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 -...

65
QB/CU 040-2008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技术体制 China Unicom GSM/WCDMA Digital Cellular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V2.02008-11-12 发布 2008-11-12 实施 中国联通公司 发布

Transcript of 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 -...

中 国 联 通 公 司 企 业 标 准

QB/CU 040-2008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技术体制 China Unicom GSM/WCDMA Digital Cellular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V2.0)

2008-11-12 发布 2008-11-12 实施

中国联通公司发布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I

目 次

目 次 .................................................................................. I

前 言 ................................................................................. IV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5

1 范围................................................................................... 5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5

3 缩略语................................................................................. 6

4 总体原则............................................................................... 8

5 业务能力............................................................................... 9

5.1 业务概述 .......................................................................... 9

5.2 电路域业务 ........................................................................ 9

5.3 分组域业务 ....................................................................... 14

5.4 IMS 业务.......................................................................... 15

6 系统结构.............................................................................. 15

6.1 系统结构 ......................................................................... 15

6.2 电路域核心网 ..................................................................... 16

6.3 分组域核心网 ..................................................................... 18

6.4 IMS 子系统........................................................................ 19

6.5 2G 无线接入子系统................................................................. 19

6.6 3G 无线接入子系统................................................................. 20

6.7 终端和卡 ......................................................................... 20

7 网络组织.............................................................................. 20

7.1 电路域网络组织 ................................................................... 20

7.2 分组域网络组织 ................................................................... 23

7.3 承载网络组织 ..................................................................... 25

7.4 信令网网络组织 ................................................................... 25

7.5 智能网网络组织 ................................................................... 25

7.6 IP 多媒体子系统(IMS)组织 ........................................................ 26

7.7 无线网络子系统 ................................................................... 26

8 GSM 与 WCDMA 互操作要求 ................................................................ 28

8.1 自动漫游功能 ..................................................................... 28

8.2 双模终端的小区选择与重选 ......................................................... 28

8.3 切换 ............................................................................. 28

8.4 用户管理 ......................................................................... 29

8.5 终端卡管理 ....................................................................... 29

9 编号.................................................................................. 29

9.1 移动用户相关编号 ................................................................. 29

9.2 位置相关编号 ..................................................................... 32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II

9.3 网络编号 ......................................................................... 35

9.4 业务接入号码 ..................................................................... 39

9.5 信令网编号 ....................................................................... 39

10 IP 地址分配 .......................................................................... 40

10.1 电路域 IP 地址分配 ............................................................... 40

10.2 分组域 IP 地址分配 ............................................................... 41

11 互通原则和路由计划................................................................... 41

11.1 电路域 .......................................................................... 41

11.2 分组域 .......................................................................... 45

11.3 信令网互通 ...................................................................... 48

11.4 短消息、多媒体消息业务互通....................................................... 48

12 安全体系............................................................................. 48

12.1 用户接入 GSM/WCDMA 网的安全功能................................................... 48

12.2 核心网的安全体系 ................................................................ 49

13 频率配置............................................................................. 50

13.1 GSM/GPRS 网络.................................................................... 50

13.2 WCDMA 网络....................................................................... 50

14 服务质量............................................................................. 51

14.1 传输服务质量要求 ................................................................ 51

14.2 无线服务质量要求 ................................................................ 51

14.3 CS 域接续质量要求................................................................ 51

14.4 PS 域接续质量要求................................................................ 52

14.5 IP 承载网服务质量要求 ............................................................ 52

15 接口和信令........................................................................... 54

15.1 概述 ............................................................................ 54

15.2 Uu 接口.......................................................................... 54

15.3 Iu 接口.......................................................................... 54

15.4 Iub 接口......................................................................... 54

15.5 Iur 接口......................................................................... 54

15.6 Gn 接口.......................................................................... 54

15.7 Gi 接口.......................................................................... 54

15.8 Gs 接口(可选).................................................................. 54

15.9 MAP 协议接口..................................................................... 54

15.10 软交换系统特有的接口 ........................................................... 55

15.11 移动业务交换中心至传统电路交换网的接口.......................................... 55

15.12 USIM 与终端之间的接口 ........................................................... 55

16 同步................................................................................. 55

16.1 时钟同步要求 .................................................................... 55

16.2 时间同步 ........................................................................ 56

17 计费系统............................................................................. 57

17.1 计费网络结构 .................................................................... 57

17.2 电路域计费 ...................................................................... 58

17.3 分组域计费 ...................................................................... 60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III

18 网络管理............................................................................. 60

18.1 网络管理功能 .................................................................... 61

18.2 网络管理系统接口与协议 .......................................................... 62

19 设备进网的基本技术要求............................................................... 63

附 录 A 中国联通 GSM 系统中的 MSCID 中的 M1M2分配表 (资料性附录) ........................ 64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IV

前 言

本标准是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核心网子系统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

构和名称如下: (1)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2)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MSC Server 设备技术规范》

(3)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MSC Server 设备测试规范》

(4)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MGW 设备技术规范》

(5)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MGW 设备测试规范》

(6)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HLR 设备规范》

(7) 《中国联通 GSM 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MSC Server 与 MGW 间接口(Mc)技术规范》

(8) 《中国联通 GSM 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MSC Server 与 MGW 间接口(Mc)测试规范》

(9) 《中国联通 GSM 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MSC Server 间接口(Nc)测试规范》

(10)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应用部分(MAP)测试方法》

(11) 《中国联通 GPRS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规范》

(12) 《中国联通 GPRS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测试规范》

本标准是《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制定本技术体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国联通公司的移动通信发展策略和 3GPP 的相关规范。在结合中国

联通公司现有网络的实际情况和原 GSM 体制在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以及 WCDMA 技术和产业发展情况,

经过深入的研究之后,在合并原有 016-2008《中国联通 GSM 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156-2006《中国联通 GSM 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软交换系统技术体制 v1.0》、024-2006《中国联

通 GPRS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V2.0》的基础上,起草了本技术体制。

本技术体制主要规定了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的基本原则、逻辑结构、网络

组织、与其他网络的互通、编号、IP 地址分配、路由计划和接续原则、业务、GSM 与 WCDAM 的互操

作要求、安全体系、频率配置、服务质量、接口与信令、同步、支撑系统、设备进网的基本技术要求。

本技术体制主要适用于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网络的规划与建设、设备制造、工

程设计和通信组织、网络运行、管理和维护等提供技术依据。

本标准由中国联通公司技术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联通公司、中国联通研究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智江、顾旻霞、刘申建、迟永生、刘宝庆、杨艳松、符刚、黄韬

本标准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联通公司。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5

中国联通GSM/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1 范围

本技术体制主要规定了中国联通GSM/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的基本原则、逻辑结构、网络

组织、GSM与WCDMA的互操作要求、与其他网络的互通、编号、IP地址分配、路由计划和接续原则、

业务、安全体系、频率配置、服务质量、接口与信令、同步、计费系统、网络管理、设备进网的基本技

术要求。 本技术体制主要为中国联通GSM/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网络的规划与建设、设备制造、工

程设计和通信组织、网络运行、管理和维护等提供技术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 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 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QB/CU 041-2008,《中国联通GPRS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规范v2.0》 QB/CU 044-2008,《中国联通GSM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MSC Server设备技术规范v2.0》 QB/CU 049-2008,《中国联通GSM/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MSC Server与MGW间接口(Mc)技术规范v2.0》 QB/CU 052-2008,《中国联通WCDMA电路域可视电话业务技术规范v1.0》 QB/CU 240-2007,《中国联通GSM/WCDMA网络间互操作技术规范v1.0》 QB/CU 036-2008,《中国联通智能网平台技术体制v1.0》 QB/CU 029-2008,《中国联通IMS技术体制v2.0》 QB/CU XXX-XXXX,《中国联通OSS-WCDMA网综合网管系统部省接口技术规范》 QB/CU 064-2008,《中国联通OSS/WCDMA网络综合网管系统与网元管理系统间接口技术规范 第一

部分:通用功能v1.0》 QB/CU 065-2008,《中国联通OSS/WCDMA网络综合网管系统与网元管理系统间接口技术规范 第二

部分:与无线接入网相关的信息模型v1.0》 QB/CU 066-2008,《中国联通OSS/WCDMA网络综合网管系统与网元管理系统间接口技术规范 第三

部分:与电路域核心网相关的信息模型v1.0》 QB/CU 067-2008,《中国联通OSS/WCDMA网络综合网管系统与网元管理系统间接口技术规范 第四

部分:与分组网相关的信息模型v1.0》 QB/CU 068-2008,《中国联通OSS/WCDMA网络综合网管系统与网元管理系统间接口技术规范 第五

部分:与IMS相关的信息模型v1.0》 YD/T1640-2007,《不同运营商软交换和数字集群网之间的互通技术要求》 YD/T 1509-2007,《2GHz TD-SCDMA/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软交换服务器之间的Nc接口技术要

求(第二阶段)》 YDN 016-1996,《9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MSC与PSTN接口要求》 YD/T 1212-2002,《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NO.7 ISUP信令技术要求》 YD/T 1640-2007,《不同运营商软交换和数字集群网之间的互通技术要求》 YD/T 1012-1999,《数字同步网节点时钟系列及其定时特性》 3GPP TS 29.060,GPRS Tunnelling protocol (GTP) across the Gn and Gp interface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6

3 缩略语

AAA Authentication、Authorization、Accounting 认证、授权、记帐 APN Access Point Name 接入点名 ATM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异步传输模式 AuC Authentication Center 鉴权中心 BG Border Gateway 边界网关 BS Billing System 计费系统 BSS Base Station System 基站系统 BSSAP Base Station System Application Part 基站系统应用部分 CAMEL Customised Application for Mobile network

Enhanced Logic 移动网增强逻辑的客户化应用

CAP CAMEL Application Part CAMEL 应用部分 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码分多址 CDR Charging Data Record 计费数据记录 CG Charging Gateway 计费网关 CN Core Network 核心网 CS Circuit Switched 电路交换 DCH Dedicated Channel 专用信道 DHCP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DNS Domain Name Server 域名服务器 eG-CDR enhanced GGSN generated - CDR 增强 GGSN-计费数据记录

GCI Global Cell Identify 全球小区识别码 GGSN Gateway GPRS Support Node 网关 GPRS 支持节点 GMSC Gateway Mobile Switching Center 网关 MSC GPRS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GSM Global System Mobile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GSN GPRS Support Node GPRS 支持节点 GTP GPRS Tunnel Protocol GPRS 隧道协议 GTP-U GPRS Tunneling Protocol for User Plane 用户面的 GTP 隧道协议 FTAM File Transfer Access and Management 文件传送接入和管理 FT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文件传送协议 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归属位置寄存器 HON Handover Number 切换号码 HPLMN Home PLMN 归属陆地移动通信网 HSDPA 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 高速下行分组接入 HSTP High Signalling Transfer Point 高速信令转接点 IMEI 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 国际移动设备标识 IMEISV International Mobile Station Equipment Identity

and Software Version 国际移动设备标识和软件版本

IMS 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P 多媒体子系统 IMSI 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 IP Internet Protocol 因特网协议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7

ISDN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综合业务数字网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因特网业务提供者 ISUP ISDN User Part ISDN 用户部分 LAI Location Area Identify 位置区识别码 LSTP Low Signalling Transfer Point 低级信令转接点 MAP Mobile Application Part 移动应用部分 MCC Mobile Country Code 移动国家号码 M-CDR Mobility management generated - Charging Data

Record 移动性管理-计费数据记录

MNC Mobile Network Code 移动网号 MGW Media GateWay 媒体网关 MS Mobile Station 移动台 MSC Mobile Switching Center 移动交换中心 MSIN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Number 移动用户识别码 MSISDN Mobile Subscriber ISDN Number 移动用户 ISDN 号码 MSRN Mobile Station Roaming Number 移动台漫游号 NSAPI Network layer Service Access Point Identifier 网络层业务访问点标志符 NTP Network Time Protocol 网络时间协议 PDN Packet Data Network 分组数据网 PDP Packet Data Protocol 分组数据协议 PDU Packet Data Unit 分组数据单元 PLMN 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 公共陆地移动网络 PoC Push to talk over Cellular 基于蜂窝的 PTT 业务 PS Packet Switched 分组交换 PSTN Public Switching Telephone Network 公共交换电话网 P-TMSI Packet-TMSI 分组临时移动用户识别 QoS Quality of Service 业务质量 RA Routing Area 路由区 RAC Routing Area Code 路由区域码 RADIUS Remote Authentication Dial-In User Service 远端拨入用户验证服务 RAI Routing Area Identity 路由区识别号 RNC Radio Network Controller 无线网络控制器 RNS Radio Network Subsystem 无线网络子系统 RSZI Regional Subscription Zone Identity 区域性签约区域识别码 SAI Service Area Identity 业务区域识别 SCCP Signaling Connection Control Part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 S-CDR SGSN (PDP context) generated - CDR SGSN(PDP 上下文)-计费数据

记录 SCP Service Control Point 业务控制点 SG Signalling Gateway 信令网关 SGSN Serving GPRS Support Node 服务 GPRS 支持节点 SIM Subscriber Identify Module 用户识别卡 SP Signalling Point 信令点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8

SSP Service Switching Point 业务交换点 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 TDM Time Division Multiplex 时分复用 TDMA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时分多址 TID Tunnel Identifier 隧道标识 TLLI Temporary Logical link Identity 临时逻辑链路识别 TMSI 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y 临时移动用户识别号码 TUP Telephone User Part 电话用户部分 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 UE User Equipment 用户设备 UICC Universal Integrated Circuit Card 通用集成电路板 UMTS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通用移动通讯系统 USIM Universal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通用用户标识模块 UTRAN 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UMTS 陆地无线接入网 VLR Visited Location Register 拜访位置寄存器 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虚拟专用网 VMSC Visit Mobile Switching Centre 拜访移动交换中心 WCDMA 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宽带 CDMA

4 总体原则

本技术体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 网络侧基于3GPP R6版本,引入HSPA无线子系统,新建电路域核心网采用软交换架构。网

络应该支持2G终端和基于R99、R4、R5和R6版本的终端; - 2G/3G共核心网:要求2G核心网设备能够升级支持2G/3G共接入,要求3G核心网支持2G/3G

共接入。 - GSM/WCDMA网络共用号码资源,包括MSISDN、IMSI等,2G用户可在不换号的情况下成

为3G用户; - 在3G网络覆盖区,3G终端驻留在3G网络上,3G用户优选3G网络提供话音业务;对于分组

业务,要求3G网络能提供所有的2G分组数据业务,3G用户能够优选3G网络提供分组业务; - 要求支持3G向2G的话音业务切换,要求网络设备能够通过升级支持2G向3G的话音业务切

换;要求支持分组业务在3G和2G之间的双向小区重选。此外,还要求网络设备能够通过软

件升级支持基于负载或业务的2G/3G网间切换; - 总体要求支持R99和HSPA共载频组网,也支持R99和HSPA异载频组网;功率和码资源要求

支持R99和HSPA全动态分配算法。要求支持HSPA与R99 承载之间的切换。系统和终端支

持码域和时域的联合调度; - 分组业务接入方式的优先级别:HSPA接入方式的优先级 高,R99 WCDMA次之,

GSM/GPRS 低。如业务无特殊需求,在2G/3G重叠覆盖区域,业务指配和切换时优先选

择高级别接入方式; - 系统要求支持MBMS业务; - 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 - 系统能够对终端的IMEISV信息进行管理; - 支持号码携带;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9

- WCDMA终端要求:支持CS AMR2语音业务和CS64k可视电话业务;支持HSDPA终端能力

级6(支持PS 3.6Mbps峰值速率下载)或者以上;支持HSUPA终端能力级5(2Mbps峰值速

率)或以上;支持各类并发业务;支持各种信道间切换、同频软/硬切换、异频硬切换以及

2G/3G系统间切换等; - IMS引入:根据网络业务发展的需要,适时引入基于3GPP R7版本的IP多媒体子系统(IMS);

网络应该支持不换卡用户接入使用IMS业务; - GSM/WCDMA网络应 大程度地利用现有网络通信资源,包括传送网、业务网、信令网等,

并尽可能共用基础设施资源如基站配套资源、室内分布系统、局址等; - 本体制对 3G 无线接入网、3G 核心网电路域网络、3G核心网分组域网络进行了规定,有

关IMS、智能网、3G终端及卡、IP专网、光传送网、同步网、业务支撑网等其它网络请遵

循相关体制或总体技术要求。 注:本体制中,2G用户指GSM/GPRS用户,3G用户指WCDMA用户。

5 业务能力

5.1 业务概述

中国联通GSM/WCDMA网络提供的业务分为以下三类: 1) 电路域业务 2) 分组域业务 3) IMS业务

5.2 电路域业务

中国联通GSM/WCDMA网络电路域业务分为基本业务、补充业务、智能网业务和电路域增值业务。

基本业务按功能又可分为电信业务 (Teleservices)(又称用户终端业务)和承载业务(Bearer Services)。这两

种业务是独立的通信业务。 电信业务是指为用户通信提供的包括终端设备功能在内完整能力的通信业务,通常要依照网络运营

部门批准的规程。 承载业务提供用户接入点(也称“用户/网络”接口)间信号传输的能力。 补充业务是对基本业务的改进和补充,它不能单独向用户提供,而必须与基本业务一起提供。同一

补充业务可应用到若干个基本业务中。逐步提供运营者决定的闭锁业务和用户签约限制业务。 引入智能网结构后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可提供智能业务。 电路域增值业务指基于标准的电信业务、承载业务和补充业务的基础上开发的各类增值业务。

5.2.1 电信业务

中国联通 GSM/WCDMA 网络提供的电信业务包括话音、紧急呼叫和短消息业务(SMS),如下:

表1 中国联通 GSM/WCDMA 网络应支持电信业务列表 用户信息类型 电信业务码 电信业务名称

话音传输 11 12

电话 紧急呼叫

短消息 21 22 23

UE 终止的点对点短消息业务 UE 起始的点对点短消息业务

小区广播短消息业务 传真 62 自动三类传真

5.2.2 承载业务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10

中国联通GSM/WCDMA网络提供的电路域数据承载业务包括透明(固定时延)承载业务和非透明

(使用流量控制的零差错)承载业务,如下: 表2 承载业务编号和它的属性取值

承载业务编号 承载业务名称 接入结构 20 异步通用承载业务 异步 30 同步通用承载业务 同步

5.2.2.1 电路多媒体业务 应支持兼容H.324m的可视电话终端间的多媒体可视电话通信。多媒体业务采用BS 30承载业务进行

承载。 表3 多媒体呼叫

固定网用户速率 接入结构 信息传送能力 用户信息层 1 协议 QoS 属性 28.8kbit/s(可选) 同步 3.1KHz Audio H.223&H.245 T 32kbit/s(可选) 同步 UDI H.223&H.245 T 33.6kbit/s(可选)注 同步 3.1KHz Audio H.223&H.245 T 56kbit/s 同步 RDI H.223&H.245 T 64kbit/s 同步 UDI H.223&H.245 T 注:33.6kbit/s FNUR仅适用于UTRAN。

5.2.2.2 3.1kHz 音频

此承载方式主要用于与PSTN网络的互通。 表4 3.1kHz Audio

固定网用户速率 接入结构 信息传输能力 QoS 属性 注 0.3 kbps 异步 3.1 kHz NT 或 T 注 2 和 4 1.2 kbps 异步, 同步 3.1 kHz NT 或 T 注 1,2 和 4 2.4 kbps 异步, 同步 3.1 kHz NT 或 T 注 2,4 4.8 kbps 异步, 同步 3.1 kHz NT 或 T 注 2,4 9.6 kbps 异步, 同步 3.1 kHz NT 或 T 注 5 14.4 kbps 异步, 同步 3.1 kHz NT 或 T 注 5 19.2 kbps 异步, 同步 3.1 kHz NT 或 T 注 5 28.8 kbps 异步, 同步 3.1 kHz NT 或 T 其他高速率 异步 3.1 kHz NT 注 3

注 1:对同步NT业务不适用。

注 2:这些业务GSM Phase 2 规范也支持。

注 3:业务使用高速调制解调器,如V.90 (56kbps)。调制解调器类型 = 'Autobauding Type 1' 。FNUR无意义。

注4:在UTRAN,仅在异步非透明(NT)模式,调制解调器类型 = 'Autobauding Type 1'时,可提供对固定网FNUR

为300,1200,2400和4800bps的业务。

注5:在UTRAN,仅在NT模式下提供对固定网FNUR为9.6 kbps、14.4 kbps和19.2 kbps的业务。

5.2.2.3 V.110 UDI

表5 V.110 UDI 固定网用户速率 接入结构 用户信息层 1 协议 QoS 属性 注 0.3 kbit/s 异步 V.110 NT 或 T 注 2,3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11

1.2 kbit/s 异步,同步 V.110 NT 或 T 注 1,2 和 3 2.4 kbit/s 异步,同步 V.110 NT 或 T 注 2,3 4.8 kbit/s 异步,同步 V.110 NT 或 T 注 2,3 9.6 kbit/s 异步,同步 V.110 NT 或 T 注 2,4 14.4 kbit/s 异步,同步 V.110 NT 或 T 注 4 19.2 kbit/s 异步,同步 V.110 NT 或 T 注 4 28.8 kbit/s 异步,同步 V.110 NT 或 T 注 4 38.4 kbit/s 异步,同步 V.110 NT 或 T 注 4 56 kbit/s 同步 V.110 T (在 64 kbit/s 环境

中)

注1:同步NT业务不适用。

注2:这些业务GSM Phase 2 规范也支持。

注3:在UTRAN,仅对于移动终止呼叫且在异步NT模式下,可提供对固定网FNUR为300,1200,2400和4800b/s的

业务。

注4:在UTRAN,仅异步NT模式下,可提供对固定网FNUR为9.6,14.4,19.2,28.8上38.4kb/s的业务。

5.2.2.4 V.120

表6 V.120 固定网用户速率 接入结构 用户信息层 1 协议 QoS 属性 注 1.2 kbit/s 异步 V.120 NT 注 3 2.4 kbit/s 异步,同步 V.120 NT 注 3 4.8 kbit/s 异步,同步 V.120 NT 注 3 9.6 kbit/s 异步,同步 V.120 NT 14.4 kbit/s 异步,同步 V.120 NT 19.2 kbit/s 异步,同步 V.120 NT 28.8 kbit/s 异步,同步 V.120 NT 注 1 38.4 kbit/s 异步,同步 V.120 NT 48 kbit/s 异步,同步 V.120 NT 56 kbit/s 异步,同步 V.120 NT 注 2 注1:需要在V.120中定义一个新的编码点。

注2:在 56 kbit/s环境中不适用。

注3:在UTRAN,仅对于移动终止呼叫且在异步NT模式下,可提供对固定网FNUR为1200,2400和4800b/s的业务。

5.2.3 补充业务

中国联通GSM/WCDMA能提供的补充业务见下表:

表7 补充业务列表 补充业务名称 提供 取消 登记 删除 激活 去活 请求 询问

号码识别类: 主叫号码识别显示 主叫号码识别限制 被叫号码识别显示

p/g p/g p

s s s

--- --- ---

--- --- ---

p p p

w w w

n n n

s dr s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12

被叫号码识别限制 p s --- --- p w n s 呼叫提供类: 无条件呼叫前转 遇移动用户忙呼叫前转 遇无应答呼叫前转 遇移动用户不可及呼叫

前转

P P P P

s s s s

a/s a/s a/s a/s

w/r/sw/r/sw/r/sw/r/s

r/s r/s r/s r/s

e/s e/s e/s e/s

n n n n

dr dr dr dr

呼叫完成类: 呼叫等待 呼叫保持 至忙用户的呼叫完成

(CCBS)

p/g p p

s s s

--- --- ---

--- --- ---

a/s p p

a/s w w

n u n

s

--- dr

多方通信类: 多方通信

P

s

---

---

---

---

u

---

集团类: 闭合用户群

P

s

---

---

p

w

u/n

计费类: 计费通知

P

s

---

---

p

w

n

---

呼叫限制类: 闭锁所有出呼叫 闭锁所有国际出呼叫 闭锁除归属 PLMN 国家

外所有国际出呼叫 闭锁所有入呼叫 当漫游出归属 PLMN 国

家后,闭锁入呼叫

P P P

P P

s s s s s

a/s a/s a/s

a/s a/s

w/r w/r w/r

w/r w/r

a/s a/s a/s

a/s a/s

s/a s/a s/a

s/a s/a

n n n

n n

dr dr dr

dr dr

注:当基本业务是BS30承载业务时(例如可视电话业务),要求提供上表中除了呼叫保持和多方通话之外的所有

补充业务。

表中各字母的含义如下: 提供操作: P--依据注册需预先办理 g--一般均提供 取消操作: s--依据用户请求或由于管理原因 登记操作: p—作为提供操作的结果

a--受业务提供者控制 s--受用户控制 ----不应用 删除操作: w--是撤消操作的结果 s--受用户控制 r--由于新的登记操作 -----不应用 激活操作: p—作为提供操作的结果 r--是登记操作的结果 s--受用户控制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13

a--受业务提供者的控制 c—当签约选择条件相符时 -----不应用 去活操作: w—作为撤消操作的结果 e--是删除操作的结果 a--受业务提供者控制 s--受用户控制 c--在每次呼叫活动结束后 n--当注册选择时的条件不满足后 ----不应用 请求操作: n--作为某一特定条件的结果,网络自动请求 u—用户使用控制程序请求 -----不应用 询问操作: s—状态检查 dr--数据请求 -----不应用

表 8-表 11 中为由用户控制的操作。

表8 补充业务名称 登记 删除 激活 去活 询问

主叫号码识别显示 主叫号码识别限制 被叫号码识别显示 被叫号码识别显示

- - - -

- - - -

- - - -

- - - -

*#30# *#31# *#76# *#77#

注:在临时模式下,对一个呼叫排除主叫号码显示限制,输入*31#<被叫号码>发送键;

在临时模式下,对一个呼叫调用主叫号码显示限制,输入#31#<被叫号码>发送键。

表9 补充业务名称 登记 删除 激活 去活 询问

无条件呼叫前转 遇忙呼叫前转

遇无应答呼叫前转 遇不可及呼叫前转 所有呼叫前转

所有有条件呼叫前转

**21*DN*BS# **67*DN*BS#

**61*DN*BS*T# **62*DN*BS#

**002*DN*BS*T# **004*DN*BS*T#

##21*BS# ##67*BS# ##61*BS# ##62*BS#

##002*BS###004*BS#

*21*BS#*67*BS#*61*BS#*62*BS#*002*BS#*004*BS#

#21*BS# #67*BS# #61*BS# #62*BS#

#002*BS# #004*BS#

*#21*BS#*#67*BS#*#61*BS#*#62*BS#

*#002*BS#*#004*BS#

表10 补充业务名称 登记 删除 激活 去活 询问

呼叫等待 - - *43*BS# #43*BS# *#43*BS#

表11 补充业务名称 登记 删除 激活 去活 询问 闭锁所有出呼叫 见注 - *33*PW*BS# #33*PW*BS# *#33#

闭锁所有国际出呼叫 *331*PW*BS# #331*PW*BS# *#331# 闭锁除归属 PLMN 国家外

所有国际出呼叫 *332*PW*BS#

#332*PW*BS# *#332#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14

闭锁所有入呼叫 *35*PW*BS# #35*PW*BS# *#35# 漫游出归属 PLMN 国家后,

闭锁入局呼叫 *351*PW*BS#

#351*PW*BS# *#351#

所有闭锁业务 *330*PW*BS# #330*PW*BS# *#330# 闭锁出呼叫业务 *333*PW*BS# #333*PW*BS# *#333# 闭锁入呼叫业务 - *353*PW*BS# #353*PW*BS# *#353#

注:限制类业务存在的更改(指重新登记),其操作为: **03*ZZ*旧口令*新口令*新口令#send ,ZZ=330(限制类)

表中字母的含义:

DN=号码簿号码

PW=口令

BS=业务号码。

5.2.4 智能网业务

中国联通GSM/WCDMA电路域智能网业务主要包括预付费业务、移动虚拟专用网业务、被叫集中

付费业务等,参见《中国联通智能网平台技术体制》。

5.2.5 电路域增值业务

5.2.5.1 区域签约限制业务

依据业务需要定义用户可接入的接入区域,以VLR ID/SGSN ID和/或RSZI为基本单位,可定义为省、

移动本地网或特定区域。 用户在与运营商签约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提出漫游的区域,漫游区域由VLR列表和/或区域

签约识别码表示。签约完成后,运营商根据用户签约的区域范围向用户提供相应区域的漫游业务。

5.2.5.2 炫铃业务

炫铃业务是一项由被叫用户定制,为主叫用户提供一段悦耳的音乐或一句问候语来替代普通回铃音

的业务。

5.2.5.3 视频炫铃业务

视频炫铃业务(MRBT, Multimedia Ring Back Tone)是一种在主被叫用户的视频通话前,系统向

主叫用户播放一段用户预设的视频取代普通回铃音的业务。

中国联通GSM/WCDMA电路域也可根据业务需求提供适当的业务与应用。

5.3 分组域业务

中国联通GSM/WCDMA分组网络为用户提供向外部IP数据网的接入手段,其中包括透明接入和非

透明接入两种方式,提供的业务主要包括: 1)WAP浏览 2)多媒体消息业务 3)Java下载业务 4)流媒体业务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15

5)即时消息业务 6)专线业务 7)Internet接入 8)MBMS 9)其他

中国联通GSM/WCDMA分组域也可根据业务需求提供适当的业务与应用。

5.4 IMS 业务

中国联通GSM/WCDMA网络提供的IMS业务主要包括: 1) 语音类业务 2) 视频类业务 3) 多媒体类业务 4) IP Centrex业务 参见《中国联通IMS技术体制(V2.0)》。 随着网络和业务的发展,新的业务将在后续的版本中规定。

6 系统结构

6.1 系统结构

基于3GPP R6版本的GSM/WCDAM混合组网的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由业务平台、核心网、无线

接入子系统、运营支撑系统、以及终端和卡组成。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16

BTS BTS Node B Node B

2G终端 双模终端 3G终端

Iur

Mc

图1 中国联通 GSM/WCDMA 网络系统结构 注:1)粗线表示用户数据流,虚线表示信令流; 2)新建WCDMA网络时,可以与现有的GSM网络分开建设,也可以混合组网。混合组网是指

HLR/AUC、SGSN/GGSN、MSC server/MGW设备应同时支持GSM、WCDMA无线接入; 3)SACP(业务接入控制点):SCP的鉴权、计费功能移到OCS,简化后的SCP称为SACP。今

后SACP将只负责负责呼叫控制功能部分,OCS负责计费批价和帐户管理功能部分。有关智

能网部分的详细描述参见《中国联通智能网平台技术体制》。 4)受图布局所限,未体现2G MGW与互通MGW之间的连接。

6.2 电路域核心网

6.2.1 网络功能单元 电路域核心网由(G)MSC Server、MGW、VLR、CMN、HLR、AuC等网元组成:

1)MSC Server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17

W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核心设备,它独立于底层承载协议,主要完成呼叫控制、媒体网关接入

控制、移动性管理、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功能,并向用户提供3GPP R6阶段的电

路域核心网所能提供的业务,以及配合智能SCP提供多样化的第三方业务。GMSC Server提供关口局的

功能,具有查询被叫路由的能力。 2)VLR

即拜访位置寄存器。VLR是一个动态数据库,负责所管辖区域内出现的移动用户的数据,包含呼叫

处理相关的信息。可为移动用户分配MSRN、TMSI等号码,并能从接收到的MSRN、IMSI或TMSI来识

别该用户。 3)MGW

媒体网关将一种网络中的媒体转换成另一种网络所要求的媒体格式。媒体网关能够在电路交换网的

承载通道和分组网的媒体流之间进行转换,可以处理音频、视频,能够进行全双工的媒体翻译,可以播

放视频/音频消息等。 4)MSC

用于GSM系统中,对于位于它管辖区域中的移动台进行控制、交换的功能实体。 5)GMSC Server/MGW

分为网间关口局和网内互通关口局,前者负责与其他运营商PSTN/PLMN的互通;后者负责同一本

地网内的采用TDM承载话务(包括TDM端局/关口局和未IP化的软交换端局/关口局)和采用IP承载话务

(包括WCDMA交换机和IP化的GSM软交换端局/关口局)之间话务和信令的互通。 6)TMSC Server/TMGW

负责汇接和转接所连移动本地网的二级汇接中心或端局间的业务。 7)CMN

即呼叫协调节点,负责全网被叫号码分析及省际软交换机之间信令链路的汇聚。CMN不需支持Mc接口、不需控制MGW。 8)HLR

即归属位置寄存器。负责移动用户管理的数据库。存储所管辖用户的所有签约数据以及移动用户的

位置信息。 9)AuC

即鉴权中心,提供网络安全所需的相应鉴权参数。 6.2.2 网元设置原则 1)MSC Server 设置原则

MSC Server与VLR合设在一个物理实体中。 MSC Server设置基于“统一规划,集中放置、区域管理”的原则,MSC Server原则上宜集中设置在

省会城市,并且为便于传输电路组织,应尽量靠近IP承载网核心路由器机房。 对于业务量较大的区域中心城市也可以考虑设置。对于非省会城市设置的MSC Server,如果同时负

责管理本省内其它本地网的MGW,该城市必须处在传输中心节点的位置,并且要确保其具备相应的维

护技术力量。 考虑到交换机的控制部分MSC Server和MGW出现了跨本地网设置,因此,对长途传输的安全保证

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安全角度考虑,对于确因传输安全问题需要考虑设置MSC Server的本地网,也

可考虑设置。 一个MSC Server可以服务于一个或若干个移动业务本地网。当一个MSC Server服务于多个移动业务

本地网时,应要求厂家设备支持虚拟MSC Server功能,支持跨本地网计费功能。 MSC Server应考虑一定的安全备份机制,具体方式将依据中国联通的相关规范并根据各个厂家的设

备支持能力确定。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18

MSC Server应选择成熟,并广泛商用的备份方案,避免方案缺陷,备份系统的建设还应结合主用系

统的局址、备用系统所在地维护力量、主备系统所在地的联系方便程度等情况综合考虑,做到备份系统

接管业务时间尽可能短,把对现网的影响控制在 小, 大化地发挥容灾的效果。现阶段优先考虑N+1,待MSC POOL技术成熟后,优选MSC POOL;其次考虑1+1备份。

主备用的MSC Server应当设置在一个城市的不同局址,并保证主备用MSC Server到所覆盖地市的

MGW的电路安排在不同的传输环上,并采用不同的路由;如果只有一处枢纽楼,则必须放置在不同楼

层,采用不同的电源系统和传输通路,以确保实现有效的容灾。 2)MGW 设置原则

MGW以本地网为单位设置,为便于传输电路组织、调度,MGW站点应选在传输的节点上,并且 MGW应尽可能和与之相连的RNC同机房设置。

MGW初期不考虑备份。将来随着Iu接口容灾备份技术的成熟,再逐步考虑。 初期,MGW单系统承载的 忙时话务量建议不超过8000ERL,中后期,可以适当考虑上调。初期

不考虑备份。将来随着Iu接口容灾备份技术的成熟,再逐步考虑。 3)信令网关(SG)设置原则

初期SG与MGW或者MSC SERVER合设,不考虑单独设置。 4)HLR/AuC 设置原则

HLR、AuC合设在一个物理实体中。 对现有的GSM HLR进行升级,承载所有的3G用户。如果HLR容量不足,需统筹考虑2G/3G用户发

展需求进行建设:可以对现网设备扩容,也可以新建HLR。如果新建,应要求其同时支持2G/3G。 5)GMSC 设置原则

网间关口局:WCDMA网络可与现有的GSM网络共用现有的网间关口局。网间关口局的建设将根

据业务量的发展需求考虑,在需要新建的时候,应采用软交换设备。 网内互通关口局:为了避免WCDMA端局大量配置TDM端口,考虑引入IW-MGW功能实体,实现

同一本地网内的采用TDM承载话务(包括TDM端局/关口局和未IP化的软交换端局/关口局)和采用IP承载话务(包括WCDMA交换机和IP化的GSM软交换端局/关口局)之间话务和信令的互通。可以采用下

列四种方案: 利用 2G 网络中的软交换长途局兼做 2/3G 互通关口局。 利用 2G 网络中的软交换关口局兼做 2/3G 互通关口局。 利用 2G 网络中的软交换端局。 利用 3G 新建 MSC Server+MGW 兼做 2/3G 关口局。

对于以上几种方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网络情况,方式一适合于省会城市;方式二适用于建设有软

交换关口局的本地网;方式三适用于没有建设软交换关口局,并且在WCDMA建设之前已经建设有软交

换端局的非省会城市;方式四适用于没有2G软交换设备,而WCDMA端局网元较多的非省会本地网。 6)TMSC 设置原则

WCDMA的建设不会对长途汇接局产生额外的需求,现有2G网的TDM和软交换长途局保持现有的

长途业务转接定位不变。TDM长途局不再考虑扩容,新增业务量主要由软交换长途局承担,充分利用

两个长途网的资源。 7)CMN 设置原则

随着GSM网络的IP化改造和WCDMA的建设,为了转接MSC Server间的BICC信令,需要引入CMN功能。可升级现有长途软交换TMSC Server为CMN。

6.3 分组域核心网

6.3.1 网络功能单元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19

分组域核心网由SGSN、GGSN、HLR/AuC、BG、CG、DNS等网元组成。

(1)SGSN

即服务GPRS支持节点,该功能实体提供移动性管理、会话管理、安全管理功能和网络接入控制功能。

SGSN与MSC server之间的Gs接口以及SGSN与SM-GMSC/SM-IWMSC之间的Gd暂不打开。

(2)GGSN

即网关GPRS支持节点,该功能实体提供和外部分组交换网络的互通、网络屏蔽、会话管理以及分组

路由功能。

除此之外,GGSN应能通过软件升级的方式支持支持3GPP R7定义的PCC架构。

GGSN与HLR之间Gc接口暂不打开。

(3)HLR/AuC

即用户归属位置寄存器以及鉴权中心。HLR与Auc合设在一个物理实体中。3G核心网电路域和分组域

共用HLR/Auc设备。

(4)BG

即边界网关,该功能实体提供和其它运营者的分组网络的互通功能。BG 应具有基本的安全功能,

此外还可以根据运营商之间的漫游协定增加相关功能。

(5)CG

即计费网关,通过Ga接口与GPRS网络中的计费实体如SGSN/GGSN等通信,用于收集各SGSN/GGSN发送

的计费数据记录。

(6)DNS

即域名服务器,负责提供GPRS网内部 SGSN逻辑名以及APN的解析。

6.3.2 网元设置原则

(1)SGSN

可升级现有SGSN支持3G接入。在容量不足时可以考虑新建,但是新建的SGSN也将同时服务GPRS和3G

网络,原则上仍集中设置在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

(2)GGSN

可升级现有GGSN同时服务GPRS和3G网络。在容量不足时可以考虑新建,和原有的GGSN采用负荷分担

方式同时服务于GPRS和3G网络。原则上GGSN设置在省会城市。

(3)CG

由于目前SGSN、GGSN与CG之间的Ga接口不开放,因此CG设备需根据SGSN和GGSN的部署情况,升级或

新建。随着Ga接口的开放,可根据需要独立建设。

(3)BG、GGSN代理网关、DNS、NTP服务器

可共同服务于GPRS和3G网络,根据业务发展需求扩容或新建。

6.4 IMS 子系统

根据网络业务发展的需要,适时引入基于3GPP R7版本的IP多媒体子系统(IMS)。 详见《中国联通IMS技术体制V2.0》

6.5 2G 无线接入子系统

2G无线网络子系统由分组控制单元(PCU)、基站收发信台(BTS)和基站控制器(BSC)组成。 (1)PCU

该功能实体可以和BSC合设,也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网元,其和SGSN之间的Gb接口为规范定义的标

准接口,和BSC之间的接口为内部接口。负责处理无线信道的数据业务;无线数据信道的管理和分配,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20

允许多个用户接入同一无线资源;用户数据的压缩、加密和转发;同时还具有功率控制、质量控制和选

择信道编码方案的功能,其向GPRS数据核心网络屏蔽使用的无线技术。 (2)BTS

BTS是为一个小区服务的无线收发信设备。 (3)BSC

BSC具有对一个或多个BTS进行控制以及相应呼叫控制的功能。

6.6 3G 无线接入子系统

6.6.1 网络功能单元

3G无线网络子系统(RNS)由RNC、Node-B组成。

(1)Node-B 即收发信基站,为一个小区服务的无线收发信设备。

(2)RNC 即无线网络控制器,具有对一个或多个 Node-B 进行控制以及相应呼叫控制的功能。

6.6.2 网元设置原则

(1)RNC 的设置

RNC的设置主要是其控制范围的设计和负载的合理控制。如采用多个RNC,在满足厂家设备技术

指标的前提下,应遵循以下原则: 每个 RNC 控制的基站覆盖的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尽量避免与其它 RNC 所辖基站在地理位置

上的多次交叉,以减少不必要的同一交换机内 RNC 间以及不同交换机 RNC 间的切换; 尽量使各个 RNC 控制的基站的总话务量比较均匀,以使各 RNC 负荷比较均衡; 尽量将 RNC 间切换区域避开用户密集区。

(2)Node-B(基站)的设置 Node-B设置要满足覆盖及话务分布的要求,根据用户密度分布数据及对覆盖区的要求,选择适当

的基站站型、站间距离和天线类型,合理配置基站载频数量 。 对于一些机房环境比较紧张的基站或者用于室内覆盖的基站,可以考虑采用BBU(基带处理单元)

+RRU的方式。但要综合考虑其安装要求及今后的扩容需求。站址选址要求如下: 尽可能充分利用已有的 2G 站址资源.但与 GSM1800 基站同站时,天馈系统应有相应的隔离度

要求。 基站布局尽可能满足蜂窝结构,且站址尽可能靠近话务热点地区。 严格控制单站覆盖范围,避免覆盖空洞以及导频污染。在一定区域内基站高度应基本保持一致,

尽量避免高站现象。 避免在 UHF TV 台和雷达站等可能存在较强相互干扰区域附件设站。如果一定要设站,应核

实是否存在相互干扰或是否可采取措施避免干扰。

6.7 终端和卡

包括手持移动终端和无线数据卡、用户识别模块(SIM/USIM卡)。 手持移动终端要求支持GSM/GPRS/WCDMA,并随着HSDPA功能的引入,要求支持HSDPA功能。 无线数据卡要求支持GPRS/WCDMA/HSDPA多模数据卡。 用户识别卡启用USIM/SIM复合卡,以兼容2G终端,同时增强网络安全。

7 网络组织

7.1 电路域网络组织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21

GSM/WCDMA 混合组网时,在话路网的不同层面引入软交换系统架构。随着承载技术的发展和网

络的演进,软交换的引入对网络结构的影响将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有可能出现承载以 TDM 为主(参见

7.1.1 节)、承载 IP 化且软交换和现有网络共存(参见 7.1.2 节)、全网 IP 化(参见 7.1.3 节)三个阶段。 WCDMA 网络独立组网时,可采用全 IP 承载网。

7.1.1 承载以 TDM 为主 承载以 TDM 为主时,主要在端局(MSC 层面)引入软交换,软交换和现有网络的连接如下图所

示。

图2 承载以 TDM 为主,省内引入软交换,和现有网络连接示意图 MGW 和现有的 TMSC1/TMSC2 采用 TDM 承载相连,并内嵌信令网关(SG)功能,TMSC1/TMSC2

与 MSC server 之间的 TUP/ISUP 信令消息经 MGW 转接。 MSC Server 和 MGW 之间的连接为 IP 方式,用于传送 H.248 协议以及 MGW 具有内嵌信令网关功

能时转接的 ISUP/TUP/BSSAP/MAP/CAP/RANAP。

7.1.2 承载 IP 化,软交换和现有网络共存 随着 IP 承载网络和相关技术的成熟,以及软交换在省内(或本地网内)部署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

时,可以考虑将软交换相关的 TDM 承载向 IP 承载的转移。 1) 省内 IP 化 IP 化之后,对于控制层面,本地网内的 MSC Server 之间利用 BICC 形成网状连接,业务量较大的

不同本地网内 MSC Server 之间也可以利用 BICC 进行直联。如果需要通过 TMSC1/TMSC2 汇接,MSC Server 则需要将 BICC 转换成 TUP/ISUP,再通过 MGW 的内嵌信令网关功能连到 TMS1/TMSC2,连接

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注:虚线为 IP 连接

TMSC1 TMSC1

TMSC2

MGWSG MSC Server MGWSG MSC ServerMSC MSC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22

图3 省内承载 IP 化,网络结构示意图 此时的承载层面已经为一个专用的IP网,所有MGW设备均连接在这个IP承载网,任意两个MGW之

间的NbUP业务数据流可建立点到点的IP连接。 2)省间 IP 化 汇接层引入软交换并采用 IP 承载,或者已经引入的采用 TDM 承载的 TMSC1 Server 和 TMGW1 进

行 IP 化之后,网络连接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4 省间 IP 化,网络结构示意图 TMSC1 Server 之间网状连接,并通过 TMGW1 和省内的 MSC Server 相连,TMGW1 内嵌 SG 功能,

呼叫信令将通过 TMGW1 进行转接。TMSC1 Server 需要具有 ISUP/TUP 信令和 BICC 协议之间的转换

功能,TMGW1 需要具有同时支持 TDM 承载和 IP 承载。 承载层面为一个专用的 IP 网,所有 MGW 设备均连接在这个 IP 承载网,任意两个 MGW 之间的

NbUP 业务数据流可建立点到点的 IP 连接。

7.1.3 全网 IP 化

MSC

TMSC1 Server TMSC1 Server

MSC Server

TMSC2 Server

TMGW2SG

MSC

TMSC2

MGW SG

TMGW1SG

图注:虚线为 IP 连接

MSC Server

MGWSG

TMSC1 TMSC1

TMSC2

MSC MGWSG MSC Server

TDM

MSC Server MGW SG

TDM

图注:虚线为 IP 连接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23

随着软交换引入以及承载 IP 化,中国联通软交换形成全 IP 化网络,此时的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5 中国联通软交换目标网络架构 在大区中心和业务量比较大的省、直辖市应成对设置 TMSC1 server。其他各省二级汇接中心以负

荷分担方式连接到所属的一对一级汇接中心。TMSC2 server 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与端局合设。在建有

TMSC1 server 的省、直辖市,TMSC1 server 与 TMSC2 server 可合设。 TMSC1 server 之间为网状网连接。TMSC2 server 与归属的 TMSC1 server 交叉连接。移动端局与本

省成对 TMSC1 server/TMSC2 server 采用直连方式。 在同一本地网内不同 MSC server 之间应采用网状直连,跨本地网的省内业务可通过 TMSC1

server/TMSC2 server 转接,业务量较大时,不同本地网之间可建立直达链路。 MSC Server 间以及 TMSC Server 间采用 BICC 协议作为呼叫控制信令。此时的 TMSC Server 因为

不控制 TMGW,所以称为 CMN(和端局合设的 TMSC Server 除外)。 承载层面为一个专用的 IP 网,所有 MGW 设备均连接在这个 IP 承载网,任意两个 MGW 之间的

NbUP 业务数据流可建立点到点的 IP 连接。 7.2 分组域网络组织

如前所述,WCDMA 网络中的分组域设备可以与现有 GPRS 网络中的分组域设备合设。 中国联通 GPRS 网为二级网络结构:即由 GPRS 全国共用设备和 GPRS 省网网元组成,如下图所示。

TMSC1 Server TMSC1 Server

MSC Server

TMSC2 Server

MSC Server

MGW SG MGWSG

图注:虚线为 IP 连接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24

图表 1

图6 中国联通 GSM/WCDMA 分组域网络结构

7.2.1 全网共用设备 全网共用设备负责为各省网之间的通信提供 IP 骨干传输,提供中国联通分组域网络与其它 PLMN

分组域网络的互联以实现网间漫游。 在北京和广州设置一个边界网关(BG)作为分组域网络国际出口节点与其他 PLMN 的分组域网络

互联,实现用户在不同 PLMN 间的漫游。根据业务量增长的需要,可在适当时增设适当数量的边

界网关。边界网关应设置成互为备份,负荷分担。 在北京和广州设置一个 GGSN 代理网关,为联通国际漫游出访用户提供归属省 GGSN 地址查询。

GGSN 代理网关可以是单独设置的,初期业务量较小由上述城市本地的 GGSN 兼任,不同地方的

GGSN 代理网关互为备份。根据业务量增长的需要,可在适当时增设适当数量的 GGSN 代理网关。 在北京和广州设置两套根 DNS,为全网提供域名解析服务。这两套根 DNS 设置成互为备份,负荷

分担。根据业务量增长的需要,可在适当时增设适当数量的根 DNS。 7.2.2 各省网元

以省为单位组建分组域省网,各分组域省网负责向用户提供 GPRS 业务。 SGSN 的设置应从业务量、传输费用以及设备投入费用等方面权衡考虑,每个省网至少设置一个

SGSN,业务量较大省份可设置第二个 SGSN,为其所辖路由区内的 GPRS 用户服务。 GGSN 的设置应从业务、容量、安全性、传输需要考虑,以省为单位集中在省会设置,用于接入外

部数据网。 各分组域省网设置两个省级 DNS,它们负荷分担,互为备份。根据业务量增长的需要,可在适当

时增设适当数量的省级 DNS。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25

各分组域省网应以专线作为其接入的外部数据网以向用户提供 Internet 业务,此外根据实际业务需

要也可接入其它公众数据网或企业内部网等。 7.3 承载网络组织

随着联通软交换网络在承载层面的 IP 化,其承载网可以和 GPRS 分组域的承载网一样,都采用联

通 IP 承载网来承载相应的业务。具体组织形式参见《中国联通 IP 承载网技术体制》。

7.4 信令网网络组织 在 WCDMA 网络中,仍然需要支持移动性管理业务、智能业务、短信和 USSD 业务等等,因此保

留了传统电路交换网中的 MAP、CAP 等协议,该信令网主要用来提供 GT 翻译和 SCCP 层寻址功能。 中国联通已经建有 No.7 信令网,该网采用三级和二级的混合等级结构。采用三级结构的 NO.7 信

令网由第一级高级信令转接点(HSTP)、第二级低级信令转接点(LSTP)和第三级信令点(SP)所组

成;采用二级结构的 NO.7 信令网由 HSTP、信令点(SP)所组成。信令点由各种移动业务交换中心、

归属位置寄存器等组成。如下图所示,关于现有 No.7 信令网的具体规定参见联通现有相关规范。

图7 中国联通 GSM NO.7 信令网的等级结构

引入软交换后仍然可以利用现有的 No.7 信令网来传送 ISUP/TUP/MAP/CAP 等信令消息。 随着承载 IP 化以及设备 IP 化并且伴随网络演进,可以采用 IP 承载方式来替代。原则上不建议对

现有的 No.7 信令网进行整体 IP 化改造。 7.5 智能网网络组织

中国联通 GSM/WCDMA 网络采用 CAMEL2 协议提供智能网业务,包括预付费业务、VPMN 业务、

被叫集中付费业务等,网络组织形式如下图所示:

第一级 HSTP

第二级 LSTP

第三级 SP

第一级 HSTP

第二级 LSTP

第三级 SP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26

SMAP SMP

SACPHLR/AuC 缴费卡系统

(G)MSC/VLR/SSPIP

MAP

CAPMAP

ISUP

MAP

OCSCRM/综合计费帐务系统

图8 中国联通 GSM/WCDMA 移动智能网网络架构

详细规定参见《中国联通智能网平台技术体制》。 7.6 IP 多媒体子系统(IMS)组织

参见《中国联通IMS技术体制v2.0》 7.7 无线网络子系统

无线网络子系统的网络组织应可保证在城市地区有良好的连续覆盖,2G的无线BSS网络对3G的支

撑以漫游为主,尽量减少切换。 7.7.1 3G 无线子系统 7.7.1.1 非 Iu-flex 方式

RNC

Node B

Node B

Node B

Node B

RNC

MGW

MSC server/VLR

SGSN GGSN

HLR/Auc

图9 非 Iu-flex 情况下网络示意图

WCDMA 系统的无线接入部分(UTRAN)由多个无线网络子系统(RNS)组成,每个 RNS 包括 1

个无线网络控制器(RNC)和一个或多个 Node B。 在非 Iu-flex 方式下,在物理连接上,一个 RNC 只能和一个 MSC/SGSN 有连接。 RNC 和 Node B 之间的 Iub 接口,需要支持 E1 接口,并且可以和 GSM 系统共用已有的 E1 资源。 Iub、Iur 和 Iu 接口可以支持 IP 或者 ATM 传输。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27

7.7.1.2 Iu-flex 方式

采用 Iu-flex 方式时的网络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Area 1

RANnode

Area 5

RANnode

Area 6

RANnode

Area 7

RANnode

Area 8

RANnode

Area 2

RANnode

Area 3

RANnode

Area 4

RANnode

PS pool-area 2PS pool-area 1

CS pool-area 2CS pool-

area 1

MSC 3MSC 2

MSC 1

MSC 6MSC 5

MSC 4

SGSN 6

SGSN 2

SGSN 1

SGSN 5SGSN 4

SGSN 3

MSC 7

注: 此图为示意图,未画出RAN内部及RAN之间的连接。

图10 Iu-flex 网络示意图 在 Iu-flex 方式下,UTRAN 支持一个 RAN 节点到多个 CN 节点的域内连接路由功能,允许 RAN

节点把信息在相应的电路交换(CS)域或分组交换(PS)域路由到不同的 CN 节点。 Iu-flex可以减少核心网节点间的位置更新、切换和重定位次数,同时,提高核心网节点的容灾能

力,增加业务的可靠性。 7.7.2 2G 无线子系统 7.7.2.1 非 A/Gb-flex 方式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28

BSC

BTS

BTS

BTS

BTS

BSC MSC /VLR

SGSN GGSN

HLR/Auc

图11 非 Flex 的网络示意图

在非 flex 方式下,在物理连接上,一个 BSC 只能和一个 MSC/SGSN 有连接。

7.7.2.2 A/Gb-flex 方式(可选)

2G 的 Flex 架构图与 Iu-flex 相似。支持一个 BSS 节点到多个 CN 节点的域内连接路由功能,允许

BSS 节点把信息在相应的电路交换(CS)域或分组交换(PS)域路由到不同的 CN 节点。 注:A-flex 中 NAS 节点选择功能可由 BSC 或 MGW 实现。

8 GSM 与 WCDMA 互操作要求

在考虑利用 GSM/WCDMA 系统间互操作功能时,有必要遵循以下原则: - 尽量避免对 GSM/GPRS 现网的升级; - 尽量减少系统间切换/系统间小区重选发生的次数; - 尽量让 3G 用户享受 3G 网络的服务; - 利用 2G 网络拓展 3G 覆盖,保持 3G 用户的业务连续性; - 要求 2G 与 3G 间双向自动漫游,实现 3G 到 2G 的话音切换; - 数据业务支持双向的系统间重选。 - 更详细的规定参见《中国联通 GSM/WCDMA 网络间互操作技术规范》。

8.1 自动漫游功能 2/3G 用户具有在 GSM、WCDMA 自动漫游功能。

8.2 双模终端的小区选择与重选 在 WCDMA 与 GSM 系统协同组网的情况下,双模终端在开机时需要进行系统选择。网络选择与

重选的过程完全在 UE 中实现。 建议 WCDMA 建设初期,3G 用户尽量保持在 WCDMA 网络。这样可以保证 3G 用户能够快速直

接地享受到基于 3G 的更加丰富多彩的业务功能。如果建设后期网络容量问题显著,将考虑扩容,同时

可利用基于业务和负载的切换平衡 3G 与 2G 之间的话务。 8.3 切换 8.3.1 系统内切换

系统应能支持下列切换: - 同一无线网络子系统(RNS),不同 Node B 之间的软切换; - 同一 Node B 内不同小区间的更软切换;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29

- RNC 间的移动性分以下几种: 当 RNC 间具有 Iur 接口:支持 RNC 间的软切换 当 RNC 间不具有 Iur 接口

对于电路域业务,进行 RNC 间的硬切换; 对于分组域业务,支持 DSCR 和重定位方式。

- 同一 PLMN,不同 MSC (Server)间的硬切换; - 不同载频间的硬切换。

8.3.2 系统间切换及系统间重选 当终端处于 GSM 连接状态、CELL_DCH 状态时,从一个系统进入另外一个系统称为系统间切换。 应实现 WCDMA 到 GSM 的话音切换,数据业务支持 WCDMA 到 GSM、GSM 到 WCDMA 双向的

系统重选。 对于 WCDMA/GSM 双模手机,系统应能支持同一 MSC (Server)下 BSC 与 RNC 之间的切换,以及

不同 MSC (Server)之间的切换(包括不同厂家的 RNC 与 BSC 之间与不同厂家的 MSC (Server)之间的切

换)。 8.3.3 可视电话回落

由于 2G 系统不支持可视电话功能,因此当 3G 用户发起与 2G 用户间的可视电话呼叫,或由于用

户的移动,从 WCDMA 网络移动到 GSM 网络,造成系统不支持可视电话业务时,WCDMA 系统支持

将此呼叫请求自动回落为普通语音业务。综合考虑各种原因,会导致可视电话呼叫回落的具体场景可分

为: - 主叫用户驻留在 WCDMA 网络中,发起可视电话呼叫,若被叫终端不支持可视电话业务、被

叫没开通可视电话业务、被叫侧网络不支持可视电话业务等; - 主叫用户驻留在 GSM 网络、主叫没开通可视电话业务、或者主叫侧网络不支持可视电话业务,

发起与驻留在 2G 或 WCDMA 网络中用户的可视电话业务; 8.4 用户管理

为方便中国联通开展业务,需要区分 2G 用户和 3G 用户。 为了区别 2G 用户和 3G 用户,并控制用户对整个 WCDMA 无线网络的接入,3GPP 在 R6 版本引

入了 ARD(Access Restriction Data)参数和功能,该功能要求 HLR 和 MSC(Server)支持。 ARD (Access Restriction Data)是 HLR 中定义,标示允许或禁止用户从 2/3G 接入网接入的标志符,

在用户开户时创建,ARD 在用户登记时从 HLR 下插到拜访地 3G VLR/SGSN 中。 在 WCDMA 与 GSM/GPRS 网络共 HLR 的情况下,有以下场景:

- 双模终端+SIM 卡:允许从 2G 接入,拒绝从 3G 接入。 - 双模终端+SIM/USIM 卡:允许从 2G 接入,允许从 3G 接入。 - 双模终端+SIM/USIM 卡(可选):拒绝从 2G 接入,允许从 3G 接入。

8.5 终端卡管理 WCDMA/GSM双模终端可以和USIM卡以及SIM卡互操作,既能接入WCDMA网络也能接入GSM网

络;如果将SIM卡插入双模终端中,可根据中国联通的策略来控制此类用户可使用业务的范围。 GSM终端只能接入GSM网络,能与SIM卡和USIM双模卡中的SIM应用互操作。

9 编号

9.1 移动用户相关编号 9.1.1 移动用户的 ISDN 号码 (MSISDN)

中国联通的 WCDMA 用户与 GSM 用户的 MSISDN 号码结构相同,不以号段区分。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30

此号码是指主叫用户为呼叫GSM/WCDMA用户所拨的号码,其号码结构遵循ITU-T E.164编码格式,位

长不超过15位,具体格式如下:

其中: CC 为国家码,我国为 86。

国内有效 ISDN 号码的位长 长可为 13 位,中国联通目前为一个 11 位数字的等长号码,具

体格式如下:

中国联通的国内有效 ISDN 号码由三部分组成: - 数字蜂窝移动业务接入号 NDC,中国联通现有可以用于 GSM 用户与 WCDMA 用户的 NDC

号码为 130、131、132、156、155;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可申请启用其它 NDC 号码(15X或 18X)。

- HLR 识别号:H0 H1 H2 H3,其中:H0 H1 H2 由联通总部统一分配,H3 由各省以业务区

为单位自行分配; - 移动用户号:ABCD,由各 HLR 自行分配。

9.1.2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 中国联通 GSM、WCDMA 采取统一移动网号(MNC)号码。 在 GSM/WCDMA 网络中唯一地识别一个移动用户的号码, 长位数为 15 位,其结构遵循 ITU-T

E.212 编码格式。具体结构为:

IMSI 由三部分组成: - 移动国家号码 MCC:由 3 个数字组成,唯一地识别移动用户所属的国家。中国为 460。 - 移动网号 MNC:识别移动用户所归属的移动网。中国联通的 GSM 网络和 WCDMA 网络

都采取 01。 - 移动用户识别码 MSIN:唯一地识别国内的中国联通 GSM/WCDMA 网络中的移动用户,

采用 10 位。H0H1 H2 H3 与 MSISDN 中的 H0H1 H2 H3 相同。

中国联通 GSM、WCDMA 网移动用户的 MSISDN 与 IMSI 的对应关系如下:

号码名称 编号方式

MCC MNC MSIN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

国内移动用户识别

N1 N2 N3 H0H1 H2 H3 ABCD

NDC HLR 识别号 SN

CC NDC SN

国际移动用户 ISDN 号码

国内有效 ISDN 号码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31

MSISDN(E.164) 86 13S H0H1H2H3 ABCD S=0、1、2 86 15S H0H1H2H3 ABCD S=5、6

IMSI(E.212) 460 01 H1H2H3H0 AXXXXX A=0、1(S=0 时) 460 01 H1H2H3H0 AXXXXX A=9(S=1 时) 460 01 H1H2H3H0 AXXXXX A=2(S=2 时) 460 01 H1H2H3H0 AXXXXX A=3 (NDC=156 时) 460 01 H1H2H3H0 AXXXXX A=4 (NDC=155时)

9.1.3 移动用户漫游号码(MSRN)

当呼叫一个移动用户时,为使网络再次进行路由选择,根据 HLR 的要求,由 VLR 临时分配给移动

用户的一个号码。该号码在接续完成后即可以释放给其它用户使用,其结构遵循 ITU-T E.164 编码格式。

具体结构为: - 结构 1: 8613000 M1M2M3 ABC - 结构 2: 8613010 M1M2M3 ABC - 结构 3: 8613090 M1M2M3 ABC - 结构 4: 8613200 M1M2M3 ABC - 结构 5: 8613254 M1M2M3 ABC

其中:M1M2由总部统一分配,随着网络发展,可以扩展。当前网络中的具体分配方案见附件,M3

由各省自行分配,每个 VLR 分配一个 M3。

9.1.4 切换号码(HON) 当进行移动交换局间切换时,为选择路由,由目标 MSC (Server)(即切换要转到的 MSC (Server))

临时分配给移动用户的一个号码。此号码为 MSRN 号码的一部分。号码结构同 MSRN 号码。

9.1.5 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TMSI) 为了对 IMSI 保密,VLR 可给来访移动用户分配一个唯一的 TMSI 号码,它仅在本地使用,为一个

4 字节的 BCD 编码。由各 MSC (Server)/VLR 自行分配。中国联通的 WCDMA 用户不必使用新的 TMSI号码段,与中国联通 GSM 移动用户的 TMSI 号码混编。

9.1.6 分组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P-TMSI)

为了对 IMSI 保密,SGSN 可为来访的 GPRS 用户分配一个唯一的 P-TMSI 号码,它仅在本地使用。 P-TMSI 为一个 4 字节的十六进制数。在 MSC (Server)和 SGSN 都覆盖的区域中,SGSN 分配的

P-TMSI 高两比特为 11,MSC (Server)分配的 TMSI 高两比特为 00、01 和 10。 网络不能分配 32 个比特全 1 的 TMSI/P-TMSI。

9.1.7 IMEI 和 IMEISV 号码 9.1.7.1 国际移动台识别码(IMEI)

国际移动台识别码(IMEI)用于唯一地识别一个移动台设备,为一个 15 位的十进制数字,其构成为: TAC(6 个数字)+FAC(2 个数字)+SNR(6 个数字)+SP(1 个数字) 其中: 型号批准码(TAC):由欧洲型号认证中心分配; 工厂装配码(FAC):由厂家编码,表示生产厂家及其装配地;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32

序号码(SNR):由厂家分配; 备用(SP)。

9.1.7.2 国际移动台识别软件版本号(IMEISV)

国际移动台识别软件版本号(IMEISV)用于唯一地识别一个移动台设备及其软件版本,为一个 16 位

的十进制数字,其构成为: TAC(6 个数字)+FAC(2 个数字)+SNR(6 个数字)+SVN(2 个数字) 其中: 型号批准码(TAC)、工厂装配码(FAC)和序号码(SNR)同 IMEI。

软件版本号(SVN)由生产厂商自行分配,其中 99 不用。

9.2 位置相关编号 9.2.1 位置区标识(LAI)

GSM 与 WCDMA 的位置区独立进行分配,由三部分组成:MCC+MNC+LAC。其中,MCC 与 IMSI中的前 3 位相同,MNC 与 IMSI 中的前 2 位或 3 位相同,LAC 为一个 2 字节编码,表示为 X1 X2 X3 X4 。(范围为 0000~FFFF)。全部为 0 的编码和 FFFE 编码不用。

GSM 系统的 X1 X2 的分配见表 1,X3 X4 的分配由各省市自行分配。 表12 GSM 系统的 X1X2 的分配

X2

X1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0 1 北京 上海 2 天津 广东 广

3 河北 山西 河南 4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内蒙 5 江苏 山东 安徽 浙江 福建 6 7 湖北 湖南 海南 广西 江西 8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9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A B C D E F

WCDMA 系统的 X1 X2 的分配见表 2,X3 X4 的分配由各省市自行分配。

表13 WCDMA 系统的 X1X2 分配表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33

X2

X1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0

1

2

3

4

5

6

7

8

9

A 北京 重庆 广东 广东 上海 天津

B 河北 吉林 山西 河南 陕西 甘肃

C 辽宁 黑龙江 内蒙

D 江苏 山东 安徽 浙江 福建 宁夏 青海

E 湖北 湖南 海南 广西 江西

F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新疆

9.2.2 基站识别码(BSIC)

基站识别码(BSIC)用于识别的相邻基站,为 6 比特编码。其结构为: NCC(3bits)+BCC(3bits) 网络色码(NCC):识别不同国家(国内区别不同的省)及不同运营者,结构为 XY1Y2,其中,X 可扩

展使用;Y1Y2 的分配如表 3。 表14 Y1Y2 的分配

Y2

Y1

0 1

0 吉林、甘肃、西藏、广西

福建、北京、湖北、江苏、四川

黑龙江、辽宁、四川、宁夏

山西、山东、海南、江西、天津

1 新疆、广东、安徽

上海、贵州、陕西、河北

内蒙古、青海、云南

河南、浙江、湖南、重庆 基站色码(BCC):由各 MSC (Server)局自行设定。

9.2.3 路由区编号(RAI) GPRS、WCDMA 的路由区编号独立进行分配。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34

路由区标识(RAI)由位置区标识(LAI)加上路由区域码(RAC)组成,由于位置区标识(LAI)由 MCC+MNC+LAC 三部分组成,因此,路由区标识是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的:

MCC+MNC+LAC+RAC RAC 是一个固定长度为 1 字节的标识,取值范围为 0x00 ~ 0xFF(0~255),用于标识一个位置

区内的一个路由区,RAC 在该位置区中应是唯一的。RAC 由各省市自行分配。

9.2.4 业务区域识别(SAI) 业务区域识别用于识别由属于同一个位置区内的一个或多个小区组成的业务区域。它可以用于向

CN 指明 UE 的位置,定义如下: SAI= MCC+MNC+LAC+SAC

其中,MCC,MNC 同 9.1.2 节; LAC 占 2 个字节,SAC 占 2 个字节,取值范围为 0x0000 ~ 0xFFFF(0~65535)。 SAC 在位置区内分配,由各个省市自行定义。

9.2.5 RNC 识别(RNC-ID) 在 UTRAN 范围内唯一标识一个 RNC 节点的依据为 RNC 识别。RNC 标识与 PLMN 网号(MNC)

一起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唯一标识一个 RNC。 RNC-ID 为 12 比特长度,表示为 X1 X2 X3(其中,X1、X2、X3 均为 4bit 长),取值范围为 0x000 ~

0xFFF(0 ~ 4095),全部为 0 的编码不用。RNC-ID 在 PLMN 内部统一分配。

9.2.6 小区识别(Cell ID) C-ID 用于在 RNS 中唯一地识别一个小区。C-ID 与控制 RNC 识别(CRNC-ID)一起组成 UC-ID。

UC-ID 在 UTRAN 范围内唯一地识别一个小区。 UC-Id = RNC-Id + C-Id C-Id 为 16 比特长度,取值范围 0x0000~0xFFFF(0~65535),具体取值由各省市自定。

9.2.7 全球小区识别码(CGI) 全 球 小 区 识 别 码 (CGI) 是 在 LAI 的 基 础 上 再 加 小 区 识 别 (CI) 构 成 的 。 其 结 构 为 :

MCC+MNC+LAC+CI 其中:MCC,MNC,LAC 同上。 小区识别码(CI)为一个 2 字节 16 比特的 BCD 编码,表示为 Y1Y2Y3Y4(范围为 0000~FFFF),用来

识别一个位置区内的小区,由各 MSC (Server)自定。

9.2.8 区域性签约区域识别码(RSZI) 此号码用于识别移动用户所签约的区域,即可自动漫游的区域。该号码由三部分组成:

CC+NDC+ZC 其中, CC 和 NDC 的定义同 MSISDN 号码,即 CC 为 86,NDC 为 1PQ。 ZC(区域识别码)由 2 字节组成,它的结构如下: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35

其中: 第一个字节用十六进制表示为 Z1Z2,Z1Z2 的分配与 LAC 的 X1X2 分配方案相同。 第二个字节的高 5 个比特用于区分不同的本地网,全零的值表示全省,其它值由各省自行分配。 第二个字节的低 3 个比特用于区分同一个本地网内的不同部分,全零的值表示整个本地网,其它值

由各本地网自行分配。

9.3 网络编号 9.3.1 MSC (Server)/VLR 编号

在 No.7 信令消息中使用的,代表 GSM/WCDMA 网络中 MSC (Server)的号码。遵循 E.164 编号方

案。 当前 GSM 网络中的具体结构如: 结构 1: 86130 00 M1M2M3

结构 2: 86130 90 M1M2M3 结构 3: 86132 00 M1M2M3

其中:M1M2 由总部统一分配,随着网络发展,可以扩展。当前网络中的具体分配方案见附件,

M3 由各省自行分配。

9.3.2 MGW 号码

MGW由BCU-ID标识,BCU-ID的格式如下:

8 7 6 5 4 3 2 11 MSB LSB2

…n

n+1

n+4

LSBLocal BCU-ID

MSB

Network ID Length indicator

Network ID

9.3.3 HLR 号码 在 No.7 信令消息中使用的,代表 HLR 的号码。遵循 E.164 编号方案。是用户号为全零的 MSISDN

号码,即: 对于 GSM、WCDMA 网络,其号码格式为 8613S H0H1H2H3000,遵循 ITU-T E.164 编码格式。原

则上与 HLR 号码中 H0H1H2H3 相同的用户号码必须在此 HLR 中存储,并且在一个 HLR 中,号码 13S H0H1H2H30000-13S H0H1H2H30009 不得用作用户号码(H0H1H2H3 与 HLR 的 H0H1H2H3 相同)。

第一个字节 5 个比特 3 个比特

本地网

内识别 省内识别

国内识别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36

9.3.4 SGSN 编号

为了与 HLR 等网络实体用 7 号信令进行通信,SGSN 应具有七号信令的编号。SGSN 的编号是在 7号信令消息中使用的、代表 SGSN 的 ISDN 号码,符合 E.164 建议。

当前 GPRS 网络中的具体结构如: 结构 1: 86130 00 M1M2M3

结构 2: 8613090 M1M2M3 其中:M1M2 由总部统一分配,随着网络发展,可以扩展。当前网络中的具体分配方案见附件,

M3 由各省自行分配。 各分公司根据目前空余的 GT 号码资源给 SGSN 分配号码,分配结果上报总部

9.3.5 GGSN 编号 由于暂不考虑 Gc 接口的开放,因此 GGSN 暂不分配信令点编码和 ISDN 号码。

9.3.6 路由区的域名 MS 向新 SGSN 进行路由区更新时,新 SGSN 可以从 MS 提供的原路由区标识(RAI)推导出原 SGSN

的缺省逻辑名,其格式为: RAC<RAC>.LAC<LAC>.MNC<MNC>.MCC<MCC>.GPRS 其中 RAC 和 LAC 为用户所处的原路由区号和位置区号, <MNC>和<MCC>为相应的移动网络号码

和移动国家号码。

9.3.7 临时逻辑链路标识(TLLI) TLLI 用于唯一地标识 MS 与 SGSN 之间的一条逻辑链路,由移动台或 SGSN 直接生成或在 P-TMSI

的基础上生成。TLLI 包含 32 个比特位,0 比特为 低有效比特。 本地 TLLI 和外部 TLLI 由移动台从有效的 P-TMSI 生成;随机 TLLI 由移动台直接生成;辅助 TLLI

由 SGSN 直接生成;其它类型的 TLLI 保留;TLLI 生成规则见表 4。 表15 TLLI 生成规则

31 30 29 28 27 26 to 0 TLLI类型

1 1 T T T T 本地 TLLI 1 0 T T T T 外部 TLLI 0 1 1 1 1 R 随机 TLLI 0 1 1 1 0 A 辅助 TLLI 0 1 1 0 X X 保留 0 1 0 X X X 保留 0 0 X X X X 保留

'T'表示比特位从P-TMSI得到; 'R'表示随机数; 'A'表示由SGSN生成; 'X'表示保留。

9.3.8 网络层业务接入点标识(NSAPI) 在 MS 中,利用 NSAPI 来标识分组数据协议的接入点(PDP-SAP);在 SGSN 和 GGSN 中,利用

NSAPI 来标识与一个 PDP 地址相对应的 PDP 上下文。NSAPI 的值规定为 0-15,其中: 0 为将来的扩展设置的跳转机制 1 点对多点(PTM-M)信息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37

2-4 保留供将来使用 5-15 动态分配的 NSAPI 值

9.3.9 隧道标识(TID) TID 由 IMSI 和 NSAPI 组成,存在于 GTP 字头中,用于在 GPRS 骨干网的 GSN 之间唯一地标识一

个 MS 的 PDP 上下文以利用隧道传输机制转发其用户数据。TID 用于 GTP V0 版本,其格式如下表所示。 表16 TID 组成格式

字节 8 7 6 5 4 3 2 1 IMSI 第 2 位 IMSI 第 1 位 IMSI 第 4 位 IMSI 第 3 位 IMSI 第 6 位 IMSI 第 5 位 IMSI 第 8 位 IMSI 第 7 位 IMSI 第 10 位 IMSI 第 9 位 IMSI 第 12 位 IMSI 第 11 位 IMSI 第 14 位 IMSI 第 13 位 NSAPI IMSI 第 15 位

9.3.10 隧道端点标识(TEID)

TEID 用于 Iu 口和 Gn 口标示一条隧道,分为数据面 TEID (TEID(U))和控制面 TEID (TEID(C)),由

SGSN 和 GGSN 自己分配。TEID 用于 GTP V1 版本,其编码格式参见 3GPP TS 29.060。

9.3.11 APN 的格式 APN 由网络标识和运营者标识两部分组成。网络标识定义了 GGSN 连接的外部网络。运营者标识

定义了 GGSN 所处的 PLMN GPRS 网。存储在 HLR 中的 APN 只包括 APN 网络标识。MS 在激活 PDP上下文时提供的 APN 必需包括网络标识,运营者标识为可选。SGSN 应能根据 IMSI 来生成缺省的运营

者标识。 APN 大长度 100 个 8 比特组。APN 的语义应符合 RFC 2181 和 RFC 1035。APN 由一个或多个标

签组成。每个标签由一个表示长度的 8 比特组和若干以 8 比特 ASCII 编码的 8 比特组组成。8 比特组取

值范围为字母(A-Z 和 a-z)、数字(0-9)和破折号(-)。APN 不能以 0 长度 8 比特组结束。通常,标

签之间用“.”隔开,如:标签 1.标签 2.标签 3。 APN 网络标识

APN 网络标识至少包括一个标签, 大长度 63 个 8 比特组。不能以“rnc”、“rac”、“lac”或“sgsn”作为第一个标签,也不能以“gprs”作为 后一个标签。“*”不能作为网络标识标签。

中国联通 GPRS 网分配 APN 网络标识具体有区域性 APN、通用 APN 两种格式。 APN 运营者标识格式

APN 运营者标识唯一地标志一个 GPRS PLMN。运营者标识包括 3 个标签,前两个标签用于唯一地

标识一个 GPRS PLMN, 后一个标签为“gprs”。

9.3.11.1 区域性 APN 的设置

为保证命名的唯一性,APN 网络标识应尽量与其相应的 ISP/Intranet 的 Internet 域名相一致,在此

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省份标签,即以省名的拼音缩写作为 APN 网络标识的 后一个标签来标识省份。

各 GPRS 省网按此格式为本省支持的非全网性接入的外部数据网分配 APN。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38

各省、市、自治区的缩写遵照《中国联通 GPRS 网络设备命名原则》执行。 例:山东为 CISCO 公司分配的 APN 网络标识如下所示:

CISCO.COM.SD

9.3.11.2 通用 APN 的设置

通用 APN 用于全网业务,全网业务包括:WAP 业务、互联网业务。建议采用通用 APN 的方式。 - WAP 业务 APN 为 UNIWAP,同时支持 CMWAP - Internet 业务 APN 为 UNINET,同时支持 CMNET

其他业务的 APN 待业务开放时再作具体命名。

9.3.11.3 运营商标识

每 个 运 营 者 有 一 个 缺 省 APN 运 营 者 标 识 , 可 以 从 IMSI 中 导 出 , 格 式 为 : “mnc<MNC>.mcc<MCC>.gprs” <MNC>和<MCC>为 IMSI 中相应组成部分。中国联通 GPRS 网的缺省

APN 运营者标识为:MNC001.MCC460.GPRS 例:山东为 CISCO 公司分配的 APN,其区域性 APN 完整的格式如下所示:

CISCO.COM. SD. MNC001.MCC460.GPRS

9.3.11.4 通配符 APN

中国联通 GPRS 网络支持通配符 APN。HLR 中用户 APN 字段设置一个通配符“*”,用户终端不需

要填写任何 APN 信息,由 SGSN 负责选择一个缺省的 APN 用于该 PDP 上下文。

9.3.12 GPRS 网络节点的域名 为了便于管理,还可以为 GSN、CG、BG 等 GPRS 网络节点配置便于记忆的域名。这些域名只限

于在 GPRS 网内部使用。 SGSN 域名格式:SGSN(n).(city).(province).UNICOM.GPRS

其中:(n)为所在城市 SGSN 的编号 (city)为 SGSN 所放置的城市 (province)为 SGSN 所处的省份

GGSN 域名格式:GGSN(n).(city).(province). UNICOM.GPRS 其中:(n)为所在城市 GGSN 的编号 (city)为 GGSN 所放置的城市 (province)为 GGSN 所处的省份

CG 域名格式:CG(n).(city).(province). UNICOM.GPRS 其中:(n)为所在城市 CG 的编号 (city)为 CG 所放置的城市 (province)为 CG 所处的省份

BG 域名格式:BG(n).UNICOM.GPRS 其中:(n)为 BG 的编号

9.3.13 短消息中心号码 短消息中心号码为 86 13010 M1M2M3 500,遵循 ITU-T E.164 编码格式。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39

其中,M1M2 由总部统一分配,随着网络发展,可以扩展。当前网络中的具体分配方案见附件,

M3 由各省自行分配,每个 VLR 分配一个 M3。

9.3.14 SCCP 子系统(SSN)号码 0000 0110 HLR (MAP) 0000 0111 VLR (MAP) 0000 1000 MSC (Server) (MAP) 0000 1001 EIR (MAP) 1001 0010 CAP 1001 0011 gsmSCF(MAP)或 IM-SSF (MAP) 1000 1110 RANAP 1000 1111 RNSAP 1111 1110 BSSAP 1001 0001 GMLC (MAP) 1001 0100 SIWF (MAP) 1001 0101 SGSN (MAP) 1001 0110 GGSN (MAP)

9.4 业务接入号码

1) 语音信箱 人工输入、提取号码:130 10 H1 H 2H3 166; 自动提取号码:130 10 H1 H 2H3 200; 呼叫前转:130 10 H1 H 2H3 300。 注 :以上H1H2H3的分配应在当地1300号段中的H1H2H3的分配范围内。

9.5 信令网编号 中国联通采取 24 位信令点编码,信令点编码的格式如下图所示:

主信令区 分信令区 信令点

8 8 8

每个信令点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为 8 位二进制数。 高八位为主信令区,编码为 255。 分信令区编码按省由联通公司总部负责分配,具体分配见表 5 和表 6。各省按照先表 5、后表 6 划

分顺序启用。 表17

北京 001 天津 002 河北 003 江西 004 内蒙古 005辽宁 006 吉林 007 黑龙江 008 江苏 009 山东 010上海 011 安徽 012 浙江 013 福建 014 江西 015河南 016 湖北 017 湖南 018 广东 019 广西 020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40

海南 021 四川 022 贵州 023 云南 024 西藏 025陕西 026 甘肃 027 青海 028 宁夏 029 新疆 030台湾 031 香港 032 澳门 033 重庆 022、034

表18

北京 041 天津 042 河北 043 江西 044 内蒙古 045辽宁 046 吉林 047 黑龙江 048 江苏 049 山东 050上海 051 安徽 052 浙江 053 福建 054 江西 055河南 056 湖北 057 湖南 058 广东 059 广西 060海南 061 四川 062 贵州 063 云南 064 西藏 065陕西 066 甘肃 067 青海 068 宁夏 069 新疆 070台湾 071 香港 072 澳门 073 重庆 074

信令点的低 8 位按照表 7 和表 8 进行分配。 表19 分信令区表 5 划分的信令点编码分配

信令点编码 系统设备 240-255、180-209、070-099 MSC (Server)/VLR 210-219、170-179、050-059 独立的 HLR/AUC 220-229 短消息中心 230-239 语音信箱 160-169 SCP/SSP 130-139 TMSC 120-129 HSTP 100-114,115-119(备用) 客服系统设备 150-159 GPRS 系统 GSN 140-149、060-069 移动增值业务设备 0-049 保留

表20 分信令区表 6 划分的信令点编码分配 信令点编码 系统设备

210-255 MSC (Server)/VLR 200-209 独立的 HLR/AUC 0-199 保留

BSC 的信令点编码一般采用 14bit 编码,RNC 的信令点编码可采用 14bit 编码,也可采用 24bit 编码,遵从中国联通统一规定。

10 IP 地址分配

10.1 电路域 IP 地址分配 中国联通软交换系统中的承载控制层面 BICC 信令的 No.7 网为基于 IP 传输的宽带 No.7 网络。应

为电路域中的 MSC Server、TMSC Server 和 GMSC Server 配置 IP 地址,用于 BICC 信令的 IP 寻址。 建议为所有TMSC Server节点分配一段独立的 IP网段,由总部统一分配。各省需要对软交换、MGW、

专线路由器的 IP 地址做统一规划,在统一的 IP 地址规划下分布实施,做一定地址预留,确保网络融合

时顺利过渡;由于该网络相对独立,采用私有地址即可。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41

10.2 分组域 IP 地址分配 10.2.1 地址分配原则

GPRS 网 IP 地址的分配包括设备地址和用户地址,IP 地址分配应尽可能遵循以下原则: 1)IP 地址的划分全国统一规划分配,充分考虑 GPRS 网络未来业务发展的需要。 2)IP 地址需合理分配,为保证网络设备的安全,做好不同业务地址的隔离,满足各种用户及各种

业务接入的需要。 3)采用无类型内部域路由 CIDR 技术,并且在同一类型接口内部分配的 IP 地址应尽量连续。 注: 此处同一类型接口系指使用相同类型协议的接口,包括Gi、Gn、Ga和网管接口。

4)地址划分要有层次,便于网络互联,简化路由表。 5)应充分合理利用地址资源,采用可变长子网掩码 VLSM 技术,保证 IP 地址的利用效率。

10.2.2 设备地址 1)设备的操作维护网管接口、Ga 接口、与计费中心的接口采用保留 IP 地址; 2)Gn、Gp 采用公有 IP 地址; 3)Gi 接口有两种地址分配方式:

− 方式一:Gi 接口的物理接口地址和逻辑接口地址不分开。GGSN 与互联网连接的 Gi 接口

采用公有 IP 地址;接入增值业务的 Gi 接口地址采用私网地址; − 方式二:Gi 接口的物理接口地址和逻辑接口地址分开。物理接口地址采用私网地址,逻

辑接口地址采用公网地址,所有业务也可以共享此 Gi 逻辑地址。 考虑到中国联通 GSM/WCDMA 网络的互通和安全性,建议采用方式一进行 Gi 接口地址分配。

10.2.3 用户地址 1)当用户使用互联网业务时,有两种用户地址分配方案: 方案一:公有地址池设置在防火墙上,GGSN 为用户动态分配私有地址,由防火墙做地址转换。 方案二:在 GGSN 上分配公有地址池,直接为用户动态分配公有地址。 2)当用户使用增值业务时,GGSN 为用户动态分配私有地址。 考虑到公有地址数量有限,在不影响特定应用的前提下,建议采用方案一进行用户地址的分配。

10.2.4 自治域号 BG 要求由 GSMA 组织分配一个保留自治域号,目前,中国联通已经申请了保留自治域号码。

11 互通原则和路由计划

11.1 电路域 11.1.1 互通原则

中国联通的电路域,无论其本身是采用移动软交换或其他传统电路交换方式的,在与其他运营商现

有网络的电路交换网络之间的互通时,利用中国联通现有的关口局实现。 GSM/WCDMA 网络与联通 PSTN 网络互通时,遵循联通相关规定:可通过各网的关口局实现互通,

也可通过综合关口局实现互通。 中国联通软交换网络和其他运营商网络之间的互通参考行标 YD/T1640-2007《不同运营商软交换和

数字集群网之间的互通技术要求》。 中国联通现有 GSM 网络和其他运营商网络之间的互通参见《中国联通 900/1800MHz TDMA 数字

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7.2 节“路由选择”。 11.1.2 中国联通 GSM/WCDMA 网络内的路由原则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42

在全 IP 化之前,GSM/WCDMA 网内的端局/关口局设备可分为采用 TDM 承载话务(包括 TDM 端

局和未 IP 化的软交换端局)和采用 IP 承载话务(包括 WCDMA 交换机和 IP 化的 GSM 软交换端局)

两类设备(简称 TDM 设备和 IP 设备) 11.1.2.1 本地呼叫

(1)主被叫用户分别由 TDM 设备服务 该场景下,主被叫用户端局将通过 TDM 直达电路疏通,路由接续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12 本地呼叫(有直达 TDM 链路)路由接续示意图

(2)主被叫用户分别由TDM设备和IP设备服务

该场景下,主被叫用户端局将通过IW-MSC Server/IW-MGW疏通,路由接续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13 本地呼叫(经 IW-MSC Server/IW-MGW)路由接续示意图

注:IW-MSC Server/IW-MGW设备的设置见6.2节。

(3)主被叫用户分别由IP设备服务

该场景下,主被叫用户端局将通过IP链路直接疏通,路由接续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14 本地呼叫(通过 IP 疏通)路由接续示意图

11.1.2.2 省内呼叫 (1)主被叫用户分别由 TDM 设备服务

网 MGWSG

MSC Server

网 MGWSG

MSC ServerIP

网 MGWSG

MSC Server

网 MGWSG

MSC Server

MSC

IW-MGWSG

IW-MSC1 Server IP TDM

网 MGWSG

MSC Server

网 MGWSG

MSC Server

MSCMSC

TDM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43

该场景下,主被叫用户端局可以经汇接局TMSC1 Server/TMGW1、或者经TMSC1/TMSC2疏通。具体路

径依赖于实际网络部署和路由策略。路由接续过程分别如以下两张图所示:

图15 省内呼叫(经 TMSC1/TMSC2)路由接续示意图

图16 省内呼叫(经 TMSC1 Server/TMGW1)路由接续示意图

(2)主被叫用户分别由 TDM 设备和 IP 设备服务 该场景下,主被叫用户端局将由经汇接局TMSC1 Server/TMGW1疏通。具体路径依赖于实际网络部署

和路由策略。路由接续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17 省内呼叫(经 TMSC1 Server/TMGW1)路由接续示意图

(3)主被叫用户分别由 IP 设备服务

同11.1.2.1节本地呼叫的场景

11.1.2.3 省间呼叫 (1)主被叫用户分别由 TDM 设备服务

该场景可以选择软交换长途网或GSM长途网继续进行接续。路由接续分别如以下两张图所示:

网 MGW SG

MSC Server

网 MGW SG

MSC Server

TMSC1/TMSC2

MSC

TMSC1/TMSC2

SP TDM

网 MGWSG

MSC Server

网 MGWSG

MSC Server

MSC

TMGW1SG

TMSC1 ServerTDM IP

网 MGWSG

MSC Server

网 MGWSG

MSC Server

MSCMSC

TMGW1SG

TMSC1 ServerTDM TDM

网 MGWSG

MSC Server

网 MGWSG

MSC Server

TMSC1/TMSC2

MSCMSC

TDM TDM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44

图18 省间呼叫(经 GSM 长途网)路由接续示意图

图19 省间呼叫(经软交换长途网)路由接续示意图

注:如果TMSC1 Server/TMGW1在所在省内兼做TMSC2,则上图中所示的路由接续流程不经过TMSC2。

(2)主被叫用户分别由 TDM 设备和 IP 设备服务 该场景将通过软交换长途网进行接续。路由接续如下图所示:

图20 省间呼叫(经软交换长途网)路由接续示意图

注:如果TMSC1 Server/TMGW1在所在省内兼做TMSC2,则上图中所示的路由接续流程不经过TMSC2。

(3)主被叫用户分别由 IP 设备服务

图21 省内呼叫(两个 MSC Server 用户之间)路由接续示意图

注:CMN设备的设置见6.2节。

11.1.3 中国联通 GSM/WCDMA 用户呼叫中国联通 PSTN 用户 始呼端局分析被叫号码为中国联通的 PSTN 用户,根据发端就近入网原则,应立即从始发地通过关

口局进入 PSTN 网。当中国联通 GSM/WCDMA 移动用户呼叫异地中国联通 PSTN 用户时,应根据实际

网络部署和路由策略选择中国联通的长途网进行接续。 11.1.4 网间呼叫路由原则

1) 中国联通移动用户呼叫其他运营商 PSTN 用户 中国联通 GSM/WCDMA 移动用户呼叫本地其他运营商 PSTN 用户时,通过本地关口局 GMSC

(Server)进入其他运营商的市话网。 若中国联通的 GSM/WCDMA 用户呼叫异地其他运营商的固定用户,若主叫用户选择长途运营商网

络或者 IP 电话,则应接入所选的长途网络或 IP 电话网关进行路由和接续。 若用户不选择长途网络,则根据远端入网原则,呼叫经由中国联通长途网,在受端接入被叫用户所

在地中国联通的 GMSC (Server),进入被叫网络的市话网。 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采用近端入网方式,呼叫直接在发端进入被叫用户所在运营商的长途网络。 2) 中国联通 GSM/WCDMA 移动用户呼叫其他运营商移动用户

网 MGWSG

MSC Server

网 MGWSG

MSC Server CMN CMN

网 MGW SG

MSC Server

网 MGWSG

MSC Server

TMSC2

MSC MSC

TMGW1SG

TMSC1 Server

TMGW1SG

TMSC1 Server

TMSC2

网 MGW SG

MSC Server

网 MGWSG

MSC Server

TMSC2

MSC MSC

TMGW1SG

TMSC1 Server

TMGW1SG

TMSC1 Server

TMSC2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45

当中国联通 GSM/WCDMA 移动用户呼叫其他运营商的移动用户时,根据远端入网原则,经由中国

联通长途网,接至被叫移动用户所在地的中国联通的 GMSC (Server),进入对方运营商的网络,然后将

呼叫接续到被叫移动用户。 11.1.5 国际呼叫路由原则

联通的 GSM/WCDMA 用户做主叫拨打国际电话时,直接拨 00+国际电话和 193/19300+00+国际

电话的,送本地 193 网进行疏通;拨 17911/17910+00+国际电话时,送本地 VOIP 网进行疏通。 移动用户作为国际呼叫的被叫时:由国外一直接续到联通的国际关口局,就近接入联通本地的关口

局,在当地 GMSC (Server)进行路由查询,并建立接续。 11.1.6 拨号方式

(1)本网用户 → 本地固定用户:PQR(S)ABCD 或 0 XYZ PQR(S)ABCD (2)本网用户→ 异地固定用户: 0 XYZ PQR(S)ABCD; IP 电话接入号+0 XYZ PQR(S)ABCD; 长途网号+0 XYZ PQR(S)ABCD; (3)本网用户 → 国内移动用户: 1PQ H0 H1 H2 H3 ABCD 或者 13S H0 H1 H2 H3 ABCD ; (4)本网用户 →移动业务接入号:13S H1 H2 H3 或 13010M1M2M3ABC (5)本网用户→特服、其他网络业务接入号:参见信息产业部相关互联互通规定 (6)本网用户→ 国际移动用户:IP 接入号+00+国家号+国内有效号码 长途网号+00+国家号+国内有效号码 注: PQR(S)-局号 , XYZ-区号, ABCD-移动用户号

11.2 分组域 11.2.1 互通原则 11.2.1.1 GPRS 网络与外部数据网的连接

中国联通 GPRS 网作为 ISP 向 GPRS 用户提供 Internet 接入服务时(即透明接入方式),各 GPRS省网的 GGSN Gi 接口应利用防火墙隔离,接入承载网。

中国联通 GPRS 网与其它 ISP 或企业内部网连接时(即非透明接入方式),可以采用 VPN 或专线连

接。 采用 VPN 时,GGSN 应与 GPRS 省内承载网汇接节点或一般节点相连,如下图所示。

GGSN GPRS 网 防火墙 /

代理

Gi

省内承载网

ISP/ Intranet

VPN

其它公众

数据网

ISP/ Intranet

图22 VPN 方式连接

采用专线连接的方式如下图所示。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46

GGSN GPRS 网 防 火 墙 /

代理

Gi

ISP/ Intranet

专线

图23 专线方式连接

11.2.1.2 GPRS 网络与增值业务的连接 GPRS 网络通过 WAP 网关与移动增值业务系统连接,GGSN 和 WAP 网关之间通过 GRE 隧道的方

式相连。

11.2.1.3 与其它国际运营商的 GPRS 网互连

中国联通 GPRS 通过设置在国际出口节点处的边界网关(BG)与其它国际运营商的 GPRS 网互连,

双方 BG 通过 GRX 组织实现互连。BG 通过 IPsec 隧道方式(采用 GPRS 骨干网承载)与 GRX 路由器

连接。

11.2.2 路由计划 11.2.2.1 APN 的选择

APN 网络标识的选择可以有三种方式: (1)由 MS 在发出 PDP 上下文激活请求时提供; (2)由 SGSN 选择一个缺省的 APN,其前提条件是 HLR 中 MS 签约数据的 APN 字段设置为通配

符; (3)根据唯一签约的 PDP 上下文所设置的 APN 选定。 APN 运营者标识的选择可以有两种方式: (1)由 MS 在发出 PDP 上下文激活请求时提供; (2)SGSN 根据 IMSI 生成缺省的 APN 运营者标识。

11.2.2.2 APN 的解析

在 MS 发起 PDP 上下文激活时,SGSN 将网络标识和运营者标识组成完整的 APN,通过 DNS 解析

之后获得相应的 GGSN 的 IP 地址。APN 的解析有四种情形: 联通用户在国内使用通用 APN 时,SGSN 在 APN 网络标识后面增加用户 MSISDN 的 3-9 位标

识,用<APN 网络标识+13xH0H1H2H3+HPLMN 运营者标识>向 DNS 查询,DNS 根据此标识

进行 APN 解析,指向归属 GGSN。 联通用户在国内使用区域性 APN 时,用<APN 网络标识+HPLMN 运营者标识>向 DNS 查询,

DNS 根据 APN 网络标识进行 APN 解析,指向对应地区的 GGSN。 联通用户漫游到国外 GPRS 网时, - 如果是通用 APN,则用<APN 网络标识+HPLMN 运营者标识>向 DNS 查询其联通 GGSN

代理网关的 IP 地址。 - 如果是区域性 APN,则用<APN 网络标识+HPLMN 运营者标识>向 DNS 查询对应地区的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47

GGSN 地址。 国外用户漫游联通 GPRS 网时,则用<APN 网络标识+HPLMN 运营者标识>向本地 DNS 查询。

DNS 查询方式如下:

SGSN 首先由拜访地 DNS 进行 APN 解析,如果拜访地 DNS 无法解析再送到根 DNS 进行解析,

由根 DNS 返回对应地区的 DNS 地址。拜访地 DNS 直接向对应地区的 DNS 进行查询,拜访地

DNS 后将查询到的对应地区的 GGSN 地址返回给 SGSN。 获得 GGSN 地址之后,SGSN 在发往 GGSN 的创建 PDP 上下文请求中将 APN 网络标识通知

GGSN,GGSN 据此获得所需接入的外部网络的 IP 地址。

11.2.2.3 路由选择

中国联通 GPRS 网在现阶段支持 MS 发起的 PDP 上下文激活,暂不支持网络发起的 PDP 上下文激

活。 1) 归属 GPRS 省网内路由 在接收到用户的激活 PDP 上下文请求之后,SGSN 根据 11.2.1 节所述的选择方式之一选定 APN,

进行解析之后应获得本省网内支持该 APN 的 GGSN IP 地址。 用户通过归属 SGSN、归属 GGSN 接入外部数据网或业务平台。 归属 GPRS 省网

图24 用户在其归属 GPRS 省网内的路由 2) 拜访 GPRS 省网路由 在接收到用户的激活 PDP 上下文请求之后, SGSN 根据 11.2.1 节所述的选择方式之一选定 APN,

进行域名解析之后获得归属省该 APN 的 GGSN IP 地址。 当漫游用户使用通用 APN 时,用户通过拜访 SGSN、归属省 GGSN 接入外部数据网或业务平台。

如下图所示。

图25 用户漫游到拜访 GPRS 省网使用通用 APN 的路由 当漫游用户使用区域性APN时,用户通过拜访SGSN、对应地区GGSN接入外部数据网或业务平台。如

下图所示。

MS BSS/RNC 拜访 SGSN

归属 GGSN

拜访 GPRS 省网

归属 GPRS 省网

外部数据网

MS BSS/RNC 归属 SGSN 归属 GGSN 外部数据网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48

图26 用户漫游到拜访 GPRS 省网使用区域性 APN 的路由 3) 拜访 PLMN GPRS 网路由 在接收到用户的激活 PDP 上下文请求之后, SGSN 根据 10.2.1 节所述的选择方式之一选定 APN,

如果是通用 APN,进行域名解析之后获得联通 GGSN 代理网关 IP 地址,GGSN 代理网关重定向到用

户归属省 GGSN,如图 28。如果是区域性 APN,进行域名解析之后获得对应地区的 GGSN 地址,如图

29。 用户通过拜访 GPRS 网 SGSN、联通归属省 GGSN 外部数据网或业务平台。拜访 GPRS 网 SGSN

和联通归属省 GGSN 经由双方的边界网关(BG)连接。

图27 用户漫游到拜访 GPRS 网使用通用 APN 的路由

图28 用户漫游到拜访 GPRS 网使用区域性 APN 的路由 11.3 信令网互通

中国联通通过国际信令网关实现与其他国家运营商 No.7 信令的互联,为实现国际漫游业务,国际

No.7 信令网应支持 MAP 协议的互通。

11.4 短消息、多媒体消息业务互通 中国联通 GSM/WCDMA 网络实现与其他运营商短消息、多媒体消息业务,通过短消息、多媒体消

息互联网关进行互通。

12 安全体系

12.1 用户接入 GSM/WCDMA 网的安全功能

MS BSS/RNC 拜访 SGSN

归属 GGSN

拜访 PLMN GPRS 网

中国联通 GPRS 网

拜访 BG

归属 BG 外部数据网

GGSN 代理网关

MS BSS/RNC 拜访 SGSN

对应地区 GGSN

拜访 PLMN GPRS 网

中国联通 GPRS 网

拜访 BG

联通 BG 外部数据网

MS BSS/RNC 拜访 SGSN

对应地区 GGSN

拜访 GPRS 省网

对应地区 GPRS 省网

外部数据网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49

12.1.1 用户鉴权与密钥协商 鉴权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用户和网络间相互身份的可靠,并防止无权用户对系统的非法接入。

GSM/WCDMA 网提供鉴权,避免伪基站攻击。为支持鉴权和完整性保护,使用三元组、五元鉴权参数

组。 鉴权信息由 SIM/USIM 卡和 HLR/AuC 产生,SIM/USIM 卡和注册的 HLR/AuC 应使用一致的鉴权

算法,用户漫游不应受到鉴权算法制约。 在电路域,每次登记,呼叫建立尝试(UE 主叫或被叫),或执行某些补充业务的激活、去活、登

记、删除等情况下,由 SIM/USIM 卡、UE、VLR 和 HLR 配合对用户进行鉴权和认证,移动用户都必

须通过 HLR 的鉴权和认证才有权使用 GSM/WCDMA 网络的电路域业务。 在分组域工作过程中,在用户使用 IMSI 的附着、路由区更新、业务请求等情况下,UE、SGSN 和

HLR 可以配合对用户进行鉴权和认证,移动用户都必须通过 HLR 的鉴权和认证才有权使用

GSM/WCDMA 网络的分组域业务。系统可以根据中国联通的需要,对鉴权和认证的场合进行配置。

12.1.2 空口信息的加密和完整性保护 为了保护终端到网络间通过空中接口无线链路所传递信息的安全,WCDMA 系统提供了加密和完

整性功能,其中完整性功能是必选功能,加密功能是可选功能。具体包括: - 提供对业务和信令消息的加密(可选) - 提供对无线接口 RRC 消息的完整性保护 WCDMA 网络应提供加密和完整性算法使用的密钥,系统和终端都应实现相应的算法。目前 3GPP

只提供了一种完整性保护算法和一种加密算法。

12.2 核心网的安全体系 12.2.1 电路域网络安全

电路域网络在接入IP传输网上,应能采用相应的措施与IP传输网上其他业务相隔离,并利用IP传输

网所提供的安全机制和QoS保障机制,保证必要的安全性和服务质量。

12.2.2 分组域网络安全 在分组域网络安全方面,中国联通 GSM/WCDMA 还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与外部数据网的隔离:中国联通 GSM/WCDMA 网在与外部数据网互连的 Gi 接口上应设置防

火墙。 与其它 PLMN 网的隔离:中国联通 GSM/WCDMA 网在与其它 PLMN GRPS 网互连时应在 BG

处设置必要的安全机制,如防火墙。 与其 IP 传输网上其它业务的隔离:中国联通 GSM/WCDMA 网络节点之间通过 GTP 隧道协议

进行通信,可使中国联通 GSM/WCDMA 网在逻辑上与 IP 传输网上的其它业务相隔离;根据

技术和业务的发展情况,中国联通 GSM/WCDMA 网应尽量利用 IP 传输网所能提供的适当安

全机制和 QoS 保障机制(如 VPN、MPLS 等),或组建 PS 域内部 IP 骨干网,以实现与 IP 传

输网上其它业务更有效的隔离,保证必要的安全性和服务质量。 中国联通 GSM/WCDMA 网 PS 域为用户提供透明接入和非透明接入两种接入外部数据网的方式,

对应有两种鉴权与认证机制: 透明接入:即中国联通 GSM/WCDMA 网本身作为 ISP 向移动用户提供接入服务。UE 使用中

国联通 GSM/WCDMA 网用户地址空间的地址,该地址可以是静态分配的,也可以是通过激活

PDP 上下文而动态分配的。UE 在激活 PDP 上下文中可不需发送任何接入认证请求,GGSN 也

不参与任何接入认证过程。 非透明接入:即中国联通 GSM/WCDMA 网与其它 ISP/企业内部网相连,由其它 ISP/企业内部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50

网为移动用户提供接入服务。UE 分配的地址来自于外部 intranet/ISP 的地址空间。该地址可以

是静态分配的,也可以是通过激活 PDP 上下文消息动态分配的,地址的分配需要 GGSN 和 ISP/企业内部网的地址分配服务器(比如 RADIUS、DHCP 服务器)来建立链路。用户应在激活 PDP上下文消息中需发送接入认证请求,由 GGSN 向 ISP 的 RADIUS 或 DHCP 服务器上发出请求

对用户进行接入认证。 在分组域开展的业务,比如:MBMS 业务,应支持 GBA U 认证。

13 频率配置

13.1 GSM/GPRS 网络 13.1.1 工作频段

GSM 网络采用 900/1800MHz 频段,见下表。

表21

频段 移动台发、基站收 基站发、移动台收

900MHz 909-915MHz 954-960MHz

1800MHz 1740-1755MHz 1835-1850MHz

注: 以上为中国联通的现有频段,将来会扩展。

13.1.2 频道间隔

相邻频道间隔为 200KHz。每个频道采用时分多址接入(TDMA)方式分为 8 个时隙,即为 8 个信道。

13.1.3 双工收发间隔

在 900MHz 频段,双工收发间隔为 45MHz。

在 1800MHz 频段,双工收发间隔为 95MHz。

13.1.4 GPRS 支持能力 GPRS 的信道编码方式有 CS-1、CS-2、CS-3 和 CS-4,现阶段应支持 CS-1、CS-2 编码。

13.1.5 频道配置 GSM900 上行:909-915MHz 下行:954-960MHz GSM1800 上行:1740-1755MHz 下行:1835-1850MHz WCDMA 系统的用户向 2G GSM 系统切换时,可以切换到 900MHz/1800MHz 频段。

13.1.6 多址接入 GSM/GPRS 系统采用了时分多址的接入方式(TDMA)。

13.2 WCDMA 网络 13.2.1 工作频段

中国联通的 WCDMA 网络可采用以下的工作频段: UE 发、Node B 收 UE 收、Node B 发

1920-1980MHz 2110-2170MHz

1755-1785 MHz(补充频段) 1850-1880 MHz(补充频段)

13.2.2 载频间隔

WCDMA 的载频间隔为 5MHz。 13.2.3 信道栅格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51

信道栅格为 200kHz,表示载波中心频率为 200kHz 的整数倍。 13.2.4 信道号

载波频率是由 UTRA 绝对无线频率信道号(UARFCN)指定的。在 IMT2000 频带内的 UARFCN的值是通过下述公式定义的:

- 上行链路:Nu = 5 * Fuplink 1922.4MHz ≤ Fuplink ≤ 1977.6 MHz (N 为 9612 到 9888),其中 Fuplink 是下行频率,单位 MHz

- 下行链路:Nd = 5 * Fdownlink 2112.4MHz ≤ Fdownlink ≤2167.6 MHz (N 为 10562 到 10838),其中 Fdownlink 是下行频率,单位 MHz

13.2.5 双工收发间隔 双工收发间隔为 190MHz。

14 服务质量

14.1 传输服务质量要求

1) 传输质量应满足 3GPP TS43.005 和 TS43.050 的要求。

2) AMR 语音编码载荷端到端的基本传输质量应符合 3GPP TR 26.975 的要求。

3) ISO MPEG-4 以及 ITU-T H.263 视频编码载荷端到端的基本传输质量应符合 3GPP TR 26.912

的要求。

注:上述各项具体数值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14.2 无线服务质量要求

1) 覆盖区内无线可通率

要求在无线覆盖区内的 90%的位置,99%的时间,在 20 秒内移动台可接入网络(包括电路域和

分组域业务)。(暂定)

2) 无线信道呼损

在话务密度高的地区应不大于2%,在GSM 1800系统应不大于2%,其它情况下应不大于5%。(暂

定)

3) 小区边缘速率

WCDMA 网络应能提供 CS 64K 速率的连续覆盖。 在有 HSDPA 覆盖的城区小区边缘,应该能够提供下行 128 kbps 速率。

14.3 CS 域接续质量要求

1) 网络接通率:指用户应答、被叫用户忙、被叫用户不应答、用户不可及(包括被叫不在服务区、

被叫呼入限制、拔电池、关机)的次数与总有效呼叫次数之比。对接通率的考核在忙时统计。按

各省网络规模及话务量的分布的不同,网络接通率应≥86%~94%

2) 通话中断率 (即掉话率)指在用户通话过程中,出现掉话的概率。

掉话率≤初期3%,中后期1% 。

3) 呼损

a) 无线信道呼损(即无线信道拥塞率,指由于无线信道(包括话音和信令信道)出现拥塞,而导

致业务失败的概率。)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52

- 在话务密度高的地区采用 2%;

- 其它情况下应不大于 5%;

b) 中继电路呼损:

- GMSC 至 LC 中继呼损应不大于 1%;

- GMSC 至 TC 中继呼损应不大于 0.5%;

- GMSC 至其他运营商 GW 中继呼损应不大于 1%。

4) 接续时延

a) 提供业务时延

移动用户在归属网络内,从开机至用户具有发出或接收呼叫能力的时延应不超过 10s。

其中包括了必要的鉴权、位置登记时间,但不包括 PIN 码的确认。

b) 移动终端主叫连接时延(至 PLMN 边界)

从移动用户发起呼叫,至 PLMN 边界呼叫接续的时延应不超过 4 秒,其中包括必要的鉴权,加密

模式设置等时间。

c) 移动终端被叫连接时延

移动终端所在地的 MSC Server 从接到呼叫至寻呼到该终端的时延应少于 4 秒(一次寻呼)或 15

秒(多次寻呼),其中包括必要的鉴权及非连续接收时间。

d) 可视电话业务图形显示时延

从被叫开始接听到主叫收到被叫第一帧图像时延应少于 3s。

5) 处理时延

端到端的业务处理时延要求不超过 300ms,其中:

a) 用户终端与核心网 Iu-CS 接口之间的时延应不超过 90ms

b) 核心网络内任意两台 MGW 之间的包处理时延应不超过 120ms

14.4 PS 域接续质量要求

1) 用户接入认证平均响应时间:从用户正确提交完帐号和口令至完成认证返回响应。

用户接入认证平均响应时间 = 经过的每级RADIUS服务器的响应时间 + 传输延迟

用户接入认证平均响应时间不大于2秒(暂定)

2) 认证成功率:在用户输入帐号口令无误的情况下的认证成功率。

认证成功率不低于99%(暂定)

3) 传输时延

分为实时类业务和非实时类业务,其中实时类业务应不超过 80ms,非实时业务应不超过 300ms

4) 传输时延抖动

分为实时类业务和非实时类业务,要求待定。

5) 计费系统服务质量要求

S-CDR、eG-CDR、M-CDR两种话单的准确率应达10-5。

14.5 IP 承载网服务质量要求

IP QoS 是指 IP 网络的一种能力,即在 IP 网络上,为特定的业务提供其所需要的服务。中国联通 IP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53

承载网承载了对于服务质量要求非常高的语音、信令业务,未来还需要承载 3G 的移动多媒体业务。所

以网络的 QoS 设计十分关键。3GPP 所定义的各种典型业务的指标要求见下表:

表22 3G 业务的 Qos 要求

业务 业务类

型 带宽 时延 时延抖动

丢包

语音

电话 会话类 4-25kb/s

<150 ms(推荐) <400ms(上限)

< 1ms <0.1%

语音

媒体

流媒体

类 5-128 kb/s <10s <2s <0.1%

语音

业务 语音

留言

流媒体

类 4-13kb/s

< 1 s (录音重放) < 2 s (录音)

< 1ms <1%

可视

电话 会话类

32-384 kb/s

< 150 ms (推荐) <400 ms(上限) < 100ms(语音、图象同

步)

依赖终端性

能,一般不

大于 10ms <0.1%

视频 业务

可视

媒体

流媒体

20-384 kb/s

<10s <2s <0.2%

交互

游戏 会话类 8~144kb/s < 250 ms N.A 0

FTP业务

背景类 < 10 s N.A 0

网页

浏览 交互类 <0.5s(推荐) N.A 0

数据

业务

监控 流媒体

类 < 10 s N.A 0

注:3GPP 所定义的业务对各种指标的要求是指该业务本身的 低要求,是端到端的指标要求,扣

除业务终端本身所造成的时延等因素,

衡量 IP QoS 的技术指标包括:

带宽/吞吐量:指网络的两个节点之间特定应用业务流的平均速率;

时延:指数据包在网络的两个节点之间传送的平均往返时间;

抖动:指时延的变化;

丢包率:指在网络传输过程中丢失报文的百分比,用来衡量网络正确转发用户数据的能力;

可用性:指网络可以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时间的百分比。

中国联通 IP 承载网 QoS 的指标,时延、抖动、丢包率要求见下表:

表23 联通 IP 承载网 QoS 指标

地域 大单向时延 抖动 丢包率

95%的地区 <=50ms <=10ms <=0.1%

全部大陆地区 <=60ms <=10ms <=0.1%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54

15 接口和信令

15.1 概述 在 GSM/WCDMA 系统中,其核心网部分的逻辑接口可分为三个部分:

- SS7 协议接口:C、D、E、Gr、Gc、Gs、CAP 协议接口等接口; - IP 协议接口:Gn、Gi、Gp 接口。 - 软交换特有的接口:Nc、Mc、Nb 接口

UTRAN部分的接口包括:

- UE 与网络之间的是无线接口 Uu 接口; - Node B 与 RNC 之间是 Iub 接口; - RNC 之间是 Iur 接口; - RNC 与 CN 之间的接口是 Iu 接口,面向核心网的电路域的 Iu 接口叫作 Iu-CS,面向核心网

的分组域的 Iu 接口叫作 Iu-PS。 - 另外,在 UE 中还有 USIM 与终端之间的接口。

GSM 无线子系统相关接口要求遵循现有中国联通相关技术规范。 智能网、IMS 等接口技术规范遵循中国联通相关技术规范。

15.2 Uu 接口 在 WCDMA 地面无线接入网(UTRAN)中,Uu 接口分为物理层(第 1 层)、数据链路层(第 2 层)、

网络层(第 3 层)。WCDMA Uu 接口具体技术规范遵循 3GPP 24、25 系列规范(R6 版本)。 15.3 Iu 接口

WCDMA 系统 Iu 接口的具体技术规范遵循 3GPP 25.41X 系列规范(R6 版本),Iu 接口可采用 2Mb/s或 STM1 连接(155Mb/s),建网初期,建议可 ATM 传输,随着 IP 承载网和无线网络的发展,可逐步

采用 IP 传输。 15.4 Iub 接口

WCDMA 系统 Iub 接口的具体技术规范遵循 3GPP 25.43X 系列规范(R6 版本),Iub 接口层 1 可采

用 E1 或 STM-1(155Mb/s)连接,建网初期,建议采用 ATM 传输,随着 IP 承载网和无线网络的发展,

可逐步采用 IP 传输。 15.5 Iur 接口

WCDMA 系统 Iur 接口的具体技术规范遵循 3GPP 25.42X 系列规范(R6 版本)。Iur 接口可采用 E1或 STM1 连接(155Mb/s),建网初期,建议采用 ATM 传输,随着 IP 承载网和无线网络的发展,可逐

步采用 IP 传输。 15.6 Gn 接口

Gn 接口是 SGSN 与 GGSN 之间的接口,Gn 可选择使用 Ethernet、E1、ATM、SDH、WDM 等等多

种物理传输方式。GSM/WCDMA Gn 接口的具体技术规范遵循 3GPP 系列规范(R6 版本)。 15.7 Gi 接口

该接口是 GGSN 与 PDN 的接口,Gi 接口可选择使用 Ethernet、E1、ATM、SDH、WDM 等等多种

物理传输方式。其具体技术规范要求遵循 3GPP 29.061(R6 版本)。 15.8 Gs 接口(可选)

Gs 接口是 SGSN 与 MSC (Server)之间的接口,为可选接口,遵循 3GPP TS 29.016 和 3GPP TS 29.018(R6 版本)。Gs 接口的物理链路为 E1 的 64kbps 链路,可以采用点到点连接或 SS7 网络。 15.9 MAP 协议接口

以下接口基于 MAP 协议: - HLR 与 MSC (Server)间接口为 C 接口;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55

- VLR 与 HLR 间接口为 D 接口; - MSC (Server)间接口为 E 接口; - VLR 间接口为 G 接口; - SGSN 与 HLR 间为 Gr 接口; - GGSN 与 HLR 间为 Gc 接口(可选)。

此接口为一个至 NO.7 信令网的接口。基于 2Mbit/s 或 64Kbit/s 数字接口。具体技术要求遵循 3GPP 系列技术规范要求(R6)。

15.10 软交换系统特有的接口

在软交换网络中,GMSC Server和MSC Server通过Mc接口控制MGW。GMSC Server和MSC Server之间通过 Nc 接口连接。MGW 之间通过 Nb 接口连接。

- Mc 接口:基于 H.248 的呼叫承载控制协议,参见 049-2008《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

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软交换服务器与媒体网关间接口(Mc)技术规范》; - Nc接口:基于呼叫控制与承载相分离的呼叫控制协议,如BICC,参见《2GHz TD-SCDMA/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软交换服务器之间的 Nc 接口技术要求(第二阶段)》(YD/T

1509-2007); - Nb 接口:基于分组交换方式对 3GPP 电路域的承载协议,参见 045-2008《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MGW 设备技术规范 v2.0》。

15.11 移动业务交换中心至传统电路交换网的接口 采用传统电路交换的 MSC 与传统电路交换的 PLMN/PSTN/ISDN 互通时,采用 TUP 或 ISUP 协议。

其中,TUP 部分详见 YDN 016-1996《900MHz T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MSC 与 PSTN 接口要求》。

ISUP 部分详见 YD/T 1212-2002《900/1800MHz T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NO.7 ISUP 信令技术要求》。 软交换服务器与传统电路交换的 PLMN/PSTN/ISDN 互通时的接口协议要求,参见 YD/T1640-2007

《不同运营商软交换和数字集群网之间的互通技术要求》。 软交换服务器与其它软交换网络中的软交换服务器互通时的接口协议要求,参见 YD/T1640-2007

《不同运营商软交换和数字集群网之间的互通技术要求》。 15.12 USIM 与终端之间的接口

USIM 与终端之间的接口,规定了 UICC 与终端接口的物理和逻辑特性,USIM 应用的特性,USIM应用工具箱等内容,参见中国联通 WCDMA 网络终端规范和 USIM 卡规范。

16 同步

16.1 时钟同步要求 中国联通GSM/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采用主从同步。

16.1.1 核心网

中国联通GSM/WCDMA核心网应满足YD/T 1012-1999 《数字同步网节点时钟系列及其定时特性》2级

节点时钟和3级节点时钟规定的要求。

16.1.2 无线子系统

注:2G无线子系统时钟同步要求参见中国联通2G相关规范。

(1)RNC同步要求

RNC应提供3级A类时钟,应能够从Iu接口提取同步。Iub接口由RNC提供同步。RNC可选支持

GPS/GLONASS/BITS等外接时钟源。

RNC详细的同步要求见: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56

YD/T 1012-1999 数字同步网节点时钟系列及其定时特性 YD/T 1011-1999 数字同步网独立型节点从钟设备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

(2)Node B同步要求

a) 无线口时钟同步 Node B 在任何信道产生的载频应优于 0.05ppm 的绝对频率容限。 位于相同站点的 Node B 发射的不同载频都应从同一频率源得到。 b) Iub 口时钟同步 Node B 应能通过 Iub 接口从 RNC 提取时钟同步。 Node B 应提供外接时钟源同步(可选)。 c) 以太网时钟同步要求 对全IP化的Node B和RNC,应支持NTP方式,时机成熟时可根据实际需求引入PTP(IEEE 1588)。

16.1.3 定时接口要求

(1)定时方式

外定时方式 线路定时方式

(2)接口种类

a) 外定时接口种类: 2048kbit/s 接口 2048kHz 接口

b) 线路定时接口种类: 2048kbit/s 接口,对于 PDH 传输 STM-N 接口,对于 SDH 传输

(3)外定时接口的数目

被同步设备的外定时接口数目一般至少为 2 个。 (4)外定时接口的要求

a) 物理/电气特性 对于 2048kbit/s 接口,应符合 ITU-T 建议 G.703 第 6 节的要求。 对于 2048kHz 接口,应符合 ITU-T 建议 G.703 第 10 节的要求。

b) 功能要求 外定时接口应具有自动或人工倒换的功能。对于 2048kbit/s 接口,其帧结构应符合 ITU-T 建议 G.704第 2.3 节的要求。 (5)接口性能要求

对于 2048kbit/s 和 2048kHz 接口,其输入抖动和漂移容限应满足 ITU-T 建议 G.823 的要求。 对于 STM-1 接口,其输入抖动和漂移容限应满足 ITU-T 建议 G.825 的要求

16.2 时间同步 16.2.1 核心网

MSC Server 能够以统一的时间同步工作,以统一话单的时间,保证网管和监测的有序进行。 MSC Server 能通过 IP 连接,以 NTP 方式取得时间信号。 在时间源和网络工作正常的条件下,MSC Server 应保证与网络时间源之间的时间偏差不大于

100ms。 16.2.2 无线子系统

RNC、NodeB 及其操作维护系统作为 NTP 或 SNTP 客户端,以点对点方式从指定的 NTP 服务器获

得绝对时间信息,修改自身的绝对时间,并完成在本设备内部的时间同步。使用的协议为标准的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57

NTP/SNTP 协议。 精度要求为 RNC、NodeB 及其操作维护系统与指定的 NTP 服务器之间的差异小于 1s。同时性能测

量开始时间、测试粒度的精度小于 1s,告警发生时间精度除告警探测时间外,精度小于 1s,事件上报

时间精度小于 1s。 16.2.3 分组网络的 NTP 同步

中国联通 GPRS/WCDMA 分组网采用 NTP 进行计费和网管的时间同步。 中国联通 GPRS/WCDMA 分组网络设备节点 SGSN、GGSN、CG、DNS、AAA、BG、路由器等采

用对称模式与两个二级时间服务器同步,支持计费和网管方面的需要。

17 计费系统

中国联通的计费系统,包括离线计费系统和在线计费系统,此章仅讨论离线计费系统。 在线计费系统主要实现预付费业务,中国联通目前通过智能网方式实现实时扣费或准实时扣费功

能,待技术成熟后逐渐统一到 OCS 方式实现。 17.1 计费网络结构

全国移动电话计费中心设置为二级:全国计费中心(一级,简称为全国中心)和省、自治区、直辖市

计费中心(二级,简称省中心),如下图所示。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58

总部计费结算网

省级 综合营帐网

地市数据 采集中心

地市数据 采集中心

地市数据 采集中心

地市数据 采集中心

省级计费结

算网 省级计费结

算网 省级

综合营帐网

图29 中国联通 GSM/WCDMA 网络计费结算系统结构示意图 全国计费结算中心主要完成结算数据采集和预处理、结算数据的发送、省际 WCDMA/GSM 漫游结

算处理、国际 WCDMA/GSM 漫游结算处理、高额话费/报告处理、租机及租卡业务处理、数据备份和

业务统计分析等功能。 省中心主要完成数据采集和预处理、结算数据的发送、省内计费结算、漫游及网间结算数据处理、

高额话费/报告处理、租机租卡话单处理及满足各种新业务的要求、数据备份、业务统计分析和查询等

功能。

17.2 电路域计费 计费部分主要实现各种移动业务的计费数据的采集、预处理、批价以及优惠为收入回笼提供后台支

持。计费部分应能满足移动业务的多样性和对内容计费的需要,能实现按时长、信息量、QOS、内容等

进行计费。 17.2.1 计费原则

- 在软交换系统中,在一个 MSC Server 中需要区分不同的计费区域,可通过 MGW ID、RNC ID和虚拟 MSC ID 三种方式来实现,但前两种方式需要修改计费话单的格式,MSC ID 方式只需

要在 MSC Server 中实现即可,符合传统计费方式的,采用这种计费模式对营帐系统影响 小。 - 移动业务交换中心内采用详细记录话单方式(主、被叫话单方式)。 - 在一个移动业务本地网内,移动用户的费率应一致。移动用户离开所归属的移动业务本地网后,

应采用漫游话费费率。 - 数字蜂窝 PLMN 内始发 MSC(Server)、终端 MSC(Server)、GMSC(Server)进行计费。 - 国际关口局所在地的 HSTP 应具备 SCCP 信令计费。 - 漫游用户被叫时,其转移部分的话费应由漫游用户支付。其费用的收取应主要依据实际的被叫

路由接续路线。 - 前转部分的话费由发起前转业务的用户支付。只对发起前转的用户进行一次计费。 - 当发生 MSC(Server)间的切换时,以原通话局的记录作为计费依据,越区切换前后的全部通话

按一次通话计时。不再加收因切换引起的通话费用。 - 基本通话费率应由单一费率逐步向分时段、分区域(小区)、分用户签约类别的多费率方式过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59

渡。短消息业务在业务量不大的初期阶段,采用包月制计费方式,随着业务量的增大可考虑根

据次数和消息字节数来计费。补充业务可采用包月制计费方式。 - 具体收费方式及预付费的计费原则不在本体制中规定。

17.2.2 计费要求 详细记录的计费设备包括固定输出和随机输出两种。

固定输出的计费设备应具备的主要性能要求 (1) 计费设备应能按通话距离和漫游情况分为不同等级的费率,并能够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来设定不

同的费率。 (2) 移动端局 MSC(Server)有效计费时间是从被叫应答至该端无线信道释放为止;GMSC(Server)

有效计费时间是从被叫应答至主叫挂机为止,若被叫先挂机而主叫久不挂机,则计费时间是从被叫应答

开始至被叫挂机后 90 秒为止。 (3) 对于持续时间超过 30 分钟的呼叫,MSC(Server)应能产生中间计费记录,产生中间记录的时间

间隔为 30 分钟。 (4) 交换机对于计费原始数据的采集可根据设定的时间(15 分钟)或数据容量来进行原始数据的采

集。交换机在做实时计费数据输出时,可同时做数据备份。 (5)对于具有热计费签约属性的用户,MSC Server 应能出实时话单。同时 MSC Server 应留有热计费

的复制话单,这些话单应有参数指明它们是热计费话单。(可选) (6) 交换机的计费单元应以秒为单位。计费精度应达到秒级,当出现不足 1 秒的情况下,应当采用

向上取整的方式。 (7) 每次通话,计费设备需自动记录的主要信息为:

- 流水号 - 呼叫/处理类型(移动台始发 MOC 等) - 主叫用户号码(若为移动用户应包括 IMSI、MSISDN、IMEI 号码) - 被叫用户号码(若为移动用户应包括 IMSI、MSISDN、IMEI 号码、MSRN 号码注) - 移动台位置信息(应包括初始位置和 终位置): MSC(Server)识别、位置区识别 LAI、小区识别

CI - 话终日期和通话起止时间 - 通话占用的中继器号 - 中间计费指示 - 计费时间字段的可靠性指示 - 全速率/半速率信道指示 - 使用的电信业务码 - 使用的承载业务码 - 使用的补充业务码 - 结束原因 - 费率 注: 主叫话单中应包括MSRN号码,被叫话单中不包括MSRN号码。

随机输出计费设备 可对某些用户的计费信息随机打印,并能采用不同的方式将某些计费信息随机地送至计费中心。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60

17.3 分组域计费 17.3.1 计费原则

(1) GPRS的计费信息由为每个MS提供服务的SGSN和GGSN收集。SGSN采集MS对网络无线资源的

使用的计费信息,GGSN则采集MS对外部数据网络使用的计费信息。原则上,SGSN计费信息用于国际

漫游、国内漫游结算,GGSN计费信息用于向用户收费。 (2)S-CDR在PDP上下文激活时创建, M-CDR在GPRS附着时创建,eG-CDR在PDP上下文激活时创

建。在PDP上下文激活时,GGSN为其分配一个唯一的Charging ID号(C-ID)标识与一个PDP上下文相

关的所有计费信息记录,并通过Create PDP Context Response消息将此C-ID告知SGSN。 (3)CG应实现对SGSN,GGSN部分计费信息的合并功能;对SGSN,GGSN计费信息中与计费无关

的信息进行过滤;CG应能识别SGSN的漫游计费信息,通过配置生成独立的漫游计费信息文件。 (4)当发生SGSN间路由区更新时,GGSN将保持不变,计费记录将由多个SGSN和同一个GGSN产生。

eG-CDR必须记录切换相关信息,在切换过程中SGSN将形成新的计费信息,GGSN将在“SGSN Address”列表中补充SGSN更改等信息。

(5)需要支持内容计费。GGSN能够支持内容计费进行3-7层的协议解析。能够通过3GPP TS 23.125定义的IP地址5 元组规则过滤用户的分组包,5元组包括:源IP地址,目的地IP地址,源端口号和目的

地端口号和IP层上的协议号。按照各省的要求制定灵活计费策略。 (6)后期根据联通相关要求考虑预付费用户分组业务的实时扣费。

17.3.2 计费要求 考虑到采用独立式CG可以减少计费活动对GSN的影响,提高GSN的性能,并能对CDR进行预处理,

减少计费系统的负荷,且网络结构简单,接口统一的特点,建议采用独立式CG。 每个GSN的CG地址表中应至少有两个以上CG的地址。 GSN和CG之间的接口应该符合GTP'协议,路径协议采用UDP。 CG与计费中心的接口: CG与计费中心的接口协议栈可采用X.25或TCP/IP之上的FTAM协议,或者

采用在TCP/IP之上的FTP协议。 关于计费的详细要求参见 QB/CU 041-2008《中国联通GPRS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规范V2.0》。

18 网络管理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61

中国联通GSM/WCDMA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网络管理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

总部GSM/WCDMA网管系统

省级移动综合网管系统省级移动综合网管系统

省级GSM/WCDMA网管系统

需要总部网管直连管理的网元,如一级信令网

省内GSM、WCDMA网

总部其他系统

OMC

本省内需要直连管理的网元

接口1

接口2

接口3

接口7

接口4

省级其他系统

接口6

接口5

图30 GSM/WCDMA 网络管理系统结构示意图

GSM/WCDMA网络管理系统采取分层结构:总部GSM/WCDMA网络管理系统、省级GSM/WCDMA网络管理系统和本地集中的网元管理系统,即操作维护中心(OMC)。其中,总部GSM/WCDMA网络

管理系统、省级GSM/WCDMA网络管理系统由中国联通统一规划和建设,网元管理系统一般由设备厂

商提供。 总部GSM/WCDMA网络管理系统负责对全国范围内的GSM/WCDMA网络的管理和监控。总部

GSM/WCDMA网络管理系统可以与省级GSM/WCDMA网络管理系统相连,间接管理各省的

GSM/WCDMA网络。部分网元或者网元管理系统可能需要总部GSM/WCDMA网络管理系统直接管理,

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能支持间接管理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总部GSM/WCDMA网络管理系统可以与这

些网元或者网元管理系统直连。 省级GSM/WCDMA网络管理系统负责对全省范围内的GSM/WCDMA网络的管理和监控。省级

GSM/WCDMA网络管理系统可以与本地的网元管理系统相连,间接管理各地的GSM/WCDMA网络。部

分网元或者网元管理系统可能需要省级GSM/WCDMA网络管理系统直接管理,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能

支持间接管理机制,在这种情况下,省级GSM/WCDMA网络管理系统可以与这些网元或者网元管理系

统直连。 本地集中网元管理系统,一般情况下又称为操作维护中心(OMC),是由设备厂商提供管理系统,

负责本地GSM/WCDMA网络设备的集中管理。 总部设置一个总部GSM/WCDMA网络管理系统,为了保证全网网管的可靠性,可以在异地设置一

个备用总部GSM/WCDMA网络管理系统。省级GSM/WCDMA网络管理系统按省设置,每省设置一个省

级GSM/WCDMA网络管理系统。总部GSM/WCDMA网络管理系统与省级GSM/WCDMA网络管理系统

之间通过DCN网或专线进行连接。 18.1 网络管理功能

各级网络管理系统都应支持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和安全管理。 18.1.1 故障管理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62

各级网络管理系统的故障管理功能的目的是使各级网管中心人员能及时了解GSM/WCDMA网络出

现的非正常运行状态,帮助操作人员确定故障原因和故障位置,以便能及时处理问题,保证网络的正常

运行。 各级网络管理系统的故障管理功能基本要求如下: ――应能支持采集 GSM/WCDMA 网范围内的各种网元生成的各种设备告警、性能越限告警、网管

网本身设备的告警等各类网络事件引发的告警; ――应能支持 GSM/WCDMA 网告警信息的存储、查询等功能; ――应能保证 GSM/WCDMA 网告警收集的实时性、可靠性、完整性。

18.1.2 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主要用于了解和控制GSM/WCDMA网中的各种类型设备资源配备的情况,使电信网管理

者能方便地掌握各关键资源的配备和使用情况,统计全网资源,以便加强管理,发挥电信网资源的 大

效益。同时,配置管理为性能管理和告警管理提供需要的数据。 各级网络管理系统的配置管理功能基本要求如下: ――应能采集 GSM/WCDMA 网范围内的各种网元、网管系统自身的配置信息; ――应能支持配置信息的存储、查询等功能; ――应能保证配置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完整性。

18.1.3 性能管理 性能管理主要负责本地GSM/WCDMA网性能监视和分析。通过从网元采集各种性能数据,经处理

后产生各种性能报告,为维护部门和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指导网络工程、规划和网络调整,改善网络运

行质量。 各级 GSM/WCDMA 网络管理系统的性能管理功能基本要求如下: ――能够支持周期性地采集性能数据; ――能够支持性能数据的补采; ――能够支持性能数据的存储和查询;

18.1.4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的功能主要是为网络管理系统的接入和利用以及全网提供安全保障。 各级 GSM/WCDMA 网络管理系统的安全管理功能基本要求如下: ――能够支持账户的管理,如账户的增删,操作级别及权限划分等; ――能够支持网元、网管系统等安全告警相关的管理; ――能够支持安全管理信息(如系统日志)的存储和查询;

18.2 网络管理系统接口与协议 接口1为总部GSM/WCDMA网管系统与总部其他系统之间的接口,总部其他系统可能包括中国联通

总部综合网络资源信息系统、总部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含呼叫中心、营帐系统、计费系统等)、

总部MSS管理支持系统等。该接口为预留接口,其详细内容不在本技术体制中具体定义。 接口2为总部GSM/WCDMA网管系统与省级GSM/WCDMA网管系统之间的接口,该接口应符合《中

国联通OSS-WCDMA网综合网管系统部省接口技术规范》。 接口3为总部GSM/WCDMA网管系统与可能需要直联管理的网元,如GSM/WCDMA一级汇接网和

GSM/WCDMA一级信令网等,该接口为预留接口,其详细内容不在本技术体制中具体定义。 接口4为省级GSM/WCDMA网管系统与各本地GSM/WCDMA网的厂商网管系统OMC之间的接口,

该接口要求应符合《中国联通OSS-WCDMA网综合网管系统与网元管理系统间接口技术规范》(包含5个分册)。

接口5为本地GSM/WCDMA网与各自设备厂商网管系统OMC之间的接口,该接口为私有接口,不

在本系列规范的定义范围之内。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63

接口6为省级GSM/WCDMA网管系统与省级其他系统之间的接口,省级其他系统可能包括中国联通

省级综合网络资源信息系统、省级CR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含呼叫中心、营帐系统、计费系统

等)、省级MSS管理支持系统等。该接口为预留接口,其详细内容不在本技术体制中具体定义。

19 设备进网的基本技术要求

中国联通 WCDMA 系统核心网设备应符合下列中国联通企业标准: GSM/WCDMA 无线子系统部分的设备规范 − 中国联通 2GHz 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无线接入子系统设备规范 − 中国联通 2GHz 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无线接入子系统设备测试规范 − 中国联通 2GHz 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Iu 接口测试规范 − 中国联通 2GHz 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Iur 接口测试规范 − 中国联通 2GHz 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Iub 接口测试规范 − 中国联通 2GHz 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直放站设备规范 − 中国联通 2GHz 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直放站设备测试规范 − 中国联通 2GHz 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分布式基站设备规范 − 中国联通 2GHz 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分布式基站设备测试规范

GSM/WCDMA 核心网部分的设备规范 −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应用部分(MAP)测试方法 −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软交换服务器设备技术规范 −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软交换服务器设备测试规范 −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媒体网关设备技术规范 −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媒体网关设备测试规范 −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软交换服务器之间的 Nc 接口测试规范 −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软交换服务器与媒体网关间的 Mc 接口

测试规范 −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系统设备规范 −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系统设备测试

规范 −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归属位置寄存器(HLR)设备规范

GSM/WCDMA 终端设备和 USIM 卡设备规范 − 中国联通 WCDMA 移动台总体技术规范 − 中国联通 USIM 卡技术规范

中国联通 GSM/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64

附 录 A 中国联通 GSM 系统中的 MSCID 中的 M1M2分配表 (资料性附录)

M1\M2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北京 北京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东 山东 山东 河北 北京 2 广东 上海 天津 重庆 辽宁 江苏 浙江 山东 四川 陕西 3 安徽 上海 上海 江苏 江苏 江苏 浙江 浙江 福建 福建 4 安徽 上海 浙江 江苏 江苏 江苏 浙江 浙江 福建 福建 5 海南 广东 广东 广东 广东 广东 广东 广东 广东 广西 6 海南 武汉 江西 武汉 四川 山东 广东 广东 广东 广西 7 山西 武汉 江西 湖南 湖南 河南 河南 青海 贵州 宁夏 8 山西 四川 辽宁 重庆 陕西 陕西 云南 甘肃 广东 浙江 9 吉林 吉林 辽宁 辽宁 辽宁 内蒙 新疆 黑龙江 黑龙江 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