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管理案例 - Tsinghua University · 1 ibm 技术创新管理案例报告 杨 晗...

10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网址:www.innovation.tsinghua.edu.cn 技术创新管理案例

Transcript of 技术创新管理案例 - Tsinghua University · 1 ibm 技术创新管理案例报告 杨 晗...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网址:www.innovation.tsinghua.edu.cn

技术创新管理案例

1

IBM 技术创新管理案例报告

杨 晗

摘要

本文回顾了 IBM 作为信息产业的行业领袖的百年技术创新之路,同时介绍了 IBM 技术

创新管理以及与之紧密结合的 IBM 专利战略及其管理,并详细阐明了 IBM 在技术创新管理

领域如何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 IBM 技术创新成果,在推进 IBM 商业与技术战略的成功

转型以及领导业界持续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IBM 技术创新管理

2013 年 7 月 11 日,为期两天的 IBM 2013 技术峰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以“见智,见未

来”为主题,全面解析了 IBM 以业界最完整的企业移动解决方案 IBM MobileFirst 为核心的

移动战略,同时也展示了 IBM 通过积极的 DevOps政策促进企业移动和云计算开发创新的成

果,以及围绕“企业、创新、开发”三大策略,IBM 云计算展现出来的强大而完整的实力。

在日前举办的“创新与变革 IBM 论坛 2013”上,IBM 与数百位中国领先企业家及思想

领袖探讨了当前全球及中国的经济变局,并开创性地提出中国企业需要进行再现代化转型的

观点,同时提出了以为大数据设计、由软件定义、开放协作为特征的新一代智慧运算体系。

据 2012 年《IBM 全球 CEO调研报告》显示,在全球互联互通的经济时代,技术因素首

次成为影响组织最重要的外部力量。大数据、业务分析与洞察、云计算、移动和社交商务,

以及认知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不仅颠覆了商业模式,而且更长远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

交流方式。许多组织和企业发现他们现有的计算基础架构越发难以控制,无法轻松地保持竞

争性。

另根据 IBM 最新发布的《2012 年全球技术展望》显示:移动为先、可扩展的企业服务

生态网络、软件定义的系统环境、感知环境的企业、多媒体理解和可视化分析、个性化教育

将成为未来几年信息科技的发展趋势,这将颠覆现有的商业模式,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并且

能够给客户带来新的价值。而能够驾驭新一轮信息技术浪潮的各级企业和组织将更具有后发

优势,更为迅速地转向新型现代化。

近日,IBM确认收购全球最大私人控股云计算基础设施供应商 SoftLayer 公司。“本次收

购将会加强 IBM 在云计算的领导地位,并帮助加速公有云和私有云解决方案的业务实践。”

IBM 宣称。2013 年 2 月,业界还曾传出 IBM 收购存储服务提供商 NetApp 的消息。“这将有

利于 IBM 加强云存储业务。”美国投资公司 Stern Agree & Leach 分析指出。此前,IBM表示

希望云技术方面的年收入在 2015 年达到 70亿美元,但 2012 年财报并未透露目前数据。

每一次重大战略转移都带动行业风向的 IBM,再次拉开了转型序幕;同时,也让我们领

教到这家百年老店技术创新管理的独到之处。

一、IBM 百年创新历程回顾

IBM 的英文缩写全称: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一般译为“国际商业

机器公司”,早期也有人称为“万国机器公司”。

上世纪初,人类已经开始尝试用机器替代人工处理冗繁海量的商业数据,1911 年 6月,

3 家相同领域的公司联合注册了 IBM 的前身 CTR,它们是 1896 年创立于华盛顿的列表机公

司、1901 年创建于俄亥俄州的代顿计算表公司、1900 年创办于纽约州恩迪科特的国际时代

唱片公司。

2

1914 年,Thomas J. Watson 接手 CTR,Watson 执掌 CTR 三年后于 1917 年 CTR使用国际

商用机器有限公司的名号进入加拿大市场,1924 年 CTR 正式更名为 IBM(国际商业机器公

司)。

1932 年,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IBM 在沃森的主导下一反经济大萧条氛围下投

资收缩的一般定势,投入 100 万美金研发卡片机新产品。这种“反季节”技术投资展现的产

业前瞻性使 IBM 在的商用数据处理产业占据霸主地位。1935 年,IBM 占有着美国卡片机市

场近 90%的份额。

上世纪 40 年代,第一代以电子真空管为基本元件的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军方主导的炮兵

瞄准校正项目中诞生,IBM 及时跟进了这一划时代的技术创新,与哈佛大学合作研发了

MARK-1、MARK-2 电子管计算机和 SSEC电子管-继电器混合大型计算机。

50 年代,IBM1401 半导体分立元件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标志着 IBM 彻底摒弃卡片机,

引领了一个崭新的时代,IBM1401 在市场上一共销售出 14000 余台。IBM 的计算机舞台华彩

舞步从此成为引导产业群舞的标志。可以说在电子计算机主机的几个变革点,IBM 的领舞

至关重要。

60年代初,美国共有 8 个计算机产业巨头:IBM、UNIVAC、都市生活、科学数据系统、

控制数据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Honeywell。相对于其它公司,IBM 更专

注于计算机主机的研发,1964年 IBM的 System 360 问世,开启了大型机时代,同时还诞生

了一个划时代概念 OS(操作系统),引导出与硬件无关的计算机操作软件平台发展方向,且

沿用至今。而当时的其它 7 个行业“行星”则基本凋零。IBM为 System 360 投入的研发经

费是 50 亿美元,考虑 50年间的通货膨胀因素,可谓天文数字。担任 IBM 第九任 CEO的 Sam

Palmisano 形容,这是 IBM 历史上“最大的豪赌”。

上世纪 80 年代,IBM 借助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磁记录介质部件的研发成果,极大地缩小

了计算机的体积,使之进入普通人的工作和生活领域,IBM 提出了“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概念且实现之,于是有了我们今日遍地可见的“台式电脑”及其变种“笔记本

电脑”。IBM 将大型机的 OS 概念移植到 PC,不同的硬件结构使用同样的软件平台,与磁盘

(DISC)结合,称为 DOS(磁盘操作系统)。IBM 的这项发明专利,成就了 IT 业的另外一位

“天王”级巨子比尔·盖茨。据说比尔·盖茨创业的首个项目来自 IBM,盖茨后来买下了 IBM

的 DOS 专利,演变成了今日无处不在的 WINDOWS平台,比尔·盖茨因此成为世界首富。

1996 年,IBM 提出新的计算应用概念:电子商务,此概念的产物如今遍及全球,所谓

B2B(Business-to-Business,企业对企业)、B2C(Business-to-Consumer,企业对消费者)、C2C

(Consumer-to-Consumer,个人对个人)、B2G(Business-to-Government,企业对政府)的源

头,应该或多或少关联于此。

进入 2000 年代,IBM 致力于整合型研发,投入研发经费 100 亿美元,到 2005 年,自

3

1993 年起的 13 年,IBM 总共取得发明专利 31000 项,成为世界上取得专利最多的公司之

一。此间,IBM把专注点放在高端应用整合,也即不再单一地提供高性能计算机平台,而是

把计算机平台、操作系统、网络应用、应用中间件系统、业务咨询综合考量,提供一体化解

决方案,类似于建设产业的“交钥匙项目”。这种模式需要涉足的专业领域更为宽泛,工作

架构更为复杂。由此,IBM在 2002 年并购了专业咨询服务公司 Pricewaterhouse Coopers。IBM

开发了自主产权的中间件系统 NQ 和 Websphere,有观点认为,NQ 和 Websphere 比中间件

巨头 BEA的中间件系统更有生命力。

在 2002 年。IBM 高层认为“个人电脑时代已死”,这个“死”恐怕是基于 PC 时代崛起

的 COMPAQ、HP 等制造商巨头的围攻和计算机元器件的 DIY(自主动手)化组装,料定其利

润增长空间已经到顶。

2004 年 IBM 动议将其 PC业务(包括个人电脑业务)打包出售给中国电脑供应商联想集

团,2005 年联想以 6.5 亿美元现金和 6亿美元联想股权的代价取得 IBM个人电脑业务,IBM

取得联想 19%股权。此举令联想陷入媒体的热议和质疑,认为是拣了个烫手山芋,事实证明

IBM 的判断是准确的,联想的个人电脑业务陷入长期的财务困境。

IBM 全面拓展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致力于全球大中型企业的中间件销售服务和应用软

件外包、业务整合咨询等,IBM适时地提出“智能商务”(Smarter Commerce)的理念,与

其在此之前提出的“智能地球”理念( Smarter globosity)契合。

最近以来,各行各业都把“云计算”挂在嘴边,是否谈“云”、是否具有“云”的卖点,

已经成为一种时髦的噱头,包括马云的阿里巴巴、淘宝这样最贴近普通民众(特别是网络购

物青少年消费者)的平台,也穿上了一件“云计划”的华丽外衣。谁曾想过,“云计算”的

提出时间早在 5 年之前,而且与中国市场有密切关系,2007 年,美籍华人朱近之代表 IBM

在上海发布了 IBM 云计算战略的中国版本“蓝云计划”,当时“云计算”一词还是稀罕物,

谷歌的搜索结果仅为区区几十条。IBM 自认其云计算研究始于 2006 年,而且自认其云计算

产品有当今世界上最为宽泛的覆盖面和应用高度。在 IBM的云定义中包括三部分:公有云、

私有云、混合云,IBM 的云计算产品号称可以囊括所有云领域。

从商用卡片机制造商到云计算供应商,IBM 的蓝色舞步踩准了每一个时代的节拍。

二、IBM的中国历程

IBM 的舞步踏入中国的时点可以前推到上世纪 30 年代,有资料表明 1934 年北京协和医

院引进了一台 IBM 商用处理机,当时的协和医院是美国教会医院,而 IBM 产品正处于卡片

机的顶峰时期。

1979 年,步入改革开放的中国迎接着一切可以触摸到的世界先进事物,包括已经开始

腾飞的电子计算机。沈阳鼓风机厂成为 IBM 中型计算机的第一个中国客户,IBM 亦在中国获

利丰厚。

IBM 在中国从开头到迄今为止的 80年岁月,特别是近 20年岁月中,一直在高端应用的

领域发展,在国人印象里,IBM PC更多的是作为行业标准存在,从最初的 PC,到 286、386、

486各阶段,IBM 的个人电脑产品的价位始终不具备大众性。

上世纪 80年代初到 90 年代,企业、单位在计算机应用上的投入能力从其采购单上可以

看出来:如果财力足够,就选择 IBM PC“原装机”,如果囊中羞涩,就选择 PC“兼容机”

(模仿 IBM PC 机的设计和制造工艺,由台湾等地制造的 PC)。

但是,“高高在上”的 IBM在中国市场并没有遭遇类似于“曲高和寡”的尴尬,IBM在

中国的事业 30年来一直长袖善舞,原因之一可能在于 IBM主打企业级应用的策略契合了中

国的国情,就是高端资源基本集中在政府机构、公共事业单位和大企业。

IBM 在中国业务拓展最成功的应用领域之一应该是银行业,这一点是秉承了 IBM 全球化

4

应用的优势特征,在全球排名前 50的银行都采用了 IBM System Z作为数据处理系统架构的

中心。

中国银行业的电子化自然而然要瞄准全球银行业信息处理架构的大趋势,IBM在吸引中

国银行业的关注上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在全面占领总行级别的应用市场之后,30 年来 IBM

一直伴随着中国银行业的扩展起舞,逐步把应用市场拓展到省地市级别的大银行分支、地方

商业银行甚至农信社。IBM 在中国 33 个中心都市和区域中心设有办事机构,业务深入 300

多个城市,与其在中国银行业的应用市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无关联。

中国普通民众在金融服务电子化的时代,也许每天都在接受 IBM 产品的服务,这种产

品虽然不是实体的表达,却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不独银行业,IBM产品在更多的领域也占据

着很重要的位置,包括电信、科研、政府机构等等。

为此,IBM 在中国成立了 10 家独资与合资公司,其主体周边还聚集了许多个软件外包

开发、服务公司。据说 IBM 的软件外包服务属于有限外包,核心架构由 IBM 架构师掌控,

这种模式的初衷显然是尽可能地控制产品和服务的一致性和质量。

三、IBM的技术创新管理

IBM 的主要经营策略是构建在创新这一关键理念之上的,IBM 百年历史中不断涌现出影

响计算机产业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创新。在上世纪 50-70年代,IBM 几乎就是计算机的代名

词,业界也有“IBM 前三十年的历史就是 IT 业前三十年的历史”的说法。近年来,虽然全

世界受到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IBM 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盈利能力。

在咨询机构波士顿集团 2013 年 9 月 26 日公布的“2013 年最具创新力的企业”排行榜中,

IBM 位居第六。

如上文所述,IBM 在上一世纪的技术创新是辉煌的,尤其是在 50 年代世界开始进入电

子计算机时代,IBM很快超越先行者占领了电子计算机市场。其在大型机领域、便携机领域、

软件领域、服务领域、微电子领域以及如火如荼的电子商务领域的成就有目共睹。

现如今,IBM 敏锐洞察到信息科技与世界发展的变革趋势,2009 年 1 月 28日,在美国

工商业领袖举行的圆桌会议上,IBM CEO 彭明盛向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智慧的地球”这

一宏伟蓝图。该战略定义大致为:将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建筑、大坝、油气管

道等各种现实物体中,形成物物相连,然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其整合,实现社会和

物理世界融合。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用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

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今天,“智慧的地球”

得到了政府、企业、社会的积极响应和广泛认可,甚至已成为美国国家战略的一部分。而在

中国,温家宝总理也明确指出“智慧的地球”代表的信息网络产业将成为中国推动产业升级、

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IBM“智慧的地球”计划是未来十年中 IBM战略发展的核心。在这个“物联化”、“互联

化”和“智能化”的时代,IBM将和政府、企业和合作伙伴一起共建智慧的企业、智慧的城

市和智慧的地球。

谈论 IBM 的技术创新管理就不得不分析密切相关的 IBM 技术专利管理,我们通过与技

术创新配套的专利战略和专利管理以及 IBM 的知识产权管理来了解 IBM 百年持续的技术创

新管理,乃至对整个社会的持续技术创新。

(一) IBM 专利战略的历史沿革

5

IBM 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注重专利的应用,至今已有近五十年的历史。下图显示了 IBM

专利战略的历史路线图。IBM 专利战略的变革与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演进、市

场竞争格局的变化、IBM 的商业与技术战略转型以及 IBM 在市场上的技术和商业地位的变化

是相适应的。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3]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与 IBM 的大型机时代相适应,IBM 研发了大量相关的专有技术,

这些专有技术是融合在 IBM 独有的产品中,IBM那时将专有技术限定在公司内部使用,而不

给其他公司使用,这样就形成了技术壁垒,从而将竞争对手排斥在 IBM 的产品市场之外。

而在这个时期,专利被视为公司独占的私有财产,并被作为阻止其他公司或者竞争对手染指

自己的市场的有力武器,当然这也是出于 60-70 年代的工业时代的公司的专利战略的通常做

法。

到 80年代末,由于技术分化,IBM已经丧失了对个人电脑中 CPU芯片、操作系统等专

项技术的独占地位,IBM在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垄断地位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IBM专利战略

相应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开始对专利权采用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利用方式。IBM 开始许可其他

公司或者竞争对手使用其技术,这样可以通过交叉许可等方式来获得 IBM 在产品生产、销

售等方面的行动自由,并借此扩大自身在行业中的影响力。

到 90年代时,IBM作为 IT产业的多种技术的先驱,已经形成了大量高质量的有效专利

组合。虽然其中一些专利技术由 IBM自己在产品中使用,但对于更多的专利技术,IBM 自己

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资源来转换成产品以服务社会。这时,IBM 及时调整了专利战略,希望

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专利组合,来获得知识产权方面的收入。其中主要的方式是通过许

可那些没有知识产权或者只拥有少量知识产权的公司甚至竞争对手自由使用 IBM 一定技术

领域的专利技术,IBM向这些公司或者竞争对手收取合理的许可费用。另外,如果 IBM 确定

某些专利技术自己使用的可能性较小或者需要剥离相关业务,IBM 也可能考虑将这些专利技

术转让给需要这些专利技术的公司,并收取合理的转让费用。IBM通过这种方式合理获得了

丰厚的知识产权收入。与通过卖产品或者服务所获得的营业收入不同,这些来自专利许可及

转让的收入基本上可以看成纯收入。这些收入绝大部分又被投入到 IBM 新的技术研发活动

中,为 IBM整个技术创新体系提供新的血液和动力,从而保证了 IBM 的进一步技术创新。

进入新千年,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社会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自身

6

以及整个社会的技术创新,IBM进一步地调整了专利战略。新的专利战略更加注重私有创新

和合作创新的平衡,比如 IBM利用自己的专利组合积极倡议和推动开放源代码和开放标准。

再比如 IBM通过使用知识产权带动企业的商业发展,通过跟其他的公司签订合作研发协议,

在一些技术领域方面进行共同开发,与其他公司进行更多的合作等等,这不仅给 IBM 自身

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进一步促进 IBM 乃至整个社会的持续创新。

总之,IBM一直以来将自己定位为行业重大基础技术的提供者和引领者,屡屡提出超前

的技术和商业创新思想,其创新精神历久弥新,科技创新硕果累累。IBM 专利战略则始终围

绕着如何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科技创新成果、如何促进 IBM 的持续创新和整个社会的

合作创新、以及如何促进 IBM 商业成功和创造新的商业机会等方面,不断继承发展和变革

求新。

(二) 成熟高效的 IBM专利管理

要使好的专利战略能够发挥作用,真正促进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成功,就应当有

一整套成熟的专利管理系统。经过近五十年的探索和实践,IBM 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极其完

备、成熟并且行之有效的专利管理系统。

1、 多元高效的专利人才队伍建设

IBM 知识产权法律部在全球有几百位专利专业人员。各个专利专业人员在专业背景、技

能经验甚至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新的专利专业人员加入到 IBM 知识产权

法律部后,无论该新员工有无工作经验,一般都会由经理指定一个或者多个导师。新员工的

导师一般由在 IBM 知识产权法律部任职较长,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了解 IBM 的价值观以

及专利战略的员工担任。IBM 的全球性优势也可以帮助新员工快速拓展工作领域并提升工作

技能。

在专利专业技能方面,IBM 知识产权法律部有很好的员工培训制度。IBM 知识产权法律

部有定期的全球新员工大会,还组织 IBM 全球资深知识产权专家针对 IBM 知识产权各个业

务分别编写相关手册,还不定期组织工作专题讲座,从而有利于员工总结工作经验,提升专

业技能。而员工专业技能的提升,又加强了 IBM 专利战略的执行能力,提高了对 IBM 技术

创新和商业成功的支持力度。

此外,IBM 专利专业人员与技术专家密切合作,通过频繁收购创新型企业来增强 IBM技

术创新能力和完备产品线。IBM 知识产权法律部各个分部门会及时邀请研发中心以及产品部

门技术专家对其研究的项目或者产品体系进行介绍,确保专利专业人员能够紧随 IBM 的技

术创新步伐。

总之,IBM重视每一个员工的技能的提升和个人职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每一个专利专业

人员的优势,从而造就了一支拥有丰富技能、具备全球视野、能紧随科技前沿和充满激情的

专利专业人才队伍,从而真正奠定了 IBM 专利管理的坚实基础,确保了 IBM 的技术的持久

创新。

2、 完备实用的专利管理流程

IBM 在全球拥有大量专利和专利申请、多个知识产权分部门、多个研发中心和庞大的软

件/硬件产品和复杂的服务种类,因此要管理如此复杂系统的专利,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

专利管理流程显然是必须的。

为确保 IBM 专利战略和管理的一致性和高效性,IBM 采取 IBM 总部拥有所有发明的申

请权及专利权的集中管理制度。集中管理制度使得 IBM 知识产权法律部的各个分部门能够

遵循统一的专利管理流程。

在 IBM,发明人将其在技术创新中产生的发明提交到专门的数据库中,有专利专业人员、

技术专家组成的发明评估小组及时对提交到数据库中的发明进行评估:对于潜在商业价值高、

技术贡献大的发明,通常会决定送 IBM 在全球设置的某个检索中心进行重新检索,如果没

7

有找到影响发明的新颖性或创造性的现有技术,这样的发明最终会被决定申请专利;对于潜

在商业价值不那么高的发明,通常会被评估为“公开”,其目的之一在于防止其他竞争对手

就同样的发明构思申请专利,从而保证 IBM 的行动自由。由于 IBM 技术领先,这些公开的

发明大多技术价值较高,公众可以无偿使用这些公开的发明,从而大大促进了社会创新。从

社会层面来讲,IBM作为申请人,为提高整个社会的专利质量做出了贡献和表率。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IBM在全球有近四万件专利,并且每年有数千件新专利加入,其维

持这些专利的费用也是一个巨大数目。因此一项专利申请获得授权后,在其后续长达若干年

的专利保护期内,该专利是否需要维持的问题将被反复提出,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

极其复杂的问题。在 IBM,该问题的回答者是一个在 IBM 内部称为专利组合管理的团队。该

团队根据 IBM 针对所在国家/地区的专利战略目标、所在国家/地区的具体情况、竞争对手的

具体情况、维持预算以及每件专利的潜在的商业价值等多个因素,负责评估每件专利是否需

要维持。只有那些被认为据有较高的商业价值的专利会得到维持。

IBM 庞大且高质量的专利组合利用是由总部的专利许可部门统一管理的。IBM专利的价

值则通过专利许可、专利转让、技术转让和联合开发等方式体现,IBM完备实用的专利管理

流程确保了 IBM的整个技术创新系统的健康持续运转。

3、 功能强大的专利管理工具

IBM 充分利用自身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信息服务的能力,结合对专利的深刻理解,构建了

涵盖从发明挖掘、发明审批、专利维持到专利利用等整个专利生命周期的专利管理工具,其

中还包括各种检索分析工具。

IBM 的专利管理工具成为全球发明跟踪系统 WPTS(Worldwide Patent Tracking System),

该系统的使用者包括发明人、专利专业人员、专利管理人员、专利许可人员等。

IBM 同时 有各种检索分析工具为专利专业人员以及专利管理人员提供从细节到宏观的

各种信息,结合这些翔实的信息,专利管理人员可以结合 IBM 的专利战略,调整实际的专

利管理目标。另外 IBM 实验室拥有世界上先进的专利检索技术,使得专利许可人员如虎添

翼。

IBM 专利管理工具的核心其实是基于 IBM 对技术创新和专利的深刻理解而经年累月沉

淀的专门知识,它是 IBM 的宝贵财富。随着 IBM 的信息技术进步和专利服务经验的积累,

IBM 的专利管理工具仍在不断演进。

4、 独树一帜的专利组合管理

专利组合管理的目标在于确保 IBM产品和服务的技术优势,保证 IBM业务的行动自由,

最大化专利带来的收入以及促进 IBM 的商业转型和成功等。专利组合管理团队是 IBM 专利

战略的核心管理执行组织,其团队成员有 IBM 在世界各地的资深专利专业人员担任,其好

处在于可以确保专利组合管理的全球视野和全球经验。该团队根据 IBM 针对所在国家/地区

专利战略目标、具体情况、竞争对手的具体情况等多个因素确定每年在各个国家/地区的申

请量、维持量。该团队会定期对 IBM 各个专利技术领域的专利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也会对

相关技术领域进行预测,以确定哪些领域需要加强。对于一些大的技术创新,比如云计算、

智慧的地球等,该团队会发起相应的研究项目来研究如何配合这些技术创新以加强这些技术

领域的专利分布。对于专利转让,还需要负责评估该转让对该专利领域的影响程度等。专利

组合管理管理团队的设立确保了 IBM 专利战略执行的一致性,同时在个案处理方面则确保

了其正确性。

5、 行之有效的发明人奖励机制

发明人的贡献是 IBM 专利组合的根本来源,没有发明人所贡献的发明,专利管理、技

术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长期以来,IBM 根据其在技术创新中的实践,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发明人奖励制度。

8

比如,发明人做出的发明在 IBM 首次被申请为专利申请,发明人会得到一笔价值不菲的首

次发明申请奖励奖金;如果不是首次,发明人也会得到一笔发明申请奖励。在专利申请授权

后,发明人在提供有关该专利的相关信息后又会获得一笔专利授权奖励奖金。为了鼓励发明

人提交高质量的发明,如果发明人所提交的专利申请被专利组合管理组织选择为 PCT 申请,

在该 PCT完成进入国家阶段后,该发明人也会被授予一笔价值不菲的高质量专利申请奖励奖

金。如果发明人的专利在后来的专利许可中创造了大的价值,则发明人可以得到更大的企业

专利组合奖励。

另外,每一个 IBM 发明人都会因其发明被申请专利或者发明被评估为公开而分别获得

相应积分,当积分达到一定程度后会被认为达到某一平台,并得到相应平台奖励。如果该平

台达到一定高度,并且该发明人积极参与评估发明以及帮助新的发明人,则该发明人有可能

被授予 IBM发明大师的荣誉称号,这是 IBM 发明人都非常希望得到的一项殊荣。

事实证明,IBM 的发明人奖励机制非常奏效,IBM发明人每年新提交的发明有成千上万

件,其质量也非常高。

四、IBM技术创新管理中的扬弃与坚守

2011 年 2月 17 日,IBM 的超级计算机“沃森”在美国知识问答电视节目——“危险边

缘”(Jeopardy!)击败了人类冠军获胜,标志着 21世纪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方面的伟大突

破。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沃森”是完全自给自足的,也就是说不需要和网络连接,可以理

解自然语言的提问,分析数以百万计的信息碎片,并且根据它寻找到的证据提供最佳答案。

“沃森”代表着计算机能力的一个重大飞跃,能够更精准的满足信息需求和提问需求。“沃

森”未来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能应用于电子、能源与电力、政府、卫生保健、保险、

石油天然气、零售、通信、交通、银行与金融等多个行业市场。它与 IBM“智慧的地球”的

理念及 IBM所提供的行业服务也十分契合。IBM的研究人员、大学合作伙伴以及客户试图确

定通过应用问答技术使沃森具备多种潜在用途,而以“沃森”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将引导

IBM 在下一个百年的发展。

IBM 的创始人托马斯·沃森(Thomas J.Watson)早年有一个定则:IBM每 10年就应该

来一次“彻底改造”,老托马斯·沃森的“彻底改造”之举是放弃机械卡片机全面进入电子

化,小托马斯的“彻底改造”之举是投资 50 亿美元研发大型机 System 360。

此后两个世纪的时光跨越中,IBM秉承了这种“彻底改造”的传统,IBM 收获的是巨大

的技术领先和经济效益。

2011 年,IBM 庆祝其 100 岁生日之际,同时宣布了一个令人叹服的数字:IBM 在 2011

年的营收额达到 1069 亿美元(约为现今汇率下的 6100 亿人民币)。

嗅觉灵敏的“股神”巴菲特自然不会放过他察觉到的任何一只“金鹅”,IBM 就是巴菲

特青睐的目标,到 2011 年为止,巴菲特已经持有大约 5%的 IBM 股票,巴菲特应该看到,IBM

的财务状况令人振奋,在 2005 年至 2010 年期间,IBM 共产生现金流 800 亿美元(约为 4900

亿元人民币),巴菲特还看到,IBM 具有很友善的股东权益保障,也在上述五年的周期内,

IBM 支付了 820 亿美元(约为 5000 亿元人民币)的股东权益(回购+分红)。

也即是说,即便不炒作成为 IBM 的“死多头”持股者,投资者的收益是有保障而且丰

厚的。

除掉扬弃,IBM 的成就中还有一种特质叫“坚守”,对市场定位百年基本不变的坚守是

IBM 的核心价值。在数码消费产品风靡世界的当下,IBM 还是秉持企业消费为核心的战略。

相比个人消费市场的体量,企业消费的空间则要有限得多,但企业消费的优势在于利润

的级别较之个人消费要来得高。从 2005 年到 2010 年的五年周期中,IBM的资产规模没有增

长,利润规模却暴涨了 90%,也许就要归功于企业消费市场和高端管理咨询软件服务的高回

9

报。

应该说,IBM走的是一体化整合模式,从硬到软通吃,自身吃不下的部分外包,由 IBM

的架构师控制全局。

IBM 认为:其一,差异化是取胜之道,避开同质化竞争的消耗;其二,单纯削减成本并

非最佳选项,该花的钱不吝啬;其三,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并重,IBM 注意从科研机构的前

沿成果中获得研发灵感,哪怕需要十年、二十年才见效的东西。

IBM 善于强调员工的归属感与忠诚度,IBM 前 CEO 曾经自豪地说,其手下的员工有的

已经为 IBM服务了 25、30年,甚至 35 年,按照中国的情况,服务年限超过 30 年的基本

等于“终身雇佣”,据说 IBM 是美国历史上在劳动力和平等多样性方面有比较好的口碑的企

业之一,2004 年的 WorkingMother(职工之母)评选,IBM 进入前十名。

亦正如 IBM创始人沃森所说:“从一开始,IBM 就肩负着更大的使命,代表着一种文化,

并立足长远。我们一直努力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而这在今天也适用。”IBM时刻都在创新,

2012 年 IBM 获得了 6478 项美国专利,连续第 20 年排名美国第一。不仅如此,作为一家拥

有五位获得诺贝尔奖科学家的公司,IBM还与全球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合作,共

谋发展。

在历经百余年的岁月后,IBM 将一如既往的致力于以先进的技术、卓越的创新、出色的

管理以及独树一帜的产品和服务,引领全球信息产业前进的步伐,为各行各业创造更多的价

值,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卿勇.蓝色领舞者,财智学院 2013 年版.

[2] 李涛.以科技创新拥抱美好世界[J].智慧产业,2013.

[3] 刘荷辉.IBM技术创新、专利战略及其管理[J].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专利代理

行业发展-2010 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首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2010.

[4] 魏政军.IBM技术峰会,以创新技术引领未来.电脑报,2013(013).

[5] 刘媛.启动全球裁员 IBM 轻装转型云计算.IT Time Weekly.2013(7).

[6] 陈劲.创新管理及未来展望.技术经济,2013(6).

[7] 李思一.百年企业长盛不衰之道-IBM对 IT业的影响.高科技与产业化,201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