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 · Web view( C...

14

Transcript of ¸測... · Web view( C...

Page 1: ¸測... · Web view( C )24.某一國際會議召開時,中華民國政府指出:會議摒除我國於會議之外,此為我國之辱。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也對該會議提出抗議,指出該會議背棄國際義務,中國不予承認。該國際會議指的是:
Page 2: ¸測... · Web view( C )24.某一國際會議召開時,中華民國政府指出:會議摒除我國於會議之外,此為我國之辱。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也對該會議提出抗議,指出該會議背棄國際義務,中國不予承認。該國際會議指的是:

108新課綱前哨「戰」──跨科.情境.時事第一冊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臺灣史 中國史 世界史

107年 7 11 3 5 7 12 7

106年 6 6 8 5 6 9 10

在 108新課綱即將上路前,今年(107年)學測社會科歷史試題呈現何種變化,將可視為觀察新課綱試題走向的重要前哨「戰」。參照上表,不難發現今年是第二冊(中國史)一枝獨秀,臺灣史少量增題,而世界史被刪減最多。但這不代表世界史不受到重視,因為今年題型跳脫歷史的藩籬,活潑地結合「跨科知識」,題組題有不少結合世界史、地理、公民知識。比如題組第 64~66題、第 70~72題,學生不僅得熟悉「時空背景」,更得善用地理、公民的知識來解題。所以整體而言,今年難度「中間偏難」,若無法融會貫通「歷史.地理.公民」知識,相信有部分學生會在題組題陷入苦戰。除此之外,108新課綱講究「素養導向」,大考趨勢不僅強調「跨科知

識」,還有考驗學生閱讀、思辨能力的「情境式命題」。今年社會科可劃歸歷史範圍的有 26題,其中「情境式命題」多達 15題,遠超越史料、圖表閱讀等題型。但今年出題集中於第二冊,而且一如往常地以政治、經濟史為主,題幹文字量也多在 100~150字之間,因此題幹敘述、時空背景較為簡單,若能抓緊幾個關鍵字,答案就會非常明顯。例如第 23題,如能抓住「民眾抗教」、「官府保護」等關鍵字,即能聯想到十九世紀中葉後清末簽訂不平等條約,准許傳教士赴內地傳教的史實;第 34題掌握「火車運輸」、「戰敗國廢除帝制」等關鍵字,即能知道題幹是敘述 1870年的德法戰爭。今年考題史料、圖表題較少,多為篇幅較短的白話文,所以考驗的重點是

「思辨」。三民高中歷史搭配「史料特快車」、「歷史 Talk Show」、「腦力激盪」等單元與教材圖表,培養學生解讀史料、文章的能力,並引導學生進行思辨與圖表判讀;「實戰測驗」精心規劃史料閱讀與解析,讓學生在平時累積經驗,面對大考亦毫不怯戰。「跨科知識」、「情境式命題」已是近幾年大考題型大宗,而今年考題又

更特別呼應「世界時事」,三民編輯部於考前出版〈社會科學測考前特刊〉,不僅幫助學生整合歷史、地理、公民重點知識,時事更直接命中「中國一帶一路」(第 67~69題)、「難民危機」(第 70~72題)。透過三民歷史教材,讓您完全掌握考題趨勢、世界時事,面對大考仍能「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1

Page 3: ¸測... · Web view( C )24.某一國際會議召開時,中華民國政府指出:會議摒除我國於會議之外,此為我國之辱。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也對該會議提出抗議,指出該會議背棄國際義務,中國不予承認。該國際會議指的是:

107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社會考科「歷史試題」解析

範圍:20~34題題組 52、53、54、56、57、59、62、64、67、68、71題( D )20.一位君主告誡大臣:前朝因為不斷加稅,造成民生困苦。不僅平時練

兵要加稅,出兵遼東也要加稅,後來鎮壓民變、清剿海盜更要加稅,各項稅收超過兩千萬兩。「我朝」為民謀利,首先應當免除這些苛捐雜稅。這位君主所說的「我朝」應是:(A)唐 (B)宋 (C)明 (D)清

【解析】:題幹中,君主所稱的「前朝」因面臨「出兵遼東」、「民變」、「清剿海盜」等事,不斷地加稅,導致民生陷入困境。檢視各選項:(A)的前朝為隋,曾用兵遼東(高麗),隋末亦有大規模民變,(B)的前朝為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周,以遼東地區的契丹人為主要外患,可是隋與後周並無嚴重海盜問題,故均非正解;(C)的前朝為元,元末雖有大規模民變,但遼東各部族臣服於蒙古人統治,因此無出兵遼東的情形,與題幹所述不符;(D)的前朝為明,明末同時面臨了遼東邊患東南沿海倭寇、大規模民變等問題,導致財政吃緊而加徵許多苛捐雜稅,失了民心卻仍無法挽救危局。滿清入關後,為懷柔漢人,廢除苛捐雜稅,大幅減輕人民負擔。故答案為(D)。

【出處】:歷史(第二冊)頁 163、164,第 7 章第 3 節之「(四)明朝的衰亡」、「(一)清朝的建立」。

( A )21.學者在東漢晚期遺址中發現許多銅鏡、畫像磚,多有「東王公」、「西王母」畫像,石印上也鐫刻「大山武帝神仙印」字樣,指出:這些器物可以反映當地的□□□□。□□□□應當是:(A)神仙方術 (B)佛教信仰 (C)儒家禮法 (D)祖先祭祀

【解析】:題幹中「東王公」、「西王母」均是道教信仰中的神祇,非出自佛教信仰、儒家理法,亦非祖先祭祀的特色,故(B)、(C)、(D)非正解;道教信仰可追溯至遠古時期的神仙信仰、自然崇拜,到了東漢末年,社會陷入動盪、儒學衰微,民眾開始轉從宗教信仰尋求慰藉,而張角創立太平道、張魯組織五斗米道,將鬆散的神仙信仰、自然崇拜,整合為較嚴謹的宗教組織,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發展奠定基礎,故答案為(A)。

【出處】:歷史(第二冊)頁 133~135,第 6 章第 2 節之「二、道教的形成與2

Page 4: ¸測... · Web view( C )24.某一國際會議召開時,中華民國政府指出:會議摒除我國於會議之外,此為我國之辱。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也對該會議提出抗議,指出該會議背棄國際義務,中國不予承認。該國際會議指的是:

發展」。( D )22.有人指出:雖然參加科舉可以成為官員,但道路艱辛,以蘇州府所轄

八個州縣為例,總共有 1,500個生員,但三年之內可以通過科舉者不足 50 人,成功率只有三十分之一。無法進入仕途者往往改行經商,有「士而成功也十之一,賈而成功者十之九」的說法。此人指出的現象最可能出現於哪一朝代?(A)東漢 (B)唐初 (C)宋初 (D)明末

【解析】:題幹關鍵字為「科舉」、「士而成功也十之一,賈而成功者十之九」,表示當時已實施科舉制度,且蘇州商業繁盛。檢視各選項:(A)東漢尚無科舉制度,可刪去;(B)、(C)唐宋時期雖已有科舉制度,但蘇州仍以農業發展為主,宋代更有「蘇常熟,天下足」之諺,與題幹所述不符,故非正解;(D)江南地區歷經南宋、明代的開發,至明末已是商業蓬勃發展、人口稠密之處,連帶著文教也頗興盛,所以科舉競爭激烈。不過因為江南地區商業發達,為屢試不第的秀才、生員提供了「投筆從商」的良好環境,故答案為(D)。題幹引自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的觀點,顯現當時蘇州商業發展興盛,從商比當官更容易的情形。

【出處】:歷史(第二冊)頁 174~176,第 8 章第 1 節之「二、工商業的興盛」、頁 179~180,第 8 章第 2 節之「一、人口逐漸南移」、「二、江南持續的經濟發展」。

( C )23.一位外國傳教士回憶傳教時的遭遇:當地久旱不雨,百姓認為是建洋教堂造成,許多人包圍教堂,意圖生事,官府派遣官兵保護教士,僵持不下。稍後,天降大雨,百姓才紛紛散去。這最可能發生在:(A)1820年代廣州 (B)1840年代天津(C)1880年代濟南 (D)1920年代臺北

【解析】:從題幹可知,當時該地已有傳教士興建教堂,但是人民對外國宗教充滿疑懼,加上迷信心理,因此產生衝突。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法黃埔條約》同意外人可在通商口岸興建教堂,至 1858年《中英法天津條約》則允許外人能至內地遊歷傳教,所以在此之前不會有外國傳教士建教堂,(A)、(B)時序不符,故為非;(C)自從對基督教、天主教弛禁後,因中西文化差異,致使教案事件頻傳,題幹所述即為 1881~1884年的濟南教案,美國長老教會在濟南興建教堂,一度遭當地人反對,引發衝突,故(C)為正解;(D)1860年代臺灣開港通商後,西方傳教士藉由醫療、教育等方式逐漸獲得臺人信任,至1920年代日治時期已無題幹所述的衝突事件。

【出處】:歷史(第一冊)頁 97,第 5 章第 1 節之「1.基督教的再度傳入」;歷史(第二冊)頁 222~223,第 10 章第 1 節之「(一)第一次英法聯軍」、「(二)第二次英法聯軍」。

3

Page 5: ¸測... · Web view( C )24.某一國際會議召開時,中華民國政府指出:會議摒除我國於會議之外,此為我國之辱。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也對該會議提出抗議,指出該會議背棄國際義務,中國不予承認。該國際會議指的是:

( C )24.某一國際會議召開時,中華民國政府指出:會議摒除我國於會議之外,此為我國之辱。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也對該會議提出抗議,指出該會議背棄國際義務,中國不予承認。該國際會議指的是:(A)1945年雅爾達會議 (B)1946年聯合國第一次大會(C)1951年舊金山和會 (D)1955年的第一次亞非會議

【解析】:分析選項,(A)雅爾達會議由美、英、蘇三國所召開,主要在協商歐洲戰務及戰後政局問題,會議中為求早日結束對日戰爭,故英、美允諾蘇聯可獲得千島群島、庫頁島南部以及在中國東北的特權,犧牲中國權益以換取蘇聯對日宣戰,不過中華民國並非被「排除」在會議之外,1945年中共亦尚未建國,故不選;(B)二次大戰期間,同盟國已有在戰後成立和平組織的共識,1945年聯合國正式成立,並於 1946年召開第一次會員國大會,中華民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也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有出席第一次大會,故不選;(C)1951年為解決《對日和約》簽訂的問題,美國召開舊金山和會,邀請 51國與會,當時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中國代表權爭執不下,英國支持中共出席,美國則贊成中華民國出席,雙方各有堅持,於是最後決定不邀請中華民國及中共參加會議,符合題幹所述,為正解;(D)二次大戰後,出現了「第三世界」的新興國家,1955年亞、非等第三世界國家在印尼舉行萬隆會議(第一次亞非會議),提出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及抵制美蘇等主張,促成日後不結盟運動出現,此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參與其中,並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題幹所述「抗議該會議……不予承認」不符,非正解。

【出處】:歷史(第三冊)頁 102,第 6 章第 1 節之「1.宣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歷史(第四冊)頁 158,第 8 章第 1 節之「(二)雅爾達會議」、頁 160,第 8 章第 2 節之「一、聯合國」、頁 164,「(四)日本問題」。

( B )25.古波斯人及羅馬人對統治者表示敬意時,往往親吻其腳部或足印,稱為吻足禮。後來有人自認是使徒彼得的繼承人,也享有吻足禮特權,凡是授予大主教職位、為皇帝加冕、接待諸侯時,都應行吻足禮。他也可以廢止任何命令,乃至罷免皇帝,解除臣民對暴君的義務。這人最可能是:(A)八、九世紀時人稱大帝的法蘭克王查理(B)十一世紀改革教會的教宗格列哥里七世(C)十六世紀中的主張改革教會的馬丁路德(D)十七世紀主張「朕即國家」的路易十四

【解析】:使徒彼得是羅馬教會的第一任主教,也被認為是第一位教宗,根據題幹所述,此人「自認是使徒彼得的繼承人」,且有授予大主教職位

4

Page 6: ¸測... · Web view( C )24.某一國際會議召開時,中華民國政府指出:會議摒除我國於會議之外,此為我國之辱。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也對該會議提出抗議,指出該會議背棄國際義務,中國不予承認。該國際會議指的是:

為皇帝加冕、接待諸侯、甚至罷免皇帝的權力,可知此人的身分應為教宗,故選(B)。十一世紀時,由於王權提升與教會內部改革,使得政教關係惡化,教宗格列哥里七世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之間衝突激烈,格列哥里七世不斷重申教權,並宣稱教宗是基督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A)、(D)為君主,無為皇帝加冕、罷免皇帝的權力;(C)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未自認是使徒彼得的繼承人。

【出處】:歷史(第三冊)頁 162,第 8 章第 4 節之「2.十一世紀後:政教衝突」。

( C )26.一本地理書記載:佛郎機人抵達呂宋,願與呂宋互市。向呂宋王請求土地建屋,經營商業。後來反包圍呂宋,殺其王,逐其民,而控制呂宋,繼續與中華貿易。華人前往呂宋貿易者,實際是與佛郎機通商。這段記載中的佛郎機人應是指:(A)十三世紀的阿拉伯商人 (B)十五世紀的義大利商人(C)十七世紀的西班牙商人 (D)十九世紀的英格蘭商人

【解析】:呂宋是菲律賓群島中最大的島,史書多以呂宋代稱此區;依題幹可知,佛郎機人以武力控制呂宋後,並透過呂宋與中國通商貿易。(A)十三世紀為中國宋、元時期,此時來華的阿拉伯商人聚集在廣州、泉州等地,可直接與中國貿易,非正解;(B)十五世紀的義大利商人,主要經營地中海貿易,其前往東方的交通受阻於鄂圖曼帝國,與敘述不符,故亦不選;(C)十六世紀初,西班牙人自麥哲倫船隊行經菲律賓之後,陸續來到此地,並以此地為據點與當時仍為鎖國狀態的中國(明朝)進行貿易,與題幹所述相符,為正解;(D)1840年鴉片戰爭前,中國實行廣州一口通商,英格蘭商人可在華貿易,不必由呂宋轉進;鴉片戰爭後開放五口通商,更加放寬貿易限制,非正解。「佛郎機」原為阿拉伯商人對歐洲人的稱呼,中國人便隨其稱呼首先來華貿易的葡萄牙人為佛郎機人,然中國人分不清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區別,所以也混稱西班牙人為佛郎機人。

【出處】:歷史(第三冊)頁 234~235,第 11 章第 2 節之「二、大航海時代」。( A )27.學者發現許多三國時代吳國的文獻資料,包括《隱核(查核)新占民

簿》、《隱核州軍吏父兄子弟簿》、《兵曹徙作部工師及妻子簿》、《郡縣吏兄弟叛走人名簿》、《生口買賣簿》等。這些簿冊的作用應是:(A)掌控各類人口,增加稅收 (B)強迫職業世襲,確保生產(C)因應戰爭需要,強制徵兵 (D)分析人民壽命,發展醫學

5

Page 7: ¸測... · Web view( C )24.某一國際會議召開時,中華民國政府指出:會議摒除我國於會議之外,此為我國之辱。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也對該會議提出抗議,指出該會議背棄國際義務,中國不予承認。該國際會議指的是:

【解析】:由於東漢末年以來社會動亂與戰爭頻繁,造成人民流離失所,加上東漢地方豪強勢力壯大,人民自然尋求大族的庇護,成為豪族的私人莊園生產力,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魏晉南北朝。從題幹的文獻資料可以看出,當時吳國企圖直接掌握各類的人口,但《隱核新占民簿》、《生口買賣簿》與 (B)職業無關;《郡縣吏兄弟叛走人名簿》與(C)徵兵無關;《隱核州軍吏父兄子弟簿》、《兵曹徙作部工師及妻子簿》則與(D)人民壽命的關係較為薄弱,故可推斷吳國掌握人口的目的,應是增加國家的稅收,答案為(A)。

【出處】:歷史(第二冊)頁 83,第 4 章第 2 節之「(二)地方豪強勢力」。( D )28.十七世紀時,某國曾響應共同抵禦伊斯蘭教入侵的號召,出兵加入歐

洲聯軍,國勢頗強。其後,強大貴族勢力開始侵凌王權,內部爭鬥不斷,國勢逐漸衰落,引起鄰國覬覦,終遭列強瓜分,消失於歐洲政治版圖,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雖得復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遭佔領,戰後才得再度建國。這個國家是:(A)義大利 (B)奧地利 (C)希臘 (D)波蘭

【解析】:比對各選項國家的歷史發展:(A)義大利獨立於十九世紀;(B)奧地利一次大戰前為奧匈帝國,未遭瓜分;(C)巴爾幹半島自東羅馬帝國滅亡後,長期受鄂圖曼帝國的統治,直到十九世紀鄂圖曼帝國日衰,加上民族自決風潮的鼓舞下,希臘於 1821年宣告獨立,(A)、(B)、(C)皆不符合題幹敘述,故不選。(D)波蘭國王在十七世紀率兵擊退土耳其軍隊,阻止鄂圖曼帝國向歐洲擴張,但此後國勢漸衰,在十八世紀下半葉遭普魯士、俄羅斯與奧地利三國瓜分,直到一次大戰後才復國。1939年,德國進軍領波蘭,英法決定對德宣戰,揭開二次大戰的序幕,符合題幹敘述,為正解。

【出處】:歷史(第四冊)頁 22,第 1 章第 2 節之「(四)結論」、頁 146~147,第 7 章第 2 節之「四、歐洲國家的姑息政策」。

( B )29.東北亞地區發生衝突之際,一位美國官員建議其政府,應當採取具體措施援助臺灣。他指出:「保衛臺灣人民利益及維護太平洋地區和平與安全的計畫,如果僅由聯合國推動,不可能有任何效果。只能由美國提這種方案,才會符合各方期待而且有效。」此人說話的時機最可能是:(A)1947年,臺灣發生動亂,美國計畫穩定臺灣局勢(B)1951年韓戰爆發之後,美國決定強化其東亞政策(C)1971年我退出聯合國時,美國努力安定臺灣民心(D)1978年底中美斷交時,美國要保障其在臺灣利益

【解析】:根據題幹可知,當時東北亞地區發生衝突,且美國官員認為應積極保護臺灣與太平洋的安全。對照選項,(B)1950年 6月,韓戰爆發,

6

Page 8: ¸測... · Web view( C )24.某一國際會議召開時,中華民國政府指出:會議摒除我國於會議之外,此為我國之辱。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也對該會議提出抗議,指出該會議背棄國際義務,中國不予承認。該國際會議指的是:

美國因臺灣戰略位置重要,派遣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更於 1954年與臺灣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維持臺灣海峽中立化原則,故(B)為正解。(A)1947年臺灣發生二二八事件,僅由國民政府派兵鎮壓,美國並未介入;(C)1971年我國退出聯合國肇因於美國希望拉攏中共,以對抗蘇聯;(D)1978年的中美斷交,則因美國宣布將與中共建交,不再承認中華民國。(A)、(C)、(D)的敘述皆與題幹不符,故不選。

【出處】:歷史(第一冊)頁 169~170,第 9 章第 1 節之「(一)衝突爆發」、頁 175~177,第 9 章第 2 節之「(一)美國的支持」、「2.『漢賊不兩立』與外交情勢逆轉」。

( C )30.學者記載他們見到一些外國經書與油畫:經書使用薄而堅好的白紙,兩面印刷,文字皆橫行。封面裱裝精美,還以「綵罽」(毛織品)、金寶裝飾,外面再以皮革包覆。油畫則是神采艷發,氣韻若生,認為「中土未曾有」。學者所見的經書最可能是:(A)漢代自印度傳入中國的佛經 (B)唐代回紇部落使用的古蘭經(C)明末耶穌會士的基督教經書 (D)民國初年教會學校中的聖經

【解析】:題幹關鍵字為「經書採兩面印刷、裱裝精美」,「油畫神采艷發,氣韻若生」,判斷其描述年代應為十五世紀中葉後。受惠於活版印刷術的發明,人們得以大量印製《聖經》來傳達基督教義,而且此時可能為文藝復興時期,其繪畫風格重視人物線條優美、構圖和諧、色彩爛漫的美感,頗符合題幹的描述。分析選項,(A)、(B)漢唐時期中外尚未發展出質感良好的白紙、兩面印刷術和裱裝精美封面,不符敘述,故不選。(C)十六世紀末(中國明末),歷經宗教改革後的天主教耶穌會士來到中國傳教,他們帶來的經書(基督教書籍)和油畫特色應符合題幹所述,故為正解。(D)受到馬丁路德「《聖經》至上」的影響,加上印刷術的持續進展,至二十世紀時(民國初年),《聖經》已普遍流傳,教會學校人數眾多,不會使用如此精緻的《聖經》。

【出處】:歷史(第二冊)頁 126,第 6 章第 1 節之「(二)文化的交流」、頁200,第 9 章第 1 節之「(四)西學中斷」。歷史(第三冊)頁 206~211,第 10 章第 2 節之「2.藝術表現」、頁 213,第 10 章第 3 節之「(二)發難者──馬丁路德」。

( D )31.一位作家在自傳中提到:1913年,他 10歲時,父親幫他剪辮子,全家人跪在祖先牌位前痛哭流涕,懺悔子孫不肖,未能盡節;還表示希望將來政局改變後,能再留髮辮,以報祖宗之靈。他剪辮後入學就讀,但因沒有說「國語」,遭教師毆打,並逐出校門。這位作家

7

Page 9: ¸測... · Web view( C )24.某一國際會議召開時,中華民國政府指出:會議摒除我國於會議之外,此為我國之辱。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也對該會議提出抗議,指出該會議背棄國際義務,中國不予承認。該國際會議指的是:

10歲時最可能生活於:(A)東北長春 (B)北京城中 (C)上海租界 (D)臺灣臺中

【解析】:從題幹中得知此位作家在 1913年「剪辮子」,並被要求進入學校後說「國語」。(A)、(B)、(C)此時正值中華民國建立,「剪辮改西服」為社會上熱衷的西化運動之一,但並未強制要求,語言方面官方也未有強制規定,與題幹不符,故不選;(D)1913年臺灣正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題幹描述「剪辮子痛哭流涕」的過程,符合當時大多數臺人不願受日本殖民統治的情形。此外,總督府要求臺人說國語,也可知這是當時學校實施國語(日語)教學的狀況。

【出處】:歷史(第一冊)頁 129,第 7 章第 1 節之「2.『日臺共學』與教育推展」、頁 138,第 7 章第 2 節之「(一)改良傳統習俗」。

( A )32.1974年,印尼當局發現一名在叢林中躲藏的「野人」。這個「野人」表示:為避免被「敵人」發現,不敢進入附近村落,自己耕種,獵捕野生動物維生,就這樣度過數十年,對外界事務,毫不知情。日本駐印尼使館派人前往探視,野人才知道戰爭早已結束。幾個月後,他搭飛機抵達臺灣。這個「野人」身分應當是?(A)參加東南亞作戰的高砂義勇軍(B)國共內戰之後撤出大陸的國軍(C)越戰爆發後逃往東南亞的華僑(D)印尼排華時,躲藏山區的華人

【解析】:從題幹中資訊得知此名「野人」在印尼被發現,他是因為一場戰爭而來到此地,而發現的時間「1974年」距離他來到此處已有數十年,也就是他是在 1974年前來到此處,因此(C)、(D)的時間不符合。而題幹中亦提及發現此「野人」時是請日本駐印尼使館的人前往探視,可見此人的身分與日本有關連,故可推知此人應為日治時期被派往東南亞叢林作戰的高砂義勇隊,因日本在二次大戰末期優勢不再,為了躲避敵軍,該名野人才深入叢林,故而不知日本戰敗之消息。

【出處】:歷史(第一冊)頁 161,第 8 章第 2 節之「(二)軍事動員」。( D )33.孔子曾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

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他的遺憾,後代學者因為「新方法」而能夠逐漸填補夏、商兩代歷史的空白。這種「新方法」是:(A)唐代以後的地理學知識發達(B)宋代的司馬光重新考證史記(C)明清學者發展訓詁與文字學(D)現代建立考古與甲骨文知識

【解析】:孔子表示:「無論是夏朝的禮樂,或是殷朝的禮樂,自己都能說得8

Page 10: ¸測... · Web view( C )24.某一國際會議召開時,中華民國政府指出:會議摒除我國於會議之外,此為我國之辱。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也對該會議提出抗議,指出該會議背棄國際義務,中國不予承認。該國際會議指的是:

出來,不過杞國(夏朝後人的封地)、宋國(殷朝後人的封地)卻沒有可以證明的相關文字典籍留下,以至於沒有可信的資料證明自己所說。」此段話顯示夏、殷兩朝皆未留下文字典籍,因此夏、殷(商)兩代的歷史空白就不可能從文字典籍中得出,必須從實物遺跡中了解,而相關的考古技術直到二十世紀初才用於中國,故選(D)。

【出處】:歷史(第二冊)頁 9,第 1 章第 1 節之「二、考古發現與文明形成的新認識」。

( C )34.表 1為某次戰爭中,德意志地區共同組成聯軍的兵力配置表。此次作戰,德意志聯軍利用火車運輸,快速造成對手國極大損失,該國被迫簽訂條約,割地賠款,結束戰局。其政府威信大失,帝制遭到廢除,改行共和。這場戰爭最可能是:

表 1步兵 騎兵 大砲

北德同盟 385,600 48,000 1,284

巴伐利亞王國 50,000 5,500 192

威登堡 15,000 1,500 54

巴登 11,700 1,800 54

(A)1806年反法同盟戰爭 (B)1866年的普奧戰爭(C)1870年的德法戰爭 (D)1914年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從題幹中「德意志地區」及表中諸邦名稱可得知此時德國應還未統一,故(D)可先刪去;(A)1806年反法同盟戰爭由英、俄及普魯士組成聯軍,戰爭結果聯軍失敗,拿破崙得勝,非正解; (B)普奧戰爭普勝奧敗,但奧國未因此結束帝制,而是一次大戰後才解體; (C)1870年法國向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德法戰爭)爆發,普魯士採取以鐵路運輸士兵的策略奏效,法國不敵由德意志地區諸邦所組成的聯軍,被迫簽訂條約賠款、割讓亞爾薩斯及洛林等地區予德國。普法戰爭(德法戰爭)後,法國拿破崙三世的「第二帝國」政權垮臺,共和派人士成立「第三共和」,法國改行共和制,為正確答案。

【出處】:歷史(第四冊)頁 77~78,第 4 章第 1 節之「3.法國第二共和與第二帝國」、頁 89~90,第 4 章第 2 節之「2.丹麥戰爭與普奧戰爭──軍事勝利」、「3.普法戰爭──完成統一」。

52-53 為題組 ◎ 照片 4甲是臺灣某地公廨改建的「太上龍頭忠義廟」;照片 4乙是該廟的內部。祭壇供桌上有香爐、供花、長年燈和五個包裹紅色綢布的祀壺等,兩側還有稱為向缸的大水缸。請問:

9

Page 11: ¸測... · Web view( C )24.某一國際會議召開時,中華民國政府指出:會議摒除我國於會議之外,此為我國之辱。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也對該會議提出抗議,指出該會議背棄國際義務,中國不予承認。該國際會議指的是:

( B )52.「祭壇供桌上的祀壺和兩側的向缸」,和下列何者關係最密切?(A)客家移民崇祀三山國王(B)平埔族群信仰的阿立祖(C)科舉考生祭拜文昌帝君(D)沿海漁村供奉媽祖娘娘

【解析】:從「祀壺」、「有稱為向缸的大水缸」這兩句話可推測出此信仰應為臺灣平埔族西拉雅族的阿立祖信仰。「阿立祖」為西拉雅族人對於祖靈的稱呼,西拉雅族又被稱為「拜壺民族」,因族人認為壺罐盛水可承載祖靈的力量,故西拉雅族人會設立祭壇,在壺或甕中裝清水祭祀。而「向缸的大水缸」則被認為是祖靈休憩之處,可反映祖靈力量、替族人治病驅魔,故答案為(B)。

【出處】:歷史(第一冊)頁 27,第 1 章第 2 節之「(二)文獻中的西拉雅社會」。

( C )53.照片 4所示的祭祀場所,在下列哪個區域為數最多?(A)北部區域(B)中部區域(C)南部區域(D)東部區域

【解析】:由上題可知此信仰應與西拉雅族有關。根據相關文獻及荷治時期首位來臺的西方傳教士甘治士的記載可知,西拉雅族主要分布於臺灣南部地區。廣義上,西拉雅族包括分布於臺南、高雄、屏東一帶的族人;狹義上,西拉雅族則指稱居住於臺南平原上的族人。故此題正確答案為(C)。

【出處】:歷史(第一冊)頁 24~25,第 1 章第 2 節之「(一)有關平埔族的文獻記載」。

54-55 為題組 ◎ 某一朝代,因強敵入侵,皇帝從寧波乘船出逃,船隻在江南沿海躲藏以避追擊。四十天後敵軍撤退,皇帝才返回陸地。為了安全考量,皇帝決定在富庶的江南臨海地區建都,萬一強敵再侵時,才方便出海避難。請問:

( C )54.該事件最可能是:(A)春秋時期的吳越相爭(B)三國時期的孫吳政權(C)女真壓境時宋室南渡(D)滿清入關後南明諸王

【解析】:從題幹關鍵字「強敵入侵」、「皇帝出逃」、「江南建都」可推測此事件應是指北宋的「靖康之難」,故答案為(C)。「強敵」為北宋靖康之難時,南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的金人(女真人),當時徽宗、欽宗及宗室大臣等皆為金人所擄,徽宗第九子趙構因而南逃,即位

10

Page 12: ¸測... · Web view( C )24.某一國際會議召開時,中華民國政府指出:會議摒除我國於會議之外,此為我國之辱。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也對該會議提出抗議,指出該會議背棄國際義務,中國不予承認。該國際會議指的是:

為宋高宗,並遷都至位在江南臨海地區的臨安(今浙江杭州)。(A)、(B)無皇帝出逃之事,故不選;(D)南明諸王出逃後,建都地點不一,以福建、廣東地區為主,和敘述不符,故亦不選。

【出處】:歷史(第二冊)頁 151~153,第 7 章第 2 節之「(三)金的興起」。( D )55.「船隻在江南沿海方便躲藏,可逃避敵軍追擊。」和該海域哪一特性

關係最密切?(A)季風交替波高浪大 (B)潮差顯著海相多變(C)沿岸海流方向不定 (D)海岸曲折島嶼眾多

【解析】:(D)寧波以南的海域屬於谷灣式海岸,海岸曲折島嶼眾多,符合題幹敘述。

【出處】:地理第四冊-中國的區域劃分。56-58 為題組 ◎ 明清之際,移民臺灣的漢人多來自漳州、泉州、嘉應州、潮州和惠州等地區。圖 7是根據 1926年《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的資料,以街、庄為單位繪製的「祖籍優佔區」分布圖。祖籍優佔區係指某一祖籍人口佔該地總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區。圖 8是某畫家的水彩畫作,主題為椰林圍繞的客家宗祠,圖 9是臺灣四個縣市的輪廓圖。請問:

( A )56.圖 7中哪個圖例,最可能代表漳州人的優佔區?(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清治時期移民來臺的漢人,其居住地區的選擇往往受到原鄉生活方式的影響,大體上漳州人擅於務農及經營土地買賣,故大部分居住

11

7

圖 8

圖 9

Page 13: ¸測... · Web view( C )24.某一國際會議召開時,中華民國政府指出:會議摒除我國於會議之外,此為我國之辱。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也對該會議提出抗議,指出該會議背棄國際義務,中國不予承認。該國際會議指的是:

靠內部的平原;泉州人則除了農耕之外,因有部分人從事商賈、養殖和捕魚等工作,所以他們習慣選擇沿海地區;客家人的原鄉為山鄉,多選擇住在鄰近山地的丘陵。故推知,甲應為漳州人分布區、乙為泉州人分布區、丙丁戊則為客家人分布區。如再細分,據資料顯示,丙為惠州人分布區、戊為嘉應州人分布區、丁為潮州人分布區。

【出處】:歷史(第一冊)頁 66~67,第 3 章第 2 節之「(一)漢人移民的原鄉與分布」。

( B )57.清代某地方志對民間王爺信仰有如下記載:「各坊里社廟,以王公大人稱者甚夥…廟宇大小不一,神像俱雄而毅;…王誕之辰,設王醮二三晝夜,謂之送瘟。造木為船,糊紙像三儀仗…告牒畢,乃奉各紙像置船中…推船入水順流揚帆而去則已。」該王爺信仰在哪祖籍優佔區最為普遍?(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早期福建沿海一帶氣候濕熱,瘟疫嚴重,所以盛行王爺信仰,題幹敘述即為送王船的信仰活動,人們藉由製作王船載著神像放流海上,象徵驅趕瘟疫。漢人移民來臺後,也帶來原鄉信仰,因瘟疫多盛行於西部沿海濕熱地區,所以判斷盛行王爺信仰的區域為「乙」,故答案為(B)。

【出處】:歷史(第一冊)頁 89,第 4 章第 2 節之「1.漢人原鄉信仰」。( D )58.圖 8 畫作內容展現的地景,在圖 9中哪個行政區最為常見?

(A)子 (B)丑 (C)寅 (D)卯【解析】:(D)由椰子樹、客家聚落判斷位於屏東縣,故選卯。(A)臺南市;(B)

宜蘭縣;(C)苗栗縣。【出處】:地理第四冊-臺灣之區域特色及區域發展問題。59-60 為題組 ◎ 課堂上,老師向學生介紹一本西方小說,內容寫道:主角一覺醒來,發現自

己處在陌生環境中,資本家、企業家全部消失,土地、工廠、工具全屬公有;每個人可依照自己的興趣工作,工時不長,工作愉快,社會上每一項商品生產的數量恰能滿足所有人之需。請問:

( C )59.這本小說最可能描述的是:(A)十二世紀西歐的莊園生活 (B)十七世紀的自由主義理念(C)十九世紀的社會主義理想 (D)二十世紀的帝國主義藍圖

【解析】:題幹關鍵字為「資本家、企業家全部消失」、「土地、工廠、工具全屬公有」,還形容人們能盡其所能、獲取所需,可知其描述的是烏托邦社會主義者規劃的理想生活。烏托邦社會主義批判資本主義

12

Page 14: ¸測... · Web view( C )24.某一國際會議召開時,中華民國政府指出:會議摒除我國於會議之外,此為我國之辱。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也對該會議提出抗議,指出該會議背棄國際義務,中國不予承認。該國際會議指的是:

造成的社會不公,鼓吹透過集體的經濟互助,建立均富的社會,故答案為(C)。(A)中古西歐的農奴受莊園主壓榨,工時很長,不可能處於工作愉快的環境;(B)自由主義在經濟上鼓吹自由放任,助長資本主義的發展,和題幹敘述不符;(D)帝國主義強調國家對外擴張,獲取更多原料和市場,和題幹主旨不符。

【出處】:歷史(第三冊)頁 163,第 8 章第 4 節之「2.莊園經濟」;歷史(第四冊)頁 65,第 3 章第 2 節之「(一)烏托邦社會主義」、頁 70,第 4章第 1 節之「一、自由與保守主義的抗衡」、頁 95,第 5 章第 1 節之「一、新帝國主義」。

( D )60.老師請同學設想,如果是市場經濟,需要滿足以下哪一個條件,才可達到「社會上每一項商品生產的數量恰能滿足所有人之需」,而且又沒有資源浪費的結果?(A)商品的價格固定 (B)沒有生產者剩餘(C)工廠為私人擁有 (D)不存在市場失靈

【解析】:「每一項商品生產的數量恰能滿足所有人之需」意味著生產量等於需求量,只有當不存在市場失靈時,市場上的生產量和需求量才會剛好相等,且沒有無謂損失(浪費資源)。

【出處】:公民與社會(四)第二課「經濟效率」。61-63 為題組 ◎ 某國的礦業一直是其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其政局長期紛擾不斷;1990年,該國一位政治人物在演說中呼籲:「我國的未來只能是一個在不分膚色的基礎上,通過民主選舉而產生的機構來決定,也就是建立一個民主、不分膚色和統一的國家,白人壟斷政權的狀況必須結束。」該政治人物的理想逐漸成為事實,但國內經濟發展同時出現遲緩現象,直到 21世紀初才逐漸復甦。請問:

( C )61.該政治人物演說的內容,與下列哪一項權利保障的主張最吻合?(A)民主國家應該保障多元族群的文化差異(B)保障少數族群權益才能提升政府合法性(C)保障多元族群的平等才能促進國家整合(D)民主國家應該保障少數族群的自決權利

【解析】:演說強調了兩次「不分膚色」,其代表的是平等的概念,選項中只有(C)提到平等。進一步來看,該國政局長期紛擾不斷,演說中提到建立「統一的國家」,符合(C)的「促進國家整合」,故可知答案為(C)。(A)(D)演說強調的是各族群之間的平等,而非保障文化差異或少數族群的自決權利。(B)通過民主選舉而產生的政府機構為提升政府的「合法性」;但保障少數族群權益應是提升政府的「正當性」。

【出處】:公民與社會(一)第八課「認識多元文化主義」;公民與社會(二)第一課「正當性與合法性」。

13

Page 15: ¸測... · Web view( C )24.某一國際會議召開時,中華民國政府指出:會議摒除我國於會議之外,此為我國之辱。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也對該會議提出抗議,指出該會議背棄國際義務,中國不予承認。該國際會議指的是:

( B )62.該政治人物最可能是:(A)歐巴馬(Barack Obama)(B)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C)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D)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解析】:從題幹可知,這位政治人物的生存年代應為二十世紀中晚期,且該國在 1990年時仍有種族隔離的問題,國家經濟發展則以礦業為主。分析選項,(A)歐巴馬(1961年~)為美國第一位非裔總統(2009~2017年),時間點雖與題幹敘述相近,但美國早已於 1960年代廢除種族隔離政策,且美國為世界經濟大國,經濟發展非僅限於礦業,故不選; (B)曼德拉(1918~2013年)為南非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1994~1999年)。南非自十七世紀後,歷經了荷蘭、英國的殖民統治,即使 1931年成功獨立,但國內仍長期由白人當政,並且實施種族隔離政策,曼德拉於二十世紀中葉後持續推動反對種族隔離政策終於成功促使南非於 1990年結束了種族隔離政策,且南非礦業豐富,為世界礦產輸出大國,亦符合題幹敘述,為正解; (C)甘地(1869~1948年)為印度獨立領袖,於二十世紀中葉前號召人民以非暴力方式反對英國統治,不符題幹敘述的時間;(D)馬丁路德金恩(1929~1968年)為美國黑人民權領袖,於 1960年代宣揚以愛與非暴力的方式來爭取黑人的權利,亦不符題幹的時間點。

【出處】:歷史(第四冊)頁 178,第 9 章第 1 節之「歷史聚光燈:激情世代──1960年代的美國」、頁 179~180,第 9 章第 2 節之「(一)印度的獨立之路」。

( A )63.該國最可能是下列哪個區域性國際組織的成員國?(A)非洲聯盟(AU)(B)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C)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D)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

【解析】:可由白人壟斷政權、礦業出口、強調膚色與平等判斷為南非,故選擇(A)非洲聯盟(AU)。

【出處】:地理第三冊-世界的劃分。64-66 為題組 ◎ 圖 10 畫作的主題經常出現於某一時期的西歐與南歐,這類畫作的內容除貴族

人物外,也常包括:地球儀、天體儀、四分儀、兩腳規、星盤等。圖 11是根據地理位置把歐洲劃分為四區的地圖;表 3是 2015年四區的人類發展程度指數(HDI)。請問:

14

Page 16: ¸測... · Web view( C )24.某一國際會議召開時,中華民國政府指出:會議摒除我國於會議之外,此為我國之辱。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也對該會議提出抗議,指出該會議背棄國際義務,中國不予承認。該國際會議指的是:

表 3HDI

分區HDI

最低國家 最高國家 平均甲 0.895 0.949 0.921

乙 0.893 0.939 0.912

丙 0.748 0.890 0.829

丁 0.699 0.878 0.815

( B )64.根據畫作的內容,下列哪項推論最為合理?(A)這是十三世紀的情況,說明時人熱衷航行前往耶路撒冷朝聖(B)這是十六世紀的情況,說明航海已成為貴族交際的重要話題(C)這是十八世紀的情況,說明巴黎沙龍聚會以天文星象為主題(D)這是十九世紀的情況,說明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發展的盛況

【解析】:由題幹及畫作內容,可得知與地理、航海、星象相關的知識器具,是當時貴族流行的話題。中古晚期,由於鄂圖曼帝國居間控制東西方的貿易,使得來自東方的商品價格不斐,因此歐洲人亟欲尋求另外的管道與東方進行貿易;加上航海技術進步、政府與巨商資助、對東方世界的好奇,甚至是對外傳教的熱情,都驅使著歐洲臨海國家積極向海外探險,開啟大航海時代。大航海時代的興起,又使得航海的技術與知識更加提升,如題幹提到的地球儀、天體儀、四分儀、兩腳規、星盤,都是與航海相關的器材,故(B)為正解。(A)十三世紀的歐洲人前往耶路撒冷朝聖,主要是經由陸路;(C)十八世紀為啟蒙運動極盛之時,當時巴黎沙龍聚會以政治學為最重要的討論話題;(D)若是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畫作中應會出現蒸汽機、火

15

圖 10 圖 11

Page 17: ¸測... · Web view( C )24.某一國際會議召開時,中華民國政府指出:會議摒除我國於會議之外,此為我國之辱。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也對該會議提出抗議,指出該會議背棄國際義務,中國不予承認。該國際會議指的是:

車、輪船、工廠等更新穎、更具代表性的發明。【出處】:歷史(第三冊)頁 234~235,第 11 章第 2 節之「(二)大航海時代」。( A )65.現代讀者在詮釋此畫作時,下列哪一概念最適合用來解釋該畫作代表

的象徵意義?(A)文化位階 (B)性別傾向(C)文化涵化 (D)世界公民

【解析】:此類畫作以貴族及其生活中出現的物品為主題,貴族屬於上層階級,其接觸的文化與一般人不同,此為文化位階的概念。

【出處】:公民與社會(一)第七課「文化位階」。( C )66.經常出現類似圖 10 畫作的西歐與南歐,最可能是表 3中哪二區?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丙丁

【解析】:北歐的預期壽命、教育與經濟水準皆高,故 HDI平均值最高;東歐則因早年施行共產制度,不以追求經濟發展為首要目標,故經濟水準較低,為歐洲 HDI平均值最低的分區;西歐的 HDI僅次於北歐,南歐更次,故甲-北歐、乙-西歐、丙-南歐、丁-東歐。

【出處】:地理第三冊-歐洲。67-69 為題組 ◎ 唐宋時期,隨著南海貿易的興盛,外國船隻停靠的貿易港也逐漸從廣州向北延伸到福建和長江流域。繼廣州之後,泉州、明州(今寧波)也發展成大商港。外國商船將香料、珊瑚、瑪瑙、寶石、象牙、藥材等商品輸往中國,並購買大量中國產品運回。請問:

( D )67.唐宋時期從南海來華貿易的外國商人,以下列何者為數最多?(A)印度人 (B)馬來人 (C)義大利人 (D)阿拉伯人

【解析】:伊斯蘭帝國建立後,阿拉伯人積極向外擴張,尤其八世紀中葉後的阿拔斯王朝國力昌盛、文化發達,阿拉伯商人遂利用先進的航海與天象知識,經由海上交通來往於歐亞之間通商貿易,包括波斯灣、天竺(印度)、馬來半島、印尼群島等地都可見到阿拉伯商人的足跡。唐宋時期,經由南海抵達中國的商人,即以阿拉伯商人最多,故選(D)。

【出處】:歷史(第二冊)頁 123~126,第 6 章第 1 節之「二、絲路與文化交流」;歷史(第三冊)頁 182~184,第 9 章第 2 節之「(二)伊斯蘭政權的分裂」、「三、伊斯蘭文化」。

( D )68.外國商人從明州(今寧波)購買運回的主要商品為何?(A)蔗糖、樟腦 (B)樟腦、苧麻(C)蔗糖、棉布 (D)瓷器、絲綢

【解析】:唐宋時期,中國最重要、最受外國商人喜愛的貨物為(D)瓷器與絲綢。16

Page 18: ¸測... · Web view( C )24.某一國際會議召開時,中華民國政府指出:會議摒除我國於會議之外,此為我國之辱。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也對該會議提出抗議,指出該會議背棄國際義務,中國不予承認。該國際會議指的是:

尤其絲綢自漢代起即為西方人愛用,甚至因此促成了陸上絲綢之路的興起。檢視選項中提及的其他商品:除了中國,印度、東南亞等地也為蔗糖的重要產地,且印度蔗糖在當時品質更為精良。樟腦要等到十八世紀賽璐珞被發明之後才有廣大的需求;苧麻雖是中國重要的產物但並未受到外國商人的青睞,並非主要購買運回的商品;棉布要到明代才成為中國重要的商品,當時北非、印度等地才是重要的棉花產地。

【出處】:歷史(第二冊)頁 123~126,第 6 章第 1 節之「二、絲路與文化交流」、

頁 185,第 8 章第 3 節之「2.主要貿易商品」。( A )69.引文所述唐宋時期的貿易現象,最適合以下列哪一現代國際貿易特徵

來詮釋?(A)新通商港口的建立可降低交易成本(B)貿易主要由商品的實用價值而發生(C)海外貿易興盛可帶動國內產業升級(D)國際貿易可帶動金融業的蓬勃發展

【解析】:交易成本是指「產品價格以外,達成交易所須付出的其他成本,包含交通費用、討價還價所耗費的時間等。由於相較於陸運成本,水運成本更低,增加廣州以北的貿易港,可使商品就近集散,不一定要從廣州進出口,可降低廣州以北地區的運輸成本。

【出處】:地理70-72 為題組 ◎ 近幾年,許多非洲難民湧入歐洲,國際移民組織(OIM)統計,2016年湧入歐洲難民有 364,000 人,其中約有半數從北非地區橫渡地中海偷渡入境,又以來自奈及利亞(占 21.0%)、厄利垂亞(占 11.7%)、幾內亞(占 7.2%)和象牙海岸(占 6.7%)四國者為數最多。大量難民湧入歐洲後,常面臨找不到工作、長期失業以及居住環境條件不佳的生活困境。面對此現象,歐洲某國政府官員對外發表言論,主張該國應停止收容非洲難民,否則將影響歐洲生活水準與歐洲文化。該言論一出,引發眾多輿論強烈的批評。請問:

( B )70.該國官員的言論招致眾多輿論批評,這些批評主要是針對:(A)該官員反對主流文化(B)該官員主張我族中心(C)該官員反對全球在地化(D)該官員支持經濟全球化

【解析】:該官員認為非洲難民會影響歐洲生活水準與歐洲文化,意味著歐洲文化比非洲文化優秀,此種以自身文化標準看待其他文化的心態,屬於我族中心的概念。(A)、(C)、(D)與言論內容較無關。

【出處】:公民與社會(一)第七課「我族中心主義」。( D )71.難民由地中海偷渡湧進歐洲的起點,歷史上曾為哪些帝國的領地?甲、

17

Page 19: ¸測... · Web view( C )24.某一國際會議召開時,中華民國政府指出:會議摒除我國於會議之外,此為我國之辱。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也對該會議提出抗議,指出該會議背棄國際義務,中國不予承認。該國際會議指的是:

羅馬帝國;乙、查理曼帝國;丙、阿拉伯帝國;丁、鄂圖曼帝國;戊、神聖羅馬帝國(A)甲乙戊 (B)丙丁戊 (C)乙丙戊 (D)甲丙丁

【解析】:題幹中提到難民從北非地區橫渡地中海偷渡進入歐洲。甲、羅馬在歷經布匿克戰爭、共和與帝國時期的擴張後,統治了整個北非;乙、查理曼帝國領土包含現今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義大利北部等地,並未統治過北非;丙、阿拉伯帝國在七世紀建立後積極向外擴張約於八世紀末奧米雅王朝時已佔領大部分北非;丁、鄂圖曼帝國的國勢在十六世紀時達到高峰,領土涵蓋小亞細亞、東南歐、西南亞及北非地區;戊、東法蘭克國王鄂圖一世在西元 962年接受羅馬教宗的加冕,開啟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其領土以現今的德國為核心,並包括西歐、義大利北部等地,但未擴及北非。綜合以上,答案為(D)甲丙丁。

【出處】:歷史(第三冊)頁 150,第 8 章第 2 節之「圖 8-21羅馬疆域擴張圖」、頁 161,第 8 章第 4 節之「圖 8-31查理曼帝國疆界與分裂圖」;頁 180~181,第 9 章第 2 節之「(一)伊斯蘭政權的擴張」;頁 197~198,第 10 章第 1 節之「(一)帝國的興衰過程」。

( B )72.2016年偷渡至歐洲的非洲難民,其來源數量前四名的國家,具有下列哪項共同特性?(A)氣候均乾燥少雨 (B)均曾經淪為殖民地(C)均屬撒赫爾範圍 (D)非洲AIDS最嚴重區域

【解析】:(B)非洲除了衣索比亞、賴比瑞亞沒有被殖民過,其餘皆曾為殖民地。(A)除厄利垂亞位於東非外,其餘三國均位於西非沿岸,屬熱帶季風氣候,降雨豐富;(C)撒赫爾位於撒哈拉沙漠南緣,四國皆不屬之;(D)非洲AIDS疫情以南部非洲最為嚴重。

【出處】:地理第四冊-非洲。

18

Page 20: ¸測... · Web view( C )24.某一國際會議召開時,中華民國政府指出:會議摒除我國於會議之外,此為我國之辱。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也對該會議提出抗議,指出該會議背棄國際義務,中國不予承認。該國際會議指的是: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