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学习探索“家乡基因” - chinateacher.com.cn · 主编:郭瑞...

Post on 01-Sep-2019

18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以项目学习探索“家乡基因” - chinateacher.com.cn · 主编:郭瑞...

主编:郭瑞 电话:010-82296734 编辑:钟原 电话:010-82296569 投稿邮箱:zgjsbkgyj@vip.163.com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zgjsbtp@vip.163.com

K E G A I Y A N J I U2017年8月30日 建设课程 推动课改12版

首届戏剧节上演历史剧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有效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日,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丹堤实验学校举办了首届“戏剧节”经典故事专场,学生们奉献了 6 个话剧节目,让现场观众大饱眼福。

一二年级学生带来的是童话剧《猴吃西瓜历险记》和《莉莉安历险记》,学生们将猴子好动的形象演绎得活灵活现。三年级学生在表演

《花木兰》时,将戏剧表演和旁白、影子剧等因素结合,生动表现了花木兰忠心报国、不爱名利的精神。四年级学生通过岳母刺字、北伐抗敌、十二道金牌令、风波亭等情节,融入著名词作《满江红》,将岳飞英雄的一生展现在观众面前。七年级学生抓住屈原名句“哀民生之多艰”,设计了他与欺压民众的酷吏斗争的故事,生动表现了屈原的爱民之心。

早在 2010 年,丹堤实验学校就成为教育部确定的首批 100 所

“戏剧进校园”实验学校。该校相继开设了学生戏剧团、学生京剧社和歌舞剧社。2015 年,学校又开设了戏剧普及课,每个年级都建立了戏剧社。

校园博物馆里的夏令营

“神奇的贝壳”“昆虫视界”“新灯谜趣谈”“趣识古汉字”……在浙江省温州市翔宇中学,这些暑期夏令营课程不再是“纸上谈兵”。上万名学生走进一座座校园博物馆,在实践中引趣启悟、学习知识,在“实验与发展”区亲历观察、提问、测量、推理等科学研究过程,在资料馆中查阅难得一见的文献。

事实上,这样的暑期博物馆专题课程脱胎于翔宇中学的博物馆校本课程。一座博物馆就是一个课程群。翔宇贝壳馆收藏了 71 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种贝壳标本,足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现代软体动物学研究参照系统。昆虫馆馆藏 1500 多种昆虫标本。王羲之书法教育馆展出当代名家真迹116件,其中包含6件珍贵文物。中华灯谜馆更是藏有上百件灯谜文物和上万册灯谜书刊,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灯谜博物馆。正因为有了丰富而系统的馆藏,学校因势利导开发建设了相应的博物馆课程。

博物馆教育给学生带来了宏观的视野和直观的体验。比如,电脑屏幕上的一枚贝壳,可能是多媒体呈现,但最多也只是一个动态图像。真正的“多媒体”应该是学生面前触手可及的一枚真实的贝壳,可以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它的质感、气味、硬度。

环保教育融入学科课程

语文课上,教师会引导学生通过诗词、散文等感受水文之美;数学课上,学生会进行家庭和学校的用水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拿出节约用水的金点子;科学课上,大家会开展一系列的净水实验,并测试不同种类水的 PH 值……这便是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绿舟分校的“自然课程”。

多年来,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自然课程”分为植物、动物、水环境、垃圾分类等不同主题,在一个时间段内,学校各学科都会围绕相关主题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学校为此还获得了“国际生态学校”的荣誉称号,并与丹麦的生态学校结成友好学校。通过环保教育的开展,学生的变化显而易见,不仅改变了学生的行为习惯,还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程度。

(钟原 辑)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应该把这些

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那么,学校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嵌入学生脑中”?

“学校要做的就是打开一扇窗,让学生看见风景的一角,从而激发他们自愿深入其中窥其全貌的探求欲,并在切身参与、实践、体验的过程中遇见传统文化之美。”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实验小学校长宋刚的理念指导下,学校以探究式项目学习作为支撑,依托本土资源,挖掘传统文化的“家乡基因”,从身边可见、可触、可寻的优秀传统文化切入,带领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走进去,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魅力窗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打开的,更是学生朝向文化风景深处的探究热情。

走出来,寻访身边“活教材”

“齐国文化是我们当地最为宝贵的文化资源之一。”谈及为什么要在全校开展“齐文化”项目学习,宋刚认为,一方面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其中包含了务实、开放、包容、创新、法治的核心精髓。但要让学生产生学习和了解的欲望,不能硬生生地“塞”给他们。另一方面,学生从教材中接触到的齐文化不仅有限,而且常常会让他们感觉距离自己过于久远。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触摸到齐

文化跳动的脉搏,从而建立起亲近感呢?经过一次次全校教师参与、集思广益的

“头脑风暴”后,大家达成了共识——要挖掘和发挥身边“活教材”的力量,教师带领学生从课本和课堂中走出来,走向身边的齐文化景点,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于是,从距离学校最近的“冢子坡”,到最偏远的中埠村,再到昌城村、岳店村、浮山驿、向阳村傅永墓、军屯村齐景公墓、万盛村万丈墓等,学生们先后在教师或家长的带领下,寻访了11个承载了齐文化历史故事的景点。

“冢子坡位于张店区马尚镇,南部原有一古河道,东北部依傍猪龙河。现存面积 6 万余平米,出土石斧、石球、石镰、陶鼎、陶钵、陶罐、陶瓮、陶盆等,属龙山文化遗存,并一直延续至战国时期……”当五

(3)班学生杨牧之带着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迈进“冢子坡”社区时,便产生了与平时不一样的认识:“我们脚下踩着的不仅是一条水泥路,更是一段被深藏的历史,一段流传至今的文化。”

杨牧之在日记中大发感慨,还抛出了自己的疑问,“这里,为什么被称为’冢’?又发生过什么故事?”。带着这个疑问,一场新的探索开启了。

“这就是项目学习的魅力,走出教材,教师只是一个新的更广阔学习场域的带入者,学生会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宋刚说。

事实正是如此。在一次次亲历目的

地后,学生们对齐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春秋之霸的齐国为什么最终灭亡了?”“扁鹊见的是‘蔡桓公’还是‘齐桓公’?”“姜子牙为什么被封到齐国?”“齐国的蹴鞠是怎么踢的?”“齐国的计量单位是什么?”……伴随着一个个问号,学生们逐渐步入了研究之旅。

“热”起来,“我的研究我做主”

历时两个月的齐文化项目学习,各年级分别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确定了不同的研究方向。沿此方向,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研究点。

以一年级为例,经过级部教师充分征求学生意见,最终确定了“寻根齐文化”主题。从学生们饶有兴致地研究

“齐”字字源开始,开启了“齐国名言诵读”“齐国成语快板”活动,每个班又分设

“齐人、齐事、齐景、齐物”四个研究小组,由学生自主申报,选择同一主题者自动成为一个研究小团队,共同展开研究,并可邀请家长参与。

“吾,姜子牙也,人称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并尊为’师尚父’。吾乃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这是选择研究

“齐人”的小团队开展的“齐国名人自画像”活动。一(3)班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正在以姜太公“自居”,声情并茂地向同学们展示“自画像”。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齐国名人,向大家讲述“自己”的生平、经历、治国思想等。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故事可以让同学们一窥’车毂击,人肩摩,举袂成幕,挥汗成雨’的泱泱大国之风貌,领略到那昔日霸主之雄风……”选择研究“齐事”的小团队开展了“齐国故事我来讲”活动,比如

《晏子使楚》《孔子闻韶》《田忌赛马》等;以“齐景”为研究主题的学生,研究了齐国的历史名胜古迹,比如殉马坑、孔子闻韶处等,他们以“我是齐国小导游”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以“齐物”为研究对象的学生则自发组织了“齐国古物我来赏”的研究。有的学生研究蹴鞠,有的学生专注于瓦当,还有的学生聚焦于牺尊。当主题进入“结题”阶段,学生作为解说员向全班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美术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制作蹴鞠、剪瓦当,面塑齐国人物。音乐、体育教师则带领学生排练起齐娃蹴鞠操……

与此同时,二年级学生的项目学习主题是足球韵律操、课本剧、春秋礼仪表演、“家乡话,我会说”,三年级学生的项目学习主题是“齐文雅颂”,四年级学生自由组成小组研究“诗经里的齐文化”“齐国礼仪研究报告”“齐国服饰手抄报”等主题,五年级师生共同商定围绕“齐之盛齐之衰”主题,学生们分别用自己的方式研究齐国昌盛衰败及原因、典型事件、代表性人物、官衔等级、服饰礼仪等,并及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网络分享、手抄报宣传、课前一分钟展示、齐文化分享课等形式,向班级甚至全校进行分享。

历经两个月的研究,学生们盼来了期待已久的项目研究成果“大展”时刻。这天下午,随着4名小主持的报幕声,多媒体教室霎时热闹非凡。此时此刻,舞台属于

每一个学生。一年级学生身穿长袍,头戴学士帽,手拿竹简,摇头晃脑地跟随音乐朗诵着“管子”“晏子”等名相学士的至理名言,俨然一个个小学者。从齐国名言诵读到齐国成语快板,从齐国故事演讲到自编张店齐文化歌曲演唱,再到齐娃蹴鞠操表演,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已全然进入情境。

展示,不仅给学生们的探究增加了动力,也让他们在彼此欣赏的过程中分享他人的研究成果。每个学生都将同伴研究的一个个点,连成一条条线、一个个面,最后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立体的“齐风齐韵全景图”,建立起整体认知。

“嵌”进去,借戏剧“拥抱”齐文化

在齐文化项目学习中,学生们最喜欢的还是戏剧这一形式。

学生们选定题材自编自导,海选演员,紧锣密鼓地排练,将齐人、齐事、齐物以戏剧形式呈现出来,学生们在这样的经历中乐此不疲。

戏剧是高度强调学科融合的课程,为教学提供了一种非传统的学习方式。它主要通过运用情境、场景、情节、角色扮演、情感体验等戏剧元素,打开学生身心,深度体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相关教学内容渗入学生的头脑。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渐渐退到幕后,只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

我们走进三(1)班,正是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只见十几个学生正三五成群紧张地排练戏剧《滥竽充数》,忙得不亦乐乎。从剧本的编排,到音乐的选择、服装、道具的制作,再到整个表演,全部由学生分工合作完成。这既是对学生合作意识、信息采集、整合能力、创造能力及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是让学生深入文本、亲近齐文化的过程。

经过师生反复修改,《滥竽充数》的剧本修订了这样一段话:

话说南郭先生的骗局被揭穿后,被痛打五十大板,南郭先生倒地匍匐,后悔不迭,有一段悲切的说唱:悔不该,来到宫中去行骗。五十大板,揍我的臀,屁股开花,血肉横飞,苦难言。

齐:劝 大 家 ,勤 自 勉 ,认 认 真 真 把书念。

南郭:莫等闲。众:(边说边指向南郭)不听劝,南郭

的悲剧,在你们身上,要重演,切、切,牢记(团团转)。滥竽充数下场糟,不学南郭去充数,要做新世纪爱学习的好儿郎,嗨!

……“教育戏剧,对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

演得像不像,而是在于通过戏剧方式与文本、世界、自己建立最直接的联系。”正在一旁做“看客”的班主任沈元春表示,在戏剧表演中,学生们完全敞开身心去

“拥抱”齐文化。在反复修改剧本、揣摩剧意和表演的过程中,剧本所包含的精进务实等思想意蕴已经悄然渗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就像盐溶于水,戏剧这一形式,让生活、学习在这片土地上的学生,从小就认识和了解了优秀的地域文化,让齐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溶于学生血脉,让传统文化真正“活”在校园里,成为一种可能。

一线动态

以项目学习探索以项目学习探索““家乡基因家乡基因””□□通讯员 张桂玲

发现美好课程

学生们表演齐娃蹴鞠操学生们表演齐娃蹴鞠操

美术教师带领学生们制作齐国人物面塑美术教师带领学生们制作齐国人物面塑