的天氣現象;其中有些現象,先民已有了入微的觀察,

    並給予相當貼切而有趣的名稱,流傳至今。例如「火燒風」、「落山風」、

    「西北雨」、「瘋狗浪」

    『河川』

    台灣主分水嶺偏東,所以河流東短西長,一般而言,具有下列特徵:

    河身短、坡度大、水流急,最長的濁水溪長僅 186 公里,而坡度則達四

    十六分之一。枯水期的時候水量小,常成為野溪,不適合航行。洪峰流

    量十分龐大,面積兩三千平方公里的集水區域,經常出現每秒一萬立方

    公尺以上的洪水量。河流含沙量大,如濁水溪因而得名。河階、谷中谷、

    嵌入曲流、隆起沖積扇等回春地形顯著。

    『水庫』

    台灣為一海島,四面環海,屬亞熱帶季風區之氣候,氣候溫暖潮溼,

    年平均雨量達 2,510 公釐,為台灣水資源之主要來源。過去台灣之水資

    源政策主要係以興建水庫或大型水資源設施為主,近年來水利署之水資

    源基本策略已修正為以調度管理為優先。台灣目前現有大小水庫約 40

    多座,密度相當高,另有大大小小的水壩和堰堤多座。台灣的水庫庫容

    量均不大,水庫總容量約 22.43 億立方公尺,有效容量約為 20.51 億立

    方公尺。

  • 台灣的水庫、水壩和攔河堰堤都隸屬於經濟部水利署管理和調度,

    水利署成立北、中、南三區水資源局,以加強區域內水資源統籌調配管

    理,增加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2.土壤岩石的分怖

    我們都知道,集水區需要在不透水層的環境之下,才易於留存,

    人類固然可以用非自然的方式集導水流匯聚成塘,但若地質條件不

    佳,終難成就大事,在台灣而言土壤種類之豐富,幾居世界之冠。

    台灣地區各種土壤之生成

    我們在台灣的西部農耕土壤中,常見到 A 與 C 層同時存在,或只

    見到 C層, 或 A, B,與 C 層同時存在,這表示已有不同化育程度之土壤

    之生成。例如由大河沖積所生成的沖積平原之土壤可能只有母質層 (C

    層),但如經過耕種以後則可生成 A 層; 如經由化育作用(自然風化及

    淋洗作用)下,則化育物質(通常指有機物、鹽類、粘粒、鐵、鋁、錳

    等物質)會由土壤上層往下移動,最後在下層沈積而生成不同特性之化

    育層,稱為 B 層,因此有不同類型之 B 化育層之名稱。因此,由 O、A、

    B 層等三層次之不同種類之排列與組合,就可分類成幾百種不同之土壤

    類型。目前為止,在已調查之農耕土壤就有 620 種土壤,在已調查之山

    坡地土壤就有432種土壤,而目前正在調查之高山森林土壤亦可能有300

    種土壤以上,預計台灣共有 1300 種土壤之土壤。

    臺灣地區土壤之種類,大多依美國農部 1949 年所設立之系統來

    加以歸類,再依臺灣地區特有之土壤特性及性質加以命名而成。主要

    以 "土系" (soil series) 為土壤分類基本單位,通常以地名加以稱

    呼,如平鎮土系、淡水土系、鹿港土系、林邊土系、瑞穗土系等;並以

  • 「大土類」或「土類」稱呼臺灣地區之主要代表性之區域性土壤,但

    似乎不很適當,因為其名稱主要係由土壤母質來源或剖面的顏色及其

    特性來命名,亦是較老的命名方法,以往大家常聽到的名稱,如石質

    土、灰壤、灰化土、崩積土、黃壤、紅壤、黑色土、老沖積土、新沖

    積土、混合沖積土、鹽土、臺灣粘土等,都是由民國 40 年被許多人

    沿用至今之稱呼。但這些名稱均是美國於 1960 年代以前所建立之土

    壤分類系統下所使用之名詞,有其不適切及困擾處,因此現在已大都

    不為學術界使用,但一般農民仍在使用,主要原因是依據土壤的顏色

    及土壤之母質直接稱呼,非常容易了解與溝通,但在土壤肥培管裡及

    學術研究上常造成困擾。

    美國農部於 1975 年建立新的土壤分類系統 (Soil Toxonomy),

    此分類系統係由六個分類綱目 (Category) 所組成,最高級綱目為土

    綱 (Soil Order)。簡單地分,一般臺灣地區土壤可分成下列幾個土

    綱,其特性簡述如下:

    1. 有機質土(Histosols):在深度 10 公分以上有大於 20% 以上之

    有機物(或大於 12% 以上之有機碳含量)之土壤,主要分佈於高

    山湖泊中或其旁邊之土壤。彰化縣之快官地區有此土壤。

    2. 淋澱土(Spodosols):有一由有機物與鐵、鋁結合之物質被水由上

    層土壤帶至下層所形成之淋澱化育層者,大都在砂質地之高山平

    坦地區,有強烈的淋洗作用。阿里山地區及水里的山區有此土壤。

    3. 灰燼土(或火山灰土,Andisols):含有火山灰特性之土壤(如土

    壤很輕,無定型性質很多,對磷吸附力很強等特性),主要生成

    於火山地形之陽明山國家公園內。

    4. 氧化物土(Oxisols):土壤已經化育很老(幾十萬年以上),土壤中

    僅剩餘氧化鐵、鋁等性質者,土壤肥力很低,B 層有一氧化物層

    生成者 ,大都在紅土臺地上。如桃園縣埔心、南投縣埔里、屏東

    縣老埤等臺地之紅壤。

  • 5. 膨轉土(Vertisoils):在土層一公尺內含有 30% 以上之粘粒(直

    徑小於 0.002mm 者之土粒),會隨水分多寡而呈膨脹、收縮之特

    性者,濕時地面突起,乾時龜裂者。在臺灣東部之石雨傘地區有

    此土壤。

    6. 旱境土(Aridisols):臺灣地區實際上沒有乾旱氣候條件,應無此

    土壤,但因此類土壤包含鹽土,故臺灣西南部沿海地區之鹽土仍

    可概略歸併為旱境土。

    7. 極育土(Ultisols):在高溫多雨情況下生成的土壤,在 B 層中有

    一粘粒洗入聚積的層次(黏聚層),因此特別粘,由於強烈淋洗,

    故肥力低。臺灣地區之丘陵臺地上之紅色土壤大都屬此種土綱。

    8. 黑沃土(Mollisols):顧名思義,此種土壤是又黑又肥沃,土層較

    淺,肥力高,主要分佈在臺東縣的成功一帶。

    9. 淋溶土(Alfisols):此類土壤與極育土性質類似,但由於淋洗程

    度較極育土弱,或是農民在極育土上施用大量之肥料而使土壤較

    肥沃,因此土壤肥力較極育土高,大都分佈於臺灣西部主要沖積

    平原耕地中,為臺灣地區農業生產之最大產地之一。

    10. 弱育土(Inceptisols):顧名思義,此種土壤為由母質弱度化育生

    成之土壤,有明顯之土壤構造與顏色轉變,因此稱為"構造 B 層

    ",為臺灣西部主要農耕沖積平原之土壤,或台灣丘陵地上之主要

    土壤,為臺灣地區農業生產之最大產地之一。

    11. 新成土(Entisols):由母質化育生成之最年輕土壤,大都分佈於

    高山陡峭地、河流沖積三角洲河口、新沖積平原等地,通常土層

    很淺或整層無變化,土壤非常肥沃,也是農業生產主要分佈土壤

    之一。

  • 河流地形的種類

    河蝕地形

    位在高原、山地地區,或是處於幼年期的河流,侵蝕作用最強,易形成

    峽谷和瀑布。

    一、峽谷

    河流流經高山高原地區,由於坡陡流急,下蝕力特強,常形成兩岸谷

    壁陡峭、谷地狹窄的地形,稱為峽谷。

    二、瀑布

    河流主支流的交會處,因主流的下蝕力大於支流;或河流流經軟硬岩

    互層的地區,因差別侵蝕,軟岩部分的下蝕速度較硬岩為快;或遇斷

    層通過,均可形成河床落差很大、近於垂直的瀑布地形。

    河積地形

    河流中下游地區的堆積地形,以山麓沖積扇、氾濫平原及三角洲等地形

    為最主要。

    一、 山麓沖積扇

    河流由山地進入平原時,因河流坡度變緩,流速銳減,大量泥砂、石

    礫隨之堆積,因谷口狹窄、谷外開闊,河流於是向平地作扇狀展開,

    形成扇形沖積地面,稱為山麓沖積扇,構成扇面的物質粒大疏鬆,導

    致河水於扇頂即行下滲,扇面一般缺乏水源,地下水至扇端再呈帶狀

    滲出,形成湧泉帶。

  • 二、 氾濫平原

    當洪氾時期,洪水常越過平常的河道向兩側溢流,泥沙隨洪流到處堆

    積,形成低平的氾濫平原;河道兩側,堆積較旺盛,常形成高於平原

    的天然堤防。為防止水患,常加築人工堤防,堤後為耕地與聚落所在。

    若遇山洪暴發,堤防潰決,往往造成重大災患。

    三、 三角洲

    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等穩靜水體,因已接近侵蝕基準,所攜細沙黏土

    在河床堆積,致使河道多變,在入口處形成三角狀的低濕沖積平原,

    稱為三角洲。三角洲上常因地勢過低,排水不良,成為沼澤區。

    河積地形由於自然條件的差異,常導致不同的土地利用型態。如位在

    沖積扇面上的礁溪鄉阿蘭城一帶,砂礫遍布,河水下滲,以果園旱作

    為主;位在氾濫平原上的宜蘭市辛子罕、七張一帶,則因土壤肥沃、

    取水方便,發展成重要的稻作區;至於位在三角洲的東港附近,因沼

    澤遍布,多已開闢成魚塭,發展養殖漁業。

    河蝕與河積共同作用的地形

    一、 曲流

    河流受地面傾斜程度、岩層軟硬不同等因素影響,河道常呈彎曲。

    在河道彎曲處,兩岸水流能量不一,一側因水流較急,侵蝕力較

    強,致使河道不斷後退,形成凹岸;另一側則因水流較緩,堆積

    較盛,致使河床平淺,形成凸岸;由凹岸與凸岸共同形成的地形,

    稱成曲流。

    隨著曲流的發育,河道的彎曲度逐漸增大,致使河水截彎取直,

    穿越曲流的頸部,形成曲流截斷。

  • 二、 河階

    河流因流量增大、搬運物減少、地盤上升等因素,下蝕作用增強,

    河水在舊堆積面重新下切,形成新的河床,使原有的舊河床成為

    高出兩岸的階地,稱為河階。若侵蝕基準再度下降,又會出現新

    的河階;多次的下切作用,可能造成多層的河階地形。

    台灣主分水嶺偏東,所以河流東短西長,一般而言,具有下列特徵:

    河身短、坡度大、水流急,最長的濁水溪長僅 186 公里,而坡度則達

    四十六分之一。枯水期的時候水量小,常成為野溪,不適合航行。洪

    峰流量十分龐大,面積兩三千平方公里的集水區域,經常出現每秒一

    萬立方公尺以上的洪水量。河流含沙量大,如濁水溪因而得名。河階、

    谷中谷、嵌入曲流、隆起沖積扇等回春地形顯著。

    短促流急

    台灣南北長 394 公里,東西寬約 140 公里,山脈縱貫南北,超過海拔

    3000 公尺的高山約有 200 餘座(王鑫,民 69),海拔高度 100 公尺以

    下的平原地區只佔面積的 31.3﹪,尚不及 1/3,100 公尺至 1000 公尺

    之台地及丘陵佔 37.2﹪,1000 公尺以上之山地佔 31.5﹪(紀水上,

    民 87)。所以河流短促流急,以台灣主要河川為例:

    起點高程:140 公尺至 3997 公尺(有七條起點超過 3000 公尺)。

    主流長度:46.94 公里至 186.40 公里(只有六條超過 100 公里)

    主流平均比降:1/15 至 1/295(只有四條小於 1/100)台灣主要 21 條

    河流的流域面積共約 24000 餘平方公里,佔台灣面積 68.4﹪,代表台

    灣河流的特性:坡度大、洪水時流速急、破壞力也大。

  • 洪枯水量懸殊

    台灣各地平均年雨量,大致在 2000 公釐以上;澎湖地區因受台灣地形

    雨蔭效應,其年雨量僅有 1000 公釐左右;台中、新竹以至高屏一帶亦

    為少雨地區,年雨量約 1700 公釐左右;台灣北部和台灣東岸地區在

    2000 公釐以上;至於北部有雨港之稱的基隆與處颱風路徑要衝之蘭

    嶼,此兩處年雨量均在 3000 公釐以上;玉山已在中層雲以上,故其年

    雨量均在 3000 公釐左右;其他山地區域年雨量均在 4000 公釐以上;

    台北縣火燒寮平均年雨量達 6569 公釐,而其最高雨量曾達 8408 公釐。

    (紀水上,民 87)台灣各地雨量分配大都以梅雨季和夏季雨量為主。

    含沙量高

    台灣河流上游的集水區多屬較新的岩層,他的特性是:容易風化、容

    易被水侵蝕;又因為坡度陡峻,暴雨時地表逕流流速大,地表土壤沖

    刷激烈。又因為台灣位於地震發生區,歷年的地震常產生大量的山崩,

    例如發生於 1999/09/21 的集集大地震,導致草嶺清水溪被崩落的土石

    掩塞,而生成草嶺潭;中橫公路的大量山崩以致大甲溪溪水土石、砂

    石遽增,暴雨來時溪水濁度增加,數度影響飲用水的正常供應。幾場

    的暴雨也常引起山崩情形,這些原因都會使河流的含沙量高。

    台灣 21 條主要河川實測記錄最大懸浮含沙濃度在 2388ppm(東港溪潮

    州站)至 753353ppm(二仁溪崇德站),相當於每立方公尺渾水中有 2388

    公斤至 753353 公斤重的泥沙。

    面積廣大的平坦地面,高度在海拔 100 公尺以下,分布在近海及河流

    下游兩側;主要是經由廣闊河床,上游帶來之沖積物甚多滿下游之堆

    積慢慢形成。

  • 綜合以上尋訪匯集的資訊報導所述,大略可對大自然,本來在澄清湖

    置放了那些會 生成淤積 的因素,以及現在經由導水管,自大樹高屏

    溪流域引水來到澄清湖水庫時,會有那些不同性質的 淤積成份 會跟

    著流入澄清湖水域中,因而產生沉澱。

    1.3 水庫淤泥砂的問題

    底泥性質

    行政院環保署 78.12 曾發表﹝水質及底泥改善計劃調查報告兼評

    估工程及經濟可行性並研擬最佳方案﹞一文中敘述到,澄清湖之

    湖底地形,類似平鍋之淺平形狀,湖底原為微碎物質〈Silt〉之

    堅實構造,但因水質污染而變成黑色膠狀腐泥堆積在湖底,厚度

    推估約 30 公分以上。對溶載濃度來說,湖上表層面幾乎全部近於

    飽和濃度,但在將近底泥時即開始減少濃度,亦即自底泥上 10 公

    分以至底泥之範圍內全部呈無氧狀態。底泥層之外觀為稀膠狀黑

    色腐泥,既無氧且處於強度環原狀態,經底泥分析測知,污泥濃

    度〈MLSS mg/l〉及灼熱減量〈ML VSS mg/l〉化驗分析,顯示湖

    底全域均已超過污染指標所定之 VSS/SS=5%之規定。

    另依據「澄清湖及鳳山水庫淤泥清除規劃」(84.12)之調查採樣,

    在澄清湖二十個計畫採樣點中,取上層及下層 底泥進行物理(比

    重、含水率、濕密度、粒徑分析;液性限度及塑性指數等)及化學(有

    機物含量、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及導電度等)試驗,上層底泥

    分析結果,有機物含量為 5.28%,總氮為 1.06mg/g-soil,總磷為

    0.53mg/g-soil,含水率為 59.93%。而下層底泥有機物含量為

  • 4.70%,總氮為 0.79mg/g-soil,總磷為 0.37mg/g-soil,含水率則

    為 52.55%。結果顯示上層底泥有機物含量、總氮、總磷及含水率

    等均高於下層。

    另根據民國八十九年行政院環保署「河川環境水體底泥整體調查監

    測計畫」,88 年 11 月及 89 年 1 月份分別於澄清湖進水口及九曲橋

    進行底泥採樣分析,分析項目包括粒徑分佈、理化分析及重金屬含

    量分析,其中理化由分析結果中,顯示底泥中有機物含量為

    1.17%~2.31%。另外,九曲橋採樣點之含水率、總氮及總磷含量都

    明顯高於進水口採樣點之分析結果。

    由歷年個研究結果顯示,澄清湖底泥有機物含量有逐年降低之趨

    勢,民國八十九年「河川環境水體底泥整體調查監測計畫」之底泥

    採樣分析中有機物含量為 1.17%~2.31%,與民國七十八 7.98%、

    民國八十三年之 7.2% 及八十四年之 5.28%相比較已大幅降低。此

    主要係因澄清湖水庫執行曝氣工程及澄清湖外部污染減低所致之

    功效。

    淤泥重金屬含量多寡,將影響浚渫泥處理及處分方式之選擇,澄清

    湖水庫以畜牧(養猪)及生活廢水等有機污染為主,重金屬污染可能

    性較低,惟重金屬具累積性,污染源中微量之重金屬,經長時間沉

    澱累積後可能達到某程度之污染。

    底泥對澄清湖水質之影響

    澄清湖的水質污染來源可分為外部負荷及內部負荷。外部負荷係因

    澄清湖的主要水源高屏溪受到來自工業廢水、蓄牧廢水、家庭污水

    及廢棄物、遊憩污水等點源性和降雨逕流等非點源性的污染所導

  • 致。而內部負荷則為水源中的溶解性或非溶解性污染物,進入湖中

    後經物理作用(如沉降)、化學作用(如氧化還原)及生物作用(如藻

    類及浮游生物的利用)後,吸附累積於淤泥內;若湖中底泥經擾動、

    生物活動、化學環境改變、細菌的厭氧分解及其他環境條件的改變

    後,會使底泥中污染物釋出而污染水質,此為內部負荷。這些外部

    及內部負荷若持續增加,則會造成澄清湖湖水營養鹽含量太高,藻

    類大量繁殖,形成優養化現象而使水質惡化。

    至於影響底泥釋出之因素有水中溶氧、PH 值、溫度、底棲生物及

    水流擾動等因素,例如水之厭氧狀態促使底泥釋出磷;PH 值增高

    會降低吸附作用,使水層中磷量增高;溫度增加亦將減弱吸附作用

    而釋出磷,水底出現大量底棲生物時也會始磷釋放速度增快。此

    外,對水深且小之湖泊,上述條件更加敏感,會使釋出作用更加發

    達。

    比較進二年來,高屏溪取水口、澄清湖進水口及湖內之懸浮固體

    物、氨氮、總磷及總氧等水質參數,顯示澄清湖湖內之水質略優於

    高屏溪取水口及進水口,但其值仍偏高。民國七十九年「澄清湖湖

    底淤泥清除研究」中曾討論若曹公 之水體中總磷完全去除,則澄

    清湖之總磷濃度約在 20ppb 左右,表示在無營養鹽進入時,澄清湖

    底泥之營養鹽仍會釋出使澄清湖發生優氧化現象。

    1.4 評估與衡量

    處於管理維護澄清湖水庫職責的立場,面對的只有以最佳方案,

    最有效益的選擇,最節省的投資報酬,和最沒有不良後遺症的遠

    程考量,全力以赴。

  • 1.5 計畫緣起

    澄清湖水庫位於高雄縣鳥松鄉境內,係一離槽水庫為一天然湖泊後

    經過人工規劃而挖鑿整治成之水庫,具有蓄水、觀光 等功能,澄

    清湖水庫於民國 49 年開放為觀光區,並一直列為台灣著名

    的八大名勝,這裡的風光美景在國人 及 國外來台觀光中,永遠有

    著重要的 指標性紀念與記憶。

    此空照衛星圖片,係於半湖放乾清淤時攝取,現今網站供摘的照片尚無更新版

    在此圖片上,分隔水域的那條白色直線是一條土質堰堤

    但現在已經隨著該期工程結束時,依合約規定拆除運離,今已不復存在。

  • 1.6 區域概況 澄清湖水庫兼具有蓄水公共給水與觀光功能

    1.供水功能:

    高級淨水場已於民國 92 年 10 月啟用,供應大高雄地區民

    生高質用水,設計處理量每日 45 萬噸,係全國最奈米級

    的淨水處理單元。

    2.觀光功能:

    全省 12 個區處中,只有本處設置觀光課負責風景區的營

    運、管理。園區以自然、樸實、寧靜的風格聞名中外,素

    有「大高雄地區的後花園」之稱。

    除原有園區內八景之外,尚有蔣公行館座落其間,先總統

    將公位於山丘地下之作戰指揮中心,於民國 82 年委託民

    間公司保留原地形風貌,以秘密隧道改建為「海洋奇珍

    園」,展示深海奇特生物。另得月樓亦於民國 91 年委外

    經營咖啡館及藝術展覽館,提供給民眾休閒遊憩場所。

    為回饋社區亦開放澄清湖觀光區,晨間免費供民眾入園運

    動,及免費方便鳥松鄉民出入澄清湖。

  • 3.國內首創奈米級高級淨水處理設備:

    根據環保署及本公司,歷年來委託研究調查顯示,影響高

    雄地區自來水口感之因素主要為臭度與硬度,如未經煮

    沸,則臭味為主要因素。因此為提升自來水在口感、味覺、

    硬度等適飲性品質,於澄清湖、拷潭、翁公園等三處民生

    用水淨水場,增設處理能力每日約 71 萬噸之高級淨水處理

    設備。

    這三座是國內首創,也是全世界最具規模之高級淨水處理

    設備,參考各國之經驗,以傳統處理設備結合前、後臭氧、

    結晶軟化、生物活性碳吸附及超微細氣泡浮除、超微薄膜

    過濾、奈米薄膜過濾等高科技技術。

    4.全國工業重鎮,工業用水佔大宗:

    本處服務區工業用戶佔很大比例,除有林園、大社等石化

    工業區外,還有楠梓、高雄等加工出口區,及最大用水戶

    中鋼公司(每日 30-40 萬噸)。

    目前大高雄地區每日出水量 160 萬噸,工業用水 35 萬噸,

    由鳳山水庫供應,約佔總出水量之 22%。

    5.海洋都市潛力無限:

    高雄市為南台灣的都會核心,為台灣的第二大都市,擁有

    高雄國際小港機場及世界排名前十名的高雄港。而在這個

    城市裡擁有高鐵、捷運、鐵路運輸及高速公路的交匯點,

  • 儼然形成一個涵蓋陸、海、空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而如此

    便捷的交通運輸形成,也為大高雄帶來了繁榮與成長。

    而這一個擁有山、海、河、港的環海資源之海洋都市,是

    台灣絕無僅有的都市,其大量之用水需求,除可為本公司

    增裕營收,創造盈餘之外,還有本處所供應高級淨水場處

    理之奈米級高品質自來水,亦可藉此機會提高國際形象。

  • 澄清湖集水面積 358.5 公頃,水位標高 18.00 公尺,滿水位面積

    111 公頃,總容量 4,120,000 立方公尺,有效容積 3,374,000 立方

    公尺,最高水位標高 18.00 公尺,正常水位 17.50 公尺,最低水位

    標高 14.60 公尺。

  • 目前澄清湖水庫主要水源直接抽取高屏流域地面水,係來自高屏溪

    在大樹的攔河堰,由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管理。

    利用可充氣和洩氣原理的橡皮管,製作成可控制的阻水堤壩,造成

    高屏溪的水位發生高低落差,然後截取河水將之引入欄河堰內的池

    中,供給本廠抽取。

    大樹欄河堰埋設口徑 3200、2200、1750 公厘等導水管直接抽入澄

    清湖水庫。

  • 長久以來,澄清湖水庫一直默默的消化屯積著,隨自高屏溪管引進

    高濁度砂石及淤泥,日積月累下來 水庫內的淤積淺灘愈來愈多。

  • 原水品質亦因此變的非常不穩定,時而藻類會因日照充足產品優養

    化,加上水庫淤沙積嚴重時,亦常常影響淨水功能 汛雨及颱風山

    洪暴雨,已經造成大片淺水區域,湖中供水區域性的種種隱憂已然

    成形,且日趨嚴重,開始發生不良影響,將來隨時會因為突然受到

    豪雨侵害,而造成損及大高雄地區的供水安全。

    1.7 計畫區位與範圍

    民國 91 年 11 月經行政院核定澄明水庫底泥清除計畫,由本公司南

    區工程處 承辦澄清湖水庫的清淤作業,清理方式因澄清湖廠為大

    高雄地區主要水源在無替代水源且不能影響供水情況下,自三亭欄

    勝至豐源閣築堤分兩區施工,以容濬渫及放乾分別清理,這個第一

    階段歷時了兩年,共清淤外運土方 38 萬立方公尺。

    經楊秋興縣長視導建議,並呈請上級核准辦理,93 年 12 月在同區

    域再向下開挖加深的作業,伺後第二階段按合約規定要求,共計清

    理湖底淤積土方 76 萬立方公尺,經過兩次的開挖運離,共計增加

    水庫蓄存水量 114 萬立方公尺,對大高雄地區供水,已有著極大

    的助益。

    本工程因為有了這二階段的開挖清運,使得這半個湖區確實的達到

    了水質淨化的作用,而且也帶來澄清湖觀光遊客們,一個更亮麗清

    雅的視界,加上湖畔滿園細心培育出的翠綠,更使觀光區應有 怡

    情美觀賞心悅目的效果。

  • 是故在澄清湖地區執行清淤作業,實在有著比在其他湖泊水庫清淤

    時,具備了更大更多的社會功能和意義。

    本次二階段放乾清淤,開挖之舉措,有招致近鄉許多百姓,不顧自

    身安危,無視勸阻擅入湖中撈捕漁蚌,增添許多無法預料的安全危

    害,和因放乾湖水,造成水域中的水族魚蚌蝦蟹,生態浩劫大量損

    斃情事。

    此種作業方式除花費甚鉅不符投資成本,製作隔水土質圍堰時,要

    自他處購置級配砂運至水庫,倒入堆填後工畢再挖起運離。變成四

    重費用,抽水機油料維修成本昂貴外,本廠用錢向南水局價購來的

    原水,因要配合施工需求,被大量排放流失更所費不貲,且為等到

    水庫底土乾涸後才能外運,使得工期時程變得很長,同時也破壞生

    態景觀,及土方外運時,造成很多的 環保污染、路損復原、民怨

    抗爭、及妨礙交通等情形,但總的來說還算是成效卓著。

  • 反觀自澄清湖 環湖路邊的 ,三亭攬勝這個景點,到得月樓、水廠

    內的七處辦公室、洩水工延伸到取水口、繞到傳習齋前、蔣公行館

    周邊,因為地形環境,及出水口 取水口 的水流因素限制關係,這

    個半邊湖區沒辦法以放乾的方法來開挖的區域,一直引人憂心忡

    忡。

    因此本廠各同仁,仍在不停的遍尋研擬更多之最佳最有效的方法,

    期許能儘速具體達成 駆淤淨水 美化水質 的重責大任。

    澄清湖水庫未執行放乾開挖區域

  • 1.8 工作內容及項目

    近三年來歷經海棠、珍珠颱風、0609 水災及碧利斯、凱米等的颱

    風連續侵襲,颱風期間因高屏溪流域山洪暴雨,高屏溪攔河堰原水

  • 濁度激增,故攔河堰之原水挾帶大量泥砂進入澄清湖水庫,澄清湖

    水庫原水濁度高達到了 16,800NTU(含砂量特高),造成澄清湖水庫

    洩水工週邊積泥砂嚴重,嚴重的阻礙水庫原水進入淨水區,大高雄

    地區供水瞬時受到影響,水質安全更加堪虞,極需立即辦理淤泥沙

    清理作業,這個計畫目標在於儘速將近年來的入侵淤積砂泥,快速

    抽出外移,力使原水能順利暢通的供應淨水廠作業,絕不能讓大高

    雄地區有無水缺憾之苦。

  • 一、 在不能放乾庫區湖水開挖的限制條件下,加上有鑑於前階段傳統抽

    砂船的作業功效不彰,導致第一次採取的工法是自岸際以工字樑,

    構築一條水中的路橋,以供重機擊入鋼板樁來導流濁水遠離取水口。

    二、 同時藉挖土機以橋路進入湖區淤積灘時,將近距離的大多數淤砂土

    泥,直接挖取置入載土卡車,

    三、 然後再經過湖區園內道路,將挖掘出來的淤泥,運到澄清湖水庫觀

    光區低挖地區暫存。

  • 為因應緊急措施,帶來了作業時濁度升高及各個機具噪音大,影響

    時間長,湖區內運載溼泥的卡車所來回行徑的路面,發生嚴重損壞

    需要花費重整鋪設,且架設入湖構橋的租用建拆成本費用過高,及

    造成塵土飛揚,行車遊客安全,棄土點濕土整地不易等不良情形。

    四、 在民國 94 年 6 月 9 日突然而來的超級豪大雨,來自攔河堰的高濃

    度含泥濁水,迅速在兩日之內又沿著洩水工,出水口管線尾端處,

    堆積起高高的淤積土面,且不斷向四方延伸擴展。

    所幸有前期規劃構建完成的鋼板排樁,阻止了大部份的淤土濁泥,

    免使切斷湖中取水道深槽,但是淤積土面的高度,在水中還是造成

    了短流的現象,混濁的原水自洩水工出水口冒出後,高濁度的泥水

    直接就逕往流向淨水廠的取水口,造成淨水廠淨水設備作業極大的

    負擔,當時災況幾已造成供水危機。

  • 本廠因於探災期間,在大樹攔河堰處,曾見水陸兩棲挖土機,在搶

    救攔河堰高屏溪中的水流阻塞,經與南區水資源局商議,緊急調度

    其中一台到洩水工區域,負責打通流水路線和解決短流泥水亂竄之

    情形。

  • 五、 在連夜疾速運調這種水陸兩棲使用的挖土機,進入澄清湖水庫之

    後,首先進行的工作是自洩水工沿著邊牆挖掘出一條水底深槽。

  • 打通出一條引水導溝,制止泥水的漫流情形,把最混濁的來水,導

    往側邊環流的牆堰,不使短流再影響取水口的進水作業。

    同時亦將魚形噴水口周邊,短流造成的淤積阻礙取水口的高灘地打

    通,使得湖區原有較乾淨的存水,能夠順利的深流向淨水廠的兩個

    取水口處,立即大大降低了取得原水的濁度,確保住大高雄不會停

    水的隱憂。

  • 貳、計畫概要

  • 目前湖底淤積泥之來源,主要還有 降雨造成之地表土壤沖蝕流失、

    高屏溪水源挾帶之懸浮固體物及藻類死亡後之各式各樣的沉積形

    成。94 年 7 月 20 日高屏溪曾因受山洪暴雨影響,水庫原水濁度高達

    16,800NTU(含砂量特高),造成澄清湖水庫洩水工積泥砂嚴重,阻礙

    水庫原水進入淨水區,大高雄地區供水受影響,安全堪虞。因此為減

    少底泥中營養鹽之釋出作用,降低湖水水體之負荷,避免自來水水源

    進入澄清湖後,再次遭受污染,故辦理本項計劃,以有效解決澄清湖

    水庫因底泥產生之水質污染問題。

    本計畫主要係為清除澄清湖水庫底泥上層之有機淤泥,經量測 有機

    淤泥深度約 40 公分。惟水庫洩水工附近淤積最為嚴重,故本計畫設

    計清除至少約 1公尺以上之底泥厚度。

    在許多施行細則限制,及環境保護顧忌因素日增的情況下,取撿本廠

    僻遠淨水池區邊緣,一處雜林凹谷濕地,將之以就地取材構工,土建

    沉澱池的擋泥高堤,以避開樹木來整掘為坑,如此覓獲到淤土最佳的

    暫時存放地點,不但能同時解決所有棘手的問題,且此法除能達到大

    量淤泥容積,並有公正公開公平之效益,施作廠商無法以少報多,工

    作進度也易於掌控監督察查。

    這個方法 是先完成陸上沉澱池的空間,在埋設排泥管線 採取以重型

    兩棲挖土機,在水中依序逐區協挖底土,先拋鬆集中再將之絞爛,然

    後直接餵交強力抽挖泥船以管線輸離,

    這種方法除作業噪音小外,沒有污染環保問題,也不會有路損或妨害

    遊客安全的顧慮。

    全工程在直接水中清淤的情況下,第一次在 95 年度 3個月內,清除

  • 了湖區水底 4 萬 1 仟餘立方公尺的淤積砂石,第二次 96 年度 6 個多

    月中,又清出 8萬餘立方公尺。

    2.1 工程效益

    本計畫完成後,已減少水庫底泥中營養鹽(氮、磷)釋出,降低水庫

    優養化現象,並減少消毒副產物 產生;另增加蓄水容量約 12 萬立方

    公尺,有利水源調配及自淨作用。並改善大高雄地區供水品質,減低

    高級淨水處理成本。延長水庫壽命、提高防洪功效,環境保育與泥砂

    再生利用、提升各目標功能以及確保大高雄 300 萬民生用水。

    2.2 清理作業

    澄清湖水庫淤泥砂清理,為避免再破壞道路,及危害遊客安全,已

    採用水路排管運輸淤泥砂為首要之選。

    利用水陸兩用攪拌式挖土機配合抽泥(砂)船,再以輸泥管線架設方

    式,利用浮筒夾管線兩旁,產生浮力作用,抽取淤泥砂至存放區,

    抽送距離長度約 1公里左右,挖取深度平均約 1 公尺以上。惟水庫

    淤砂清理中,所有工程都不得影響淨水廠之淨水操作,與造成污染

    湖水情事。

  • 參、清淤方式分析比較

    3.1 各工法適用性的分析比較

    本廠檢討已依水庫浚深清淤作業的方式,在目標為達成增加水容積

    量的前提下,以各種不同的工法來做優劣比較。

    (一)、放乾開挖外運法:

    優點:

    1.水底高程易於測量規範,實際清淤數量計算容易

    2.開挖完成後,湖底平整,無高低不平的坑洞

    3.湖邊坡堤可順時予以整補修護

    4.增加蓄水區蓄水功能,無直接必要關鍵性

    缺點:

    1.必需抽排之湖水,是為有價購回之原水,這樣棄水來清淤

    雙重損失過鉅。對自來水公司立場投資成夲太重。

  • 2.排抽水時程長,湖底爛泥未乾前無法作業,耗時四年才完

    成,且因存水減半,期間有供水不及的任務陰影。

    3.有天候風雨的影響,曝曬時又有不良氣味及魚屍蚊蠅飛

    揚,妨礙環保要求的檢舉顧慮。

    4.工地安全控管不易,任意就擅入湖區採取漁蚌,時有傷亡

    安全責任的不預期壓力。

    5.外運而來築堤的阻水圍堰土質規定難以判定,倒入水中以

    後,完工時收方不易完全清畢,此舉與清淤目的之希求又

    相抵觸。

    6.完工後留在水底的圍堰殘土,在水底會形成土台丘狀高

    地,當日後發生水位降低時,反而變成為阻止後水流往取

    水口的障礙物,如此清淤之後雖然增加了總體容水的深

    槽,但等於仍然沒有保證具備支援供取水的能力,變成事

    情只做了一半的情形。

    7.現今自洩水工至取水口的環境地形限制,已不可能執行外

    運來土入倒進湖區,再次施作圍堰放乾開挖的作業

    原因:

    A. 洩水工出水口之原水必需繞道長流,以使大部

    份的懸浮土沉澱,如此才不會造成淨水廠的沉

    澱池,發生大量污染

    即使同意泥水直接流入淨水沉澱池,此區因為

    地形的關係,仍無法再用圍堰的方式放乾清

    淤,因為至少要再做兩條新的長距離圍堰土

    堤,如此所投資的費用更鉅。

    B. 若要圍堰需外載來土甚多,因距離面積和深度

    都太多太大,在此缺土恐慌之際,實無法預判

    要用多少錢來買才夠。

  • C. 湖區中後端之深窟蓄水,仍然無法有效前供,

    倘停廠開挖,兩年內大高雄地區,將影響民生

    供水勝甚距。

    D. 總之相關費用甚鉅,所會發生的問題將牽連甚

    結論:

    評估澄清湖水庫,已不適合再採用放乾開挖工法來執行清淤

    (二)、構築挖掘平台,開挖外運法:

    優點:

    1.挖掘重機因有堅實橋面,在加長挖斗手臂情形下,可做最

    大作業範圍內的深度挖掘淤積土石的工作

    2.直接將挖掘出的淤積土石,裝上停在重機後方橋面上的卡

    車運離。

    3.作業速度快,成效幾乎立即可見。

    缺點:

    1. 租建施工構台橋面的費用,比清淤土方數量的價格高出

    甚多,簡單的說此項清淤費用,許多都在租借費用上化

    為無有。

    2. 重機長臂以外的區域均無法挖掘到,水中平台上的挖土

    機,接力盤回的淤土,大多流往旁邊他處區域再行淤積,

    成效不彰。

    3. 架築構台時,有受限於水底土質水文的情形,並非處處

    可到,構築橋道愈長花費愈多,施工安全顧慮愈高。

  • 4. 架築構台需時甚久,需佔用工作腹地堆置樑材,嚴重妨

    礙原有正常日習作業,作業環境不易整潔,破壞性甚強,

    復原費用亦隨增加。

    5. 架構橋路及打樁拔樁的作業,每輛載運淤土的載重車和

    空車行來行往,奮力爬坡均長時間造成巨大噪音,影響

    甚巨。

    6. 卡車因載運直接出水的淤泥,土中所含濁水沿著路徑滴

    落,污染環境清洗不易,難維潔淨安全,造成遊客民怨,

    且廠區內已無適當處所,來暫行置乾後再外運,如果如

    此執行,費用會更增加許多。

    7. 除要顧慮路損修復費用及遊客安全,澄清湖園區內外週

    邊,塵土飛揚花草變色,不但影響觀光品質及植物生長,

    更使疲於應付民怨和環保單位。

    8. 清淤土方因上車時,仍屬有液態土的情形,甚難時時逐

    一攔車來進行測量,無法絕對鑑定確實出方。

    9. 傾倒棄土區仍需另批重機,如推土機 挖土機 小卡車來

    整地造坑,並將來土不斷向四方移堆,才能維持清運卡

    車繼續不停傾倒,因淤土含水過高,不會堆疊,只會溢

    流,倘不將之再行堆移排放,卡車無法進場卸土,如此

    這些重機又是一項支出。

    結論:

    此工法經研議,已不符合投資報酬,租用橋道鋼架款,比較

    清淤款高出甚多,且對環境危害甚大,復原費用和相關各單

    位間權責難分,不適再次採用。

    (三)、受土船轉運法:

  • 優點:

    1. 在不能以道路運送的情形下,藉水路來將挖起淤土來回

    載運到岸邊堆放,再用另外的兩三台挖土機,挖出接力

    向四方堆放。

    缺點:

    1. 澄清湖水庫區,目前無此岸際可供上岸轉運堆土地點

    2. 此工法費用甚高,且有船油外洩污染湖區顧慮

    3. 受土船的吃水與載土量成正比,目前淤土情形根本 無

    法行船。

    4. 此法僅適台灣大型河道採用。

    (四)、水面輸送帶搬運法:

    優點:

    1. 在水面上的重機可將挖起土方,直接置上輸送帶,運到

    棄土地點堆置。

    2. 工作速度應極迅速,且可減少淤土水份上岸。

    缺點:

    1. 輸送帶動力無法架設,難以控制流路,浮台重量比、所

    需尺寸數量、週邊器材均無,工作風險極大。

    2. 泥水污染湖水濁度會很嚴重,難以防範,且需先期架構

  • 沉澱池的高架作業,租用購置的花費都難以估計。

    3. 運行路線無論水面或陸際,都會絕對性的妨礙觀瞻。

    結論:

    目前雖思意甚佳,但事實與執行面無法配合,在水面架設輸

    送帶,現今無前例可借鏡,施作費用亦無法估算,最終成效

    不明。

    (五)、挖泥船管排法:

    優點:

    1. 可以最小的代價,來達成確實清淤移置土砂的目的。

    2. 幾無牽動周邊任何不良的影響因素,無環保、民抗、噪

    音、氣味、衛生、安全、糾紛。

    3.計量計價公平公正公開,有目共睹無爭議性,各項之租金

    花費,較他種工法低出甚多。

    4.可於清出土方集中累積到一定的數量,乾燥到一定的程

    度,然後另行專案發包委商處理,或引國土移置法,交付

    鄰近之高雄縣市政府來安排運離,確保實行採運各有專

    業,不使延誤 清淤任務的執行時效。

    5 因本廠堆土區面積有限,梯次進行清淤反而能有助於規

    劃堆放作業的安排。

    6 不會只清除淤土到某一些近岸地方而已,對水深及全區

    域面,都比較有十足成效。

    缺點:

    1.清淤施工時程長,受限於參與挖泥船的數目種類,與管徑

    大小不同,決定每日的輸出量多寡。

  • 同一時間內參與施作的船隻愈多,清淤量區自然愈多愈

    大,但相較費用亦然倍增。

    但若同時排出沉澱池的溢水太多,反而會造成濁流再污染

    的情形。

    2.施作期間一如其他的工法,有暫時性的觀瞻影響。

    3.2 創新工法介紹

    綜合前述作業經驗,澄清湖水庫的底泥,自水面而下分為:

    一、 浮泥層:為一種似水似漿的泥沫,有浮力般的在水面下底

    土上游移,有時會堆積的很厚,約 2公尺多,一

    整片形成長形的伸舌狀,尤其在淨水廠的兩個取

    水口周邊,特別明顯。

    此時更輕的濁水會直接自其上流過,迅速造成取

    水濁度過高的情形,最好的方法是優先將之清

    除,加深水流空間,如此就能立即改善濁度過高

    的情形,但此舉與蓄水量增加沒有關係。

    二、 軟土層:這種軟泥像似麵糊,有讓人深陷的作用,在水底

    不會小面積的移動,但會整片整面的傾滑,因為

  • 濃度太高,抽泥幫浦及排泥管常易被這種軟土在

    輸送管中,造成堵塞停機。

    三、 硬土層:這也是外來的沉積物,因淤積作用的過程中,泥

    與細砂等物混合,重新排列組合,加上水壓的重

    量,和大小石子垃圾在內,連挖土機掘斗的鋼牙

    都常變形斷裂,而且磨損鋼鐵力極強。

    四、 底土層:澄清湖未形成水域前的原有土壤,色澤黃棕是一

    種不透水層,基本上 這是本清淤施工挖掘的極

    限,不宜冒然深掘。

    對應這種情形,台灣一般所見的抽砂船是為抽砂性質的工具,其利

    用抽水幫浦的原理以吸管式的吸抽方式,常只能將浮泥和軟泥小部

    份抽吸排離。

    而且必需勤換地點,以強力管口水刀的配合來沖刷水底,因此底土

    會被抽吸成一個個大的深坑凹洞,常常花費的油錢比抽出的土方還

    貴,成果十分不理想。

    故長時以來,業者都只願以日計價,而不敢以完成抽取後集中的實

    際土方來計價,如此對需清淤的單位,非常的沒有保障。

  • 現今在澄清湖水庫引進的新工法,基本上係為特殊機具作業上的優

    勢,由於此批美製疏濬專用的器材,是針對清淤泥土石而設計製

    造,能輕易進出一般機械不能到達的區域,立即能解決問題障礙,

    故而有其自成一格的工作方法。

    (一)、機具簡述

    1. 挖掘式兩棲挖土機

    這部機器長 10 公尺,寬 6公尺,底盤高 2公尺,全高 5.2 公尺,

    手臂總長 17 公尺,約 60 噸重

  • 因為手臂太重的緣故,挖掘斗只有 0.7 立方公尺。工作任務是可以

    深掘、遠移土方、清除垃圾等 障礙物,並兼負吊車功能

    由於浮台外部的履帶,接地面積很寬大,所以可以自行在柏油硬

    路、沼澤軟泥中行走,也能在深水上自由浮泅,隨意的爬登水中淤

    積成的高灘地。

    2. 攪拌式兩棲挖土機

  • 基本上這部機器與上述機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除可配合用挖掘頭

    外,還可以裝置上一種油壓系統的攪拌器,這個攪拌器的力量非常

    強,可以擊碎硬質水泥片塊。

    工作任務是將各種硬質土方,瞬間攪碎搗爛,以有助於挖泥船更便

    利的挖吸工作。

    3. 吊臂式挖泥船

    這條美製挖泥船與台灣抽砂船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其引擎趨動是油

    壓馬達系統而不是齒輪系統,所以在水中能更強力的推動輸泥用的

  • 幫浦,達到高效率的抽排泥能力。

    另外,在吸管的頭部有另一組動力式絞刀轉輪,可以將淤積土絞爛

    捲入,快速的抽吸到輸泥管中排放離開

    而且藉助吊臂的自由前後左右深淺均可的移動能力,清淤面便不會

    只是一個大洞,而是整片整面的掃除。

    如配合 GPS 的幫助,可以更精準完成全面性的清除作業。

    船旁邊的 4 支活動固定樁,能使船在 8 公尺內順利落錨插樁,其具

    備雙螺旋槳有多向功能,可以自行在水中快速泅渡游移。

    抽出的排泥土漿,具有 1000 公尺的輸送能力,若增添中途加壓接力

    幫,揚距更可達 2公里,向高揚程有 9 公尺,管徑 8英吋,每日工

    作量約 1000 立方公尺,若為細砂將會更多。

    (二)、施作工序

    首先以完成沉澱池的工作為主,在丈量完沉澱池的長寬高之後,便

    有一個公平的容量空間,各方均能看得很清楚

    在這個容積內,可以輕易計算出可以填塞灌注,多少立方公尺的清

    出淤積物,和含水濃度的檢測推算。

  • 在水庫中先評議選定好,施工先後順序要挖掘清理的區域後,

    先由兩棲挖土機開到淤積面上,循序開始深掘並將土方逐位向側移

    置、集中和圍堰圈住濃泥區,然後藉攪拌器將土方打成泥漿,再由

    挖泥船來直接抽吸入輸泥管,遠遠排放到沉澱池去。

  • 沉澱池中泥漿噴入口,與清水放流口有一段距離,排入沉澱池中的

    泥漿水,經過池中原有的水阻擋,把所含的泥砂沉澱下來,較清不

    濁的水,便自清水放流口的水管排放回湖中,如此日積月累,便達

    到將清淤土集中移置的目的。

  • 3.3 問題與對策

    (1) 施工中遭遇困難描述

    澄清湖水庫底泥因由高屏溪引入,土層黏度較高,不時捲入絞

    刀頭內造成停機,清理所費工時甚多,是為導致工程未能提前

    完工之主要原因。

    另底泥中除了有淤砂、有機土層外,也含顆粒較大之卵石、

    礫石,淤泥砂抽取過程中,管徑吸入這些顆粒較大的石塊,

    很容易造成攪拌機、抽砂船機具之損壞,叫修機械過程中,

    便造成工程停滯延宕。

    本案採攪拌抽泥方式辦理,清淤工作之執行及清淤速率,受天

    候影響甚鉅,雖已將汛期來臨,會影響清淤之時效性,及可能

  • 預見之問題加以考慮,仍因為年度預算問題執行時程,不能搶

    在春天雨季前開工,各項前置準備措施,及沉澱池的挖掘,最

    遭天候影響,尤其以春雨過久或早來的颱風造成之原水濁度飆

    高,並挾帶大量泥砂,造成水庫洩水工區域,一再需要即時重

    新疏濬影響最鉅。另做為水庫放乾沉澱之沉砂池,因大雨突發

    會造成濾水速率不足,大量積水排除困難。

    (2) 解決方法

    希望能儘早完成每年度的發包作業,以利應付汛期突至狀況

    現已要求施工作業人員,把在水中發現的雜物,如石塊磚頭樹

    幹粗枝,及破損的硬質成片導流幕,鐵條鋼管 漁網塑繩,種

    種隨攔河堰管流而來,和湖邊路人以前丟的廢棄物,統統打撈

  • 上岸,載往垃圾場丟棄,以絕後患。

    要求施工機械全面檢保,除不得發生漏油污染事件,另應儘量

    備妥替換零組件,以爭取搶修時程。

    3.4 環境之影響

    (1) 施工中與施工後對水庫區環境、當地居民生活之影響

    由於清淤濬深和排放沉澱區域,均在本廠管制取水區內

    工作期間無聲無味無塵,故無對遊客或居民發生影響。

    (2) 有無環境污染情況

    挖泥船自水底將淤泥抽起,藉封閉的排泥管將之直接輸送入沉

    澱池,沿管檢護沒有滲漏漫滴,故沒有污染環境情況。

    肆、計畫具體成果

  • 一、工程執行成成果(含水庫浚渫數量)

    本第二次計畫 96 年度,原設計總清淤量 預估約 80,000M3,浚挖平

    均深度約 1 公尺以上,總浚挖土方(實方)約 8.1 萬立方公尺。

    二、暫存地點:澄清湖給水廠管制區內,淨水池旁偏僻山坳地。

    三、工程期限:至民國 96 年 12 月 11 日止。

    四、清理作業:水庫淤泥砂清理為避免破壞道路及危害遊客安全,採用水

    路運輸淤泥砂,利用水陸兩用攪拌和挖掘式挖土機,配合

    抽泥(砂)船,再以輸泥管線架設方式,利用浮筒夾管線兩

  • 旁,產生浮力作用,抽取淤泥砂至存放區,抽送距離長度

    約1公里左右,挖取深度平均約1公尺以上。

    惟水庫淤砂清理中,不得影響淨水廠淨水操作,與造成污

    染湖水情事。

    五、淤泥處理:澄清湖廠內淨水池邊低窪地區,整理設置減水處理場所,

    放乾之後進行暫存工作,日後完全乾涸之際,再行安排挖

    除外運作業,以免車載時沿途滴落泥漿,損害到環境衛生

    的情事。

    六、水庫清淤範圍:詳【附圖】

  • 七、土方數量管制

    1. 澄清湖廠內水庫邊低窪地區,整地及淤泥砂清理施工前與施工

    完成後,本廠委請公證單位(測量工程公會或土木技師公會)派

    員來測量,以做為抽出淤泥砂量計算數量。

    2. 本工程由本公司監辦人員指定挖掘及存放區,檢體淤泥砂送合

    格之環境檢驗機構,檢測含水率 70%以下,以做抽淤泥砂量計

    算數量

  • 3. 以上數量計算完成後,做為估驗與驗收數量之依據

    八、 工程目標達成率抽取數量(總淤泥砂量預估約 80,000 立方公尺)

    如下:

    1. 總淤泥砂量約 81,000M3 (實際浚渫量/核定浚渫量)

    8.1/8×100%=100%

    2. 經費執行率((實際支付+節餘數)/核定數)

    (19,300 千元+0 元)/19,300 千元=100%

    九、工程效益

    除已有效改善澄清湖水庫之水質外,亦同時增加水庫之庫容量約 8

    萬立方公尺。

    十、出土運輸路線:

    目前土方無外運安排,故尚無運輸路線作業。

    伍、執行檢討

    (一) 檢討:本工程屬水庫邊低窪地區,整理暫存淤泥砂作業,非開挖且

    旁邊並無建築物,故無安全之顧慮。

    (二) 管理:施工期間注意暫存區積水,工地備有抽水設備,以供雨後或

    發現出水、湧水時,可以立即抽水。遵照「台灣省自來水公

    司第七區管理處」及其他相關單位所提供之資料及規定,測

    定抽取線、高程及邊坡坡度,分區標示,作為現場作業之依

  • 據,嚴禁不當開挖。

    (三) 施行時期告示:在抽取期間將在施工線路口設置施工告示牌。

    (四) 爭議處理及協調:平時定期與台灣省自來水公司第七區管理處,保

    持順暢之連繫管道,以期萬一有施工爭議能協助

    謀求解決方法。

    (五) 緊急應變中心組織:本工程有要求緊急應變中心組織設置。

    陸、後續加強推動措施

  • 淤泥砂清理工程計畫,每年編列預算辦理,以延長水庫壽命及水庫容量.

    然清淤工程實仍屬 高成本低效能之消極作為,

    還是需要仰賴水利先進不吝指教,以求得治本方法,來改善水庫窘境,

    供應廣大民生用水,造福大眾。

    柒、預期執行目標

    7.1、規劃定期每年清淤

    由於澄清湖供水來源,主要還是仰賴位於大樹鄉的攔河堰,高屏

    溪中滾滾而來的混濁黃泥水,逕自奔騰流入澄清湖水庫中,不斷

    造成淤積堆疊,每次發生天災時更以為甚。

    面對此不可抗力的解決之道,惟只有不斷清除,以維持能完成取

    水淨水供水的任務,是故不得不持續逐年都編列清淤經費,期許

    他日南水局的攔河堰,能對供水品質,能有效的予與改善。

    同時也希望早日打通湖區後方,通往前方的水底深槽,以使取水

    任務獲有支援保障。

    7.2、施工作業要求

    希以近期經驗,更加精進施工加速效果,努力保證淨水品質服務

    大眾,供應更加優良的自來水

    同時也能確保施工期間的美觀,作業人員的安全,環境的整潔,

    和對天災來臨時,有更具時效的緊急應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