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白话的形成与发展考探 - xuebao.snnu.edu.cn · b g*...

7
!"#$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 )* 卷第 # %+ ,- '&.+/01&& '234+-5&.6'378-93:; ! <13.+9+ =1;& '>0+?3&.0?38 '?89@>3:3+ '" A+.( )* 4+( # 新汉语史的构建 古白话的形成与发展考探 徐时仪 !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 上海 !""!C) " B 汉语在由古至今的发展中既有各地言与言! 口语与口语" 的歧异#又有古今言与文! 口语与书面 " 的歧异& 秦汉后不断增加的方俗口语成分逐步形成与文言文相抗衡而并峙的反映实际口语发展的古白话& 古白话由微而显#吸收了文言*口语和方言中大量有生命的语言成分#大致经历了汉魏晋南北朝的文中夹白期* 唐宋元的半文半白期和明清的文白此消彼长期#总倾向是向不同文化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共同使用的通语靠拢# 终由以文为主到以白为主#由不登大雅之堂到升堂入室而取代文言文形成了现代白话#即现代汉语& 由东周洛 邑语演变为现代汉语既有文白的古今演变#又有南北方言与通语的相融互补#不仅是汉语自身发展的必然#且由实录口语到主动立意以白话撰述更蕴含有人们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 文言+ 白话+ 方言+ 通语+ 文白转型 中图分类号 ]#"K( !B文献标识码 EBB文章编号 #*$!F)!GC!!"#$""#F""GHF"$ 收稿日期 !"#*F"HF!G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古白话词汇研究%!#CDMM#"$"+ 上海高校高峰学科建设计划资助$ 国语言文学%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徐时仪##上海人#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 BB文白转型是上世纪初汉语的重大变动# 融合 了新式概念的白话文以其世界性的文化视野# 仅完成了汉语表述系统的重大变革# 还深刻广泛 地影响了我们整个民族的思维和演说方式& 文白 转型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及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价值观 念的更新等诸多方面# 促成了中国文化的现代性 转化#成为中国文化由古典形态走向现代形态的 转折点& 语言的发展是渐变的# 汉语在由古至今的发 展中既有各地言与言! 口语与口语" 的歧异# 又有 古今言与文! 口语与书面语" 的歧异& 秦汉后产生 的口语成分不断影响书面语# 逐步形成与文言文 相抗衡而并峙的反映实际口语发展的古白话& 语的文白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经历了文白 古今演变与南北方言通语交融互补的漫长发展 过程& 古白话的形成 语言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 一般都有口语和 书面语两种表达形式& 口语是口头上讲的诉诸听 觉的$ % 的语言# 涉及$ % $ %+ 书面语是诉 诸视觉的$ % 的语言# 跟书写有关# 涉及$ % $ %& 从语言本身的发展而言# 语言不仅通过一 代一代的口耳相传# 而且文字产生以后也通过书 面的记录得以手眼传承& 今天的口语实际上是前 人的口语和书面语的融合体# 而书面语既有口语 记录#又有精虑造文#但都或多或少经过书写的加 #尤其是精虑造文的加工& 据历史记载#商末时 # G"" 个国## G"" 个氏族或部族# 各自聚族 而居#氏族或部族间的语言有同有异& 商朝定都 殷墟后形成了以殷墟话为中心的通用语& 周武王 灭商后#商周两族的语言融合#周族王畿所在地的 镐京语成为比较强势和有影响的通用语& 至周平 王东迁洛邑#由于交际的需要#各大方言以洛阳语

Transcript of 古白话的形成与发展考探 - xuebao.snnu.edu.cn · b g*...

Page 1: 古白话的形成与发展考探 - xuebao.snnu.edu.cn · b g*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第# 期 为基础进行了一次大的整合#洛阳语成为通行各

!"#$ 年 # 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 )* 卷 第 # 期 %+,-'&.+/01&&'234+-5&.6'378-93:;!<13.+9+=1;&'> 0+?3&.0?38'?89@>3:3+'" A+.()* 4+(#

!

新汉语史的构建

古白话的形成与发展考探

徐 时 仪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 上海 !""!C)"

摘B要# 汉语在由古至今的发展中既有各地言与言!口语与口语"的歧异#又有古今言与文!口语与书面

语"的歧异& 秦汉后不断增加的方俗口语成分逐步形成与文言文相抗衡而并峙的反映实际口语发展的古白话&

古白话由微而显#吸收了文言*口语和方言中大量有生命的语言成分#大致经历了汉魏晋南北朝的文中夹白期*

唐宋元的半文半白期和明清的文白此消彼长期#总倾向是向不同文化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共同使用的通语靠拢#

终由以文为主到以白为主#由不登大雅之堂到升堂入室而取代文言文形成了现代白话#即现代汉语& 由东周洛

邑语演变为现代汉语既有文白的古今演变#又有南北方言与通语的相融互补#不仅是汉语自身发展的必然#而

且由实录口语到主动立意以白话撰述更蕴含有人们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 文言+ 白话+ 方言+ 通语+ 文白转型

中图分类号# ]#"K(!B文献标识码# EBB文章编号# #*$! F)!GC!!"#$""# F""GH F"$

收稿日期# !"#* F"H F!G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古白话词汇研究%!#CDMM#"$"+ 上海高校高峰学科建设计划资助$中

国语言文学%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徐时仪#男#上海人#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BB文白转型是上世纪初汉语的重大变动#融合

了新式概念的白话文以其世界性的文化视野#不

仅完成了汉语表述系统的重大变革#还深刻广泛

地影响了我们整个民族的思维和演说方式& 文白

转型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涉

及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价值观

念的更新等诸多方面#促成了中国文化的现代性

转化#成为中国文化由古典形态走向现代形态的

转折点&

语言的发展是渐变的#汉语在由古至今的发

展中既有各地言与言!口语与口语"的歧异#又有

古今言与文!口语与书面语"的歧异& 秦汉后产生

的口语成分不断影响书面语#逐步形成与文言文

相抗衡而并峙的反映实际口语发展的古白话& 汉

语的文白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文白

古今演变与南北方言通语交融互补的漫长发展

过程&

一' 古白话的形成

语言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一般都有口语和

书面语两种表达形式& 口语是口头上讲的诉诸听

觉的$说%的语言#涉及$口%和$耳%+书面语是诉

诸视觉的$看%的语言#跟书写有关#涉及$手%和

$眼%& 从语言本身的发展而言#语言不仅通过一

代一代的口耳相传#而且文字产生以后也通过书

面的记录得以手眼传承& 今天的口语实际上是前

人的口语和书面语的融合体#而书面语既有口语

记录#又有精虑造文#但都或多或少经过书写的加

工#尤其是精虑造文的加工& 据历史记载#商末时

有 # G"" 个国#即 # G"" 个氏族或部族#各自聚族

而居#氏族或部族间的语言有同有异& 商朝定都

殷墟后形成了以殷墟话为中心的通用语& 周武王

灭商后#商周两族的语言融合#周族王畿所在地的

镐京语成为比较强势和有影响的通用语& 至周平

王东迁洛邑#由于交际的需要#各大方言以洛阳语

Page 2: 古白话的形成与发展考探 - xuebao.snnu.edu.cn · b g*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第# 期 为基础进行了一次大的整合#洛阳语成为通行各

G*BBB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第 # 期

为基础进行了一次大的整合#洛阳语成为通行各

地的通用语&

! 建立在商周通用语基础上的书面

语形成后#一方面不再完全随着口语的变化而变

化#仅根据其自身的需要有所选择地吸收一些新

的口语成分#基本上原地踏步#不受时空的限制#

逐渐凝固为与不断演变中的口语相对独立而词汇

和句法系统不再有大变化的文言文书面语系统#

一方面随着秦汉后时代变迁和口语变化而与时俱

进#经历了一个口语成分不断增加的量变过程#渐

与凝固的文言文分流#最终质变为新的现代汉语

书面系统&

文言文和白话文都是经过书写加工的书面

语#而语言是活的#生长的#变动不居的#导致二者

同源殊途#先秦后不断增加的方俗口语成分奠定

了白话文形成发展的基础&

二' 古白话的发展

文白之分大致始于汉#自汉至清的两千年中#

人们口头上说的是白话#书面语则有文有白#由以

文为主到以白为主#由实录口语到主动立意以白

话撰述#大致经历了汉魏晋南北朝的文中夹白期*

唐宋元的半文半白期和明清文白此消彼长期&

#(汉魏晋南北朝...文中夹白

汉魏晋南北朝是古白话的露头期#白话夹于

文言#处于新旧质态的交替和新质要素的孕育状

态#主要体现在文言与口语的雅俗形态共融#佛教

词语与中土词语共融#

/#0新旧词义共融& 承古的

成分使这一时期的文献维持着一种文言的基调#

大量的习俗用语*新词新义又使这一时期的文献

呈现出一种文白相间杂糅的语体色彩#既和周秦

的文言体系不相一致#又和唐宋以后传奇*话本等

更为纯粹的古白话作品有着不同&

" 总体上说#这

一时期的文献以文言为主#其中夹杂的口语成分

渐呈增多的态势#孕育着唐五代以后白话的新质

态#但还只不过是在向以口语为主的白话实现质

变而进行的量的积累& 如表示$寻找%义的$觅%

和$寻%见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取代了文言的

$求%和$索%+$打%在东汉已出现#魏晋南北朝时

渐取代文言的$击%&

/!0就汉语常用词而言#根据

(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 !适用于对外汉语教

学"确定的 C "H# 个常用词#其中 # "CC 个最常用

词中有 H#G 个在秦至南北朝时已出现#! "#G 个一

般常用词中有 GHK 个在秦至南北朝时已出现#秦

至南北朝出现的这些现代汉语传承沿用的常用词

计达 )He& 其中有不少都是不见于文言的白话

词#如魏晋南北朝出现的$错误% $困难% $阿姨%

$背后%等 !)G 个现代汉语沿用的常用词都不见于

文言&

/C0又如相传东汉服虔编的(通俗文)所载$撞

出曰打%$沉取曰捞% $辛甚曰辣% $鱼臭曰腥% $物

柔曰软%$水浸曰渍% $以水掩尘曰洒% $惭耻谓之

忸怩%等#其中 $打% $捞% $辣% $腥% $软% $渍%

$洒%$忸怩%等也都是当时出现的白话词& 因而#

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汉语书面语文白分道扬镳的起

始期#其时佛教东传#为了宣传佛教教义#使目不

识丁的平民百姓都能听得懂#汉译佛经舍弃典雅

的文言文而采用跟当时口语十分接近的文白夹杂

的白话语体#几乎不用$之乎者也矣焉哉%而代之

以$把%$将%$着%$了%$便%$就%等新兴的语法成

分#还出现了大量的倒装句& 一些文人记录了民

间的鬼怪传闻#其中人物的对话较多地反映了当

时的口语#书信*诏令和诉状也多用口语直书#义

疏注释则用今语释古语#亦即用白话释文言& 这

一时期产生出一大批复音新词& 如(百喻经)中的

复音词有名词'自然*智慧*技艺*知识*道路*过

失*名利*钱财*饮食*滋味*语言*价值*功德*方

法*事情*妇女*导师*面貌*衣服等+有动词'布施*

忍受*逃避*流传*养育*担负*忏悔*推寻*颠倒*布

置*疑惑*计算*迷失*产生*证明*保护等+有形容

词'快乐*亲爱*端正*真实*庄严*严厉*明白*清

凉*寂静*清静*恭敬等& 这些反映当时口语的记

载都是汉语白话露头的涓涓细流#汇合成汉语白

话的源头& 随着复音词渐占优势#不少单音词往

往已有双音词可以代替& 如(尔雅1释诂)'$苞*

芜*茂#丰也&%郭璞注'$苞丛*蘩芜#皆丰盛&%又如

$骛*务55强也&%郭璞注'$驰骛*事务#皆自勉

强&%再如先秦时期所说$射而中之&+左传2成公十

六年,'%#$攻而杀之&+左传2文公十六年,'%& 汉代

说$射中&+史记2楚世家,'%#$攻杀&+史记2宋微子

世家,'%等& 汉语词汇系统文白演变的双音化引

发了句法结构关系的改变#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

说文白的演变反映了人的语言认知行为方式的改

变#进而导致了语法结构的改变& 文言中的$袭而

取之&+孟子2公孙丑上,'% $谋而杀之&+国语2晋语

五,'%$击而杀之&+左传2襄公二十三年,'%等强调

!

"

(诗经)C"H 篇#采自 #H 个国家#用韵基本一致#各

国参加外交宴会的人都能用彼此通晓的语言赋诗言志&

志村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 !中华书局 #KKH

年版"论及魏晋至唐五代汉语的发展时说'$请注意#即使

是反映当时口语的资料#也还是地道的书面语#是用文言

进行会话的知识层写的文章#是在这种基础之上反映出来

的口语&%

Page 3: 古白话的形成与发展考探 - xuebao.snnu.edu.cn · b g*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第# 期 为基础进行了一次大的整合#洛阳语成为通行各

BB第 )* 卷 徐时仪' 古白话的形成与发展考探 G$BBB

动作的时间系列#白话中的$袭取%$谋杀%$击杀%

&+史记,+汉书,'等强调动作的结果与状态&

!(唐宋元...半文半白

唐宋元时期#白话有了长足的发展#渐由文白

夹杂到白话居多#出现了不少用当时口语做基础#

掺杂一些文言成分的半文半白或几乎纯为白话的

作品#如敦煌变文*民间曲子词*白话诗*禅儒语录

和话本小说等& 一大批词组凝固成词或介于词组

和词的词汇化过程中#新产生的词中双音词占大

多数#大都以原单音词为词根而构成#如画匠*泥

匠*都市*早市*夜市*花市*感谢*拜谢等+也有以

同义词作语素而构成#如田地*根基*差错*利益*

雷同*开张*容许*指挥*赞扬*计较*稀奇*灿烂*寻

求等+还有一些加附加成分的复音词& 其时禅宗

和理学的语录#如(祖堂集) (景德传灯录) (朱子

语类)等虽仍处于文言叙述文本的形态框架#但出

于意在求真的观念#有不少口讲内容的实录#语言

通俗浅易& 如(朱子语类)卷 #!'$人常须收敛个

身心#使精神常在这里& 似担百十斤担相似#须硬

着筋骨担3%例中$硬%有$坚决不屈%义& 又如卷

##'$看书#不可将自己见硬参入去&%例中$硬%有

$勉强或执拗%的副词义& 再如白话词$软% $硬%

渐取代文言词$柔% $坚% $刚%成为软硬概念反义

聚合中的主导词#表达对物体物理属性软硬性质*

状态的形容词#体现了汉语文白兴替与雅俗相融

的发展演变机制&

! 一些变文话本虽编写时对口

演内容作了文言体系的转换#而非口语白话的记

录#但或多或少保留了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出于

街谈巷语的口语白话格调& 如(清平山堂话本)中

(花灯轿莲女成佛记) (戒指儿记) (简帖和尚)文

言词$其*之*也*者*乎%H 词的使用率分别为 Hm*

)m和 "()m#而白话词$这*个*了*便*的%H 词的

使用率分别为 C)m*C)m和 C$m& (简帖和尚)中

未见$其%$乎%#作语气的$也%只出现一次#而用

了 $# 次$这%#** 次$个%#*K 次$了%#!# 次$便%#

C) 次$的%&

" 由此亦可见$文言语气词的式微表

明唐五代时开始发生的汉语语气词的更迭到宋元

时期已基本完成#亦即新生的语气词已基本替代

了文言语气词#汉语语气词的发展已不是个别词

语现象#而是体系性的变革了&%

/)0

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为了维持其统治#不得

不学习汉语#其所学自然不可能是高深典雅的文

言#而必然是当时通行的口语白话& 元代的诏书

敕令等都是先用蒙古语写成#然后译成汉语白话#

形成$白话讲章%$白话公牍%#这促使汉语书面语

由文言向白话定位#提升了白话的地位#白话成为

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的交际共用语& 尤其是许衡的

(大学直解)和(中庸直解)*吴澄据(资治通鉴)而

编的白话文本 (经筵讲义)*郑镇孙的 (直说通

略)*贯云石的(孝经直解)等已非口讲内容的记

录#而是$以时语解其旧文#使人易于观览%#$以俚

俗之言为能尽圣贤之蕴奥%#

#

$至于耘夫荛子皆

可以明之%#$使匹夫匹妇皆可晓达%#

$成为立足

于普通民众易晓易解的阅读需要而旨在以俗语白

话阐述经史义理的主动撰述#$白话被视为易于接

受和理解的表述方式#既符合接受群体的需要#也

符合输送群体的需要%&

/H0如许衡 (直说大学要

略)'$其间行得高了#人及不得的#做得大事#可以

做圣人+行得较低处#可以做贤人& 便如孔子道汤

王去沐浴#盆上写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如人身上有尘垢#今日洗了#明日又洗#每日洗得

身上干净#若一日不洗呵#便尘垢生出来& 恰似人

心里常常地思量呵#好公事每日行着#不教错了#

若一日不思量呵#恐怕便行得错了&%这些直解直

说撰述促进了白话的广泛运用#奠定了白话作为

与文言相辅相成的书面语系统的基础#客观上推

动了文白此消彼长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初步形

成文白转型的雏形& 这一时期汉语复音新词大量

涌现#其中有一些是反映当时商业和都市生活的

口语词#如$作坊*行老*团头*草市*米铺*市人*招

牌*开张*本钱%等& 就汉语常用词而言#(汉语水

平词汇等级大纲)确定的最常用词中有 #$H 个在

隋唐至宋元时已出现#一般常用词中有 CH# 个在

隋唐至宋元时已出现#

/C0隋唐至宋元出现的这些

现代汉语传承沿用的常用词计达 #$e#多为不见

于文言的白话词& 汉语白话发展至宋元#现代汉

语沿用的常用词已占现代汉语常用词的 *!e&

C(明清...文白消长

明清时期#白话发展进入了成熟期#已在民间

市井广泛运用& 白话与文言并存已不是简单的工

具使用问题#文言是士官文化的载体#与士官文化

价值系统相联系#而白话则是市井文化的载体#与

市井文化价值系统相联系& 明清时市井通俗文学

关注现实社会*人生*情感*伦理*道义等#更多地

!

"

#

$

参拙文(软硬反义聚合的词义演变)#(上海师范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第 ! 期&

$的%#其中 $ 次写作$底%& 参孟昭连(宋代文白消

长与小说语体之变)#(中国社会科学) !"## 年第 C 期&

参见郑镇孙(直说通略自序)#台湾(国立中央图书

馆善本序跋集录1史部)! 三" #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

#KKC 年版#第 # 页&

参见贯云石(孝经直解自序)#来熏阁书店据日本

林秀一藏元刊本影印##KCG 年&

Page 4: 古白话的形成与发展考探 - xuebao.snnu.edu.cn · b g*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第# 期 为基础进行了一次大的整合#洛阳语成为通行各

GGBBB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第 # 期

采用白话写心抒怀#采用口语体写的白话小说动

辄长篇巨制#已非往昔丛残短语可相提并论&

/*0白

话小说的兴盛逐渐改变了文言正统的观念#不仅

$农工商贩#钞写绘画#家畜而人有之%#而且$有官

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或者以为警世之

为#而忍为推波助澜者#亦有之矣%&

/$0卷!#(小说戏文)

!明

清白话小说多用当时人们口里说的话#形成承文

言而口语化的白话书面语#类似一种大同小异的

普通话#已自成体系#成为古代汉语演变为现代汉

语的中介& 如南宋题皇都风月主人所编(绿窗新

话)中(张浩私通李莺莺)取当时说话艺人对这一

故事的讲演而以文言体系撰述#明代冯梦龙(警世

通言)卷 !K(宿香亭张浩遇莺莺)则据宋元旧篇以

白话体系改编& 二者相较#可见秦汉以来口语中

不断产生的新词新义已为古白话的发展积累了丰

富的词汇#诗文中夹杂的文言成分越来越少#即使

是文言文也呈现出浅近化趋势#

"古白话已由文言

的附庸而蔚为大国&

清代满族入主中原#皇太极鼓励满人学习汉

语#由初入关的满汉双语制到嘉庆时逐步通用汉

语#其所学所用汉语主要是白话#这也在一定程度

上促进了文白的演变#白话得到广泛的应用&

# 这

一时期随着西学的东渐#出现的新词中有反映工

业发展的$铁厂*钢铁*棉布*织工*资本%等#反映

对外交通和贸易的$东洋*西洋*蕃茄*蕃薯*万国

图*自鸣钟%等&

/G0许多东汉以来出现的复音词也

进一步多义化& 如(朱子语类)卷 #!"'$某不是要

教人步步相循#都来入这圈套#只是要教人分别是

非#教明白是底还他是#不是底还他不是&%例中

$圈套%中指某种固定的做法#明代又引申有指引

诱人上当或受害的计谋& 如(水浒传)第 C) 回'

$叵耐张都监那厮#安排这般圈套坑陷我&%又如宋

沈端节(菩萨蛮)'$酒醒初破梦#梦破愁无那#干净

不如休#休时只恁愁&%例中$干净%有$干脆%义#

元明后又引申有$清洁% $相貌整齐清秀% $清静%

$纯粹%$一点不剩% $完全%和$敢情%义& 如(西

游记)第 !" 回'$老官儿#你若以-

取人#干净差

了&%例中$干净%有$完全%义& 又如(金瓶梅)第

)C 回'$迟了一回#反乱起来#说不见了一锭金子&

干净他就是学三寸货#说不见了#由他慢慢儿寻

罢&%例中$干净%有$敢情%义&

/K0就汉语常用词而

言#(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确定的最常用词中

有 #C# 个在明清时已出现#一般常用词中有 #GK

个在明清时已出现#这些现代汉语传承沿用的常

用词计达 #"e至 ##e#

/C0多为明清时新产生的白

话词& 汉语白话发展明清#秦汉以来沿用至现代

汉语的常用词已达 $!e#约为现代汉语常用词的

一大半#将近 Ch)& 一种语言的常用词大致反映了

该语言的词汇概貌#从秦汉以来新出现的常用词

在现代汉语中传承沿用的量的统计这一侧面也可

略见汉语文白演变的此消彼长#现代汉语的雏形

可以说在明清已初具规模#但这一时期文言文还

占着统治地位#尤其是在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圈

内#文言还是社交用语#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的口

语中仍有较多的文言成分&

三' 南北方言与通语

古白话的发展不仅是文白的历时演变#而且

也是不同地域方言差异的共时演变#不同地域的

方言变异往往折射出不同时代文白此消彼长的演

变状况&

$ 魏晋至南北朝的战乱造成的南北分裂

和宋辽金时南北的又一次分裂对中国社会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口语

白话也随之而有较大的变化#形成南染吴越和北

杂夷虏的南北地域差异& 如白话词$挑%表$以肩

担物%义萌芽于晚唐五代#南宋用例较为普遍#且

多见于具有南方方言背景的文献中& 元代则多用

$担%#而具有江淮方言背景的(水浒传)中$挑%的

用例又多见& $挑%与$担%在宋元明用例的变化

与历史上通语基础方言的几次变更存在紧密联

系& 南宋朝廷偏安江左#官话基础方言自然由北

变易为南#而在$金元两代!也许更早在辽朝控制

的地区"#一种来自东北的官话在这两个朝代控制

区逐渐扩大影响%#成为新的标准语的方言& 明初

朱元璋建都南京#以南京话为基础方言的$南系重

新出现#一直到清初*中叶还是占上风%

/#"0

& 明代

中后期#朱棣迁都北京#随着官话基础方言的往北

转移#$挑%又在北方获得了较快发展&

/##0)H F)*

!

"

#

$

叶盛(水东日记)卷 !#(小说戏文)#中华书局 #KG"

年版#第 !#) 页&

浅近文言既是文言发展的自然趋势#也是文言与

白话相融互补由半文半白发展为现代白话的必然趋势&

夏晓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官方资源)一文指出话

语权的作用#认为出自官方的白话#如面向民众的榜文告

示和(圣谕广训)类的宣讲#在文白转型中比下层文人或艺

人写作的章回小说*变文*杂剧等白话文本影响更大& 因

而关切民生的白话告示与定期宣讲的(圣谕广训)及其白

话读本#既为晚清的白话文运动先行作了强有力的铺垫#

又在其展开过程中#成为了官方与民间不断汲引的资源&

(北京社会科学)!"#" 年第 ! 期&

吕叔湘在(汉语语法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KKK 年

版"序中指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起作用的不但有时间

的因素#也还有地域的因素&%

Page 5: 古白话的形成与发展考探 - xuebao.snnu.edu.cn · b g*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第# 期 为基础进行了一次大的整合#洛阳语成为通行各

BB第 )* 卷 徐时仪' 古白话的形成与发展考探 GKBBB

北宋时#中原的方言还是属于南方+现在的北

方系官话的前身只是燕京一带的一个小区域的方

言&

! 宋元以来随着人口的迁徙和各民族间的交

融#汉语通语的基础方言也随之而有西安音...

洛汴音...南京音...北京音的数次大的变动&

"

这一方面导致了北方系官话通行到大河南北#北

方各地的方言相互间的差异减少#渐融为北方大

方言区+另一方面导致了南北通语的竞争和交融#

尤其是很多方言词进入通语#$其词多古语%和$北

杂夷虏%的北方口语不断融入$其词多鄙俗%和

$南染吴越%的南方口语#出现赵彦卫(云麓漫钞)

卷 #) 所说$北人近于俗#南人近于雅%的南北差

异#

#形成南方口语近雅存古而北方口语近俗存今

的发展趋势& 如 #$*# 年刊行的(老乞大新释)中

$刚要寻你去%$我没有好生细看%$客人们不要见

怪%$别说黄金贵% $好的不好的%##$KH 年刊行的

(重刊老乞大)改为$待要寻你去%$我不曾好生细

看%$客人们休见怪%$休道黄金贵% $好的歹的%&

据洪启禧(老乞大新释序)称修订$务令适乎时#便

于俗%#又据(李朝实录)正祖四年四月十九日载洪

检称洪启禧$采归关东商胡行货之俗语#作为正

本#旧本则阁而不用%#$若其册子刊行#宜取正音#

况彼中绅朝贵及南方汉人专尚正音者乎2% (老

乞大新释)所用$刚要%$没有%$不要%$别说%$不

好的%等似是北方通语新吸纳的关东一带俗语#

(重刊老乞大)所用$待要% $不曾% $休% $休道%

$歹的%等则是南方通语存中原所传而为绅朝贵

及南方汉人专尚的正音#反映了南北口语的不同&

白话文献中的 (二程语录)*诸宫调*(水浒

传)(醒世姻缘传) (聊斋俚曲) (歧路灯) (红楼

梦)和(儒林外史)等反映了北方口语的地域特征#

(朱子语类)(张协状元)*三言二拍*(山歌)(挂枝

儿)和(海上花列传)等反映了南方口语的地域特

征#从中可见文白演变中南北方言口语相互交融

与渗透&

$ 如(朱子语类)中有$人客%K 例#但没有

一例$客人%& 宋元后$客人%渐取代$人客%成为

表$宾客*来宾%义的主导词#如清代(官场现形

记)中表示$宾客*来客%义的$客人%有 !K 例# 无

$人客%例& 据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

典)#$人客%的$客人!泛指来往的亲友"%义列了

西南官话*徽语*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

闽语#

/#!0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列$人客%的

$客人%义的方言点有徐州*成都*贵阳*柳州*忻

州*绩溪*丹阳*上海*宁波*长沙*娄底*萍乡*于

都*梅县*南宁平话*广州*东莞*建瓯*温州*厦门

!" 个#占所收 )! 个方言点的近一半&

/#C0由此我们

可以大致推断#清以后$人客%渐成为南方方言词#

而$客人%则在通语里取得绝对优势地位成为通语

词&

% 又如代表北方的(刘知远诸宫调) (董解元

西厢记)与代表南方的(朱子语类)相较#诸宫调用

词相对鄙俗#(朱子语类)用词相对古奥&

/#)0

清代南北通语的差异也反映了文白和方俗口

语交叉相融的演变脉络& 如在表$丢失%义时#北

方官话用$丢%#南方官话用$掉%+表$抛弃*投掷%

义时北方官话用$扔%#南方官话用$丢%+表$对事

物有所了解*认识*知晓%义时#北方官话多偏用

$知道%#南方官话偏用$晓得%+表$看%义时#北方

官话多用$瞧%#南方官话用$看%

/#H0

& 大致而言#

北方偏向使用明清新近发生发展的口语词汇#南

方偏向使用书面语词&

/#*0如元代始用$喝%表示

$把液体或流食咽下去%义#后渐由北向南扩散替

换了$吃*饮%而成为主导词& 又如表示$疼痛%义

的$疼%通用于长江以北#$痛%则通用于长江以

南& 先秦至唐宋#$痛%是主导词& $疼%约始见于

汉代#到唐代单用的频率才开始增加& 元末明初#

$疼%使用频率开始超越$痛%#同时其句法功能逐

步完善#渐替代$痛%成为主导词&

/#$0再如表示$寻

!

"

#

$

%

吕叔湘(释景德传灯录中$在% $著%二助词)'$话

本系白话大致可信其依据汴京与临安之口语#金*元系白

话则其初殆限于燕京一带而渐次南伸&% (汉语语法论文

集)#科学出版社 #KHH 年版&

东汉魏晋洛汴话是周代镐京!西安"话在中原的后

裔#南朝建康!南京"话又是魏晋洛!洛阳"下话在江淮的

发展& 至于 !" 世纪逐渐上升为主导音系的北京话则是明

初迁往北平的江淮话的演变& 北京话在唐宋前属幽燕方

言#辽*金时形成近古北京话的雏形...辽金汉儿言语#元

代又在蒙古语的渗透下形成大都话#明代永乐北迁而移都

燕京#大量江淮人迁至京津#大都话和江淮话交融逐渐形

成明清的北京话& 因而现代北京话是以中原正音为基础#

以明代北迁江淮官话为主体#又受到不同时期的阿尔泰语

影响的一种方言& 参李葆嘉(中国语言文化史)#江苏教育

出版社 !""C 年版#第 #$K 页*第 C)C 页&

关于南方通语和北方通语的相互关系#鲁国尧在

($颜之推迷题%及其半解)!见(中国语文)!""! 年第 * 期

及($颜之推迷题%及其半解)!下"!(中国语文)!""C 年第

! 期"一文所论甚详#此从略&

冯青(朱子语类与二程语录词汇的南北差异)!(琼

州学院学报)!"#) 年第 * 期"一文指出二书的新词新义和

常用词大致反映了(二程语录)的语言性质是$通语 f北

方方言%#而(朱子语类)则是$通语f南方方言%&

殷晓杰(明清山东方言词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 年版#第 #C).#)G 页+晁瑞(醒世姻缘传方言

词历史演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年版#第

)#.)H 页&

Page 6: 古白话的形成与发展考探 - xuebao.snnu.edu.cn · b g*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第# 期 为基础进行了一次大的整合#洛阳语成为通行各

K"BBB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第 # 期

找%这一词义#文言主要用$求% $索%#表特定的

$寻找%#文言用$搜%#大约从两汉之交起开始用

$寻%#东汉开始用$觅%#到南北朝时期#$寻%和

$觅%在口语中大概已经取代了$求%和$索%& 据

汪维辉 (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一书考证#

$觅%在后汉失译的几部佛经中有用例#在三国吴

支谦所译的几部佛经中常用#晋以后用例日趋增

多#自晋至隋之间文献中的用例有 G" 多个& 这些

用例绝大部分出现在南朝的民歌*小说*文人诗和

史书中#而在北方文献中用得很少#表明了在南北

朝时期表示$寻找%这一义位#在南方口语中以说

$觅%为主#在北方则基本说$寻%#

!而文言词$求%

$索%在口语里看来是被淘汰了&

/!0

$找%在南北朝

时已出现#如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四分律)卷

H#'$彼找发&%弗若多罗共罗什(十诵律)卷 )#'

$持革屣至水边浣#找革屣物捩晒&%清中叶后渐多

用$找%#且藉北方通语已形成的强势地位替代

$寻%而向南扩散成为寻找类语义场的主导词& 由

$饮%$痛%$寻%为$喝%$疼%$找%更替亦可见古白

话的发展还经历了南北通语强势地位的此消彼

长#东周洛邑语由中原向南方扩散的过程不仅是

汉语方言分化形成和南北方言融合的过程#而且

也是文白雅俗相融互补的过程&

" 北方方言在南

北白话口语的交融中渐占优势#

#后成为现代普通

话的基础方言&

明清政权易手造成政治和权力中心的南北转

移对通语的使用也有较大影响& 据日本外务省

#G$) 年 C 月 #$ 日向太政官递交的报告#其首任驻

中国公使柳原前光来到北京后曾说'$清代疆域广

大#土语乡谈到处各异#楚人语齐人咻之俗#由来

已久& 满清建国后#苦于汉人之语吱唔不规则#另

定北京官话#使满汉官吏一体遵用#尔来都鄙之差

益远#始以官吏能京话方能上堂& 堂上之官吏听

鄙人俚语#以至同国人用翻译& 55从清国政务

上之谕示奏疏至照会献牍#称吏文体#不用经史

奥之词#务平俗易通#行文亦有别一派句法& 明经

之大儒亦不娴熟于吏务#似易实难#尤当习

学&%

/#G0G#又据英国外交官威妥玛在 #G*$ 年出版的

(语言自迩集)序言所说#其时$在总理各国事务衙

门服务的初学者#用不了多久就会发现#他正在学

习的语言恰是帝国政府主要官员所说的话& 同

时#他的老师*仆人#他所接触的十之八九的人#都

很自然地讲这种话& 最后#不论是不是事实#据说

北京话的特征正逐渐渗入官话通行区域的所有各

地方言& 学生可以放心#如果讲好了北京话#他跟

任何讲官话的本地人之间#相互理解就不会有什么

困难#只要对方的方言不是明显地偏离标准&%

/#K0#!

由此可知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北方官话渐具有强势

地位#古白话从秦汉发展至清代也已和我们今天说

的话大致相似#凝固成为现代汉语书面语&

$

四' 结B语

语言总在不断地发展着#新词的产生*旧词的

衰亡*词语的兴替*语音和语法的演变#使得语言

系统的新旧质素总是处于动态之中#但在不同的

历史时期#变动的速度却有着明显的区别#甚至在

同一时期#口语和书面语的演变也会有速度上的

或快或慢#而逐渐进行的一个个量变#最终则导致

了飞跃性的质变& 秦汉以来古白话由微而显#吸

收了文言*口语和方言中大量有生命的语言成分#

经历了从边缘和附庸到中心和主体的位移& 清末

民初时代的变革则促使文白的此消彼长突破量变

而完成了质变#古白话由不登大雅之堂到升堂入

室取代文言文#形成了现代白话#即现代汉语&

由东周洛邑语演变为现代汉语不是一朝一夕

的突变#而是既有文白的古今演变#又有南北方言

与通语的相融互补& 汉语的文白之分不只是文体

的区别#文白的转型与方言通语的相融不仅是汉

语自身发展的必然#而且由实录禅儒口语到主动

立意以白话直说直解经史典籍和撰述市井小说更

蕴含有人们的价值取向&

/!" F!#0白话最终取代文言

成为当代中国人文化交流和文学创作的基本工

!

"

#

$

敦煌变文和王梵志诗中用$觅%#(朱子语类)中多

用$寻%&

余蔼芹(粤音构拟之二'声母)在讨论粤语的构拟

时也指出'$从现代方言的比较建立起来的汉语祖语#反映

出来的应该是个雅*俗兼容的系统& 两个系统应该是互补

的#是相辅相成而不是互相排斥的&%载(山高水长'丁邦新

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中研院%语言学研究所 !""* 年

版&

晁瑞(醒世姻缘传方言词历史演变研究)'$随着南

北官话接触的加深#明末清初呈现出来的主要是,南北和

谐双赢型-语法现象&% $清代中叶以后#官话表现出来的

主要是,北胜型-语法现象&%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年版#第 !KC 页&

平田昌司(清代鸿胪寺正音考)说#$明清时期的南

人一直保持文化上的优越意识%#认为$,南音-才是标准官

话%#$,北音-失去了传统音类的区别%#$满人社会通行的

汉语以关外的官话为基础%#$应是辽东*幽燕一带的官话%#

$清代北京官话的强势语言化趋势#仅限定在口语的范围%#

但是发展至乾隆十七年#百官朝会唱赞明确规范为$直隶%

音#北京官话在$宫廷里享有权威性语音的地位%& 见(中国

语文)!"""年第 *期&

Page 7: 古白话的形成与发展考探 - xuebao.snnu.edu.cn · b g*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第# 期 为基础进行了一次大的整合#洛阳语成为通行各

BB第 )* 卷 徐时仪' 古白话的形成与发展考探 K#BBB

具#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词汇扩散的连续

过程#总倾向是向不同文化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共

同使用的通语靠拢#体现了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

以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雅俗相融互补的价值取

向#大致上可以说是言语意义&'

语言意义*口

语&'

书面语*本土文化&'

外来文化和社会各阶

层间趋雅&'

趋俗互动共存整合融和的合璧&

$参B考B文B献%

/#0 徐时仪(试论语言接触与汉语文自转型/%0(澳门语言

学刊# !""G!总 C#.C!"(

/!0 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Q0(南京'南京大

学出版社# !"""(

/C0 曹炜#龚穗丰(试论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0(语文建

设通讯# !""C!总 $*"(

/)0 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 /Q0(北京'语文出版

社##KKK(

/H0 徐大学(元代的直说作品与书面白话转述的自觉/%0(

中华文史论丛# !"#!!)"(

/*0 徐时仪(汉语文自转型与平民意识探讨/Q0

"

项楚先

生欣于八秩颂寿文集(北京'中华书局# !"#!(

/$0 叶盛(水东日记/Q0(北京'中华书局# #KG"(

/G0 徐时仪(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辞书编纂/%0(辞书研

究# !"#"!C"(

/K0 向熹(简明汉语史/Q0(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KKC(

/#"0 罗杰瑞(关于官话方言早期发展的一些想法/%0(方

言# !"")!)"(

/##0 杨荣贤(汉语六组关涉肢体的基本动词发展史研

究/L0(南京大学 !""* 年博士学位论文(

/#!0 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Q0(北京'中华

书局# #KKK(

/#C0 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Q0(南京'江苏教育出

版社# !""!(

/#)0 张海媚(两种诸宫调和(朱子语类)词语的地域差别

比较研究 /Q0(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H0 张美兰(同义词在南北官话中地域分布...以清末域外

汉语官话资料为例/%0(汉语史学报# !"#" !总 #""(

/#*0 张美兰(汉语常用词历时演变过程中主导词地位的

确立与择一倾向/%0(中文论坛# !"#H!#"(

/#$0 颜玉君(常用词 $痛%* $疼%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分

布/%0(国际汉语学报# !"#)!#"(

/#G0 六角恒广(日本中国语教育史研究/Q0(王顺洪#译(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KK!(

/#K0 威妥玛(语言自迩集/Q0(张卫东#译(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 !""!(

/!"0 徐时仪(论汉语文白演变雅俗相融的价值取向/%0(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H"(

/!#0 徐时仪(略论(一切经音义)与词汇学研究/%0(陕西

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K!C"(

$责任编辑 杜B敏%

5@),84 %*)"#L%2?1)-%&1&8=#A#3%(?#&)%*

)"#5&'-#&)O#2&1',312$"-&#/#

J6013T;3

!<$%%363$&#-8/0(5(3)/0. "$88-0("/5($0)# !#/06#/(?$48/%10(234)(5+# !#/06#/(!""!C)"

56/)21')' [18>878.+=58':+/̂ 13'8983' &..&U893'?.,>89:18>3//8-8'?89'+:+'.;V8:X88' 9=+Y8' .&'U,&T

U89&'> 9=+Y8' .&'U,&U89# V,:&.9+V8:X88' :189=+Y8' .&'U,&U89&'> X-3::8' .&'U,&U89(E/:8-:18]&' L;'&9T

:;# :183'?-8&93'U8.858':9+/>3&.8?:9# ?+55+' 9&;3'U9&'> 9=+Y8' .&'U,&U89U-&>,&..;/+-58> :18&'?38':78-T

'&?,.&-̂ 13'898&'> &?:,&..;-8/.8?:8> :18>878.+=58':+/9=+Y8' .&'U,&U89X13?1 ?+':8'>8> X3:1 ?.&993?&.̂ 13T

'898(0:8= V;9:8=# :18&'?38':78-'&?,.&-̂ 13'898&V9+-V8> &.&-U8&5+,':+/:183'73U+-&:3'U.&'U,&U88.8T

58':93' ?.&993?&.̂ 13'898# 9=+Y8' .&'U,&U89&'> >3&.8?:9# X13?1 -+,U1.;82=8-38'?8> :1-88=8-3+>9' ?.&993?&.

1̂3'89853'U.8> X3:1 78-'&?,.&-̂ 13'8983' :18]&' L;'&9:;&'> :18O83%3' 4+-:18-' &'> 0+,:18-' L;'&9:389#

1&./?.&993?&.̂ 13'8981&./78-'&?,.&-̂ 13'8983' :18[&'UL;'&9:;# 0+'UL;'&9:;&'> M,&' L;'&9:;&'> :18

913/::3583' Q3'UL;'&9:;&'> i3'UL;'&9:;# &'> &?:,&..;/+-58> 5+>8-' 78-'&?,.&-̂ 13'898!5+>8-' 1̂3T

'898" X3:1 :18>878.+=58':/-+5U373'U=-3+-3:;:+?.&993?&.̂ 13'898:+U373'U=-3+-3:;:+3:98./# /-+5V83'U,'-8T

/3'8> :+V83'U3'93>8:18>++-X13?1 :8'>8> :+V8?.+98> :+:18U8'8-&..&'U,&U89,98> V;>3//8-8':?,.:,-89&'>

=8+=.83' >3//8-8':?.&9989([18:-&'93:3+' /-+5 .̂&993?&.̂ 13'898:+A8-'&?,.&-̂ 13'89839'+:+'.;:183'873:&T

V3.3:;+/:18>878.+=58':+/.&'U,&U89V,:&.9+91+X9=8+=.8-97&.,8+-38':&:3+'(

7#4 +%28/' ?.&993?&.̂ 13'898+ 78-'&?,.&-̂ 13'898+ >3&.8?:+ U8'8-&..&'U,&U8V8:X88' :189+,:1 &'>

'+-:1+ :-&'93:3+' /-+5?.&993?&.̂ 13'898:+78-'&?,.&-̂ 13'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