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China Quality Daily 他赋予摇滚乐以灵魂 - cqn.com.cnepaper.cqn.com.cn/images/2016-10/28/04/zgzlb2016102804.pdf · 琴等乐器,在高中的时候,组建了自己的乐

Transcript
Page 1: China Quality Daily 他赋予摇滚乐以灵魂 - cqn.com.cnepaper.cqn.com.cn/images/2016-10/28/04/zgzlb2016102804.pdf · 琴等乐器,在高中的时候,组建了自己的乐

□ 王家荣

说吃丝瓜之前,先得说穿鞋。过去人们穿的鞋子多是布底,脚一出汗,

鞋底子上的衬布就容易潮湿,湿来湿去,不长时间便会使衬布甚至布底沤烂。为了延长鞋的寿命,人们喜欢垫上鞋垫。这鞋垫,往往就是丝瓜贡献的。当然,新鲜丝瓜是不行的,做鞋垫的是“寿终正寝”的丝瓜。

丝瓜最好种在高大一些的树边,譬如一棵杨树,一棵楝树,或者一棵高些的桑树。丝瓜的藤蔓沿树干爬上去,开出一朵朵淡黄色的扁圆的小花,慢慢就吊下来一条条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丝瓜。趁着鲜嫩,人们举一根

长竹竿,顶上系一把镰刀,稍下再系一个竹篮子,用镰刀割断蒂把,让丝瓜落到竹篮里,就可以拿进厨房收拾去了。还剩下一些壮实的丝瓜,会一直吊在树上长下去,长得老态龙钟,枯枯瘪瘪,不成瓜样,一直等秋后人们会连藤带蔓一起将其从树上扯下来。这些丝瓜收下来后,放在太阳下曝晒,直到随手一敲,成了纸样的瓜皮、渣滓的瓜瓣、干得差不多的瓜籽。那瓜皮、瓜瓣,自然是没有什么用了,瓜籽是次年的种子,剩下来的则是一根根褐色细丝纵横交错组成的网,即所谓的丝瓜络,也叫丝瓜筋、天罗线。这东西天生柔软、有韧劲、不怕潮,正是做鞋垫的好材料——我疑心丝瓜之所以叫丝瓜这名儿,正是人们先看到干枯后的丝瓜络后,才给取的名儿。

从生到死,丝瓜都是一副朴素模样:丝瓜

花是淡淡的黄,不妖不艳;丝瓜的少壮时期,皮一直是糙的,身子细细长长,没有丁点凸凹韵致(南方有一种周身隆起一道道三角棱的丝瓜,虽然凸凹,却也是没有凸凹韵致的);老了,便干了,枯了,黄了,最后自自然然成丝瓜络了。

这样朴素的东西,最好也朴素地吃。用小刨子或者用菜刀,把丝瓜显硬的皮去掉,洗过后切成一个一个圆圈,然后下锅炒,或者煮汤就行了。

丝瓜熟后口感滑嫩,带点甜味,已经很好吃了,所以,无论是炒还是煮,不要放太多的油,也不必加生姜、蒜粒、酱油、醋之类的调味品。不然的话,夺丝瓜本身的鲜味。

丝瓜性凉,可以生津止咳,祛暑除烦——朴素的东西,就是实在啊。

□ 彭忠富

2011年 4月 6日,70岁的鲍勃·迪伦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开演唱会。他紧蹙眉头,用嘶哑的嗓子,和着布鲁斯口琴,张口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歌曲。尽管大家对他的歌似懂非懂,但还是对于这位美国文化符号般的音乐“活化石”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鲍勃·迪伦到底是谁?当晚体育馆里爆满,但能够完整评论迪伦的听众少之又少。

鲍 勃·迪 伦 被 认 为 是 20 世 纪 美 国 最 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民谣、摇滚歌手,并被视为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代言人。他直接影响了一大批同时代和后来的音乐人,

他真正赋予了摇滚乐以灵魂。著名历史学家、记者、编剧和小说家戴

维·道尔顿,长期关注摇滚乐歌手,与他们保持着密切联系。他在著作《他是谁?探寻真实的鲍勃·迪伦》一书中,从另一个角度剖析了鲍勃·迪伦的真实生活和内心,让你重新认识鲍勃·迪伦,同时交代了美国摇滚乐的发展历程。作为艺术家,鲍勃·迪伦是半个世纪以来的领军人物;作为音乐家,他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然而,作为一个人,他从来都像个逃犯,总是设法掩盖自己的踪迹,通过一个个化名、化身,一个个传奇故事来“迷惑”他的观察者们。

该书按时间顺序,记述了鲍勃·迪伦人生中的各个阶段和他那些伟大作品诞生的细节。鲍勃·迪伦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

1941年生于明尼苏达州。少年时期,他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时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在高中的时候,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在读大学期间,他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并首度以“鲍勃·迪伦”作艺名。

他借助音乐表达自我,吸引了很多人,在混乱的上世纪 60年代,美国人从他的音乐中找到了方向;虽然他的歌并未说明,但每一个听到的人似乎都知道他想表达什么。在美国,鲍勃·迪伦与他的歌迷有着最亲密的关系,白天黑夜,他的专辑一张张在大家的脑海里播放,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重复他的每一句歌词。

该书语言深刻且富有诗意,用这样的语言 来 讲 述 一 位 艺 术 家 ,再 恰 当 不 过 了 。 例

如,书中这样来概括鲍勃·迪伦:“他的兴趣,是把美国的历史碎片重新拼装——他的歌谣、曲调,以及早期的韵文语言,把众多的角色和故事浓缩进去……许许多多的疯狂的歌迷,拿着手电筒在他隐晦的思维里寻找着答案。”

从 1962 年推出处女专辑《鲍勃·迪伦》,到 50多年后的 2015年,鲍勃·迪伦发行了最新专辑《Shadows in the Night》,这位古董级的音乐人还活跃在舞台上。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歌手、创作人,他还是作家、演员和画家。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取得一些成就并不难,要想在数个领域成为行业翘楚,那就值得人们崇拜了。鲍勃·迪伦曾说:“重要的是保持前进,我想那是任何人的最好选择。”这也许是他之所以伟大的原因吧。

□ 董一平

什刹海是北京一张著名的文化名片,其周边不乏有名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这里也曾是我熟悉和生活过的地方。

上世纪 80年代中后期,我常从位于鼓楼大街西侧的烟袋斜街胡同口进入,再经联通前后海的银锭桥来到前海北沿三号的岳父母家。当时胡同口内破旧不堪,民居商铺设施陈旧且地面坑洼不平,后市政府将这一地区实施改造成北京市一处著名胡同观光旅游景点,烟袋斜街也随之修葺一新,面貌焕然。斜街路面虽经拓宽但规定是不允许汽车通行的。街两旁鳞次栉比的商铺中不乏多家老字号和非遗项目保护单位。由东向

西出斜街胡同口处原先是家副食店,现已换成了小扇京商铺卖起古玩艺术品。胡同口往北伸延至马路口两旁新建起了高墙大宅院,取代了以前低矮破旧的平房。由古楼大街进入胡同口内有一处澡堂子,也是我当年常光顾的地方。出斜街胡同口西侧拐向东,是由末代皇帝溥仪之弟溥杰题写牌匾的烤肉店,每天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它的旁边靠东侧是名气颇大的爆肚张,高峰时段在这里吃饭还要排队等叫号。

银锭桥是座汉白玉石桥,历史也还算是悠久。它在前海与后海的连接处。站在桥上向西望去,西山山脉依稀可见,银锭观山由此得名。尤其是在夕阳映衬下,波光粼粼的后海水面显得十分静谧与安详。游人荡着 桨 享 受 这 水 光 山 色 的 景 象 ,别 有 一 番 韵味。我沿前海街走到岳父母家,看见院外那

棵大柳树仍伫立在此,心中不免一丝怀旧牵挂。再往前行至西头拐向南的一条道路通向平安大街,北海北门又称后门就在此处。这条道路西侧原先是低矮的平房,现已被高大敞亮的餐厅、酒吧歌厅所取代。坐在里面听着中外乐手的弹唱,心里格外舒爽。沿街东面是开阔的前海,人们夏季在这里游泳,冬季在这里滑冰。这里的围栏原先是铁尖头栅栏,现已全部换成汉白玉石栏,彰显了古朴本色,格调高雅了不少。原先这里的木条椅已换成了石条长凳,不易坏且不怕风吹日晒雨淋。每晚到此纳凉的市民坐在一起聊天赏景也成了一道风景。这里还新建了一块供中外游客游览的导游坐标图,彰显了建设者的人文情怀。

在什刹海周边地区还有不少名人故居、皇家府宅和最能体现北京经典的四合院建

筑群落沿后海南侧一直通向西便可到宋庆龄故居,我也曾进去参观过。硕大的院子,二 层 小 楼 精 致 别 雅 ,邻 海 观 望 ,心 情 舒 雅 。前 海 的 中 央 小 岛 现 在 成 了 放 养 水 鸭 的 地方。站在古楼大街上向南望去是高高的景山,向北望去是承载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鼓楼及它后面的钟楼。鼓楼与钟楼之间的空地上新建起了休闲娱乐的广场,两旁新砌起的高墙将原有民宅围在了里面。墙外面是一排排高大的槐树。与什刹海比邻的柳荫街曾是开国元帅徐向前的住地。这里干净整洁,是北京市模范社区。沿前海西街一直向西过两个南北向路口,便到了北京知名的小吃一条街护国寺。这里有一处深宅大 院 ,那 是 著 名 梅 派 艺 术 大 师 梅 兰 芳 的 故居。在此徘徊,《霸王别姬》中的经典唱段似乎又在耳边回响。

嚼得菜根香

社址:北京朝阳区育慧南路3号 邮编:100029 电话:84649690 广告管理中心电话:84618750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8109号 每周1、2、3、4、5出版 今日零售每份0.55元 开印时间: 印完时间: 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承印

人生百味

本版责任编辑本版责任编辑 孙孙 圆圆 电话电话::010010--8463669984636699--80598059电子信箱电子信箱::zlbzjxwzlbzjxw@@126126.com.com

诗 界

20162016年年1010月月2828日日星期五星期五4

ChinaChina QualityQuality DailyDaily

文化生活文化生活

四海漫游

开卷有益

他赋予摇滚乐以灵魂———读—读《《他是谁他是谁??探寻真实的鲍勃探寻真实的鲍勃··迪伦迪伦》》

编织幸福编织幸福□ 王丽娜

周末整理女儿的旧衣,居然翻出了她儿 时 的 小 毛 鞋 ,精 巧 可 爱 一 直 舍 不 得 送人,这出自母亲的双手。抚摸着上面漂亮的纹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小时候。

那个贫穷的年代,农村里很少有人能穿 上 毛 线 衣 ,一 般 都 是 土 布 衣 服 ,一 整 个冬天就件棉袄不离身,能不冻着就算不错了。那时候毛线又贵又珍稀,只有到城里凭票才能买得到,因此会编织手艺的人很少 ,母 亲 年 轻 时 心 灵 手 巧 ,对 编 织 很 着迷,也学会了些手法。

母亲有了孩子后,总想把孩子打扮得漂 漂 亮 亮 的 ,她 发 现 在 外 地 工 作 的 父 亲 ,工 厂 里 常 发 的 劳 保 手 套(棉 纱 质)总 会 有剩 余 ,于 是 就 把 新 的 手 套 积 攒 下 来 ,拆 掉后 盘 成 白 纱 ,再 用 染 料 染 成 彩 色 的 ,染 料也 不 好 找 ,一 般 就 以 橙 、黑 居 多 。 这 些线 ,在 母 亲 巧 手 编 织 下 ,成 了 我 的 小 背心 、线 衣 线 裤 等 。 小 时 候 ,我 经 常 在 睡 眼朦 胧 中 看 见 母 亲 还 在 油 灯 下 一 针 针 地 织着 衣 服 。 母 亲 织 的 线 衣 ,花 样 繁 多 ,拧 麻花 、镂 空 花 …… 橙 黑 两 色 交 织 ,看 见 的 人无 不 称 赞 ,也 让 我 在 小 伙 伴 中 间 特 别 神气。

后 来 生 活 条 件 渐 好 ,毛 线 不 再 稀 缺 ,母 亲 的 技 艺 终 于 有 了“ 用 武 之 地 ”,我 们姐 弟 的 毛 线 衣 更 加 丰 富 多 彩 。 母 亲 爱 琢磨 ,又 买 来 了 书 ,照 着 书 上 教 的 花 样 、图案 一 一 学 来 ,一 只 可 爱 的 小 鸭 子 、一 朵 亮丽 的 鲜 花 …… 都 是 那 么 恰 到 好 处 地 出 现在 我 们 的 毛 衣 上 ,穿 出 去 ,都 是 一 道 风景。记得一次过年,我的新衣就是一件玫红 衣 的 毛 衣 ,主 打 手 法 叫 菠 萝 花 ,一 丛 一丛 的 ,有 隐 隐 的 凸 凹 感 ,最 妙 的 是 胸 前 的两个襟边上,各绣着一只正吐着水泡的金鱼,漂亮别致,让人爱不释手。

那时候成衣又少又贵,母亲就用她的4 根银针编织出一件件让人称奇的毛衣,一 点 也 不 比 现 在 那 昂 贵 的 成 衣 逊 色 。 孩子 大 了 ,她 就 拆 了 旧 衣 ,再 添 些 毛 线 ,或者 重 新 设 计 ,又 一 件 新 衣 在 她 手 下 重 生 ,我们姐弟就这么穿着母亲的手编毛衣,慢慢长大。在那些时光里,我们最喜欢帮着母亲绕线团,看着手中的一圈圈散线团变成 一 个 结 实 的 毛 球 ,我 们 知 道 ,母 亲 的 心中已想好了新衣的样子,她给全家人编织着无数幸福的时光。

随 着 我 们 陆 续 出 外 工 作 ,像 鸟 儿 离巢 ,母 亲 的 那 些 银 针 已 多 年 不 再 使 用 ,但她还收藏着它们,时不时会拿出来擦拭一番。

直到我女儿出生,母亲又翻出了那些银 针 ,要 为 小 人 儿 编 织 毛 衣 。 我 拦 着 她 ,说 :“ 现 在 都 可 以 买 得 到 ,不 用 再 那 么 麻烦 了 。”她 却 执 意 要 织 ,说 还 是 手 编 的 毛衣 保 暖 、放 心 ,我 实 在 拗 不 过 她 。 后 来 她说 :“ 唉 ,真 得 老 了 ,以 前 一 宿 一 宿 地 织 ,都 不 觉 得 累 ,几 个 晚 上 就 织 成 一 件 ,现 在可 真 是 坐 不 了 多 久 了 。”可 慢 归 慢 ,她 的手艺仍不减当年。

我有时候看着母亲坐着,一下下地拨弄着银针,手指翻飞,那一刻,仿佛又看到岁月深处,那个心灵手巧的美丽母亲,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把人生编织出了不一样的美好。

龙船花龙船花□ 程应峰

龙船花这缘于水上的浪漫让绵延的习俗如期盛开临水而居的人家以特别的创意构架灵动的水上花园年复一年花园中 满满铺绽着美丽吉祥的花瓣女儿都是掌上明珠是父亲 都会重视珍爱出阁的女儿纵然是父亲心头的牵系又哪能牵住青春的期待漂漂亮亮的龙船花随灵动的花园于手起刀落的时分在爱的走向里如飘飞的云彩那是今生的相约前世的等待属于新郎新娘的幸福在龙船花的情调里多姿烂漫

中国珠海双知教育中国珠海双知教育打造国际教育平台打造国际教育平台

本报讯 (记者丁 莹)日前,由中国 珠 海 双 知 教 育 品 牌 发 展 有 限 公 司

(以 下 简 称 中 国 珠 海 双 知 教 育)主 办 ,中视远洋(北京)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承 办 的 ,中 国 珠 海 双 知 教 育 打 造 国际 教 育 产 业 平 台 暨 美 国 Kids ‘R’Kids 凯斯国际幼儿园落户中国活动在北京举行。

中国珠海双知教育董事长袁越介绍说,打造国际教育平台暨美国Kids‘R’Kids国际教育幼儿园落户中国,是助力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次具体实践。

据 介 绍 ,中 国 珠 海 双 知 教 育 成 立于 2000 年 ,是 一 家 致 力 于 大 型 高 端教 育 品 牌 投 资 引 进 及 咨 询 管 理 的 公司 ,总 部 位 于 珠 海 ,目 前 已 经 在 北京 、大 连 、深 圳 等 数 十 个 城 市 开 办 了几 十 所 幼 儿 园 ,形 成 较 强 的 集 团 化 办学 规 模 。 其 业 务 范 围 涵 盖 了 教 育 类品 牌 项 目 引 进 及 拓 展 服 务 ,教 育 培 训及 咨 询 ,教 育 软 件 研 发 ,幼 儿 户 外 活动 项 目 及 室 内 亲 子 课 程 组 织 、策 划 、培 训 及 服 务 ,青 少 年 素 质 及 特 长 教 育培 训 ,文 具 、图 书 、音 像 制 品 、教 辅 材料 及 其 他 商 业 批 发 、零 售 。16 年 来 ,中 国 珠 海 双 知 教 育 牢 固 树 立“ 知 己 补短 ,知 责 有 为 ”的 经 营 理 念 ,始 终 秉持“ 先 拥 抱 孩 子 ,再 教 授 知 识 ”的 办学 宗 旨 ,以 雄 厚 的 师 资 力 量 和 成 熟 的教 育 理 念 为 基 础 ,依 托 丰 富 的 幼 儿 教育 经 验 与 理 论 成 果 ,全 面 构 筑 幼 儿 人才 培 养 的 科 学 体 系 ,同 时 积 极 引 进 国际 先 进 的 教 育 品 牌 。

□ 苏文兰/文风不大,很冷。记忆爬满心墙,走一条老路,向着远山。进山的斜岔路口,残存几座小院,时间恰

好是早饭时分,炊烟袅袅。看不见的公鸡“咯咯咯”演奏着晨曲,院门前一只黑白大狗像一位安详的老人,无声地注视着远方。

环山的路,坡度不大。路两边长满树木、杂草,几丛叫不上名字的野花,盛开在路边,有点夹道欢迎的意思。

行至半山,猛一抬头,视线就再也难以移开。浓绿、浅绿、杏黄、金黄、粉、红、赤、赭……斑斓,饱满,绚烂,真是一个自然的大画屏。秋色渐欲迷人眼,层林尽染竞妖娆。特别是那呼之欲出的红,令人窒息。

天,是大块阴云状,阳光躲在云层的面纱下,好像因为什么生闷气,不想让人窥视其真颜。寂静的山峦,丝毫没有受到天气的影响,各种颜色各司其责,美美地坚守岗位。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向山峦秋深处走去。

用手机取景,一一掠取大自然的瑰丽。一株叶子肥厚的绿色树上,长着好多好

多通透的红浆果,小而润,润而泽,泽而圆。北国的红豆?南国的红豆我见过,思念积郁在心,羞于开口,一半红,一半黑。单相思。这北国的红豆,满身的红,明媚,耀眼,炙热,一看就是两人的欢喜爱恋。

蜀葵的爱情之花,已结成浅痂的果,偶有一两朵迟来的爱,在秋的天空下甜蜜地高歌。穿着红绿衣衫的藤萝或匍匐在地,迤逦 向 前 ;或 攀 爬 于 树 的 枝 干 ,极 尽 温 软 缠绵。八爪章鱼似的树叶,扯来阳光的缕衣,在鼓荡的秋风中,羽化成蝶。两个小脚丫似的皂荚一样的东西,晃晃悠悠,生动可爱。苍耳的大叶子霸气十足的一圃一圃,小小的苍耳被它圈个满怀。那团团簇簇的红,是诸葛孔明的羽扇,还是天上大雁的羽翅,举着火炬,把山差点儿点燃;那黄,是风撕碎的衣衫,天女散花般东一片西一片;那赭、那金,让秋天具有了金属的质感,沉甸甸,美艳而不失庄重。

我猫着身,躲在一朵粉红蜀葵花里看秋天,秋天笑得花枝乱颤;我以小鹿蹦跳乱撞的姿势,俯冲向欲醉的树林,“呼啦,呼啦……”秋天在一群山雀的尖叫中腾空而起……

山活了,画活了,树活了。轻轻摸着一片红叶,在亲吻它的同时,向

它打探叶红的秘密——一片叶子从绿到红,要经历多少风雨,内心要有怎样的固守,才能灼灼妖妖?

红叶不语。风飒飒吹过脸颊。这满山的叶,何以抵挡飒飒的寒风?霜

色流丹,晓来谁染霜林醉。或许,霜雪更显其品!

我沿着心墙,寻山而来,就是为了一睹这满山的秋色,这秋色的山峦,这山峦里的红叶和红果,和这饱满澎湃的激情。

心唯有身怀挚爱,长存希望和热情,才能积郁浓郁的情感,泛起热烈的相思,才能在北国长出一粒圆溜溜的红豆,才能长成秋天童话里的一片红叶,散发迷人的芳泽和香气。

红叶如此,人生亦如此吧!

秋深叶正红秋深叶正红

朴素的丝瓜朴素的丝瓜

重游什刹海重游什刹海

与海相遇与海相遇□ 彭 湘

海水从远处缓缓拂过来,起伏的波纹动荡不安。海面盘桓的海鸟,扑扇着翅膀。辽阔的大海里该有无数生灵在活跃,海洋生物比陆地更纷繁芜杂,海底又隐匿着多少跌宕起伏的故事。

此刻,我的目光停留在广袤的海面,心潮翻腾起伏。来自遥远地域的海水在岸边翻卷着浪花,一个浪卷过来,又迅疾退去,沙滩上只留下光滑的平面,一次又一次反复,它乐此不疲。大海如此深邃,仿佛一位睿智的老人,背后跟着的一群白色的浪花,如天使,簇拥着他,调皮而又亲昵。大海、天空、沙滩,绿意重重的树木,在眼前变幻着,一眼望不尽。那些风景有时似乎停滞了,静静地,在眼前是一幅幅清新的画面;有时又都活跃起来,扑面而来的湿润气息钻入你的五脏六腑,让你的呼吸和大海的味道融合在一起,也许,这是大海给一个靠近它的人的最好奖赏。

儿子在沙滩上奔跑着,兴奋无比,他捡到一个小小的贝壳,兴冲冲跑过来交给我,要我保管好。贝壳那么小,只有指甲那么大,拿在手里竟然感觉不到重量。忽然,我看到贝壳动了一下,寄居蟹!一个小生命寄存在贝壳里面。寄居蟹借用了贝壳的躯体,它玲珑剔透的足在贝壳外面伸缩着,我轻轻一碰,它便立刻缩回去。贝壳已成为躯壳,成为其他生命的附属物。可曾经贝壳也多么卖力地在世间生存着,沐风栉雨,沧海桑田,在大海的怀抱里漫溯,静静地等待。它落到海里,又被冲到沙滩上,小的生命蕴藏了无穷的力量,可如今的贝壳已是空空如也,那一滴滴将要凝成珍珠的晶莹早已淹没在大海深处了。

眺望海面,已经迫近黄昏,隐约可以看到小渔船的灯火在闪耀。近处还有一个灯塔,白色的柱子,在深邃的大海里立着,如此醒目独立,它在召唤着回归的船儿,也给远航的人们带来一些光亮,黄色的光晕在海面散开了。踏着沙滩,还留有夏日的余温,我手 里 的 小 贝 壳 竟 然 不 知 什 么 时 候 被 遗 漏了。在翻卷的海浪中,它该又重回大海的怀抱,也许那才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离开那片海已经有几个月了,可在记忆中它总是如此清晰明朗。

深秋的甘肃敦煌胡杨林色彩绚丽。

杨艳敏 摄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