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幽幽情jrpt.zjol.com.cn/resfile/2013-06-21/03/03.pdf ·...

1
汨罗江畔 叹屈原 雪坪 登上独醒亭,一览汨罗江,完全是机缘。 那次旅行,随友人驾车从岳阳赶往长 沙,途中发生意外,车子经过汨罗县时不幸 抛锚,只好送维修站修理。适巧看见路边有 个花木扶疏的公园—— 玉笥山,便招呼友人 一同进入瞻观。黄昏近,一路疾走,两旁奇 石、亭阁不及暇顾,匆忙走过石径回廊,忽然 觉得眼前豁然开阔,独醒亭赫然屹立在渡 口,脚下竟然就是气势磅礴、一览无际的汨 罗江。从亭台上往下看,浩荡江水经此流过, 近处有孤舟独横,远处有船帆若隐,一切都 笼罩在熔金似的夕阳里。 相传,屈原曾在流放途中经过这江边, 他披头散发地行走于荒野草泽之上,悲愤 地长吟着,神色憔悴,身体孱弱。一位渔翁 看到他,便问道:“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 什么会到这里来呢?”屈原的回答颇具文人 特色,他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 而我独醒。”—— 这就是所谓的文人性格, 即清高孤傲、以自我为中心,遇到挫折的时 候宁可去谴责整个世界而唯独不愿意去改 变自己。 然而,渔翁却不以为然地回答说:“我听 说所谓圣人,他的修养达到了至高的境界, 对世事的洞察绝不会拘泥于某个原则,而是 能随着世俗风气而转移。你何必守着你那个 自以为是的原则,不但不能施展自己的远大 抱负,反而被驱逐流放呢?”这个渔夫意在劝 说屈原要立足现实,不要固守一些看上去很 美但对改变现状并无用处的东西。“吾不能 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可叹的是 他最终都没能走出自我,其心虽可鉴,其情 却可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是一个忠臣,他有着文人独有的忧天悯人的 情怀,他的爱国之情天地可鉴,忠君之心日月 可昭,但同时他又是一个不容于当时政治的 异端,他活在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里,不顾环 境,不顾现实。作为一个忠臣与异端的结合, 他的命运注定是悲哀的,最终只能怀着对国 家的款款深情和对现实的深深失望,抱起一 块石头愤然投入汨罗江中自尽了。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屈原之死, 可以说是他文人性格的一种宿命,虽说后人 把他的宿命都归咎于小人的暗算、馋臣的嫉 妒,从而将他推上了神坛,其中的偶像意味 也是不言而喻的。试想,以屈原之才情,潜心 笔耕定可著作等身,传业授道亦可桃李满园 ……然而天意弄人,他抱着这种性格去从 政,楚国的命运并不会因一个士大夫的投江 而改变,涛声依旧的汨罗江哟,留给世人的 或许只有那一声千年的长叹! 当我们离开时,落日已沉没,天边的霞光 溢彩流金,蓦然回眸,一群归鸦正纵身飞掠过 波光潋滟的湖面……我在刹那间领悟:在人 生的舞台上,即使不能活得轰轰烈烈,但只要 能时刻看清自己,适时调整自己,不断完善自 己,也算是没有枉来人世走上一遭。 文字从心底流过 曼彧 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是在中学时代文革时期。我得到 一本精装的笔记本。我在扉页上 写道:谁没有自己的愿望,愿望 是生命的粮食,它跟随我们的年 龄一同成长。 署名是:旅大市五十五中四 连三排×××诗词摘录本。 是的。那时青葱的我们都有 理想与愿望。我的愿望是当一名 军旅作家。可那时我们每天学毛 选。我只能把马恩列斯毛、古今 中外名人名句与我后来看到的散 文、小说甚至歌词中的精华以及 民间俗语、外国谚语都抄录在精 美的笔记本中,而且乐此不疲,日 积月累,知识增多,字也见长。 摘录本成了我的最爱。 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神奇, 是在我精神最匮乏的农村插队 时期,我只能翻看摘录本,那些 文字慰藉我的心灵,帮我度过难 熬的日日夜夜。多少次,我疲惫 得回到宿地,拿出精美的笔记 本,俄国柯罗连科的散文诗《黑 夜的火光》让我心驰神往。第二 天,我又加劲划桨,坚信火光就 在前头……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案头 叠起一本又一本笔记本。随笔录 变成随想录,后来完全是我的心 得体会和成长记录。 庆幸有了这些积累。 当我从一个中专学校毕业 站在另一所中专学校的讲台上 时,我的表达能力与文字能力得 到了检验。凭着我的天赋和记 忆,我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发挥得 淋漓尽致。特别在关键时刻,在 比我年纪大的学生用鄙视的眼 光看第一次走进教室的娃娃脸 的我的那一瞬间,我引经据典以 显摆自己的满腹经纶,证明人不 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在黑 板上留下了遒劲有力的板书告 诫学生,更是告诫自己:书山有 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 看到了信任的眼光,听到了热烈 的掌声,我心已然,讲台认可了 我,后来我与学生成了朋友。 从专到本,我开始走上一条 艰辛的自考之路,披荆斩棘,乐在 其中,回味无穷。自考的试卷面很 广,泛泛无边。而已为妻母的我, 还要上班,事务繁杂。我只能先把 自考教材笼统看完,再针对自考 大纲一一做题,然后把它们一一 录到磁带中,做家务时边听边记。 那时我又赴大连医学院伺 候病魇中的妈妈,每当中午妈妈 午睡时,我走到百米外的星海公 园,带着录音机坐在秋千上听着 中午12点长篇小说《简爱》的 播 音。在简爱的身上,我又看到生 命的火光,感受文字的力量。案 头的文字我会融会贯通,我有了 自己的思想见解和二度创作的 能力,那文字一遍遍在我的心里 流过,变成一本书,一本本获奖 证书,我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我最喜欢的军旅作家山山说 出了我的心里话:越是接近文字 越是敬畏。因为常常感到“词不 达意”,恨自己没有“力透纸背”的 功力,写不出那种震耳发聩直击 灵魂的作品,但有一点我始终坚 持着,就是以诚相待地写,不哗众 取宠,不故弄玄虚,也不为赋新诗 强说愁。因为我相信,真诚会打动一 切,只要用心写,那文字总会与某颗 心相通。 忘了是哪一年,有个朋友很是颓 废,我给他发了伊妹儿:我们曾经为苦 口婆心的父母活,为循循善诱的师长 活,为传统观念的束缚活。现在我们要 懂得为自己活,活出一份随心所欲的 舒坦自然,活出一份圆融丰满的自在 自得。他收到后渐渐振作起来。 我又一次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从心里流过的文字还不够,要 从心底流过。因为永远都不要随意 挥霍你认识的那些字,永远都不能 随意处置你熟悉的那些字。永远都 先让文字从心底流几遍,可能会留 在读者的心中。 今天我突然翻到中学时的笔记 本,看到扉页上的那句话。真没想到 这句话成了我一生的火光。 蒲斌军 相比沈家门之夜,东港的夜 显得文雅而内敛。 入夜的市民广场上空,浮着 十几只风筝。那是蝙蝠,那是长 蛇,那是鲳鱼,最难辨认的当数墨 黑色“望潮”,伸展的触须足有五 六米,几个人拉拉扯扯,收收放 放,好不容易才将它扶上天。海 滨放风筝,迎着夏风,无论是放的 看的,都是种享受。那些“光电风 筝”,整夜整夜悬于空中,让东港 的夏夜有了迷幻的色彩。 无事时,骑上一辆单车,沿 海滨公园和市民广场海堤逛上 一圈,你会发现各种风景。海风 并不急躁,轻轻拂动你的胸襟、 你的秀发。此刻,你会觉得自己 是一条被海水圈养起来的自由 自在的鱼儿。海中洲海鲜城入门 处“哗啦啦”作响的锦旗,迎接着 一拨又一拨的四方客人。夜幕降 临时,坐在海滨公园的休闲凳 上,和身边并不相识的人们一 起,看海、听潮,惬意的人生大抵 如此吧。不远处的海面上泊着几 艘快艇,偶有一两条渔船划过平 静的海面,驶向远方。和千帆云 集的沈家门渔港相比,东港的海 真是寂静。 东港的另一繁华地段当数 海莲路排档一条街。老同学、船 老大、东潮、桂宝……那些排档 时常被吃客挂在嘴边。虽说店面 的装饰与滨港路上夜排档无法 媲美,可鲜味绝不打折扣。相似 的进货渠道,更实惠的海鲜价 格,为排档一条街赚足了人气。 邀几个好友,点几道家常海鲜, 再要几瓶冰啤,少了夜排档的草 根歌者,那就自娱自乐一番。 东港是个新兴的滨海新城。 2007年1月,法国欧尚超市登陆 东港,使其商贸业的发展加速。 之后,凯虹广场、京汇广场等集 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 高端商业综合体落地东港,构建 起了东港庞大的时尚消费圈。东 港,从时尚的追随者走向未来时 尚的缔造者,休闲、娱乐、自在成 为东港文化的主流频道。于是, 东港人“夜行”不再单调乏味,晚 间逛欧尚、凯虹、京汇成了很多 人夜生活的内容。东港少有酒 吧,但有不少咖啡馆、茶室、美食 馆,消费者图的是东港周围清幽的 环境。我们时常去港汇广场那的美 食咖啡馆消费,边吃边喝边聊,还可 以欣赏东港夜景。 随着普陀政治文化中心的东 移,豪华公寓、五星级酒店、知名商 场、写字楼的入驻,以及一些重大 工程的相继开工,一个融休闲、娱 乐的亲海空间将在不久之后走近 我们的生活。东港,这座在海滩上 崛起的小城不再寂寞。东港,开始 掀开那红盖头,将崭新的面貌展现 于世人面前。东港的夜,势必会更 丰富多彩,魅力十足。 2013年6月21日星期五责任编辑:虞娜版式制作: 昳昳 WWW.ZSPUTUO.COM 今日普陀 3 文学·艺术 郑加安 静下来的时候,总想起六横 老家的那条小巷。我读初中时, 天天要走过那条小巷,小巷的一 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巷 幽幽,饱含多少人间真情。多少 年,小巷的一草一木总萦绕在我 的心头,那石铺的街道,古旧古 色的木门,挺拔的大树,还有那 普通又普通的人们…… 她,那时是一位五十多岁、 头发有点儿灰白的老太婆,一年 四季都蹒跚在巷口。夏天,烈日 当头,她就大声叫卖:“棒冰—— 奶油棒冰—— ”冬日,北风凛冽, “ 生 姜 糖—— 又香又甜的生姜 糖—— ”的声音,又会随着呼啸 的风在小巷回荡。每当我从她手 里接过买到的棒冰或生姜糖时, 就能感觉到她和善慈祥的目光, 我常觉得那目光像家乡的小溪, 将浓浓的爱意流进我心底。 小巷有些陈旧,但并不脏。 每日东方初晓,就会有一个身 影,一下一下,不紧不慢,默默地 挥舞着扫帚扫着。我常依偎在墙 角,静静地看着她。一些赶集的 人们走过这条小巷时,都会亲切 地与这位老太婆打招呼,并亲切 地叫她“杨师母”。她的老伴姓 杨,人们称呼他“杨师傅”。杨师 傅是挑货郎担的,还能自制生姜 糖。 杨师母并不寂寞,一个傻小 子总跟在她身后。傻小子是被遗 弃的孤儿,老人收养了他,该有 十五、六岁了,只会傻傻地笑,说 一些含糊不清的话。这些话,我 怎么也听不清楚,只有杨师母能 听懂。傻子很听老人的话,杨师 母给他穿得干干净净,小平头不 长不短,偶尔有不懂事的孩子追 在傻子身后,向他投石子,并叫 着“傻子”、“傻子”的时候,杨师 母总是默默拉着他的手,带他回 家,一句话也不说。 那是个炎热的夏天,顶着烈 日,杨师母带着傻子卖棒冰。一 个烫着波浪长发的小青年吃了 棒冰不给钱,傻子一把抓住了他 哇哇啦啦地喊着,小青年害怕 了,慌忙付了钱逃走了。后来,人 们都说傻子不傻,懂得善和恶。 杨师母每天还是领着傻子坐在 巷口—— 不论春夏秋冬。 小巷深处住着一对退休了 的老年教师夫妇,身体很虚弱, 都带着眼镜。每当煤饼烧完了, 摆得整整齐齐的煤饼就会堆放 在他们的家门口,那是好心的 邻居悄悄地为他们做的。人们 不留姓名为他们排忧解难的举 动,让这对退休教师夫妇的心 被小巷人们的真情、热情所感 动。他们又能做什么呢?只要哪 家的孩子学习上需要辅导时, 他们就会尽心尽力地回报,以 表达感激之情。 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小巷搬 来了一位残疾姑娘,每日拄着拐 杖走在巷子的青石板路上,肩上 挎着一个洗得发白的黄书包,鼓 鼓囊囊的,里面好像都是书。夜 深了,她窗前的灯仍然亮着。我 们去上学的时候,总看见她背着 那个黄书包,去那对退休教师的 家。后来,我们才知道,这对退休 教师夫妇在给残疾姑娘作辅导。 就这样到了第二年的夏天,经过 考试,姑娘收到了大学的录取通 知书,她被一所外地语言学院破 格录取了。临行前,她拿着钱来 到退休教师的家,要酬谢这对夫 妇给她的辅导。但是不管姑娘怎 么样哀求他们俩收下,这对夫妇 始终婉言谢绝,并叮嘱姑娘在大 学里要勤奋学习,报效祖国。一 个学期结束后,姑娘放假回来和 几个小巷里的知识青年租了一 间不大的铺面,创办了图书阅览 室,来阅读的人纷至沓来,小巷 里的人们可以免费借阅,姑娘心 里非常高兴。 小巷里还住着一个姓盛的医 生,四十多岁,小巷里的大人小孩 都叫他“盛医生”。小巷里有头痛 脑热的,只要你一招呼,他就会随 叫随到,上门服务,一些小病小 痛,他是分文不取的。小巷的人 们啊!就是这样,淳朴的心就像 早晨晶莹的露珠,你敬我爱,互帮 互助,和谐宁静地生活着。 自从我离开家乡到外地学 习,接着去工作之后,已有很多 年没去过那条小巷了。最近,我 特意去了趟老家,特意去看了儿 时那条小巷。走进小巷,小巷改 变了模样,变得我简直不认识 了。过去的石铺路,现已变成了 水泥路,宽阔、平坦而整洁,过去 的低矮的房子,古旧的木门,现 在变成了漂亮的高楼洋门。现在小 巷的人们生活更加和谐、更加幸福 了。我向小巷的人询问了杨师傅、杨 师母和傻子,退休教师夫妇和残疾 姑娘,还有那个盛医生等这些熟悉 的人们的情况。他们告诉我,杨师 傅、杨师母和傻子早已相继去世;退 休教师夫妇早已回宁波老家;残疾 姑娘大学毕业分配在外地工作;那 位盛医生前几年也离开了人世…… 只有那棵大树还是在那里站立 着。我抚摸着它的树皮,我知道它的 年岁同小巷一样古老,多少年来风 吹雨打、电闪雷 鸣 ,它 从 未 倒 下 ,始 终那样坚定地站立着。我想也许造 物主有意把这棵树留给这里的人 们。不知是它的不屈不挠鼓舞着小 巷的人们,还是小巷的人们把勇气 传递给了大树,多少年来,当狂风暴 雨袭向小巷时,不管是小巷还是大 树都挺起胸膛,仰起不屈的头颅,并 肩站在一起。这样还有什么样的困 难,什么样的坎坷会挡住人们前进 的脚步呢? 当静下来的时候,总想起那条 小巷,想起那铺着石铺的街道,古旧 的木门,挺拔的大树,还有那普通又 普通的人们…… 小巷幽幽情 轮回 迟暮中 一缕青烟拂过 没等细细品味 便随风而逝 佛塔旁的树林 跃出习习的鸣啼 宗角禄康 林影婆娑 布宫下的转经筒 轮回着 前世今生的约定 酥油灯里徘徊着 你眸里淡淡的深情 在这个 落叶纷飞的节气 你寂寥了我 我却捡拾了你 用这一世的修行 不为一时一刻的呼吸 只为换取来世的相逢 穆名的诗 柳絮 徘徊不定 在空中不停旋转 旋转 这是个干净的世界 充满花儿的芬芳 每一个灵气的生物 都在安逸地思考 哪怕一粒不知名的种子 / 东港之夜

Transcript of 小巷幽幽情jrpt.zjol.com.cn/resfile/2013-06-21/03/03.pdf ·...

  • 汨罗江畔叹屈原雪坪

    登上独醒亭,一览汨罗江,完全是机缘。

    那次旅行,随友人驾车从岳阳赶往长

    沙,途中发生意外,车子经过汨罗县时不幸

    抛锚,只好送维修站修理。适巧看见路边有

    个花木扶疏的公园———玉笥山,便招呼友人

    一同进入瞻观。黄昏近,一路疾走,两旁奇

    石、亭阁不及暇顾,匆忙走过石径回廊,忽然

    觉得眼前豁然开阔,独醒亭赫然屹立在渡

    口,脚下竟然就是气势磅礴、一览无际的汨

    罗江。从亭台上往下看,浩荡江水经此流过,

    近处有孤舟独横,远处有船帆若隐,一切都

    笼罩在熔金似的夕阳里。

    相传,屈原曾在流放途中经过这江边,

    他披头散发地行走于荒野草泽之上,悲愤

    地长吟着,神色憔悴,身体孱弱。一位渔翁

    看到他,便问道:“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

    什么会到这里来呢?”屈原的回答颇具文人

    特色,他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

    而我独醒。”———这就是所谓的文人性格,

    即清高孤傲、以自我为中心,遇到挫折的时

    候宁可去谴责整个世界而唯独不愿意去改

    变自己。

    然而,渔翁却不以为然地回答说:“我听

    说所谓圣人,他的修养达到了至高的境界,

    对世事的洞察绝不会拘泥于某个原则,而是

    能随着世俗风气而转移。你何必守着你那个

    自以为是的原则,不但不能施展自己的远大

    抱负,反而被驱逐流放呢?”这个渔夫意在劝

    说屈原要立足现实,不要固守一些看上去很

    美但对改变现状并无用处的东西。“吾不能

    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可叹的是

    他最终都没能走出自我,其心虽可鉴,其情

    却可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是一个忠臣,他有着文人独有的忧天悯人的

    情怀,他的爱国之情天地可鉴,忠君之心日月

    可昭,但同时他又是一个不容于当时政治的

    异端,他活在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里,不顾环

    境,不顾现实。作为一个忠臣与异端的结合,

    他的命运注定是悲哀的,最终只能怀着对国

    家的款款深情和对现实的深深失望,抱起一

    块石头愤然投入汨罗江中自尽了。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屈原之死,

    可以说是他文人性格的一种宿命,虽说后人

    把他的宿命都归咎于小人的暗算、馋臣的嫉

    妒,从而将他推上了神坛,其中的偶像意味

    也是不言而喻的。试想,以屈原之才情,潜心

    笔耕定可著作等身,传业授道亦可桃李满园

    ……然而天意弄人,他抱着这种性格去从

    政,楚国的命运并不会因一个士大夫的投江

    而改变,涛声依旧的汨罗江哟,留给世人的

    或许只有那一声千年的长叹!

    当我们离开时,落日已沉没,天边的霞光

    溢彩流金,蓦然回眸,一群归鸦正纵身飞掠过

    波光潋滟的湖面……我在刹那间领悟:在人

    生的舞台上,即使不能活得轰轰烈烈,但只要

    能时刻看清自己,适时调整自己,不断完善自

    己,也算是没有枉来人世走上一遭。

    文字从心底流过曼彧

    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是在中学时代文革时期。我得到

    一本精装的笔记本。我在扉页上

    写道:谁没有自己的愿望,愿望

    是生命的粮食,它跟随我们的年

    龄一同成长。

    署名是:旅大市五十五中四

    连三排×××诗词摘录本。

    是的。那时青葱的我们都有

    理想与愿望。我的愿望是当一名

    军旅作家。可那时我们每天学毛

    选。我只能把马恩列斯毛、古今

    中外名人名句与我后来看到的散

    文、小说甚至歌词中的精华以及

    民间俗语、外国谚语都抄录在精

    美的笔记本中,而且乐此不疲,日

    积月累,知识增多,字也见长。

    摘录本成了我的最爱。

    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神奇,

    是在我精神最匮乏的农村插队

    时期,我只能翻看摘录本,那些

    文字慰藉我的心灵,帮我度过难

    熬的日日夜夜。多少次,我疲惫

    得回到宿地,拿出精美的笔记

    本,俄国柯罗连科的散文诗《黑

    夜的火光》让我心驰神往。第二

    天,我又加劲划桨,坚信火光就

    在前头……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案头

    叠起一本又一本笔记本。随笔录

    变成随想录,后来完全是我的心

    得体会和成长记录。

    庆幸有了这些积累。

    当我从一个中专学校毕业

    站在另一所中专学校的讲台上

    时,我的表达能力与文字能力得

    到了检验。凭着我的天赋和记

    忆,我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发挥得

    淋漓尽致。特别在关键时刻,在

    比我年纪大的学生用鄙视的眼

    光看第一次走进教室的娃娃脸

    的我的那一瞬间,我引经据典以

    显摆自己的满腹经纶,证明人不

    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在黑

    板上留下了遒劲有力的板书告

    诫学生,更是告诫自己:书山有

    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

    看到了信任的眼光,听到了热烈

    的掌声,我心已然,讲台认可了

    我,后来我与学生成了朋友。

    从专到本,我开始走上一条

    艰辛的自考之路,披荆斩棘,乐在

    其中,回味无穷。自考的试卷面很

    广,泛泛无边。而已为妻母的我,

    还要上班,事务繁杂。我只能先把

    自考教材笼统看完,再针对自考

    大纲一一做题,然后把它们一一

    录到磁带中,做家务时边听边记。

    那时我又赴大连医学院伺

    候病魇中的妈妈,每当中午妈妈

    午睡时,我走到百米外的星海公

    园,带着录音机坐在秋千上听着

    中午12点长篇小说《简爱》的播

    音。在简爱的身上,我又看到生

    命的火光,感受文字的力量。案

    头的文字我会融会贯通,我有了

    自己的思想见解和二度创作的

    能力,那文字一遍遍在我的心里

    流过,变成一本书,一本本获奖

    证书,我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我最喜欢的军旅作家山山说

    出了我的心里话:越是接近文字

    越是敬畏。因为常常感到“词不

    达意”,恨自己没有“力透纸背”的

    功力,写不出那种震耳发聩直击

    灵魂的作品,但有一点我始终坚

    持着,就是以诚相待地写,不哗众

    取宠,不故弄玄虚,也不为赋新诗

    强说愁。因为我相信,真诚会打动一

    切,只要用心写,那文字总会与某颗

    心相通。

    忘了是哪一年,有个朋友很是颓

    废,我给他发了伊妹儿:我们曾经为苦

    口婆心的父母活,为循循善诱的师长

    活,为传统观念的束缚活。现在我们要

    懂得为自己活,活出一份随心所欲的

    舒坦自然,活出一份圆融丰满的自在

    自得。他收到后渐渐振作起来。

    我又一次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从心里流过的文字还不够,要

    从心底流过。因为永远都不要随意

    挥霍你认识的那些字,永远都不能

    随意处置你熟悉的那些字。永远都

    先让文字从心底流几遍,可能会留

    在读者的心中。

    今天我突然翻到中学时的笔记

    本,看到扉页上的那句话。真没想到

    这句话成了我一生的火光。

    蒲斌军

    相比沈家门之夜,东港的夜

    显得文雅而内敛。

    入夜的市民广场上空,浮着

    十几只风筝。那是蝙蝠,那是长

    蛇,那是鲳鱼,最难辨认的当数墨

    黑色“望潮”,伸展的触须足有五

    六米,几个人拉拉扯扯,收收放

    放,好不容易才将它扶上天。海

    滨放风筝,迎着夏风,无论是放的

    看的,都是种享受。那些“光电风

    筝”,整夜整夜悬于空中,让东港

    的夏夜有了迷幻的色彩。

    无事时,骑上一辆单车,沿

    海滨公园和市民广场海堤逛上

    一圈,你会发现各种风景。海风

    并不急躁,轻轻拂动你的胸襟、

    你的秀发。此刻,你会觉得自己

    是一条被海水圈养起来的自由

    自在的鱼儿。海中洲海鲜城入门

    处“哗啦啦”作响的锦旗,迎接着

    一拨又一拨的四方客人。夜幕降

    临时,坐在海滨公园的休闲凳

    上,和身边并不相识的人们一

    起,看海、听潮,惬意的人生大抵

    如此吧。不远处的海面上泊着几

    艘快艇,偶有一两条渔船划过平

    静的海面,驶向远方。和千帆云

    集的沈家门渔港相比,东港的海

    真是寂静。

    东港的另一繁华地段当数

    海莲路排档一条街。老同学、船

    老大、东潮、桂宝……那些排档

    时常被吃客挂在嘴边。虽说店面

    的装饰与滨港路上夜排档无法

    媲美,可鲜味绝不打折扣。相似

    的进货渠道,更实惠的海鲜价

    格,为排档一条街赚足了人气。

    邀几个好友,点几道家常海鲜,

    再要几瓶冰啤,少了夜排档的草

    根歌者,那就自娱自乐一番。

    东港是个新兴的滨海新城。

    2007年1月,法国欧尚超市登陆

    东港,使其商贸业的发展加速。

    之后,凯虹广场、京汇广场等集

    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

    高端商业综合体落地东港,构建

    起了东港庞大的时尚消费圈。东

    港,从时尚的追随者走向未来时

    尚的缔造者,休闲、娱乐、自在成

    为东港文化的主流频道。于是,

    东港人“夜行”不再单调乏味,晚

    间逛欧尚、凯虹、京汇成了很多

    人夜生活的内容。东港少有酒

    吧,但有不少咖啡馆、茶室、美食

    馆,消费者图的是东港周围清幽的

    环境。我们时常去港汇广场那的美

    食咖啡馆消费,边吃边喝边聊,还可

    以欣赏东港夜景。

    随着普陀政治文化中心的东

    移,豪华公寓、五星级酒店、知名商

    场、写字楼的入驻,以及一些重大

    工程的相继开工,一个融休闲、娱

    乐的亲海空间将在不久之后走近

    我们的生活。东港,这座在海滩上

    崛起的小城不再寂寞。东港,开始

    掀开那红盖头,将崭新的面貌展现

    于世人面前。东港的夜,势必会更

    丰富多彩,魅力十足。

    2013年6月21日星期五责任编辑:虞娜版式制作:钟昳昳

    WWW.ZSPUTUO.COM

    今日普陀3文学·艺术

    郑加安

    静下来的时候,总想起六横

    老家的那条小巷。我读初中时,

    天天要走过那条小巷,小巷的一

    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巷

    幽幽,饱含多少人间真情。多少

    年,小巷的一草一木总萦绕在我

    的心头,那石铺的街道,古旧古

    色的木门,挺拔的大树,还有那

    普通又普通的人们……

    她,那时是一位五十多岁、

    头发有点儿灰白的老太婆,一年

    四季都蹒跚在巷口。夏天,烈日

    当头,她就大声叫卖:“棒冰———

    奶油棒冰———”冬日,北风凛冽,

    “生姜糖———又香又甜的生姜

    糖———”的声音,又会随着呼啸

    的风在小巷回荡。每当我从她手

    里接过买到的棒冰或生姜糖时,

    就能感觉到她和善慈祥的目光,

    我常觉得那目光像家乡的小溪,

    将浓浓的爱意流进我心底。

    小巷有些陈旧,但并不脏。

    每日东方初晓,就会有一个身

    影,一下一下,不紧不慢,默默地

    挥舞着扫帚扫着。我常依偎在墙

    角,静静地看着她。一些赶集的

    人们走过这条小巷时,都会亲切

    地与这位老太婆打招呼,并亲切

    地叫她“杨师母”。她的老伴姓

    杨,人们称呼他“杨师傅”。杨师

    傅是挑货郎担的,还能自制生姜

    糖。

    杨师母并不寂寞,一个傻小

    子总跟在她身后。傻小子是被遗

    弃的孤儿,老人收养了他,该有

    十五、六岁了,只会傻傻地笑,说

    一些含糊不清的话。这些话,我

    怎么也听不清楚,只有杨师母能

    听懂。傻子很听老人的话,杨师

    母给他穿得干干净净,小平头不

    长不短,偶尔有不懂事的孩子追

    在傻子身后,向他投石子,并叫

    着“傻子”、“傻子”的时候,杨师

    母总是默默拉着他的手,带他回

    家,一句话也不说。

    那是个炎热的夏天,顶着烈

    日,杨师母带着傻子卖棒冰。一

    个烫着波浪长发的小青年吃了

    棒冰不给钱,傻子一把抓住了他

    哇哇啦啦地喊着,小青年害怕

    了,慌忙付了钱逃走了。后来,人

    们都说傻子不傻,懂得善和恶。

    杨师母每天还是领着傻子坐在

    巷口———不论春夏秋冬。

    小巷深处住着一对退休了

    的老年教师夫妇,身体很虚弱,

    都带着眼镜。每当煤饼烧完了,

    摆得整整齐齐的煤饼就会堆放

    在他们的家门口,那是好心的

    邻居悄悄地为他们做的。人们

    不留姓名为他们排忧解难的举

    动,让这对退休教师夫妇的心

    被小巷人们的真情、热情所感

    动。他们又能做什么呢?只要哪

    家的孩子学习上需要辅导时,

    他们就会尽心尽力地回报,以

    表达感激之情。

    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小巷搬

    来了一位残疾姑娘,每日拄着拐

    杖走在巷子的青石板路上,肩上

    挎着一个洗得发白的黄书包,鼓

    鼓囊囊的,里面好像都是书。夜

    深了,她窗前的灯仍然亮着。我

    们去上学的时候,总看见她背着

    那个黄书包,去那对退休教师的

    家。后来,我们才知道,这对退休

    教师夫妇在给残疾姑娘作辅导。

    就这样到了第二年的夏天,经过

    考试,姑娘收到了大学的录取通

    知书,她被一所外地语言学院破

    格录取了。临行前,她拿着钱来

    到退休教师的家,要酬谢这对夫

    妇给她的辅导。但是不管姑娘怎

    么样哀求他们俩收下,这对夫妇

    始终婉言谢绝,并叮嘱姑娘在大

    学里要勤奋学习,报效祖国。一

    个学期结束后,姑娘放假回来和

    几个小巷里的知识青年租了一

    间不大的铺面,创办了图书阅览

    室,来阅读的人纷至沓来,小巷

    里的人们可以免费借阅,姑娘心

    里非常高兴。

    小巷里还住着一个姓盛的医

    生,四十多岁,小巷里的大人小孩

    都叫他“盛医生”。小巷里有头痛

    脑热的,只要你一招呼,他就会随

    叫随到,上门服务,一些小病小

    痛,他是分文不取的。小巷的人

    们啊!就是这样,淳朴的心就像

    早晨晶莹的露珠,你敬我爱,互帮

    互助,和谐宁静地生活着。

    自从我离开家乡到外地学

    习,接着去工作之后,已有很多

    年没去过那条小巷了。最近,我

    特意去了趟老家,特意去看了儿

    时那条小巷。走进小巷,小巷改

    变了模样,变得我简直不认识

    了。过去的石铺路,现已变成了

    水泥路,宽阔、平坦而整洁,过去

    的低矮的房子,古旧的木门,现

    在变成了漂亮的高楼洋门。现在小

    巷的人们生活更加和谐、更加幸福

    了。我向小巷的人询问了杨师傅、杨

    师母和傻子,退休教师夫妇和残疾

    姑娘,还有那个盛医生等这些熟悉

    的人们的情况。他们告诉我,杨师

    傅、杨师母和傻子早已相继去世;退

    休教师夫妇早已回宁波老家;残疾

    姑娘大学毕业分配在外地工作;那

    位盛医生前几年也离开了人世……

    只有那棵大树还是在那里站立

    着。我抚摸着它的树皮,我知道它的

    年岁同小巷一样古老,多少年来风

    吹雨打、电闪雷鸣,它从未倒下,始

    终那样坚定地站立着。我想也许造

    物主有意把这棵树留给这里的人

    们。不知是它的不屈不挠鼓舞着小

    巷的人们,还是小巷的人们把勇气

    传递给了大树,多少年来,当狂风暴

    雨袭向小巷时,不管是小巷还是大

    树都挺起胸膛,仰起不屈的头颅,并

    肩站在一起。这样还有什么样的困

    难,什么样的坎坷会挡住人们前进

    的脚步呢?

    当静下来的时候,总想起那条

    小巷,想起那铺着石铺的街道,古旧

    的木门,挺拔的大树,还有那普通又

    普通的人们……

    小巷幽幽情

    轮回

    迟暮中

    一缕青烟拂过

    没等细细品味

    便随风而逝

    佛塔旁的树林

    跃出习习的鸣啼

    宗角禄康 林影婆娑

    布宫下的转经筒

    轮回着

    前世今生的约定

    酥油灯里徘徊着

    你眸里淡淡的深情

    在这个

    落叶纷飞的节气

    你寂寥了我

    我却捡拾了你

    用这一世的修行

    不为一时一刻的呼吸

    只为换取来世的相逢

    穆名的诗

    柳絮

    徘徊不定

    在空中不停旋转 旋转

    这是个干净的世界

    充满花儿的芬芳

    每一个灵气的生物

    都在安逸地思考

    哪怕一粒不知名的种子

    余若望/摄

    东港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