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 IBC看電視產業策略 - About PTS ·...

45
1 從 2015 IBC 看電視產業策略 資深研究員何國華 2015 10 壹、前言 台灣電視圈近兩個月來,因製作費持續削減,接連停掉 12 個節目,市場一 片低迷的同時,以「紙牌屋」席捲全球的 Netflix 宣布,將在 2016 年初進軍網路 設施完整的台灣、新加坡、香港、南韓,同時伺機進入中國大陸。 被中港媒體經營者稱為「神一般對手」的 Netflix,目前在台洽談可能的電信 夥伴,考量因素在收視成本和網路成本。Netflix 創造性破壞策略,除可能打破台 灣影視生態和線上收視,也有可能將本土優質節目送進全球市場。 IBC 年會上的 Netflix 現象 Netflix 旋風不只將影響台灣,2015 年 IBC(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Convention) 年會(9 月 10 日至 9 月 15 日),「Netflix現象」幾乎是每一個座談會上討論焦點。 各國廣電業者也不諱言,正接力模仿 Netflix 模式,提供影音串流的多平台服務。 當歐美廣電業者都在爭取 1980 年後出生的千禧世代時,Netflix 等 OTT 業者 除了壓縮無線台生存空間,更加快有線電視剪線潮(cord cutting)速度,拉低付 費頻道獲益率,逐漸翻轉產業生態。 數位匯流下的新商業模式百家爭鳴,有線、無線、付費頻道、網路原生平台 激烈競爭,2015 年IBC主題是「The Future of Media in an Age of Disruption」, OTT 業者的成功經驗,打破既有廣電秩序,造成新的收視趨勢,建立符合使用者需求 的產品和服務。 面對廣電產業、電信產業、IP 產業加速匯流,電視未來發展渾沌未明,2015 年 IBC 希望集思廣益提出新策略,建立新商業模式,建立多平台創新機會。 OTT 業者儼然主導產業發展 今年 IBC 仍然吸引 170 國逾 5.5 萬人參加,面對預算緊縮、廣告下滑,部分 電視業者認為傳統廣電已喪失主場優勢,發球權落在 Netflix 等 OTT 業者手上。 今年議題聚焦 UHD/ 4K 和 IP 解決方案,這些都是 Netflix, Amazon 等 OTT 業 者強項,同時投入原生節目製作。 當 Netflix 去年推出 4K 節目,持續增加 4K 內容同時,電視業者才在討論導 入 4K 製作流程和標準,OTT 業者明顯已經主導影視產業發展方向。 2015 年 IBC 各項論壇摘要說明如下: 一、Netflix 大規模擴張版圖 1997 年加州成立。 Netflix「紙牌屋」創作者和製作人,同時也是英國上議院議員多布斯爵士,

Transcript of 從2015 IBC看電視產業策略 - About PTS ·...

  • 1  

    從 2015 IBC 看電視產業策略

    資深研究員何國華 2015年 10月

    壹、前言 

    台灣電視圈近兩個月來,因製作費持續削減,接連停掉 12 個節目,市場一

    片低迷的同時,以「紙牌屋」席捲全球的 Netflix 宣布,將在 2016 年初進軍網路

    設施完整的台灣、新加坡、香港、南韓,同時伺機進入中國大陸。

    被中港媒體經營者稱為「神一般對手」的 Netflix,目前在台洽談可能的電信

    夥伴,考量因素在收視成本和網路成本。Netflix 創造性破壞策略,除可能打破台

    灣影視生態和線上收視,也有可能將本土優質節目送進全球市場。

    IBC 年會上的 Netflix 現象

    Netflix 旋風不只將影響台灣,2015 年 IBC(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Convention)

    年會(9 月 10 日至 9 月 15 日),「Netflix 現象」幾乎是每一個座談會上討論焦點。

    各國廣電業者也不諱言,正接力模仿 Netflix 模式,提供影音串流的多平台服務。

    當歐美廣電業者都在爭取 1980 年後出生的千禧世代時,Netflix 等 OTT 業者

    除了壓縮無線台生存空間,更加快有線電視剪線潮(cord cutting)速度,拉低付

    費頻道獲益率,逐漸翻轉產業生態。

    數位匯流下的新商業模式百家爭鳴,有線、無線、付費頻道、網路原生平台

    激烈競爭,2015 年 IBC 主題是「The Future of Media in an Age of Disruption」, OTT

    業者的成功經驗,打破既有廣電秩序,造成新的收視趨勢,建立符合使用者需求

    的產品和服務。

    面對廣電產業、電信產業、IP 產業加速匯流,電視未來發展渾沌未明,2015

    年 IBC 希望集思廣益提出新策略,建立新商業模式,建立多平台創新機會。

    OTT 業者儼然主導產業發展

    今年 IBC 仍然吸引 170 國逾 5.5 萬人參加,面對預算緊縮、廣告下滑,部分

    電視業者認為傳統廣電已喪失主場優勢,發球權落在 Netflix 等 OTT 業者手上。

    今年議題聚焦 UHD/ 4K 和 IP 解決方案,這些都是 Netflix, Amazon 等 OTT 業

    者強項,同時投入原生節目製作。

    當 Netflix 去年推出 4K 節目,持續增加 4K 內容同時,電視業者才在討論導

    入 4K 製作流程和標準,OTT 業者明顯已經主導影視產業發展方向。

    2015 年 IBC 各項論壇摘要說明如下:

    一、Netflix 大規模擴張版圖

    ●1997 年加州成立。

    ●Netflix「紙牌屋」創作者和製作人,同時也是英國上議院議員多布斯爵士,

  • 2  

    這次從戲劇創作者角度分享個人心得。

    二、Discovery 進軍 OTT 和體育賽事

    ●1985 年麻州成立。

    ●Discovery 正從傳統有線電視轉型成 OTT 串流媒體。Discovery Networks

    International 總裁裴洛特說明策略規劃。

     

    三、YouTube:「YouTuber」原生內容創造分眾收視

    ●2005 年加州成立。

    ●Google 全球安卓電視合作夥伴負責人里德,現身說法 Google 影音策略。

    四、BT TV 成立全歐首家 4K 體育台

    ●2013 年倫敦成立。

    ●從電信商進入影視產業,BT TV 總經理布雪兒展現強烈企圖,提出個人產業

    觀點和轉型做法。

    五、Sling TV

    ●2015 年美國成立。

    ●Sling TV 總經理林奇提出下世代「美而廉付費策略」。

    六、NHK 逐步展現 8K 廣播實力

    ●1924 年日本成立。

    ●隨著 4K 技術成熟,以及當 2020 東京奧運接近,預期 8K 將隨著技術和頻寬

    進步,成為引領影音產業發展重要推力

    七、BBC 的發展和轉型

    ●1922 年英國成立。

    ●BBC 除了持續投入 4K 資源,也在 IP Studio 和 Object Based Broadcasting 上

    進行測試研發。

    八、短版節目製作趨勢

          ●多平台發展和收視習慣改變,過去以 30 分鐘或 1 小時以上節目呈現方式已

    經改變,短版節目製作漸成趨勢。

    ●BBC 數位創意總監桑德斯和 Channel 4 經理羅藍斯等人分享彼此製作經驗。

     

    九、總結

    ●廣電產業快速變化當中,媒體持續面對環境變化和挑戰,透過圖表分析可

    以清楚認識可能的發展方向。

  • 3  

    ●公共媒體也在尋求改變當中,就以澳洲 ABC 為例,瞭解 ABC 是如何在有

    限資源下進行轉型。

    附註:

    謝謝政大傳播學院王亞維老師和林韋葳、韋徵同學協助翻譯。

    貳、IBC 論壇摘要

  • 一、Netflix 大規模擴張版圖

    圖說:「紙牌屋」(House of Cards)創作者和製作人(Creator & Producer),

    同時也是英國上議院議員的多布斯爵士(Lord Michael Dobbs,上圖左)表示,

    參與「紙牌屋」製作的成就感,就像是得到奧運金牌一樣的令人興奮。

    Netflix 自我定位是「領先全球的網路電視」(World's Leading Internet

    Television Network)。1997 年以線上租片起家,1999 年提供 SVoD(Subscription Video

    on Demand)服務.2010 年爆發式成為全美最大網路電視。

    Netflix 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線上隨選影音巨人之一。

    Netflix 訂戶超過 50 國 6,500 萬,美國以外訂戶超過 2,300 萬戶。每月觀看小

    時數超過 20 億,2014 年收入 55 億美元,員工數 2,189 人(至 2014 年 12 月底統

    計)。

    華爾街預估 2017 年 Netflix 將成為市值逾 1,000 億美元集團。

    做為引領全球的網路電視,Netflix 的成功條件除了提供使用者操作方便、彈

    性定價和載具互通,其他成功因素還包括:

    1.透過大數據(big data 和 data mining),完整記錄使用者觀影行為,根據累

    積數據推荐使用者影片內容;

    2.跨平台提供影音串流隨選收視,同時具有暫停、快轉、倒帶等功能;

    3.自製影集,打破傳統電視固定排播,策略性將一整季 13 集內容提供隨選

    收視,一次滿足使用者收視需求;

    4.強調人資管理,吸引創新人才,給予充分發揮空間,鼓勵創意發想;

    5.強調本身是學習型組織(Learning Machine),隨時分析劇情,力求進步;

    6.提供廉價月費 7.99- 8.99 美元。今年才進入的日本市場,月租費是 650 日圓,

    加訂高畫質版是 950 日圓,4K 版本是 1,450 日圓。

    Netflix 在 2015 年第二季新增 330 萬訂戶(包括美國 90 萬訂戶),目前全球

    訂戶數是 6,600 萬,預計第三季將再增加 360 萬戶。

    Netflix 為彌補美國成長率放緩,計劃從 2015 年的 50 國訂戶數大幅向外擴張,

    4  

  • 2016 年將是指標年,預計擴張至 60 國。各洲總部分別設在美國加州、亞洲東京

    (2015 年成立)、歐洲阿姆斯特丹。

    Netflix 在競爭激烈的英國同樣占有優勢,根據 Ofcom 統計,Netflix 全英訂戶

    逾 440 萬,排名居次的 Amazon 是 120 萬戶。

    面對業者削價競爭,Netflix 必須在品質和價格做出取捨,要不提高月費,要

    不壓縮獨立製片預算,如要維持低價策略和高品質內容,就得持續擴張訂戶數。

    為了擴張市場,Netflix 將投入 74%獲利在製作原生節目和購買新劇。

    圖說:面對線上廣告快速成長趨勢,美國商業電視的 2,000 億市場正面臨威脅。

    (一)個人非線收視將取代線性排檔

    面對產業逆流,「IBC 領袖高峰會」(IBC Leaders Summit)9 月 10 日會議指出,

    現在的觀眾要求的是,各種載體都能接收的個人化節目。高峰會所公布的產業調

    查也預言,67%的人認為類似 Netflix 等 OTT 業者的市占率(viewing volumes),

    將在五年內超過傳統廣電業。

    產業領袖同時認為,五年內個人非線收視營收,將會取代線性排檔收視。

    但是 Netflix 可能也要思考,搶占全球市場必須製作共通收視節目,勢必增

    加製作成本。 

    其次,面對「美而廉收視套餐」(skinny bundles,例如 Sling TV 模式)挑戰,

    Netflix 評估部分「套餐組合」成本高、品質差,影響很有限。

    從「套餐組合」獲利觀察,業者得確可以降低成本,問題是如果要提高節目

    品質,還是得增加支出,「套餐組合」是否要調漲價格,才是市場競爭關鍵。

    有線電視業者高度關注 Netflix、Amazon 等 OTT 發展,橫跨 24 國的 OSN 電

    視集團總經理布托拉克(Dave Butorac)在 IBC 會上強調,「多數人並不瞭解

    Netflix」,Netflix 雖然擁有大片庫,但是部分戲劇首播權並不在 Netflix 手上,傳

    統業者可以緊握首播權和現場直播節目,增加和 Netflix 競爭本錢。

    (二)「紙牌屋」就是要打破傳統遊戲規則

    IBC 這次邀請了「紙牌屋」(House of Cards)創作者和製作人(Creator &

    Producer),同時也是英國上議院議員的多布斯爵士(Lord Michael Dobbs)進行經

    5  

  • 驗分享。

    1987 年英國大選結束,余契爾夫人贏得選舉但也樹敵不少,做為余契爾夫

    人首席文膽的多布斯,也和余契爾夫人產生摩擦。

    1989 年多布斯投身寫作,完成描述政治黑暗面的虛構小說,隱喻政治上的

    欲望、效忠、背叛、脆弱、妥協、退讓等劇情。

    BBC 首先製作成三個系列的電視影集,之後 Netflix 敲門提案,要求重新改

    編,提出由好萊塢導演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和演員凱文史派西(Kevin

    Spacey)、羅賓萊特(Robin Wright)、凱特瑪拉(Kate Mara)主演。

    1991 年的 BBC 版本,是在無線頻道播出,描寫一位狡猾政客如何一路當上

    英國首相,2013 年 Netflix 的美國版本則是雲端和行動串流的線上戲劇,敘述這

    名政客是如何成為白宮的主人。

    多布斯表示,加入 Netflix 是一件令人興奮的過程,Netflix 投入一億英鎊製作

    「紙牌屋」的主要動機,「就是要打破傳統電視的遊戲規則,」同時在開拍前就

    承諾,將製作兩個 13 小時的系列影集。 

    Netflix 在網路上一口氣播出 13 集內容,目的就是要滿足觀眾即時收視需求,

    革命性顛覆傳統電視束縛,多布斯深深被這樣的做法所吸引,但仍強調「優質節

    目才是成功的重要元素。」

    Netflix 鎖定 2016 年積極擴充美國以外市場,是不是和「Prospects for Premium

    OTT in the USA report」有關不得而知,但是報告預言 Netflix 美國 OTT 市占率將

    從 2014 年的 85%,下滑到 2018 年的 50%,結果只能拭目以待。

    二、Discovery 進軍 OTT 和體育賽事

    圖說:Discovery Networks International 總裁裴洛特(JB Perrette,圖左)

    指出,OTT 使用應考慮到使用者體驗,這與傳統收視行為並不一樣。

    Discovery International 於 25 年前成立,一路表現突出,2014 年收入首次超過

    美國探索頻道母公司,如今在全球 220 國家地區有超過 30 億訂戶。

    Discovery International 包括探索、動物星球、歐普拉、TLC 等 10 個頻道,同

    6  

  • 時在 2014 年 5 月併購 Eurosport 頻道和 all3media 製作公司,影響力和獲利率大幅

    擴張,更從生態探險頻道,跨足體育頻道和戲劇頻道。

    Discovery 傳統收視戶,仍是透過有線接收(lean-back kind),Discovery Networks

    International 總裁裴洛特(JB Perrette)表示,面對激烈變化的產業環境,Discovery

    一直努力扮演好 B2B 內容提供者角色,「如今投入 OTT 等 B2C 多平台市場,轉

    型挑戰不小。」

    Discovery 已成為跨足 OTT、付費頻道和無線收視的媒體之一。

    Discovery 擴張式成長,仍須面對組織和商業調整壓力,涉及到使用者利用

    不同平台接收節目的行銷和訂戶策略。裴洛特指出,「這必須要從使用者體驗和

    行銷考慮。」

    (一)15 億歐元取得歐洲區奧運轉播權

    「Discovery 現在思考如何提供以 IP 為基礎,直接觸達使用者的節目服務。」

    裴洛特表示,Discovery 2015 年 6 月以 15 億歐元取得 2018 到 2024 年的 8 年歐洲

    區奧運轉播權(英國、法國已先取得 2018 和 2020 轉播權),將可擴大 Discovery

    的使用者服務。

    BBC 曾經長期握有奧運轉播權,BBC 如仍期待轉播奧運,只能與 Discovery

    談判取得部分賽事授權(sub-lease),對 BBC 奧運服務會是一項打擊。

    Discovery 將提供付費、免費、OTT 三種不同收視方式,「Discovery 會透過 2015

    年 7 月以 4.91 億歐元併購,100%取得的 Eurosport 體育頻道轉播。」

    2012 年倫敦奧運,BBC 曾提供多頻道轉播,播出時數 2,500 小時,Sky TV

    也透過四個體育頻道轉播,時數 3,500 小時。可以預期,Discovery/ Eurosport 將會

    新增頻道,確保各項賽事現場轉播。

    圖說:Discovery/ Eurosport 觀眾將可透過 OTT Player 收看體育賽事。

    為了保持獲益率,Discovery 必須思考如何維持傳統和創新平衡,裴洛特指

    出,「Discovery 股東強調的是長期策略,而不是逐季微調,」Discovery 策略就是

    要成為媒體巨人。

    「所以我們的目標是說一個好故事和提供原創內容,」裴洛特信心滿滿強

    調,Discovery 現在正在尋找策略夥伴,建立 IP 傳輸架構,Discovery 將聚焦節目

    產製,「我們清楚知道,自己是內容提供者,而不是電視台。」

    7  

  • 裴洛特積極行銷 Eurosport 體育品牌(the home of the games),協助 Eurosport

    走出法國,強調每一次的重大賽事,不會只有傳統直播,將會增加具有 Discovery

    特色的戲劇效果。

    圖左:Discovery 的「Eurosport Player」和圖右「D play」提供使用者多元服

    務。

    (二)2015 年 6 月推出「D play」OTT 服務

    Discovery 在 2015 年 6 月推出 OTT 服務,取名「D play」。

    使用者可以透過多平台收看體育轉播、綜合娛樂、科技生態等節目。Discovery

    希望現有的 20 萬訂戶能夠成長 400%。裴洛特表示,「2017 年要努力增長到 100

    萬收視戶。」

    Eurosport 體育賽事透過「D play」直達使用者,將會增加「D play」觸達率。

    建置一個好的「D play」平台並不容易,裴洛特指出,這和 Discovery 過去頻道開

    發概念很不一樣,「涉及到不同使用者體驗和行銷手法。」

    Discovery 借鏡美國電視業者推出的「TV Everywhere」經驗進行階段性除錯。

    「TV Everywhere」目前約有 1.12 億訂戶,美加地區占 13%,大約 1,470 萬戶,但

    仍落後 Netflix 全美訂戶數 4,100 萬。

    TV Everywhere 無法充分滿足使用者需求,因為認證過程繁瑣,使用經驗並

    不愉快,「Discovery 要避免重蹈覆轍。」裴洛特表示,「Discovery 的 D2C 商業模

    式將是不同於天空電視(Sky TV)或維京媒體(Virgin Media)使用體驗」。

    裴洛特認為,今天使用遙控器收視已經落伍,部分業者雖然提供隨選服務,

    創新仍嫌不足。「Discovery 將和 Apple TV 合作,建立 Apple TV apps 服務。」

    面對 4K 未來,裴洛特希望將現有 4K 節目 Frame Rates 提高到 120P,利用 IP

    網路「目標追蹤」(Object- based broadcasting)功能加強互動,「我們不只是廣播

    業者(Broadcaster),也是數據業者(Data- Caster)。」

    三、YouTube:「YouTuber」原生內容創造分眾收視

    8  

  • 圖左:Google Head of Global Android TV Partnerships 里德(Thomas Riedl)

    指出,優秀的「YouTuber」已經建立起 YouTube 上原創內容品牌。圖右:YouTube

    收入逐年快速成長。

    線上節目要成功,必須是充分瞭解使用者,製播與使用者切身相關的節目內

    容(when and where they want)。

    Google 全球安卓電視合作夥伴負責人(Head of Global Android TV Partnerships)

    里德(Thomas Riedl)認為,對於傳統電視和 OTT 業者,現在正是合作共創雙贏

    的大好機會。

    部分美國有線電視業者,仍然阻止使用者收看 YouTube 節目內容。

    「YouTube 有很多受到使用者歡迎的節目。」里德指出,瑞典喜劇演員在

    YouTube 推出的「PewDiePie」頻道,是 2014 年查詢度最高的節目,這都是

    「YouTuber」所製作的原生內容,「就是標準的分眾收視行為。」

    HBO Now 提供的 OTT 服務,就是很成功的模式,提供使用者「權力遊戲」

    (Game of Thrones;2015 年 9 月 21 日艾美獎大贏家)等優質節目,使用者也願

    意付費收視。里德建議,「有意投入 OTT 的業者,可以透過簡易契約,建立具

    有吸引力的使用者體驗。」

    「電視業者可以和 Google 建立節目合作關係,產生收視長尾效應(long

    tail)。」里德認為,產業正進行典範轉移,YouTube 搜索排名第二,人氣紅不讓

    的『Minecraft』(當個創世神)和排名第八的『Grumpy Cat』(不爽貓),都擁有

    高人氣,『Grumpy Cat』不但已出書,新片也在拍攝中。」里德一一說明。

    9  

  • 圖說:取名塔達醬(Tardar Sauce)的「Grumpy Cat」,從 YouTube 紅到實體世界,

    為牠的主人彭德森(Tabatha Bundesen)賺進 1億美元。

    YouTube 捧出的線上明星,強烈吸引年輕人,影響力在 BBC1 節目可以看出

    一二。美妝部落客「Zoella」(本名 Zoe Sugg),在 YouTube 擁有 889 萬訂戶,2014

    年 12 月出版「Girl Online」新書,第一周即售出 78,000 本。

    當「Zoella」在 BBC1「The Great Comic Relief Bake Off」節目播出時,16- 24

    歲收視爆增 33%,可見 YouTube 線上明星吸引力。

    IBC 也邀請 YouTube 頻道經營者分享經驗,「VICE News」和「COPA90」就

    令人印象深刻:

    (一)VICE News 市值超過紐約時報

    圖說:VICE News Head of News Programming 薩特克利夫(Kevin Sutcliffe,

    圖左)曾任英國 Channel 4 等新聞媒體主管。

    VICE News 是怎樣的一個線上新聞媒體?

    VICE News 如何從紙媒轉型成線上媒體?

    VICE News 硬性新聞又是如何吸引 35 歲年輕觀眾,提供的還是長篇幅新聞

    報導?

    VICE News 是如何吸引敏鐸旗下「21 世紀福斯」投入 7,000 萬美元,卻只拿

    到 5%股權?很難想像 VICE News 市值據傳已超過紐約時報。

    VICE News 2014 年 3 月在 YouTube 播出,累計有 150 萬訂戶,每月吸引 1.3

    億人收視。

    10  

  • VICE News 強調新聞第一,平台第二,捍衛編輯枱新聞操作,成為 VICE News

    成功要件。

    Head of News Programming 薩特克利夫(Kevin Sutcliffe)強調,「我們就是要

    挑戰傳統報導方式,不是你給的,觀眾就要照單全收。」

    VICE News 是 1994 年在加拿大成立的「蒙特婁之聲」(Voice of Montreal)雜

    誌,7 年前轉型網路媒體,2014 年買下 YouTube 的 Maker Studios 頻道,製作以年

    輕世代和衝突為主的國際新聞,強調議題設定,提供感動人的新聞(gonzo-style

    journalism),

    以採訪烏克蘭衝突新聞為例,薩特克利夫表示,當其他媒體已陸續離開,

    「VICE News 記者仍站在現場提供第一手報導。」

    「同時,我們站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進入敘利亞採訪到伊斯蘭國新聞。」

    薩特克利夫強調,「我們就是要提供其他媒體無法提供的內容,」觀眾要的是真

    實突發新聞,VICE News 認為突發新聞不應該是來自新聞室內,而是將大量的新

    聞從推特等社群媒體即時發布出去。

    面對歐洲傳統媒體質疑 VICE News 的記者素質,薩特克利夫指出,VICE News

    的 20、30 歲記者背景各不同,透過推特直接與使用者互動和獲取題材,「公民供

    稿(people make it)、公民報導(people report it)、公民收視(people consume it)。」

    以傳統媒體質疑 IS 新聞報導平衡性為例,薩特克利夫強調,「VICE News

    本來就不是傳統的電視新聞。」

    VICE News 也在 HBO 製作雜誌型節目,包括羅德曼(Dennis Rodman)在北

    韓為金正恩打球的爭議話題都在節目呈現。這一雜誌型節目,每週平均有 82.1

    萬人收視,網路重播和隨選視訊,每週超過 280 萬人。

    VICE News 善用投資人的每一分資源,積極布局全球。薩特克利夫表示,VICE

    News 在全球布建有 32 個分社,「我們並不需要投資製播大樓,」記者只要具備

    科技能力,新聞設備也不貴,就能在地快速發稿,「我們就是全球化媒體。」

    (二)COPA90 足球頻道,YouTube 訂閱數超過 NIKE

    圖說:COPA90 Head of Marketing and Audience development 米契森(Phil

    Mitchelson,左 1),說明 YouTube 頻道上所產生的社群互動和商業模式。

    11  

  • 圖說:YouTube 上的 COPA90 足球頻道擁有全球知名度,具有強大的社群黏著度。

    COPA90 在 YouTube 訂閱數超過 300 萬,遠遠超過 NIKE 的 200 萬。也是

    YouTube 上最大足球粉絲網,遠遠超過「英國足球超級聯賽」(English Premier

    League)粉絲數總合。

    COPA90 標榜建立一個在足球賽事上由粉絲共治(For Fans, By Fans)的社群

    平台。Head of Marketing and Audience development 米契森(Phil Mitchelson)表示,

    「我們是帶領粉絲對話,不是告訴你什麼可以看,什麼不該看。」

    米契森指出,COPA90 本身就定位成一個在 YouTube 上的全球頻道,「融合

    在地專家、冠軍爭奪戰、社群為本的足球迷平台。」

    YouTube 每天有超過 50 萬次的 COPA90 影片點閱數。COPA90 全球有超過

    1,000 萬足球迷社群,每天透過 YouTube、臉書、推特等社群網站互動。

    四、BT TV 成立全歐首家 4K 體育台

    圖說:BT 總經理布雪兒(Delia Bushell,圖左)積極擴展電視業務,攪動歐洲產

    業生態。

    英國電信(BT: British Telecom)BT TV 從 2013 年起透過光纖和衛星進行 4K

    Live 節目製播,2015 年 8 月正式宣布成立全歐首家 4K IPTV 體育頻道(BT Sport)。

    BT Sport 現場轉播體育賽事,提供 BT TV 訂戶超高畫質機上盒(YouView Ultra

    HD set top box)服務,以及 4K 播出歐洲冠軍聯賽、英國超級聯賽(England Premier

    League)足球賽與橄欖球賽。機上盒將提供 1 TB 儲存量,預估可以儲存 500 小時

    SD 或是 250 小時 HD 影音內容。

    12  

  • 投資 4K 真的很昂貴

    但是 4K 投資相當昂貴,BT 總經理布雪兒(Delia Bushell)演說中以「big, very

    big investment」,使用了兩次「big」來形容資本的投入。

    此外,BT Sport 除了拿下英國超級聯賽轉播權利,每一場比賽權利金是 760

    萬英鎊,總計 12 場賽事。BT Sport 也以 8.97 億英鎊所拿下的 2015/ 16 未來三季

    「歐洲冠軍聯賽」(Champions League)轉播權利,提供寬頻、電視、手機多平台

    服務。BT Sport 目前已有 520 萬訂戶。

    布雪兒表示,BT Sport 的鉅額投資,「都是為了推動 BT TV 永續發展。」

    BT TV 也和 ESPN 簽下 7 年約,轉播美國體育賽事,每一年可以增加 5,000

    小時節目量。

    BT TV 透過光纖網路(Infinity Fibre network)進行影音匯流,結合 BT TV、

    BT Sport、BT Mobile,將英國電信帶入影視產業。英國電信從傳統電信產業,走

    向電信和影視產業跨業組合。布雪兒強調,「擁有悠久歷史的英國電信,必須要

    轉型。」

    圖說:BT TV 除了強打 4K 體育頻道(左圖),頻道套餐組合也將 Netflix 和

    Discovery 等當紅內容綁在一起。

    BT TV 掌握電信優勢

    BT TV 結合寬頻、電視、手持式接收裝置,2015 年 2 月以 125 億英鎊併購德

    國電信和法國 Orange 共同持有的手機商 EE,提供多平台應用,震撼英國媒體生

    態。布雪兒表示,「布建達 95%的完整光纖網路正是 BT TV 拉大競爭的有力跳板,

    這是 BT TV 的優勢。」

    除了體育競賽,戲劇也是爭取訂戶的主要戰場,Netflix 和亞馬遜都有顯著成

    績,BT TV 增加 Netflix 和 AMC 頻道套餐,也強化了本身競爭條件。

    BT TV 目前仍將營運重心放在體育賽事上,根據 2010 年評估,全球體育賽

    事金額約 1,200 億美元,2015 年將成長到 1,500 億美元,如今 BT Sport 新手積極

    搶進體育賽事轉播,將可能重新盤整產業板塊。

    五、Sling TV

    13  

  • 圖說:Sling TV 總經理林奇(Roger Lynch,圖左),說明全美付費電視市場快

    速下滑趨勢(圖右)。

    Sling TV 是 Dish Network 所提供的網路電視服務平台,2015 年開播首月就吸

    引 10 萬人訂閱,每月付費 20 美元就可以收看 23 個基本頻道和 HBO,策略上採

    取收視第一周免費試用,展現搶進 OTT 市場企圖。

    Sling TV 提出「美而廉套餐策略」(slimmed down pay TV bundles)。用戶透過

    IP 傳輸,利用 apps 和多平台收視,同樣可以有暫停、倒帶、快跑等功能。

    目標觀眾 18- 35 歲

    網路電視(online delivered video)快速成長,包括 HBO, SKY TV, DISH 等媒

    體都參考 Netflix 串流模式,顛覆傳統電視。Sling TV 鎖定 1,000 萬千禧世代年輕

    觀眾,這些人喜歡收看網路電視,Sling TV 總經理林奇(Roger Lynch)指出「目

    標觀眾是 18- 35 歲」。

    Sling TV 觀眾特質是年輕,熱中行動通訊,以及具高教育程度。這些人拒絕

    1.頻道商綁長約;2.亂塞沒有營養的頻道節目;3.隱藏成本,使用者卻被迫買單;

    4.糟糕的客服品質。

    林奇表示,「Sling TV 有 90%訂戶和 Netflix 重疊。」Dish Network 有 1,400 萬

    收視戶,Sling TV 並沒有訂戶是從 Dish 轉移過來。

    Sling TV 並不是在網路電視複製付費電視模式,而是持續進行市場分眾,同

    時滿足三種不同族群需求,林奇指出,「這三種族群,一是不要全套餐式節目;

    二是不要傳統有線節目;三是期望提供更多元內容。」

    14  

  • 左圖:只要 20 美元就可收視包括 HBO 在內的所有頻道,相當具有競爭力;右圖:

    Sling TV 支援不同媒體平台,提供使用者多元收視。

    Sling TV 目標觀眾是千禧世代和剪線潮下的新增使用者,林奇胸有成竹指

    出,「這些人希望得到的是更優質的節目和更好的服務。」

    美國有 1 億傳統付費頻道使用者,幾年來都維持平盤,甚至呈現局部下滑趨

    勢,因此 Sling TV 扮演著 Dish Network 的重要獲利來源。林奇表示,Sling TV 既

    有 ESPN,又有備受好評的 HBO 頻道,同時維持低價,「在市場上很有競爭力。」

    HBO NOW 在 4 月推出 OTT 時,增加了 190 萬收視戶,同樣是 OTT 業者的

    Sling TV 成立七個月,也翻轉現有各付費頻道模式,預估全美 OTT 收入將從 2014

    年 40 億美元,增加到 2018 年的 80 億美元。

    全美 OTT 持續成長

    美國 OTT 市場能夠持續成長的原因在於:

    1.業者持續投入網路傳輸建設;

    2.持續增加雲端影音服務;

    3.使用者的需求刺激節目供應商和設備供應商高度競爭。

    2014 年全美家戶收視統計也指出,超過 40%訂戶曾經訂閱一個以上的 OTT

    內容服務。但是林奇也指出,將近三分之二的手機節目使用者,「仍會透過傳統

    電視收看節目。」

    圖左:奇林分析指出,全美使用寬頻收視占總家庭戶數 10%,大約 1,300 萬戶;

    圖右:寬頻加上 OTT 收視戶數,以美國所占比例較高。

    15  

  • 面對蘋果電視,林奇也保持高度興趣,希望建立 Apple TV apps 收視功能,

    「Sling TV 現在可以在 Amazon Fire TV、Kindle、Roku、Xbox 等平台收看到。」

    Sling TV 已經區隔市場,打破傳統節目套餐模式。

    圖左:林奇認為,千禧世代的特質包括:年輕、使用行動載具、教育程度較高、

    科技愛好者等等;圖右:拒絕傳統付費電視模式,包括費用較高、有線接收、設

    備複雜等等。

    強調行動第一

    Sling TV 不但簽下 ESPN 體育頻道,同時提供 20 種語言的 250 個國際頻道,

    林奇強調,「我們提供的是優質內容和行動第一策略。」

    同時,Sling TV 現在採取動態置入廣告策略(dynamically placed advertising),

    林奇認為,所帶進的廣告收益將比「Dish TV 增加二到三倍。」

    圖說:Sling TV 正式進入 OTT 市場,同時提供直播和隨選視訊服務。

    林奇預估,全美 2022 年 OTT 家戶將成長到 3,500 萬戶,全美付費電視將會

    持續下滑,OTT 將伺機分食市場,Sling TV 已做好擴張準備。

    六、NHK 逐步展現 8K 廣播實力

    16  

  • 圖左:MHK8K 展示攤位擠滿各國參觀業者。圖右:8K 時間表確定。

    2015 年 IBC 會場上,NHK 工作人員相當活躍,展示攤位擠滿廣電同業。NHK

    積極行銷 8K 技術和制定規格標準,希望引領新一波產業發展,將日本廣電產業

    推向全球。

    距離 2020 年東京奧運還有 5 年時間,可以預見當 4K 技術和標準將更臻成

    熟,8K 邁向世界的想像可能並非遙不可及。

    NHK 自 1995 年起研發 8K,像素超過 HD 16 倍,2012 年經過 ITU 核可 video

    signal 規格,倫敦奧運也順利完成轉播,2016 年將透過 BS(Broadcasting Satellite)

    衛星進行 4K/ 8K 廣播整合測試(play- out/ transmitting)。

    2018 年之前將進行商業廣播,同時已成立「下世代電視論壇」(NexTV- F: Next

    Generation Television & Broadcasting Promotion Forum)組織,結合日本相關產業共

    同推動。

    NHK 也推動規格制定,包括「寬廣色域範圍」(wide colour gamut; ITU-R: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Radiocommunications Sector BT.2020)、「高動態

    範圍」(HDR: high dynamic range),畫面色彩將是廣色域,對比及亮度範圍同時增

    加,以及「高幀率」(HFR: high frame rate)。

    8K 測試也將進行「升轉」(UC: up- convert)、「降轉」(DC: down- convert)4K 信

    號等測試,同時提供多媒體服務測試,包括:電子節目表(EPG: electronic program

    guide)、上字功能、數據廣播、版權保護等。

    導入 8K 過程,也必須事先規劃工程建置,包括:1.無線傳輸設備和攝影棚

    設備;2.節目製作系統的效能提升;3.8K 設備商品化和低價化。

    NHK 今年也具體化提出 HEVC/ H.265 壓縮技術,將 8K 未壓縮 72Gb/s 影像(包

    括 22.2 聲道),壓縮成 100 Mb/s,其次是如何改善解碼緩衝器所造成的 3.5 秒延

    遲問題。

    NHK 與 BBC 也合作研發 HDR TV,共同制定標準規格,最後是廣電業者最

    頭痛的超高畫質影像儲存等技術問題,NHK 提出自主研發成果,相當值得參考。

    內容摘要如下:

    (一)8K 採用 HEVC(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 H.265 壓縮技術

    日本 8K 技術規格在 2014 年制定國內標準,2016 年起進行 8K 廣播測試,關

    17  

  • 鍵的影像壓縮技術部分,日本在 2013 年起制定 HEVC/ H.265 標準,較 AVC

    (Advanced Video Coding) / H.264 壓縮約高出兩倍,4K 和 8K 可一體適用。

    NHK 也是全球第一個制定出 8K HEVC/ H.265 即時編碼(encoder and decoder)

    系統的電視台,包括 22.2 聲道編碼(22.2 ch audio coding)和影音多工(video/ audio

    multiplexing)編碼,2015 年藉由 BS 完成測試。

    採用 HEVC/ H.265 標準的原因,是因為 8K 影音未壓縮情況下,其所占頻寬

    容量將會相當吃重。

    8K 影像部分:

    7680x4320,10/ 12 bit,60/ 120 P 依照 ITU- R BT.2020 標準 8K/ 12 bit/ 60Hz 未壓縮將使用 72Gbps 頻寬容量,較現有 BS 廣播影像高

    出 32 倍。

    HEVC 編碼壓縮效能將較現行 2K BS 廣播使用的 MPEG- 2 大約增加 4倍左右。

    8K 22.2 聲道部分:

    依照 SMPTE 2036- 2- 2008 標準 22.2ch/48 kHz/ 24 bit 未壓縮將使用 25Mpbs 頻寬容量

    圖左:8K 和 2K 現有系統比較。圖右:8K 影音位元率(Bit rate)比較表。

    從上面右圖可以看出,影像未壓縮將使用 72Gbps 頻寬容量,壓縮後使用

    85Mbps 頻寬容量,壓縮比大約 840 倍;22.2 聲道部分,未壓縮將使用 25Mpbs 頻

    寬容量,壓縮後使用 1.4Mbps 頻寬容量,壓縮比大約 20 倍。

    18  

  • 圖說:NHK 8K Encoder 在 2013 年啟用,2015 年研發完成 Decoder。

    圖說:NHK 8K 影音處理示意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每一格畫面被切割成 17 個水平線條,這些線條採取平行編

    碼方式,編碼器包括 17 個編碼板(encoding boards),每一個編碼板處理每一個

    線條,相鄰的編碼板則共享動態資訊進行編碼。

    HEVC/ H.265 是最新編碼標準,和之前的編碼方式比較,明顯有比較多的編

    碼模式。

    19  

  • 圖說:NHK 在 2015 年 5 月測試利用 8K HEVC 壓縮技術,進行衛星廣播實驗。

    圖說:NHK 在 2015 年 5 月的成功測試,預料將帶動日本新一波的產業發展。

    22.2 聲道編碼整合多種規格標準,包括 MPEG- 4(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dvanced Audio Coding(AAC),多工部分包括:MPEG- H MPEG Media Transport

    (MMT)。

    8K廣播在日本國內標準已於2014年由ARIB(Association of Radio Industries and

    Business)通過,這些標準包括影像編碼、聲音編碼、多工模式、傳輸模式和相關

    流程。

    圖左:NHK 8K 傳送流程圖和編碼、調變等設備示意圖。圖右:控制枱監控測試

    作業情形。

    20  

  • 圖說:NHK 8K/60P 影像位元率(Bit rate)超過現有 2 K 衛星廣播 32 倍,使用

    新 HEVC/H.265 技術,可以提高壓縮效能。

    圖說:接收端系統圖和接收端設備配置。

    NHK 測試計有以下三點結果:

    驗證 8K 影像和 22.2 聲道,可以經由適當編碼/傳輸/解碼技術達成。 確認高品質影音傳輸。 受到解碼緩衝器影響,畫面會產生大約 3.5 秒的延遲(Input/ Output)。

    實驗結論:

    發展 8K HEVC/ H.265 編解碼系統,同時符合 8K 廣播標準。 將透過衛星廣播所進行的傳輸實驗導入系統當中。 系統測試結果將能承擔 8K 廣播任務。

    2014 年全球 60%系統測試並不支援 HEVC,2015 年支援 50/ 60 Hz UHD HEVC

    的系統和介面正快速增加。

    21  

  • (二)HDR

    NHK 和 BBC 正在共同研發 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動態範圍)TV,

    採取 Hybrid Log- Gamma 方式廣播,依照 ARIB STD- B 67 標準指定的 OETF 參數

    測試:節目產製過程峰值顯示亮度等級的影響,以及不同觀影環境暗部與高亮度

    所需條件。

    圖說:高動態範圍(HDR)和標準動態範圍(SDR)產生的高亮度和暗部比較。

    HDR TV 系統要求如下:

    系統應逐步改變,避免產生不利影響。 系統要在電視節目產製採取優化應用。 要與現有流程和架構具備相容性。 適用日本國內收看環境、偏好和顯示器使用。 顯示器和收看環境等規格要有明確定義。

    圖說:標準動態範圍(SDR)和高動態範圍(HDR)比較,HDR 可以清晰顯示畫面

    22  

  • 亮度部分。

    由上面右圖可以看出,HDR 可以增強 8K 播出效果:

    減少再現不同照明區域的難度。 減少高光亮區域的細節損失和色彩飽和度損失。

    圖說:NHK 和夏普(Sharp Corporation)合作生產的 HDR LCD 顯示螢幕。

    圖說:圖表顯示高亮度螢幕是如何影響到畫面級數。

    23  

  • 圖說:圖表顯示標準動態範圍(SDR)最優亮度等級評估。

    (三)檔案管理

    高畫質節目製作和檔案儲存一直是電視產業發展難題,成本昂貴,檔案管理

    更是一件大工程。

    NHK 為了產製、傳輸、儲存的效益考量,以 11 年時間,將 NHK 總部內自

    1953 年至今的影帶轉存為檔案,其中包括 2000 年開始的兩個高畫質衛星頻道,

    和 2003 年開始的兩個高畫質無線電視頻道。

    NHK 自 1998 年長野冬奧(Nagano Winter Olympics)起,即逐步導入高畫質

    製播設備,希望透過影帶轉換為檔案,以及利用 IT 和伺服器等設備,提高製播

    品質和改善製作流程。

    NHK 經由自主研發成功轉換,並將 4K/ 8K 列入未來檔案管理指標,NHK 是

    如何做到的?傳輸流程和剪輯作業、儲存考量等都有值得學習之處。

    24 

     

  • 圖說:NHK 花了 11 年時間,將總部影帶完成轉換為檔案的作業。

    圖說:NHK 每週播出 2,400 個節目,以 2011 年為例,影帶作業的節目產製部門

    就相當可觀。

    下圖可以看到 NHK 檔案轉換作業採取兩種不同的系統架構概念:

    新聞產製採取集中式架構,雖有利於分享相關新聞素材,但是成本較高。 節目產製採取分散式架構:可以藉中型伺服器提供成本較低的高備援架

    構;導播可以利用中介媒材(可攜式 HDD 硬碟),達到符合成本效益的

    節目內容管理。

    圖說:NHK 檔案儲存系統架構,採取新聞製作集中化,節目製作分散式架構。

    25  

  • 圖說:透過 HDD 硬碟做為節目剪輯的中介媒材。

    圖說:主要檔案格式採取 MXF 和 AVC I- Frame。

    圖左:NHK 研發插入剪輯(insert editing)功能,可以節省製作時間。圖右:新

    26  

  • 的製作流程可以發揮一源多用和節省時間效果。

    NHK 為了確保能夠順利進行轉換作業,定出了作業流程,包括:

    設定轉換時間表; 建立小規模實驗系統,測試檔案相關設備和作業流程; 依照節目類型,分階段進行檔案轉換; 正式推動轉換作業前,向所有製作人說明未來的檔案生產流程。

    圖說:NHK 規劃進行影帶轉換檔案,首先設定轉換時間表,其次是建立小規模實

    驗系統。

    圖說:NHK 媒體資產管理系統圖。

    27  

  • 圖說:以檔案為主的攝影棚錄影系統,可以透過硬碟備份。

    圖說:在設備轉換過渡期,NHK 設計混合式剪輯系統,結合仍在使用期限內的線

    性剪輯系統,增加線性字幕和特效等功能,透過硬碟等中介媒材,結合非線剪輯

    系統進行節目產製。

    圖說:檔案傳輸和儲存系統流程圖。

    NHK 以 11 年的時間將所有影帶轉換為檔案管理,成功的原因在於:

    在成本效益考量下,採取混合式架構,結合中繼伺服器和伺服器網絡,再依照不同節目進行階段式轉換。

    節目製作人強力支持影帶轉換成影音檔案作業,表示絕不希望再回到影

    28  

  • 帶時代。

    NHK 現在規劃轉換 53 個地方台影帶作業,同時未來的 4K/ 8K 都將研究朝向檔案作業和存檔。

    NHK 採取檔案管理流程的利基點包括:

    非線性編輯可以使用重複剪輯和插入特效功能。 有助提高節目品質。 比較傳統線性剪輯作業,檔案非線性剪輯可以節省 10%以上時間。 可以同步製作口白和修改圖像。 檔案傳輸和儲存節省了大量空間,提供網絡化作業的便利性。

    七、BBC 的發展和轉型

    2015 年 IBC 年會上,BBC 依然是注目焦點,BBC 除了持續推出創新服務之

    外,BBC 轉型方向也成為討論議題,當 BBC 經營團隊在 2015 年 1 月正式向 BBC

    Trust 提案,確定 BBC 3 於 2016 年轉型為網路媒體,今年各個會議上大家也希望

    瞭解 BBC 未來可能方向,包括 BBC World Service 總監都透過 IBC 場合表達 BBC

    的看法。

    (一)4K 轉播和 IP 傳輸

    圖說:4K 發展仍面臨解碼器必須支援各種視訊格式要求(圖左),以及各項標準

    化規格制定的討論。

    BBC 4K 透過 IP 轉播是利用 2014 年格拉斯哥大英國協運動會做為試點,除

    了設備建置之外,在傳輸和時間同步(Synchronisation and Timing)上都有顯著成

    績。PTP(Precision Time Protocol)可以達到網絡時間同步目的,追求網路優先

    (Internet First),達到提供巨量和互動式內容目的。

    IP-Base 是提供新的影音轉播網路連結功能,可以有更大彈性和更新的使用

    者體驗,具有現有廣播所無法提供的互動功能,同時可以降低節目製作成本,以

    及排除傳統製作框限,發揮更大節目創意。對於傳統電視工作者而言,4K 透過

    IP 轉播將是重大的轉變。

    影音和數據透過 IP 即時傳輸,不但提供使用者客製化服務,同時提供多平

    29  

  • 台和彈性化節目。IP-Base 可以提供使用者在現有廣播所無法提供的更大彈性。

    網路 IP 傳輸採用 MPEG-DASH(Dynamic Adaptive Streaming over HTTP),數位無

    線廣播(DTT: digital terrestrial television)則是透過 DVB-T2,採用 HEVC 編碼壓

    縮。

    此外,BBC 所推出 Object based 的目標追蹤廣播,也是一項新的使用者體驗。

    使用者收視習慣的改變,將加快傳統電視供應鏈的調整腳步,混合著多格式

    傳輸、遠端製播、巨量資料輔助,以及提供個人化使用介面等等,製播作業將融

    合更多的新科技、網路協議和規格標準。

    圖說:2014 年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的大英國協運動會(圖左),BBC 利用 10

    天賽事進行直播,透過三個場館進行 4K 寬頻和數位地面波廣播(圖右)。

    BBC 實驗性透過 IP 網路以 4K 器材轉播 2014 年大英國協運動會心得包括:

    1. IP 的可擴充性、新工作流程和網絡化,有助於保持現場轉播彈性。 2. 遠端攝製和時間同步(PTP: Precision Time Protocol based synchronization)證實

    可行。

    3. 能夠滿足使用者不同比賽畫面的個人化需求。

    圖說:格拉斯哥運動會,BBC 以 4K 實況轉播運動賽事,利用 IP 網路將畫面傳送

    30  

  • 回倫敦的系統圖。

    未來互通性(The future of interoperability)則有以下思考重點:

    1. 內容模式和如何加以定義。 2. 時間因素和同步考量。 3. 影音格式和編碼。 4. 傳輸協定和對映(mapping)思考。 5. 封包技術考量(packaging and composition)。 6. 結構(configuration)控制和監測。 7. 搜尋和登錄(Discovery and Registration)。 8. 配置(provisioning)考量。

    圖說:畫面內容編碼格式(圖左)。4K 和 IP 實況轉播運動賽事在驗證新的網路

    連結/新的作業彈性/新的使用者體驗。

    圖說:透過 IP Studio 現場畫面,使用者可以利用 Venue Explorer(地點瀏覽

    器)收看高品質 4K 影音賽事,縮放感興趣的特定比賽畫面,同時可以選取聲音

    和 CG 畫面。

    當線性製播和 IP 廣播能夠取得互通標準,將可透過兩階段進行系統演化,

    包括:1. 結合 SDI/ IP 系統,持續現有的工作流程;2 是善加利用網路廣播功能。

     

    31  

  •  圖說:影音壓縮技術,從 MPEG-2、H.264/AVC,現正朝向 HEVC 演進,2015 IBC

    討論焦點都放在 HEVC/H.265 議題。

    導入 4K 作業的思考:

    1. 正如 BT TV 總經理所說的,4K 投資是一項 Big, Big Investment,必須有全盤思考。

    2. 不能認為這只是一項設備的採購和畫質的提升作業。 3. 應思考如何發揮內容互動性、善用使用者巨量資料、建立新的商業模式。 4. 應思考節目多格式(Multi Format)、多載具(Multi Device Delivery)應用,不

    應認為這只是增加附加價值的額外工作負擔。

    (二)新技術研發

    ●虛擬實境媒體

    360 度虛擬實境(VR: virtual reality)是透過電腦3D技術,結合真實人事物

    與虛擬場景進行新聞報導,這樣的新媒體利器,透過觸覺、聲音,可以讓使用者

    第一手真實感受到難民營狀況或是人道危機等新聞現場。

    除了 BBC 等媒體之外,不少企業也投入虛擬實境媒體開發,包括臉書在 2014

    年併購 Oculus,索尼宣布 Project Morpheus 計畫,Google 推出 Cardboard 等都是。

    數位科技結合新聞事件,只要戴上虛擬實境頭盔,使用者就可以現場感受到

    所發生的新聞事件,但是除了先進技術之外,更需要新聞團隊優異的說故事與企

    劃能力,提供身歷其境的體驗。 

    32  

  • 圖說:BBC 今年主打互動式虛擬實境媒體。

    圖左:頭戴式虛擬實境媒體容易讓人感到頭暈,商品化仍需一段時間;圖右:半

    島電視也利用 360 度攝影器材拍攝虛擬環境。

    圖左:虛擬實境可以將主播、圖卡,結合現場體育轉播;圖右:360 度所呈現的

    拍攝畫面。

    ●IP Studio、Object based Broadcasting

    33  

  • 圖說:透過 BBC IP Studio 功能,可以在傳統氣象播報,提供各種資料數據(上

    圖),同時利用畫面切換,增加聽障者手語氣象服務(下圖)。

    IP Studio 也可以運用在其他節目,配合「地點瀏覽器」 (Venue Explorer) 前

    導型測試,提供個人化和互動式影像連結,可以讓使用者透過網路應用程式,針

    對所轉播的活動,透過高畫質畫面進行不同視角的全景或特寫互動。提供使用者

    如臨現場感覺,自由選擇最佳位置觀看轉播,自由選擇所需資訊數據,聲音也可

    以根據所需進行選擇和混搭。

    圖說:BBC Venue Explorer(地點瀏覽器),透過 object based 概念,可以點選

    34  

  • 體育賽事(左圖)或是歌劇院演出(右圖),特寫特定的地點或人物,進行互動

    式體驗。

    上圖可以看出,使用者可以針對動態或是靜態活動,進行節目內容的目標追

    蹤(object based content),例如右圖的 Mad Hatter's Tea Party 舞台劇,使用者可

    以選取特寫畫面,或是追蹤特定舞者,畫面上也可以提供表演者資料和相關註

    解。使用者也可以根據不同的目標主體,選擇不同主題和畫質,聲音和數據也能

    依據多元需求而有不同的呈現可能。

    不論是 BBC「地點瀏覽器」(Venue Explorer),或是「目標追蹤」(object based)

    等創新功能,都是源自 IP Studio 概念的建立,目前也持續開發隨選字幕等創新應

    用。

    ●4G 廣播

    圖說:BBC 實驗 4G 廣播,採取兩個基本概念:一是以活動為主;二是利用 LTE

    模式中多媒體群播服務(eMBMS: evolved Multimedia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基礎技術。

    在英國,4G 廣播早已被內建 4G 服務當中(亦即 LTE eMBMS),4G 廣播優

    勢,在可提供多人在特定地區共享相同內容,較諸單向傳播個別使用者同一內容

    時,必須冒著塞車風險,4G 效益更為顯著。尤其在運動賽事或是擁擠車站,4G

    廣播更能突顯一對多的廣播特質。

    BBC 定義的 4G 廣播包括:

    1. 利用 LTE(Long Term Evolution)模式中「多媒體群播服務」 (eMBMS: evolved Multimedia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

    2. 可以透過移動裝置,包括智慧手機硬體建置和 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的全球標準;

    35  

  • 3. 現有頻譜下的行動電信業者(Mobile Network Operator)的資料分流技術,避免特定地點和特定時間塞車;

    4. 受到技術限制,不適合由數位無線電視取代; 5. 一對多廣播。 6. 影像依據 MPEG- DASH 規格標準。 7. 透過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動態串流,採取分割格式。

    BBC 的 4G 廣播測試內容包括:現場轉播測試、隨選視訊測試、品質測試。

    圖說:透過多媒體群播服務(evolved Multimedia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

    eMBMS)或是單向廣播,可以達到無縫切換目的,分段的影像格式則可以提供時

    間標記。

    圖說:透過世足盃決賽 4G 廣播,可以收看多角度重播畫面,同時可以結合 BBC

    Sport apps,接收 OB 車上傳的新增畫面。

    36  

  • 圖說:播出內容包括現場轉播畫面,重點集錦畫面,多角度重播畫面,即時統計。

    4G 廣播實驗結果:

    1. 透過手機傳輸的效果良好,即使在擁擠環境都能獲得不錯畫質;可以同時提供多人使用;但是場地會造成延遲狀況發生。

    2. 4G 廣播目前在技術上仍有限制,傳輸距離受限 5 公里以內,缺乏容量分享,無法支持獨立傳輸。

    3. 單向廣播和多向廣播可以無縫切換。 4. 可以提供混合動態網絡。

    BBC 在新媒體嘗試上,除了期待透過 4G 廣播提供手機使用者更好的節目品

    質,也希望提供多元節目播出的可能。

    (三)BBC 轉型

    圖說: BBC world Service 總監安思渥表示,英國政府提供預算才可以開播對

    北韓的短波廣播服務。

    37  

  • 38  

    英國 2015 年 5 月大選結束,保守黨和 BBC 經營層即頻頻交鋒,曾經擔任保

    守黨副主席的多布斯也批評 BBC 過於傲慢和浪費,包括不必要的計程車費支

    出,以及新聞立場過於左傾等等,當面對 IBC 現場提問時,多布斯強調,「BBC

    是英國重要的文化輸出機構,代表英國軟實力,保守黨是要幫助 BBC,不是要

    毀掉 BBC。」 

    多布斯對著所有人表示,「BBC 必須要做改變」。多布斯指著自己的平板電

    腦,告訴與會各國媒體,「我都是用這個(平板)看 BBC 節目,我不會坐在電視

    機前等著收看。」

    BBC world Service 總監安思渥(Fran Unsworth)指出,網路的未來得確不容

    輕忽,「面對新媒體時代,World Service 和 BBC 仍然面對諸多挑戰,BBC 必須

    克服政府的限制,必須要有充足經費才能提供使用者更多的服務。」

    使用者無法辨識 BBC 新聞

    BBC 閱聽人服務總監(Director of Audience)諾斯(Nick North)也認為,網

    路原生使用者已經改變了收視方式。「其他的競爭者正搶奪這些使用者的時間和

    注意力,BBC 必須要正面迎戰。」

    當 BBC 播出敘利亞難民在德國慕尼黑火車站的新聞畫面時,臉畫新聞畫面

    的點擊率是遠遠超過 BBC 的網頁新聞。」安思渥表示,使用者已經分辨不出這

    是臉書新聞還是 BBC 新聞來源,品牌已經被跳過,這對 BBC 就是一項嚴酷挑戰。

    部分與談人也指出,當年輕世代已不像父母輩收看公共電視時,同時面臨更

    多頻道可以選擇和更多品牌記憶時,如果不能加深年輕世代的頻道品牌印象,傳

    統公視的品牌印象將會消失,因為品牌必須和觀眾具有關連性(relevant)才行。

    「提供多平台收視對 BBC 未來很重要。」諾斯指出,包括社群媒體和文字

    形式的網路互動媒體,都不能輕言放棄,「面對變局,BBC 必須做好自我定位。」

    安思渥表示,「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反思,是否現在就要抛掉無線廣播,集中

    資源在網路行動裝置?」

    也有人認為,BBC3 由傳統廣播轉型為網路媒體,除了可以增加線上原生節

    目,更可以提供獨立製片線上節目製作機會。

    諾斯強調,為了提高市占率,BBC 應交錯利用線性和線上收視策略,他舉

    例六集喜劇節目 Car Share 在網路首播的做法,「就吸引了超乎預期的觀眾收看。」

    今天全球超過 3 分之 1 的人擁有手機,正逐步取代平板和手提電腦,安思渥

    表示,「每周超過一半造訪 BBC World Service 網站的人是透過手機。」

    「所以如何增加新聞等節目的手機觸達率,就成為重要思考議題。」安思渥

    指出,換個方式思考,仍有使用者熱中傳統電視或是紙本閱讀。「所以,如何取

    得兩者平衡也顯得很重要。」

    新增北韓廣播 預算來自政府

  • 39  

    World Service 以英語和其他 28 種語言對全球廣播, BBC World News 電視頻

    道和國際網站,每周觸達 2.83 億使用者,亦即全球每 16 個成年人,就有 1 人收

    聽 BBC 新聞,影響龐大。

    但是 BBC World Service 仍面對著挑戰,包括:新媒體衝擊、如何突破封鎖

    和提供使用者所需服務、跨越多平台觸達使用者,以及充裕的預算。

    BBC World Service 今年新增俄語和北韓語廣播服務,提供使用者新聞訊息。

    但是現場也有人對此做法提出不同意見,認為北韓政府仍限制人民接收 BBC 短

    波廣播,私下收聽者將遭受安全威脅。

    對於預算來源。安思渥表示,「這筆費用並不是來自執照費,也只有在政府

    支持下才可能開播短波廣播。」

    廣播電視仍是主要播出平台

    全球媒體快速成長,對 BBC World Service 已造成影響,以印度為例,面對

    雨後春筍般成立的廣播電視台,BBC 雖具有一定影響力,但仍陷入眾聲喧嘩競

    爭中。

    另以阿富汗為例,15 年前並沒有全國電視台,如今已有 68 家民營電視台,

    同樣的,15 年前只有 1 家廣播電台,播出宗教節目和塔利班宣傳內容,如今已

    有超過 170 家電台,內容包括音樂、新聞和娛樂。

    阿富汗限制網路使用,但是手機相當普遍。在塔利班倒台前,BBC World

    Service 覆蓋率逾八成,如今則是 15 歲以上人口 41.4%左右,約 660 萬人,仍能獲

    得阿富汗當地居民的高度信任。

    對 BBC World Service 而言,廣播和電視仍是主要播出平台,2015 年每周的

    使用者人數增加 1,800 萬人,達到創紀錄的 2.83 億人。安思渥認為,線上流量因

    為不同語言新聞服務而大增,吸引 4,050 萬人,廣播服務也增加觸達 5,200 萬人,

    「增加了 25%。」

    「我們要將觀眾帶向 BBC,也要將 BBC 帶向觀眾。」諾斯認為,無論市場

    如何變化,BBC 都不能忽略線性無線服務,無線廣播才是完成 BBC 使命的重要

    平台,「或許近三成使用者是透過網路隨選收視,但是線性頻道內容仍是主要收

    視驅力。」

    BBC 利用新媒體突破傳播限制

    ●俄國 90%的人只能透過政府支持的三家電視台獲得新聞訊息;中國和伊朗也封

    鎖 BBC 新聞,但是網路和社群媒體有能力突破限制。BBC 積極運用社群媒體挖

    掘新聞,社群新聞採訪已成運作核心,過濾新聞真相,保持傳統新聞一貫的懷疑

    態度。

    ●2014 年 5 月泰國發生軍事政變,封鎖 BBC 國際新聞,BBC 推出英語和泰語的

    Facebook News Service 頻道,每周觸達逾 700 萬人。

    ●2014 年西非爆發伊波拉病毒,BBC 透過 Whatsapp,將訊息傳達特定對象,超

  • 過 2 萬人以手機收訊;也利用 WeChat 和 Whatsapp 報導南非和印度選情,藉助

    Viber 報導尼泊爾地震。

    安沃渥以「房間裡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隱喻預算問題。BBC World

    Service 必須面對預算問題,2014 年 4 月起政府停止補助,當 World Service 預算

    削減同時,卡達、中國、俄羅斯則是投入巨資在國際新聞,眾聲喧嘩並不表示不

    需要 BBC,正好相反,「世界上更需要能夠被信任和報導事實的訊息來源」。

    面對內部和外部要求轉型壓力,BBC 正在加快改變腳步,可以確定的是 BBC

    任何一小步的改變,都可能對全球公共媒體造成典範效應,針對可能的大幅變

    革,全球外溢效果會有多大,各國公視又是如何看待 BBC 可能轉型方向,則待

    觀察。 

    八、短版節目製作

    圖說:BBC 和 Channel 4 等主管都參與分享電視短版節目製作經驗。

    YouTube 在一個月內突破了 60 億小時的收視大關,Vine 使用者透過 apps 收

    視 8 秒的短版影片人數也爆增,這樣的趨勢未見稍緩,顯示使用者收視習慣持續

    大幅轉變。

    但是短版節目是否是電視業者必須遵循的新節目格式呢?五位與談人認

    為,雖然不應該只獨尊短版節目格式,但是與談人也提醒,業者如果刻意輕忽短

    版收視趨勢也可能會得不償失。

    「短版影音節目和傳統電視播出形式,在本質上有很大的不同,」BBC 數

    位創意總監桑德斯(Will Saunders)指出,BBC 每年投入 2.5 億英鎊製作戲劇,「但

    是多數傳統電視工作者,仍然不熟悉短版節目的製作。」因為使用者的要求,是

    擁有更多的掌控權和更多的互動性。

    「短版戲劇在網路播出,可以採取與電視完全不同的收視策略,」桑德斯認

    為,問題關鍵是,傳統電視工作者仍無法將線性和非線兩種載具進行連結。

    40  

  • 41  

    BBC 嘗試製作短版戲劇節目,因應觀眾線性收視行為改變。雖然電視到今天仍然是收視人口最多的媒體,但是電視已經和網路逐漸進行匯流,桑德斯認

    為,「這從 BBC 3 即將從傳統電視頻道,轉型成為網路電視即可見發展大方向。」

    以 BBC Taster 計畫為例,BBC 透過公開透明的製作流程,鼓勵使用者嘗試、

    比較和分享新的內容創意,即是踏出第一步的嘗試。

    來自荷蘭本地的 Talpa 媒體集團,過去幾年成功向全球輸出「The Voice」音

    樂競賽節目版本,開創出中國好聲音、英國好聲音等叫好又叫座的節目。Talpa

    策略長高傑特(Joost Galjart)指出,「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願意參加盲選試鏡,

    因為參賽者希望才華能被看見,失誤能被清楚的點出來。」

    下一個問題是誰讓參賽者開始唱歌?這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聲音嗎?誰會轉

    身?轉身後,參賽者會選擇哪位教練(導師)?高傑特表示,所有這一切都要在

    兩分鐘內完成,「所以在這兩分鐘之內觀眾會有非常多的問題。」

    高傑特強調,「短版節目要能夠吸引住觀眾,內容就必須要能夠緊緊拉住觀

    眾才行。」

    Talpa 系列影集和個別戲劇,除了可以收看長版內容,同時也製作了短版節

    目,由使用者決定如何觀看,無論是在電視黃金時段看長片,或是使用者偏好的

    平台選擇收看時間等等。高傑特表示,「短版內容透過網路播送效果顯著,以

    YouTube 上的 The Voice 頻道為例,訂閱觀眾超過 200 萬人。」

    The Voice 節目有多少觀眾?高傑特指出,「觀眾仍在增加當中。」第一季的

    澳洲 The Voice,現在有 2,500 萬人。如果跨越全球比較,The Voice 在美國、英國和印度的觀看次數最多。

    另外,以 Channel 4 去年重新進行品牌命名的 All 4 為例,經理羅藍斯(Owain

    Rowlands)指出,「Channel 4 已推出短版節目為主的全新線上頻道。」2015 年將

    為此一頻道投入 100 萬英鎊,委由 28 位獨立製片,拍攝 40 部系列戲劇節目,其

    中 20 部將是新創內容,2016 年仍將投入相同預算和相同製作規格。

    短版節目很符合 All 4 的屬性,羅藍斯表示,「因為我們藉由創意風險的投

    入,可以將資源投注在創意社群當中。」

    什麼樣的戲劇才是成功的短版節目?「就是不要浪費時間,單刀直入故事情

    節,」羅藍斯強調,「同時在臉書上,你可以試著丟出 3 秒鐘內容,吸引觀眾點

    擊收視。」也可以將劇照放上 Instagram,或是將劇情簡介丟上推特。

    九、總結

    從 2015 IBC 可以看到歐美媒體的節目製作軍備競賽正打得如火如荼,持續

    砸下重金投資節目製作,擁抱 OTT 和 4K、8K 等技術,全力提供製作人創意動

    力和財務風險。在這同時,Netflix 總裁 Reed Hastings 在 2015 年 9 月 20 日接受 CNBC

    專訪時預言,所有的有線電視節目將在 10- 20 年內走入歷史,他認為 Netflix 成

    功因素主要是網路電視和大數據分析,每推出一部戲都會進行分析,那些部分成

    功,那些部分不夠好,下次就會改善。

  • (一)持續面對環境變化

    傳統電視業者面臨的產業變化包括:

    1. 面對 Netflix 等 OTT 業者激烈競爭。 2. 使用者收視行為大幅改變。 3. 習慣行動上網正加快產業變革速度。 4. 業界思考積極降低成本,提高效能。 5. 開啟行銷和傳輸新機會,亦即多平台傳輸、直接觸達使用者。 6. 維持獲利,維持環境應變能力。

    (二)從圖表看產業趨勢

    2015 年全球將有 300 超高畫質頻道

    圖左:影音使用行為調查,受訪者指出檔案使用支出(41%)和內容使用支出(36%)

    負擔比較重。圖右:面對使用者需求,預估 2025 年全球將有 300 個超高畫質衛

    星頻道,2016 年 25%的 Netflix 節目將採用超高晝質。

    世代媒體使用行為大不同

    圖說:美國人媒體使用世代落差調查顯示,使用付費電視部分 68 歲以上人口占

    92%,12- 25 歲占 5.8%;但在影像串流服務使用部分呈現高度差異,68 歲以上

    占 6%,12- 25 歲占 72.6%,顯示世代間媒體使用行為的不同。

    42  

  • 逾八成受訪者經由下載收視

    圖說:2015 年 7 月調查英、法、德、義、西觀眾收視行為,68%的人透過手機收

    視;55%透過免費電視網路收視;79%經由下載收視;22%透過 OTT 收視;43%的人

    不再收看無線電視。

    近六成受訪者相信非線營收成長

    圖說:2015 年 7 月調查傳統電視主管對於移轉非線思考:67%的人期待非線收視

    能夠超越線性收視;57%相信非線營收將可超越線性營收。

    43  

  • 近五成電視主管指 Netflix 最具威脅

    圖說:2015 年 7 月調查傳統電視主管認為對商業電視最具威脅性對手包括:46%

    認為是 Netflix 等 OTT 業者;43%為是 Google 等全球性媒體;39%認為是電信公

    司。傳統電視如何因應:69%認為應建立夥伴關係;40%認為應進行策略性投資;

    36%認為應採取併購手段;56%認為應外聘人才或是提升內部技能和能力;50%認

    為應進行組織重組。

    網路流量以臉書所占比例最大

    圖說:網路流量趨勢圖顯示:網頁呈現持續下滑,社群連結持續走揚;流量形式

    當中以臉書所占比例最大。

    (三)公共廣電變革求生

    不是只有 BBC 在調整求存,其他的共公廣電媒體也分享轉型經驗,澳洲公視

    ABC 營運長(COO)潘爾頓(David Pendleton)也在 IBC 進行分享。

    圖左:ABC 集團的頻道組合;圖右:左一為 ABC 營運長潘爾頓(David Pendleton)。

    潘爾頓指出,ABC 正面對幾項關鍵議題:

    1.使用者需求改變,UGC 和社群媒體使用需求增加;

    44  

  • 45  

    2.使用者分眾化和數位匯流;

    3.固定節目排檔的重要性逐漸下滑;

    4.節目成本提高,被迫犧牲版權;

    5.手持式裝置等收視平台的破壞式創新;

    6.進入影音產業的門檻降低;

    7.傳輸掌控權下降;

    8.更有效率的內容整合業者(aggregators)出現。

    潘爾頓也表示,ABC 所面對的改變包括:

    1. 新科技和新商業模式(例如 OTT)促使 ABC 必須重新評估什麼才是 ABC的核心競爭力;

    2. 整合和傳送第三方內容的數量增加; 3. 市場將持續透過有效方法連結好的創意和利潤; 4. 可以預見內容擁有者的力量將會更為強大; 5. ABC 必須將重心轉向內容創作者和品牌操控者的角色。

    為了跟上競爭腳步,ABC 在 2008 年開始推出「OTT iview」,潘爾頓指出,iview

    是提供原生內容和網路串流隨選,並延伸服務到其他播出平台,「創造每月 200

    萬的網路使用者,收視超過 3,500 萬則的影音內容。」

    OTT 對電視產業的創新破壞力已經持續一段時間,傳統電視為了生存,也必須

    權衡內外情勢,全力集中優勢力量進行資源調整。潘爾頓提出營運心得指出,

    ABC 的成功關鍵仍然是優質內容,面對策略性挑戰應該思考如何維繫現有平台,

    同時轉移資源建立新商業模式,「創新平衡(ambidexterity)才是關鍵」。

    Netflix 和 Amazon 等媒體正在全球攻城掠地,當競爭環境正在改變,使用者習

    慣也在調整同時,包括 BBC、ABC 等公共媒體都感受到威脅,轉型持續進行,

    這些寶貴經驗值得所有公共媒體仔細檢視和參考。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