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XINGTAI DAILY 请关注邢台日报微博、微信、掌上邢台客户端 …低。走近其中一所院落,门楼上木雕依然鲜活生 动,纵使时光流逝数百年,木雕虽已褪色,亦不难

Transcript
Page 1: XINGTAI DAILY 请关注邢台日报微博、微信、掌上邢台客户端 …低。走近其中一所院落,门楼上木雕依然鲜活生 动,纵使时光流逝数百年,木雕虽已褪色,亦不难

讲述邢台故事 弘扬邢台文化邢台网 www.xtrb.cn

第008165期 今日4版

2019年11月9日 星期六 己亥年十月十三

刊名题字 旭 宇

邢台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3—0007代号17—32

XINGTAI DAILY

请关注邢台日报微博、微信、掌上邢台客户端

全国报纸副刊最佳专栏河北省文艺振兴奖获奖栏目

邢台古村落老宅院,还有邢台县龙化的“差官古宅”,崔路的“刘氏老宅”,皇寺的“王家大院”,北尚汪的“田麻痒庄园”,沙河市王硇的“东南缺”石楼……

这些古村落,或小巧玲珑,或大气磅礴;这些古建筑,具有明清时代古老宅院风格。有的被评为“邢台市十大最美古村落”,有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的被列入国家保护名单。

它们是远离喧嚣的桃源,是惊艳时光的所在。

古村神韵耀邢襄。河北邢台,这座拥有 3500 年建城史的古

城,不仅有黄牛救城的美丽传说,百泉润城的丰饶地产,更有着诸如清风楼、邢窑白瓷、开元寺、郭守敬、刘秉忠等数之不尽的文化瑰宝和历史名人,以及古老的建筑。

一花一草,一树一木,枯荣更迭,花开花谢,荣有荣的生机,枯有枯的禅意,不荣不能

成就自己,不枯不能玉成他人。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繁衍生息,

勤勤恳恳,也惯看世事纵横、云舒云卷,勤奋地劳作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如同先人一样,有着自己的生活定力和创造能力。

在浩瀚的岁月长河中,在苍茫天地间,蓦然回首,抚摸历史的峥嵘与沧桑,感悟历史的大美与文化。

站在斑驳杂陈的古村落老宅院面前,我心情翻滚如沸,苍茫如野。认识沧桑,品味沧桑,把沧桑煮成一杯老酒,饮成一杯老茶……

夏天,墙根下、壁檐上,生着深色绿植,有的葱茏高大,有的青翠欲滴,其间总有或白、或红、或黄的小花点缀,给古老的村落宅院带来几许生机,让那抹幽深的黑灰色院落走进去顿生幽静之感。

这些古村落古建筑的存在,为我们留下了淡淡乡愁和隽永深刻的历史记忆……

古村落 把沧桑煮成一壶老酒

沧桑之美

沧桑之美探访邢台古村

探访邢台古村落落

□粒

斑驳城墙,晚秋落叶;传奇古村,寂寞老宅;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这一切,无不写满沧桑 。 而 沧 桑 , 亦 透 着 沧 桑 之美。

世事无情,岁月有爱。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古村落,一座座古朴典雅的老宅院,它静静地看着人世间的爱恨情仇,离合悲欢,读着大自然的花开花谢,云舒云卷,仿佛在述说着什么……

走进沧桑的同时,也就走进历史;抚摸历史的时刻,也在品味另一种风景。

【太行山文化·邢台篇】

本期统筹策划 杨军会 责任编辑 张 莉 责任校对 刘向国 视觉设计 都玉红 微机操作 杨翠红 E-mail:[email protected] 联系我们 3129979

每个院落都有故事,每条山路都有传奇。内丘黄岔,就是这么一个富有传奇故事的古村落。那么,

这个古村落背后,究竟藏有什么传奇故事呢?黄岔坐落在太行山脉腹心地带,远远看上去,这是一个

平凡而普通的小山村,并不怎么招眼儿。据村里的老人们讲,这个村子建于汉代,如今山上仍有张角起义时期的瞭望哨遗存。

这个村子,既是古村落,又是抗战时期冀南最主要的一个交通通信总站。作为八路军重要根据地之一,在这里最早建立了由冀南到冀西的交通总站,多位八路军首长曾夜宿于此。

黄岔村民多次为太行山区“抗大”传送情报,收留护养八路军伤员。在这里,交通通信站站长张志大的办公住所、收留护养八路军伤员的隐蔽地下小石屋、送情报的崎岖小山路……如今,依旧保存完好。

有次,鬼子进村扫荡,仿佛发现了隐藏八路军伤员的地下小石屋,可围着周边转,找了半天,就是找不到门。气急败坏的日寇扔出一颗手榴弹,盲目地炸,仍然找不到门。又用三颗手榴弹绑在一起炸,仍无所获,反而几乎把自己炸伤。无奈,鬼子离开。而地下小石屋和石屋里的八路军伤员,安然无恙……

内丘黄岔,原名黄卡。历史记载,东汉末年,巨鹿人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军,在这里的三岔口设关立卡,所以称为“黄巾军关卡”,后来简称“黄卡”,再后来演变为“黄岔”,建村时间有1800多年。这里隐蔽性强,山路逼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抗战时期,交通通信站位于黄岔村边的一个隐蔽山坳,前后左右都有门,通往东西南北的崎岖山路,四通八达,多次分岔,如果不熟悉路况,很容易迷路。黄岔村民就利用这个地理优势,经常化妆成石匠、乞丐、孕妇等,一次次地把重要情报送到八路军首长手里……

有天中午,一位老大娘女扮男装,化装成残疾老头儿,往山里送情报。在即将走近一座小石桥的时候,发现桥两头各有一名伪军把守。老大娘悄悄蹲在一旁观察,仔细一瞅,两名伪军抱着枪正倚在桥栏杆上打盹儿。老大娘灵机一动,轻轻靠近桥头,又折身回返,故意弄出一点动静。顿时,有一名伪军立即窜出石桥,大喝:“谁让你过来的?回去!”说着又扭头埋怨咒骂桥头的另一名伪军:“眼瞎啦?怎么从你身边走过就看不着?”于是,两名伪军端着枪,逼着老大娘“退回”。老大娘故作心惊胆战,说给亲戚家帮忙垒房子去。伪军拒绝。就这样,老大娘顺利通过了岗哨,把情报送出。

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月,这个村子有好多村民当过交通通信员,有许多家收留护养过八路军伤员。

内丘黄岔的特殊地理位置,在抗战时期发挥了应有的军事作用。由于这里的隐蔽性,八路军冀西游击队总队长杨秀峰,以及他领导的内丘县独立团、独立营、保家民团,就驻扎在黄

岔,借此进退。抗战八年,黄岔村涌现出了像张荣妮(女)、张玉林等大批革命志士。如今,革命英烈

居住过的古民居,大多都保存完好。而今,内丘黄岔被评为河北省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獐貘乡一位乡干

部说,如今村民盖新房就往下面走,村里规划了一片地方用

作修建新民居。老村第一不让盖新房,第二不让拆老

房,只许修缮和保护。黄岔在保持古村貌的基础上,加快基础设施,同时大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把古村落结合美丽乡村、扶贫和乡村旅游,形成一个区域,整体带动全乡的转型升级步伐。

告慰英烈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古村落红色记忆犹

深,革命先烈出生入死,流血牺牲,不就为

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吗?

内丘黄岔 抗日交通站设在汉代古寨

鱼林沟,是太行山邢台古村落建筑非常美的一处。那种古建筑群,给人震撼,让你惊奇。太行深山处怎么就藏着这么一处瑰宝式的存在?

一走进邢台县鱼林沟村,眼前陡然出现成片成片的古建筑,仿佛身置“欧洲城堡”。那种高大雄伟、鳞次栉比的石头建筑,需要以一种仰望的视角来欣赏。

突然看见有一座古院落塌陷了。咋回事?村干部说,抗日战争时期,那是鹿钟麟的住处,日本鬼子炸鹿钟麟呢。顺着山势,一路上行。来到一个院落,见到了当时鹿钟麟指挥作战的防空洞。轰炸之刻,鹿钟麟正在防空洞里开会。

残缺的古院落,犹如历史纪念碑,在无声的岁月里耸立着。

来到一处叫作“桥井”的拐角处,从这里眺望,像是处在一片城堡的外延。在村中河沟之南,一层二层三层的建筑,在地势的衬托中,犹如

一种极具审美的排比。如果想上二楼,得从前边院子的背后往上

走,才到二楼。想上三楼,得从二楼院子后面绕上去。楼层之间,没有楼梯,都是从外围走上去。

眼前这些高大的“城堡”群,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鱼林沟,有1200多人的常住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个村子一共有李、杨、郭、朱等七大姓。像每一个传统古村落那样,鱼林沟并不缺乏美丽的故事点缀。这个村子最开始有兄弟两人,常被继母欺辱,有两个鲤鱼仙子看不过,刮掉自身的鱼鳞,各自嫁给兄弟为妻,摆脱继母欺辱。当然,这是传说,传说里寄托着美好。

目前,鱼林沟村还有40多处古院落,正默默展现着它的院落文化和沧桑之美。

古村落,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符号,向世人展示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彰显历史、自然、文化之美……

邢台鱼林沟 深藏太行的“欧洲城堡”

一个晴朗的上午,汽车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从临城县城往西,走了约30公里的山路,便来到了驾游村。

走进村子,首先看到的就是大片石头砌成的民居四合院,石屋依地势而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走近其中一所院落,门楼上木雕依然鲜活生动,纵使时光流逝数百年,木雕虽已褪色,亦不难看出当年工匠的精心雕琢,匠心独运。这些民居四合院,不仅是古太行建筑的“活化石”,还有着辉煌的抗战历史记忆。

1937年,秦基伟、杨秀峰等人来到临城县驾游村,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地形,开展抗日战争,在驾游村成立了“冀西十三县政府”,组建了“冀西抗日游击队”,临城驾游成为周边十三县的抗日中心。

今天,走在村里,仍然可以看到当年为兵工厂制作炸药的石碾、石钎、石臼……它们仿佛在向世人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

不料,就在开展敌后抗日轰轰烈烈的时候,村里出现了汉奸。

一天夜里,临城县独立营在端鬼子炮楼的时候,被叛徒出卖了;还有一次,七连在为保卫“抗大”打阻击战的时候,被叛徒出卖了。两次战斗中,独立营和七连伤亡惨重。

汉奸是谁?为了保护冀西政府,必须镇压汉奸!随即,冀西抗日游击队成立特务连“锄奸

队”。杨秀峰密令警卫连,秘密观察,一一排查,仍无结果。在一次召开军事会议的时候,杨秀峰故意

把笔记本“忘”在石桌上。深夜,有两人偷偷翻开笔记本。此刻,特务连悄悄包抄上来。一位汉奸持枪拒捕,被当场击毙。另一位汉奸逃脱。经过侦查,那位汉奸逃到了赞皇亲戚家。特务连立即出动,把逃到赞皇的那位汉奸抓回,在村里游行示众,立即枪决。

锄奸队员们曾经居住的古院落,至今保存完好。

杨秀峰创建的冀西政府,是在一个清朝状元老家宅院里。至今墙上还雕刻着字:“家中生有读书子,高登状元戴金花。”

为预防鬼子袭击,在冀西政府西侧山顶上,有一棵信号树。信号树一倒,哨兵就立即敲响村里的大钟……

抗战胜利后,那口大钟被移放到白云寺里。公元1103年,北宋皇帝赵佶曾来到驾游村,去

挟扭寺烧香。在寺里,他看到一朵朵白云飘过,于是把最初的挟扭寺改为白云寺。抗战时期,这里成为129师兵工厂。

抗日战争时期,驾游村有140多人参军,牺牲了40多人,团长以下连级以上的有10多位,村里为抗战奉献很多。

驾游村位于太行深山区,山村四周山峰高耸,环境幽深静谧。这座有1000多年历史的村庄,在2007年被评为“河北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现在,驾游保存比较完好的明清民居四合院,还有50多套。历史文化和红色遗迹,相互辉映。

古文化要保护,红色旅游也要发展,弘扬革命先烈精神,也是让群众过上好生活。

临城驾游 历史文化红色遗迹相互辉映

俯瞰古村落 黄涛 摄

古民居脊顶相连▲

进门看墙

进村阁

宅院闪屏

宅门楼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