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B:數學邏輯推理 - web2.ck.tp.edu.twweb2.ck.tp.edu.tw/~regists/math/DocB.pdf ·...

3
主題 B:數學邏輯推理 七橋問題與一筆畫問題 西元 1727 年,歐拉接受了俄國聖彼得堡學院的工作。抵達波羅的海邊的哥尼斯堡。哥尼 斯堡被 Pregel 河貫穿全城。其中有二條支流,在城中匯成一條大河,流入大海。Pregel 河將 全城分成四部分,於是人們建造了七座橋以把哥尼斯堡連成一體,見圖 2-1 2-1 每天城裡居民傳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否能夠一次走遍所有七座橋,而且每座橋只能 走過一次?這個問題便歐拉以數學方法解決,首先先將七橋問題化為一數學模型。他看出兩 岸陸地及河中的島,都不過是橋的連接點,其大小及形狀與問題無關 ,因此可將它們視為 4 個點。至於七座橋是七條必經過的路線,它們的長短或曲直,也與問題本身無關,因此可以 任意 7 條曲線來表示。也就是他先想到圖 2-2,然後得到圖 2-32-2

Transcript of 主題B:數學邏輯推理 - web2.ck.tp.edu.twweb2.ck.tp.edu.tw/~regists/math/DocB.pdf ·...

Page 1: 主題B:數學邏輯推理 - web2.ck.tp.edu.twweb2.ck.tp.edu.tw/~regists/math/DocB.pdf · 數學邏輯思考與推理 1. 莊惠二子觀魚(雄辯) 這是戰國時代,莊子莊周和惠子惠施的精彩對話。

主題 B:數學邏輯推理

七橋問題與一筆畫問題

西元 1727 年,歐拉接受了俄國聖彼得堡學院的工作。抵達波羅的海邊的哥尼斯堡。哥尼

斯堡被 Pregel 河貫穿全城。其中有二條支流,在城中匯成一條大河,流入大海。Pregel 河將

全城分成四部分,於是人們建造了七座橋以把哥尼斯堡連成一體,見圖 2-1 。

圖 2-1

每天城裡居民傳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否能夠一次走遍所有七座橋,而且每座橋只能

走過一次?這個問題便歐拉以數學方法解決,首先先將七橋問題化為一數學模型。他看出兩

岸陸地及河中的島,都不過是橋的連接點,其大小及形狀與問題無關,因此可將它們視為 4

個點。至於七座橋是七條必經過的路線,它們的長短或曲直,也與問題本身無關,因此可以

任意 7 條曲線來表示。也就是他先想到圖 2-2,然後得到圖 2-3。

圖 2-2

Page 2: 主題B:數學邏輯推理 - web2.ck.tp.edu.twweb2.ck.tp.edu.tw/~regists/math/DocB.pdf · 數學邏輯思考與推理 1. 莊惠二子觀魚(雄辯) 這是戰國時代,莊子莊周和惠子惠施的精彩對話。

圖 2-3

如此,歐拉將七橋問題抽象化成一個一筆畫的問題。七橋問題便換成了對於圖 2-3 中之

圖形的一筆畫的問題。接著歐拉發現凡是能用一筆畫畫出的圖形,除了起點與終點,每當你

用筆畫一條線(可以是曲線),進入其中的一個點時,你還必須畫一條線離開此點,否則圖形

不能以一筆畫出。也就是說除了起點與終點,途中每一個點都應與偶數條線相連(這種點稱

為偶點,不是偶點便稱為奇點)。而如果起點與終點重合,則此重合點也應與偶數條線相連(故

此點亦為偶點);若起點與終點不重合,則此兩點皆與奇數條線相連(故皆為奇點)。因此可

以一筆畫的圖形,其奇點數必為 0 或 2。

現在圖 2-3 中,共有 A、B、C、D 4 個點。其中A、B、C 分別與 3 條線相連,D 與 5 條

線相連。由於 4 點均為奇點,因此一筆畫出此圖形是不可能的。歐拉將一實際的問題抽象化,

雖然看不到河也看不到橋了,但結果是不但解決了原來的問題,連更一般的問題也可解決了,

甚至還開創了一數學的新領域。

七橋問題本來是一幾何學的問題,但卻異於傳統的幾何學中所探討的問題。在幾何學中,

我們討論各種圖形,只是他們的大小及形狀都是不變的。如今在歐拉的解法裡,他把陸地變

成了點,橋樑變成了曲線,而且曲線的長短及行走方式都不重要了。明顯地,圖中什麼都可

改變,唯獨點線間之相關位置,以及相互間之連接方式不能變。歐拉認為對這類問題的探討,

為幾何學之一新的分支,稱為位相解析學(analysis situs)。後來此新領域被正式命名為拓樸學

(topology)。時至今日拓樸學已稱為數學中之一主要的領域。(節錄自輔大數學系何清人教授

七橋問題與一筆畫問題)

Page 3: 主題B:數學邏輯推理 - web2.ck.tp.edu.twweb2.ck.tp.edu.tw/~regists/math/DocB.pdf · 數學邏輯思考與推理 1. 莊惠二子觀魚(雄辯) 這是戰國時代,莊子莊周和惠子惠施的精彩對話。

數學邏輯思考與推理

1. 莊惠二子觀魚(雄辯)

這是戰國時代,莊子莊周和惠子惠施的精彩對話。

莊子和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吾,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矣,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譯白話為:

有一天莊子和惠子,在濠水的石粱上漫步。

莊子說:「水裡的魚兒們從容地游著,是多麼的快樂呀!」

惠子回答說:「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兒們的快樂呢?」

莊子反問說:「這樣說來,你不是我,又怎麼知道「我不懂得魚兒們的快樂呢?」

惠子也不服氣地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但你也不是魚,你也無法知道魚兒們

的快樂,很明顯的嗎?」

試問: 莊子和惠子兩人的爭辯,誰贏了?

(探討)莊子:水裡的魚很快樂

惠子;→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懂得魚的快樂

惠子:→我不是你,我不知道你,但你不是魚,當然不知道魚的快樂

→結束 結果:惠子贏了。

2. 有五位選手參加一個比賽,任兩位選手恰比一場,

勝者得 2 分,輸者得 0 分,沒有平手的狀況。所有

比賽結束之後,A 和 B 並列第一名,C 為第三名,

D 和 E 並列最後一名,則選手 C 的得分為 4 分。

因為 A 和 B 並列第一名,且D 和 E 並列最後一名,

所以 A、B、C、D、E 的勝場數分別為 3、3、2、

1、1:

A B C D E A ○ ○ ○ × 6 分 B × ○ ○ ○ 6 分 C × × ○ ○ 4 分

D × × × ○ 2 分 E ○ × × ×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