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发展天地宽 -...

1
2019.11.16 星期六 新闻热线: 3281646 03 专刊 本版主编:胡正清 责任编辑:龙雪琴 (五) “三农”发展天地宽 —凉山州退耕还林20年“三农”事业发展成就巡礼 实施初,退耕还林触及广大农 民的根本利益,充饥农业工作的传 统模式,群众抵触大、工作困难大, 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州林业部门统 筹规划、分布实施、突出重点、注重 实效、干群同心,百折不饶。 实施后,传统农业产业演化为 科技农业、文旅产业,传统农民摇 身一变,成了工人、技术员、老板 等,生态建设形成了良好的环境和 气候,促进了农业在耕地减少的情 况下增产增收,促进了乡村生活习 惯的文明进步等。 风雨 20 载,如今的彝州大地 满眼青山连片。截至 2018 年底, 我州共实施前一轮退耕还林 163.51 万亩、配套荒山造林 159.03 万亩、封山育林 36.5 万亩, 居全省第一位,涉及全州 17 个县 市、 582 个乡镇、 2991 个行政村、 直接受益农户 46.9 万户、直接受 益人口 202.3 万人,惠及建档立卡 贫困人口 41.09 万人。实施新一 轮退耕还林任务 63.36 万 亩(其 中 11 个深度贫困县退耕还林 48.56 万亩,占退耕还林面积的 77%), 居全省第一位,涉及全州 17 个县 市、 584 个乡镇、 1366 个行政村、 9.9 万农户、 24.3 万人口;惠及全州 2.5 万贫困户,贫困人口 9.55 人,通过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补助 脱贫人口达 3.03 万人。退耕还林 已成为我州实施范围最广、建设周 期最长、群众参与最多、资金投入 最大的林业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 如今,山青了,水绿了,天蓝 了,人富了,大美凉山正呈现出一 幅“绿肥黄瘦”的生动画面。 1999 年,四川、陕西、甘肃等 3 省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由此揭开了我国退耕还林的序幕。凉山—成为全国最先启动“退耕 还林”工程的地区之一。 退耕还林政策性强,技术含量高,部门交集多,涉及农户切身利益,是一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 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省民族类别、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全州幅员 6.04 万平方公里,辖 17 县市,总人口 529.94 万,其中,彝族 人口占 53.6%。凉山州是四川省三大林区和牧区之一,地处长江上游,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大干流穿越境内 1200 余公里,生态区位十 分重要,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肩负着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维护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凉山作为退耕还林这项大 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全省启动最早,同时面积最大、任务最重、涉及群众也最多。 2000 年,世纪之交,一项重大的生态环境工程在 凉山轰轰烈烈展开。 长期以来,由于盲目毁林开垦和进行陡坡地、沙 化地耕种,造成了我州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洪涝、干旱、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群众的 生产、生活受到影响,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2002 1 10 日,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召开 退耕还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全面启动退耕还 林工程。凉山—在 2000 年成为全国最先启动退耕 还林工程的地区之一。 “人要衣裤,山要栽树。”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就 是解决国家要“被子”的问题,更是要解决农业、农 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凉山作为一个农业大州, “三农”问题关系到居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 稳定、州富民强。 我州退耕还林实施区域多为高寒山区、少数民 族聚居区、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差,林 木生长缓慢,绝大多数经济林和生态林即使在政策 补助延长期满后也很难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 时,全州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滞后,贫困面广人多,农 户生计渠道有限,对耕地和退耕还林政策补助的依 赖性强,自我发展能力较低。农户若没有可持续的 替代生计,极有可能毁林复垦,给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带来很大压力。 退耕,“怎么退”?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 的问题,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 的一个重要原因。 2000 年起,州委、州政府以生态扶贫为突破口 和着力点,紧紧抓住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机遇,将全州 实施第一轮退耕还林的覆盖范围分年度全覆盖,按照 因地制宜,尽可能做到相对集中连片,以村委基本实施 单元,整村整乡推进、联户连块成片,适度规模实施,着 力解决“退哪里” “怎么退”,通过直补资金,直接让农民 享受到退耕还林政策“红利”。 张方兵的退耕,比德昌县其他人都要早。 1995 年前,张方兵就意识到以粮、猪“二元经济” 为主要经济模式的乐跃村,仅靠传统的种养业是不 能致富的。在“种核桃也能致富”的大力宣传和指导 下,他仔细算了一笔账,“我这片核桃林是 2000 年栽 植的,面积有 50 亩,过去种玉米,收成不太好。实施 退耕还林后,我全部载上了核桃树,从 2004 年至今, 平均年收入在 5 万元左右。耕地上种核桃,付出的劳 动力比种粮食作物少得多,还可以外出务工挣钱创 收。”张方兵介绍道。 1999 10 月,德昌县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同样 在乐跃村这片土地上生活了 40 年的张方桥也是退耕 还林政策的受益者。 1999 7 月,张方桥初中毕业回家后,正赶上国 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没 有外出打工,在说服父母后,他把家里 60 亩坡耕地都 退了耕还了林,在山中种了 40 亩板栗树, 20 亩德昌 杉。 为了管理好这片板栗树和德昌杉,他在沟边搭 起了临时茅棚,吃住都在山上,从修枝、除草到翻土、 上肥都亲力亲为。经过辛勤劳动,板栗从第四年就 产生了收入,此后每年产量和效益都快速增长,仅 2018 年纯收入就超过 7 万元,成了村上板栗种植大 户。而同期栽植的杉树也有碗口粗大,笔直笔直地 好像竞相比高,经申请采伐后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既要建设绿色生态,又要帮助农民摘掉贫困“帽 子”,这才是退耕还林的根本目的。 为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妥善解决退耕 户长远生计问题,退耕还林 20 年来,我州林业部门在 全面调查、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我州生 态脆弱地区、生态区位重要地区 25 度以上陡坡耕地 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以切实改善我州彝 区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促进广大彝族群众脱贫致 富。 山川绿了,生态好了,乡村美了,农民富了,这是 退耕还林后老百姓的共同感受,更是我州多年来认 真贯彻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体现和生态建设的一个 缩影。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生态文 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它承担着生态建 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既是一个基 础产业,又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 退了耕,怎么还林?农村问题,最突 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 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 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 异。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 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 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住房的时候,不要忘了森林;吃粮的 时候,不要忘了土地。”实施退耕还林工 程,就是解决产业铺“路子”的问题。 今年国庆小长假期间,会理县古城景 区的游客们在位于富乐镇的石榴园区内 采摘挂满枝头的鲜果,体验着当一名“种 植大户”收获时的喜悦;万亩石榴园区内, 游客漫步在笔直的通村水泥路上,不时拿 出手中的相机拍照留念。 一片片石榴园紧密相连,与远山交 织,堆碧叠翠。这是如今在会理县各个种 植石榴的乡镇,随处可见的景观。到 2018 年底,会理县石榴种植面积达到 40 万亩,以石榴为依托,会理县走出了一条 “石榴+旅游”融合的发展路子,撑起了全 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半壁江山。而这一 切,源于 1999 年开始的退耕还林。 会理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的西 南缘台地干性常绿松、栎亚区。森林资源 丰富,全县有森林面积 399 万亩,森林覆 盖率 58.85% ,是一个典型的集体林占主 体的林业大县,也是是四川建设长江生态 屏障重点地区。 “十二五”期末,该县实施“四双”工程 退耕还林 10 万亩,工程建设按照“因地制 宜、适地适树、生态优先、试点先行,产业 化发展,整村推进”的原则,在县域内主要 水源地,重点库区,河流及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产出率低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内开 展退耕还林建设。 退耕还林 20 年,会理生态文明效应 明显。一个缩影,折射出我州退耕还林 20 年来,山青、业兴、民富。 20 年来,州委、州政府始终把退耕还 林作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 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头等大 事,重点围绕“退哪里”“怎么退”“还什么” “谁来种”等关键问题,不断探索新机制、 新模式、新业态,确保了“退得下、还得上、 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 退耕还林的持续开展,确保了退耕还 林工程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一是加强 163.51 万亩退耕地还林常年管护,确保退 耕还林建设成效;二是补植补造共完成 48.78 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补植补造 37.71 万亩,配套荒山补植补造 11.07 万亩 ;共投 入补植补造资金 6173.21 万元 ,其中 ,中央 投入 2535.86 万元,地方配套 3637.34 万元; 三是后续产业 2009 年至 2011 年共完成核 桃基地建设 7.8 万亩,核桃品种改良 2.2 亩,青花椒及花椒基地建设 1.5 万亩,青花 椒丰产培育 1.5 万亩,板栗丰产培育 0.35 亩 ;修便道 73.73 公里,建蓄水池 1.36 万立 方米,圈舍 8500 平方米,围栏 1.2 万米;总投 8360.94 万元,其中,中央投入 4000 元,地方配套 4360.94 万元。四是 1999 2015 年共完成配套荒山造林 159.03 亩,封山育林 36.5 万亩。 退耕还林,还富于民。从靠山吃山到 养山富山,我州通过实施退耕还林与,促 使工程区大量坡耕地得到有效治理,荒山 秃岭披上绿装,全州森林覆盖率达 45.97%/本报记者 龙雪琴 /除署名外由州林业和草原局提供 退了林 退了林吃什么 吃什么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可以 可以 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提高农民素 提高农民素 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而减轻农民负 而减轻农民负 担则应首先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 担则应首先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 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时光追溯到 时光追溯到 1999 1999 中央提出实施 中央提出实施 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当时不要说村民不知晓政 当时不要说村民不知晓政 就连作为林业工作者的同志也是一知 就连作为林业工作者的同志也是一知 半解 半解据德昌县林业局老一辈的同志回 据德昌县林业局老一辈的同志回 当年 当年县林业局来老碾乡宣讲时 县林业局来老碾乡宣讲时 现在 现在 的乐跃国有林场 的乐跃国有林场 当时叫乐跃森林经营 当时叫乐跃森林经营 ), ), 光凭 光凭 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这几个字 这几个字老百姓就 老百姓就 听得一头雾水 听得一头雾水据介绍 据介绍当时的口号是 当时的口号是退一亩坡耕 退一亩坡耕 地栽了树 地栽了树就给 就给 300 300 斤原粮 斤原粮听到这样的 听到这样的 宣传口号和看到这样的标语 宣传口号和看到这样的标语几乎没有一 几乎没有一 个人相信 个人相信更有个别村民说都是骗人的 更有个别村民说都是骗人的只要承认了开荒地 只要承认了开荒地以后就有证据来收拾 以后就有证据来收拾 我们 我们轻则罚款 轻则罚款重则坐牢 重则坐牢可想而知宣传 可想而知宣传 发动工作几乎陷入僵局 发动工作几乎陷入僵局德昌县委 德昌县委县政府得知情况后 县政府得知情况后多次 多次 责成县林业局和老碾乡党委政府 责成县林业局和老碾乡党委政府必须把 必须把 中央下达的退耕还林政策贯彻落实下去 中央下达的退耕还林政策贯彻落实下去强调这是一项政治任务 强调这是一项政治任务要有战略的眼光 要有战略的眼光 看问题 看问题开弓没有回头箭 开弓没有回头箭完不成任务拿 完不成任务拿 帽子 帽子说话 说话看来这项工作不干不行 看来这项工作不干不行丢不掉 丢不掉只有硬着头皮往前冲 只有硬着头皮往前冲德昌县林业 德昌县林业 局领导经过反复多次开会 局领导经过反复多次开会研究 研究决策 决策先向家在农村的工作人员 先向家在农村的工作人员社干部做思 社干部做思 想工作 想工作让这群人率先来接受 让这群人率先来接受 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这个新名词 这个新名词迫于种种无奈的干部及亲属 迫于种种无奈的干部及亲属 也是怨声载道 也是怨声载道挤汤水式的每家落实一 挤汤水式的每家落实一 两亩退耕还林 两亩退耕还林合计退耕还林面积不足 合计退耕还林面积不足 200 200 离试点要求还很远 离试点要求还很远后来 后来县林业 县林业 局派驻工作人员 局派驻工作人员乡镇干部亲自到村民的 乡镇干部亲自到村民的 荒山荒坡上勾画 荒山荒坡上勾画设计 设计然后动员村民整 然后动员村民整 定植 定植就这样的工作力度 就这样的工作力度总算完成了 总算完成了 试点 试点 800 800 亩的退耕还林定植任务 亩的退耕还林定植任务2000 2000 年上半年 年上半年800 800 亩退耕还林经 亩退耕还林经 过检查验收合格兑现粮食后 过检查验收合格兑现粮食后半信半疑的 半信半疑的 群众早早来到粮站 群众早早来到粮站看看是不是真的有粮 看看是不是真的有粮 当看到按照花名册兑现粮食时 当看到按照花名册兑现粮食时粮站 粮站 门口是既有欢呼声 门口是既有欢呼声赞叹声 赞叹声也有后悔声 也有后悔声 和责怪声 和责怪声时任老碾乡纸房村村长的邓胜云对 时任老碾乡纸房村村长的邓胜云对 林业部门的同志说 林业部门的同志说真对不起你们 真对不起你们作为 作为 村干部的我 村干部的我观念没有转变 观念没有转变这次只退了 这次只退了 2 2 不好意思 不好意思 我家里这样的坡耕地还 我家里这样的坡耕地还 20 20 亩左右 亩左右纸房村 纸房村 2 2 社社长张正朝也向工作组道 社社长张正朝也向工作组道 说他自己认识错了 说他自己认识错了思想觉悟不高 思想觉悟不高来年 来年 要是还有退耕还林政策 要是还有退耕还林政策一定要好好带头干 一定要好好带头干20 20 年后的今天 年后的今天当记者再次走访 当记者再次走访 村长 村长邓胜云和 邓胜云和 老社长 老社长张正朝时 张正朝时邓胜 邓胜 云一再说党的政策好 云一再说党的政策好 他说他家有 他说他家有 12 12 核桃 核桃9 9 亩板栗和 亩板栗和 5 5 亩黄果 亩黄果每年收入都在 每年收入都在 8 8 万元以上 万元以上16 16 年享受国家退耕还林政策 年享受国家退耕还林政策 补助有 补助有 10 10 多万元 多万元 现在还利用林下养了 现在还利用林下养了 几十只土鸡 几十只土鸡供养了 供养了 2 2 个大学生都已走上 个大学生都已走上 了工作岗位 了工作岗位啥都不愁 啥都不愁住在山上无柴烧 住在山上无柴烧 坐在河边喊口 坐在河边喊口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更是解决农民 更是解决农民 得票子 得票子的问题 的问题20 20 年的退耕还林改变的不止是山 年的退耕还林改变的不止是山 还彻底改变了广大农民的发展观念 还彻底改变了广大农民的发展观念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切实让老百姓分 切实让老百姓分 享工程效益 享工程效益我州林业部门依托退耕还林 我州林业部门依托退耕还林 工程 工程 构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长效机 构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长效机 不断 不断创新产业发展机制 创新产业发展机制 积极推进林业 积极推进林业 产权制度改革 产权制度改革 特别是要尽快地使森 特别是要尽快地使森 林木 林木 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起来 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起来 鼓励全社会参与林业产业开发 鼓励全社会参与林业产业开发 采取公 采取公 司加农户 司加农户 企业建基地 企业建基地 股份合作 股份合作 租赁 租赁 经营 经营 业主承包等多种方式优化资源配 业主承包等多种方式优化资源配 实现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 实现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 提高后 提高后 续产业经营成效 续产业经营成效 进一步加强对退耕农户的技能培训 进一步加强对退耕农户的技能培训因地制宜建立技能培训体系 因地制宜建立技能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开 有针对性开 展各类技能培训 展各类技能培训力争为每个退耕农户培 力争为每个退耕农户培 训一名掌握有关林业实用技术的明白人 训一名掌握有关林业实用技术的明白人 或熟悉其它技能的能手 或熟悉其它技能的能手并且能外出务工 并且能外出务工 创收的人员 创收的人员建立完善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中介服 建立完善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中介服 务机构 务机构为退耕农户发展后续产业 为退耕农户发展后续产业提供必 提供必 要的技术 要的技术资金 资金信息 信息人才等服务 人才等服务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逐步将 逐步将 退耕还林地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范围 退耕还林地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范围调动 调动 广大退耕农户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广大退耕农户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2019 2019 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 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 20 20 如果要问退耕还林百姓收获了什么 如果要问退耕还林百姓收获了什么老百姓可以肯定地回答 老百姓可以肯定地回答收获了绿水青山 收获了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 就是金山银山收获了实惠 收获了实惠更收获了发 更收获了发 展的信心 展的信心通过退耕还林 通过退耕还林一条乡村振兴道路也 一条乡村振兴道路也 越来越清晰地展示在世人眼前 越来越清晰地展示在世人眼前 凉山 凉山 —手握着 —手握着 绿色牌 绿色牌拥抱着大自然的馈 拥抱着大自然的馈 赠与善意 赠与善意小高镇群英村 小高镇群英村 2 2 社农户采收板栗 社农户采收板栗张霖 张霖 新闻 背景 建起生态屏障 彝州大地掀起一场“绿色革命” 惠及46.96万农户 退耕还林还出“金山银山” 续写惠民好文章 “绿色经济革命”改变的不仅是山水 德州镇角半村村民采收核桃 德州镇角半村村民采收核桃张霖 张霖 村民们正在采摘花椒 村民们正在采摘花椒 本报记者 本报记者 冷文浩 冷文浩 会东县野租乡云南村通村公路两旁绿荫环抱。本报记者 冷文浩 布拖拖觉坝子 布拖拖觉坝子

Transcript of “三农”发展天地宽 -...

Page 1: “三农”发展天地宽 - lsrb.ls666.comlsrb.ls666.com/images/2019-11/16/A03/A0320191116C.pdf · 在乐跃村这片土地上生活了40年的张方桥也是退耕 还林政策的受益者。

■■■■■■■■ ■■■■

2019.11.16 星期六

新闻热线:3281646

03专刊

本版主编:胡正清 责任编辑:龙雪琴

(五)

“三农”发展天地宽——凉山州退耕还林20年“三农”事业发展成就巡礼

实施初,退耕还林触及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充饥农业工作的传统模式,群众抵触大、工作困难大,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州林业部门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干群同心,百折不饶。

实施后,传统农业产业演化为科技农业、文旅产业,传统农民摇身一变,成了工人、技术员、老板等,生态建设形成了良好的环境和气候,促进了农业在耕地减少的情况下增产增收,促进了乡村生活习惯的文明进步等。

风雨 20载,如今的彝州大地满眼青山连片。截至 2018年底,我 州 共 实 施 前 一 轮 退 耕 还 林163.51 万 亩 、配 套 荒 山 造 林159.03万亩、封山育林 36.5万亩,居全省第一位,涉及全州 17个县市、582个乡镇、2991个行政村、直接受益农户 46.9万户、直接受益人口 202.3万人,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41.09万人。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 63.36万亩(其中11个深度贫困县退耕还林 48.56万亩,占退耕还林面积的 77%),居全省第一位,涉及全州 17个县市、584个乡镇、1366个行政村、9.9万农户、24.3万人口;惠及全州2.5 万贫困户,贫困人口 9.55 万人,通过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脱贫人口达 3.03万人。退耕还林已成为我州实施范围最广、建设周期最长、群众参与最多、资金投入最大的林业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

如今,山青了,水绿了,天蓝了,人富了,大美凉山正呈现出一幅“绿肥黄瘦”的生动画面。

1999年,四川、陕西、甘肃等 3省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由此揭开了我国退耕还林的序幕。凉山——成为全国最先启动“退耕还林”工程的地区之一。

退耕还林政策性强,技术含量高,部门交集多,涉及农户切身利益,是一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省民族类别、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全州幅员 6.04万平方公里,辖 17县市,总人口 529.94万,其中,彝族人口占53.6%。凉山州是四川省三大林区和牧区之一,地处长江上游,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大干流穿越境内1200余公里,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肩负着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维护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凉山作为退耕还林这项大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全省启动最早,同时面积最大、任务最重、涉及群众也最多。

2000 年,世纪之交,一项重大的生态环境工程在凉山轰轰烈烈展开。

长期以来,由于盲目毁林开垦和进行陡坡地、沙化地耕种,造成了我州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洪涝、干旱、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2002 年 1 月 10 日,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召开退耕还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凉山——在 2000 年成为全国最先启动退耕还林工程的地区之一。

“人要衣裤,山要栽树。”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就是解决国家要“被子”的问题,更是要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凉山作为一个农业大州,

“三农”问题关系到居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州富民强。

我州退耕还林实施区域多为高寒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差,林木生长缓慢,绝大多数经济林和生态林即使在政策补助延长期满后也很难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全州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滞后,贫困面广人多,农户生计渠道有限,对耕地和退耕还林政策补助的依赖性强,自我发展能力较低。农户若没有可持续的替代生计,极有可能毁林复垦,给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带来很大压力。

退耕,“怎么退”?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 2000 年起,州委、州政府以生态扶贫为突破口和着力点,紧紧抓住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机遇,将全州实施第一轮退耕还林的覆盖范围分年度全覆盖,按照因地制宜,尽可能做到相对集中连片,以村委基本实施单元,整村整乡推进、联户连块成片,适度规模实施,着力解决“退哪里”“怎么退”,通过直补资金,直接让农民享受到退耕还林政策“红利”。

张方兵的退耕,比德昌县其他人都要早。1995 年前,张方兵就意识到以粮、猪“二元经济”

为主要经济模式的乐跃村,仅靠传统的种养业是不能致富的。在“种核桃也能致富”的大力宣传和指导下,他仔细算了一笔账,“我这片核桃林是 2000 年栽植的,面积有 50 亩,过去种玉米,收成不太好。实施退耕还林后,我全部载上了核桃树,从 2004 年至今,平均年收入在 5 万元左右。耕地上种核桃,付出的劳动力比种粮食作物少得多,还可以外出务工挣钱创收。”张方兵介绍道。

1999 年 10 月,德昌县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同样在乐跃村这片土地上生活了 40 年的张方桥也是退耕还林政策的受益者。

1999 年 7 月,张方桥初中毕业回家后,正赶上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没有外出打工,在说服父母后,他把家里 60 亩坡耕地都退了耕还了林,在山中种了 40 亩板栗树,20 亩德昌杉。

为了管理好这片板栗树和德昌杉,他在沟边搭起了临时茅棚,吃住都在山上,从修枝、除草到翻土、上肥都亲力亲为。经过辛勤劳动,板栗从第四年就产生了收入,此后每年产量和效益都快速增长,仅2018 年纯收入就超过 7 万元,成了村上板栗种植大户。而同期栽植的杉树也有碗口粗大,笔直笔直地好像竞相比高,经申请采伐后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既要建设绿色生态,又要帮助农民摘掉贫困“帽子”,这才是退耕还林的根本目的。

为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妥善解决退耕户长远生计问题,退耕还林 20 年来,我州林业部门在全面调查、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我州生态脆弱地区、生态区位重要地区 25 度以上陡坡耕地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以切实改善我州彝区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促进广大彝族群众脱贫致富。

山川绿了,生态好了,乡村美了,农民富了,这是退耕还林后老百姓的共同感受,更是我州多年来认真贯彻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体现和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它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既是一个基础产业,又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

退了耕,怎么还林?农村问题,最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住房的时候,不要忘了森林;吃粮的时候,不要忘了土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就是解决产业铺“路子”的问题。

今年国庆小长假期间,会理县古城景区的游客们在位于富乐镇的石榴园区内采摘挂满枝头的鲜果,体验着当一名“种植大户”收获时的喜悦;万亩石榴园区内,游客漫步在笔直的通村水泥路上,不时拿出手中的相机拍照留念。

一片片石榴园紧密相连,与远山交织,堆碧叠翠。这是如今在会理县各个种植 石 榴 的 乡 镇 ,随 处 可 见 的 景 观 。 到2018 年底,会理县石榴种植面积达到 40万亩,以石榴为依托,会理县走出了一条

“石榴+旅游”融合的发展路子,撑起了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半壁江山。而这一切,源于 1999 年开始的退耕还林。

会理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的西南缘台地干性常绿松、栎亚区。森林资源丰富,全县有森林面积 399 万亩,森林覆盖率 58.85%,是一个典型的集体林占主体的林业大县,也是是四川建设长江生态屏障重点地区。

“十二五”期末,该县实施“四双”工程退耕还林 10 万亩,工程建设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生态优先、试点先行,产业

化发展,整村推进”的原则,在县域内主要水源地,重点库区,河流及水土流失严重,土地产出率低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内开展退耕还林建设。

退耕还林 20 年,会理生态文明效应明显。一个缩影,折射出我州退耕还林20 年来,山青、业兴、民富。

20 年来,州委、州政府始终把退耕还林作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头等大事,重点围绕“退哪里”“怎么退”“还什么”

“谁来种”等关键问题,不断探索新机制、新模式、新业态,确保了“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

退耕还林的持续开展,确保了退耕还林工程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一是加强163.51 万亩退耕地还林常年管护,确保退耕还林建设成效;二是补植补造共完成48.78 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补植补造 37.71万亩,配套荒山补植补造 11.07 万亩;共投入补植补造资金 6173.21 万元,其中,中央投入 2535.86万元,地方配套 3637.34万元;三是后续产业 2009 年至 2011 年共完成核桃基地建设 7.8 万亩,核桃品种改良 2.2 万亩,青花椒及花椒基地建设 1.5 万亩,青花椒丰产培育 1.5万亩,板栗丰产培育 0.35万亩;修便道 73.73 公里,建蓄水池 1.36 万立方米,圈舍 8500平方米,围栏 1.2万米;总投入 8360.94 万元,其中,中央投入 4000 万元,地方配套 4360.94 万元。四是 1999 年至 2015 年共完成配套荒山造林 159.03 万亩,封山育林 36.5万亩。

退耕还林,还富于民。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我州通过实施退耕还林与,促使工程区大量坡耕地得到有效治理,荒山秃 岭 披 上 绿 装 ,全 州 森 林 覆 盖 率 达45.97%。

文/本报记者 龙雪琴图/除署名外由州林业和草原局提供

退了林退了林,,““吃什么吃什么””??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可以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提高农民素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而减轻农民负而减轻农民负担则应首先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担则应首先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时光追溯到时光追溯到 19991999 年年,,中央提出实施中央提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当时不要说村民不知晓政当时不要说村民不知晓政策策,,就连作为林业工作者的同志也是一知就连作为林业工作者的同志也是一知半解半解。。据德昌县林业局老一辈的同志回据德昌县林业局老一辈的同志回忆忆,,当年当年,,县林业局来老碾乡宣讲时县林业局来老碾乡宣讲时((现在现在的乐跃国有林场的乐跃国有林场,,当时叫乐跃森林经营当时叫乐跃森林经营所所),),光凭光凭““退耕还林退耕还林””这几个字这几个字,,老百姓就老百姓就听得一头雾水听得一头雾水。。

据介绍据介绍,,当时的口号是当时的口号是::““退一亩坡耕退一亩坡耕地栽了树地栽了树,,就给就给 300300 斤原粮斤原粮””,,听到这样的听到这样的宣传口号和看到这样的标语宣传口号和看到这样的标语,,几乎没有一几乎没有一个人相信个人相信,,更有个别村民说都是骗人的更有个别村民说都是骗人的,,只要承认了开荒地只要承认了开荒地,,以后就有证据来收拾以后就有证据来收拾我们我们,,轻则罚款轻则罚款,,重则坐牢重则坐牢,,可想而知宣传可想而知宣传发动工作几乎陷入僵局发动工作几乎陷入僵局。。

德昌县委德昌县委、、县政府得知情况后县政府得知情况后,,多次多次责成县林业局和老碾乡党委政府责成县林业局和老碾乡党委政府,,必须把必须把中央下达的退耕还林政策贯彻落实下去中央下达的退耕还林政策贯彻落实下去,,强调这是一项政治任务强调这是一项政治任务,,要有战略的眼光要有战略的眼光看问题看问题,,开弓没有回头箭开弓没有回头箭,,完不成任务拿完不成任务拿

““帽子帽子””说话说话。。看来这项工作不干不行看来这项工作不干不行、、丢不掉丢不掉、、甩甩

不不脱脱,,只有硬着头皮往前冲只有硬着头皮往前冲。。德昌县林业德昌县林业局领导经过反复多次开会局领导经过反复多次开会、、研究研究、、决策决策,,首首先向家在农村的工作人员先向家在农村的工作人员、、村村、、社干部做思社干部做思想工作想工作,,让这群人率先来接受让这群人率先来接受““退耕还林退耕还林””这个新名词这个新名词。。迫于种种无奈的干部及亲属迫于种种无奈的干部及亲属们们,,也是怨声载道也是怨声载道,,挤汤水式的每家落实一挤汤水式的每家落实一亩亩、、两亩退耕还林两亩退耕还林,,合计退耕还林面积不足合计退耕还林面积不足200200亩亩,,离试点要求还很远离试点要求还很远。。后来后来,,县林业县林业局派驻工作人员局派驻工作人员、、乡镇干部亲自到村民的乡镇干部亲自到村民的荒山荒坡上勾画荒山荒坡上勾画、、设计设计,,然后动员村民整然后动员村民整地地、、定植定植,,就这样的工作力度就这样的工作力度,,总算完成了总算完成了试点试点 800800亩的退耕还林定植任务亩的退耕还林定植任务。。

20002000 年上半年年上半年,,当当 800800 亩退耕还林经亩退耕还林经过检查验收合格兑现粮食后过检查验收合格兑现粮食后,,半信半疑的半信半疑的群众早早来到粮站群众早早来到粮站,,看看是不是真的有粮看看是不是真的有粮食食,,当看到按照花名册兑现粮食时当看到按照花名册兑现粮食时,,粮站粮站门口是既有欢呼声门口是既有欢呼声、、赞叹声赞叹声,,也有后悔声也有后悔声和责怪声和责怪声。。

时任老碾乡纸房村村长的邓胜云对时任老碾乡纸房村村长的邓胜云对林业部门的同志说林业部门的同志说::““真对不起你们真对不起你们,,作为作为村干部的我村干部的我,,观念没有转变观念没有转变。。这次只退了这次只退了22 亩亩,,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我家里这样的坡耕地还我家里这样的坡耕地还有有 2020 亩左右亩左右。。””

纸房村纸房村 22社社长张正朝也向工作组道社社长张正朝也向工作组道歉歉,,说他自己认识错了说他自己认识错了,,思想觉悟不高思想觉悟不高,,来年来年要是还有退耕还林政策要是还有退耕还林政策,,一定要好好带头干一定要好好带头干。。

2020 年后的今天年后的今天,,当记者再次走访当记者再次走访““老老村长村长””邓胜云和邓胜云和““老社长老社长””张正朝时张正朝时,,邓胜邓胜云一再说党的政策好云一再说党的政策好,,他说他家有他说他家有 1212 亩亩核桃核桃,,99 亩板栗和亩板栗和 55 亩黄果亩黄果,,每年收入都在每年收入都在88 万元以上万元以上,,1616 年享受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年享受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有补助有 1010 多万元多万元,,现在还利用林下养了现在还利用林下养了几十只土鸡几十只土鸡,,供养了供养了 22 个大学生都已走上个大学生都已走上了工作岗位了工作岗位,,啥都不愁啥都不愁。。

““ 住 在 山 上 无 柴 烧住 在 山 上 无 柴 烧 ,,坐 在 河 边 喊 口坐 在 河 边 喊 口渴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更是解决农民更是解决农民

““得票子得票子””的问题的问题。。2020 年 的 退 耕 还 林 改 变 的 不 止 是 山年 的 退 耕 还 林 改 变 的 不 止 是 山

水水,,还彻底改变了广大农民的发展观念还彻底改变了广大农民的发展观念。。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切实让老百姓分切实让老百姓分享工程效益享工程效益,,我州林业部门依托退耕还林我州林业部门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工程,,构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长效机构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长效机制制,,不断不断————

创新产业发展机制创新产业发展机制,,积极推进林业积极推进林业产 权 制 度 改 革产 权 制 度 改 革 ,,特 别 是 要 尽 快 地 使 森特 别 是 要 尽 快 地 使 森林林 、、林 木林 木 、、林 地 使 用 权 合 理 流 转 起 来林 地 使 用 权 合 理 流 转 起 来 。。鼓励全社会参与林业产业开发鼓励全社会参与林业产业开发,,采取公采取公司加农户司加农户、、企业建基地企业建基地、、股份合作股份合作、、租赁租赁经营经营、、业主承包等多种方式优化资源配业主承包等多种方式优化资源配置置 ,,实 现 规 模 经 营 和 集 约 经 营实 现 规 模 经 营 和 集 约 经 营 ,,提 高 后提 高 后续产业经营成效续产业经营成效。。

进一步加强对退耕农户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强对退耕农户的技能培训,,因地制宜建立技能培训体系因地制宜建立技能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开有针对性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展各类技能培训,,力争为每个退耕农户培力争为每个退耕农户培训一名掌握有关林业实用技术的明白人训一名掌握有关林业实用技术的明白人或熟悉其它技能的能手或熟悉其它技能的能手,,并且能外出务工并且能外出务工创收的人员创收的人员。。

建立完善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建立完善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机构务机构,,为退耕农户发展后续产业为退耕农户发展后续产业提供必提供必要的技术要的技术、、资金资金、、信息信息、、人才等服务人才等服务。。

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逐步将逐步将退耕还林地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范围退耕还林地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范围,,调动调动广大退耕农户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广大退耕农户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有有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20192019 年年,,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 2020 周周年年,,如果要问退耕还林百姓收获了什么如果要问退耕还林百姓收获了什么,,老百姓可以肯定地回答老百姓可以肯定地回答,,收获了绿水青山收获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金山银山,,收获了实惠收获了实惠,,更收获了发更收获了发展的信心展的信心。。

通过退耕还林通过退耕还林,,一条乡村振兴道路也一条乡村振兴道路也越 来 越 清 晰 地 展 示 在 世 人 眼 前越 来 越 清 晰 地 展 示 在 世 人 眼 前 。。 凉 山凉 山———手握着—手握着““绿色牌绿色牌””,,拥抱着大自然的馈拥抱着大自然的馈赠与善意赠与善意。。

小高镇群英村小高镇群英村 22社农户采收板栗社农户采收板栗。。张霖张霖 摄摄

新闻背景

建起生态屏障 彝州大地掀起一场“绿色革命”

惠及46.96万农户 退耕还林还出“金山银山”

续写惠民好文章 “绿色经济革命”改变的不仅是山水

德州镇角半村村民采收核桃德州镇角半村村民采收核桃。。张霖张霖 摄摄

村民们正在采摘花椒村民们正在采摘花椒。。本报记者本报记者 冷文浩冷文浩 摄摄

会东县野租乡云南村通村公路两旁绿荫环抱。本报记者 冷文浩 摄

布拖拖觉坝子布拖拖觉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